最新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23:53:41 作者:BW笔侠 最新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精选8篇)

初三教案是指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的总结和概括。以下是一些精心编写的四年级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任务。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背景简介

李白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来到长安的。此时的大唐虽然经济依然繁荣,文化依然鼎盛,军事依然强大,但政治已不再清明。权谋机诈管控着臣僚,龌龊卑鄙侵蚀着官场,腐败业已产生,黑暗开始降临,危险正潜滋暗长。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长安。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行为狂放、志向远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这样的政治环境、官场风气是格格不入的。此时我们为他的狂放不羁而惊叹,但也可以深深感知他遭遇的挫折磨难,内心的愁闷彷徨。所以度过了近两年纵酒高歌、闲适无聊的生活后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选择了离开,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也重新开始了自由洒脱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歌与友人作别,我们可以看作这是他新的理想信念、新的人生抱负的展现。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1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天姥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神秘、高峻、伟丽寄予的情:景仰向往。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4、小结: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2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第二课时

一、诵读并分析2段

1、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2、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3、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4、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5、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二、诵读并分析3段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所以梦醒后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权贵的憎恶和蔑视,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后的舒畅心情。

1、段意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课时

一、本课重点字词小结

1、重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二、讲解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合作朗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为让学生“缘景明情”,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和庄周梦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比较和探究中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诵读法鉴赏法

2课时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25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课文分析: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分析:山花迷人。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分析:巨兽怒吼。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分析:水天情景。

四、作业:诵读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26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文分析: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分析:雷电逞威。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分析:梦醒惊叹。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所见的烟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二、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清高的士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三、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作业:背诵全诗。课后作业二、三。

课后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灯一: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背诗,对李白一定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一定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这样吧,咱们以一竖排为一组,看哪一组同学的积累最丰厚。背一首可以,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现在开始。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请说出理由。(两三个人即可)

四、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这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给他的评价)。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请大家打开书32页找到相关链接,找名同学读杜甫的评价。

4、(出示幻灯三: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总结:李白是个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笔,留下无数奇文。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李白的这篇奇文,进入李白的奇梦。

五、解题:(出示幻灯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言:大家一定会发现我的这个题目和书上给的不一样,其实我是想通过它告诉大家这个题目应该这样断句。为什么呢?因为本诗也题做“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意思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么说来,这个“吟”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这个“吟”字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个标志,与“琵琶行”中的“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标明本诗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标题应写为这样。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上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出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出示幻灯六)

六、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七--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当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时,曾写诗道:“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同时,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七、诵读:

引言:我知道你们已经背完了这首诗了,我先来背一遍这首诗的第一段,请大家品评。(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总结:作为赏析的第一步,诵读决不是背这么简单。诵读要注意什么呢?语速,语调,断句。

好了,明确了诵读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八、划分结构,概括内容,体味作者感情变化。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之由雄峻巍峨景仰向往夸张、衬托、拟人

月下飞驰清幽寂静兴奋急切

登山赏景壮美奇绝陶醉忘返

梦之境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离恐慌绘声绘形绘色

神仙洞府绚烂盛大震惊迷惘

梦境消失失落惆怅

梦之感蔑视权贵直抒胸意

九、合作探究:分组设题,鉴赏品读

引言:这本选修的书名为“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考题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诗歌鉴赏,联系起来看,我想咱们高中选这个文本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诗文修养,另一方面也应该是想借助它来提高大家的诗歌鉴赏水平吧。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就想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大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诗歌鉴赏题都是别人出题我们答,而现在我想请大家以这篇课文为蓝本,自己出题自己答。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完成全篇,那样任务太重。我们要分工合作,分组设题,每个组完成课文的一部分。我们就按座位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研究两句诗。

(一)那么,怎么做呢?请大家回忆我们平时做的诗歌鉴赏题的一般都从什么角度设题。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设题:

1、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3、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情与景,动与静,实与虚,远与近,扬与抑,抒情方式,色彩变化,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象征、衬托、比兴、联想与想象,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典故等。

(二)幻灯八--分组讨论设题:

(三)幻灯九--合作探究鉴赏:

十、全文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节:

1、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总结: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修辞手法有夸张、衬托、拟人。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向往。

板书:

(二)第二节:

1、重点探究:在这里,各路神仙都到齐了,乐队演奏迎宾曲,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相当热闹辉煌,李白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异彩缤纷的盛会?理由?怎样看待这个梦?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没参与。

理由:诗中有云: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当飘飖而下的仙人排列在他面前的时候,李白竟吓得魂飞魄散,其原因何在?我想就是神仙不想让李白参加他们的派对,也就是说,你是我们不欢迎的来客。你还是回去吧!所以,李白一下子醒了。

如何看待: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根据注解,李白当时心情不爽,被人赶出朝廷,比较郁闷。这个梦是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他想进入上流社会,但那个社会不接纳他,导致他理想的幻灭。用朱自清的话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的“梦”,向来有“美梦”“恶梦”之说。今人流行的看法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黑暗现实的对立物,是诗人理想所系,诗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中学教学参考资料即采用这一说法。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却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也认同此说,并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90年代以来,这种阐释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此说主要有三个依据:全篇梦境的弥漫清冷氛围、想象之物不都让人迷恋、受惊而起。

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一面。李白入宫之前,对宫廷生活的向往是一场美梦;入宫之后,现实的宫廷生活却是一场恶梦。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虽多有出入,但大都认为它和李白进入长安前前后后有关,那么说它反应了李白入宫前后的思想情感变化,也不为牵强。

诗作开篇提到的“瀛洲”,我以为是李白用来象征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征人间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宫。五岳、赤城山、天台山衬托天姥山的雄奇,实可理解为写皇家气派非凡。真正的仙境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则“云霓明灭或可睹。”于是退而求其次,来登“天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绪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何等相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心里更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中间也夹杂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觉。“千容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虽说李白比刘姥姥有见识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宫,想必也会有刘姥姥那失态与惊奇。“熊咆龙吟”两句为非同凡响的皇宫的到来渲染声势。“云青青”以下六句,则可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声势。“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况皇帝上朝,金碧辉煌,人中之杰如同人中之仙,云集一堂。

就在这美梦之巅,梦境令人不可思议的就结束了。而反对“美梦”说的就指出,既然是美梦,何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其实我们读诗还应该于无字句处去读。诗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后应有省略:皇宫是不是我想象?这些峨冠博带的大人是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中之仙?这省略才是写梦境的最终目的。而诗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写得就明确一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怀着朝圣之心来到灵山,然而那些白受他们顶礼膜拜的真佛,却也个个俗不可耐,拜金势利。好在他们只为取经,经文到手,什么怨气也不在心上。倘或他们要在灵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孙悟空又要大闹灵山。不过有魔高一丈的如来,孙悟空也闹不到哪里去。但这美梦醒来是恶梦的遭遇,恐怕和李白进宫前后的遭遇是一样。诗人为何省略呢?或许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许是不屑于写那些龌龊者的行径,也或许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象的空间。

3、意象和重点词:

(1)飞: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夸张,形容心情急切,让人想象李白在月光下那种飞翔飘逸之态,表现诗人梦游的急切心情。人在梦中,极容易就飞起来了。

(3)送:主语为“月”,便有了拟人的味道。

总结这三个字:在月光下飞翔,有月相伴相送,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4)谢公屐:干什么用的?有没有现在流行的阿迪、耐克、美津奴好?是由我们的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专用鞋--上山时去掉前齿,易于登山;下山时去掉后齿,如履平地。讲究啊,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登山还是选国产的谢公屐好!”

(5)青云梯:青云为梯,可见山高,极言山势陡峻。相关成语--平步青云、青云直上。

(6)半壁见海日:一般看日,均选山顶,比如泰山山顶有个日观峰,就是观日出极佳之选,此处说在半山腰就见到了日出,是暗指天姥山极高。

(7)天鸡:注意,不是田鸡,而是神仙养的鸡,传说此鸡一叫,天下的鸡全叫,“天鸡一唱天下白”。

总结:诗歌至此,湖月,天鸡,青云,海日,境界开阔,有声有色,好一派奇景。此时的诗仙,沐一生月光,看一溪清波,听一耳鸡鸣,观一轮红日。此情此景,怎一个“乐”字了得!

(8)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黑云翻滚,烟雾升腾,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害怕。在电视剧中这往往是怪物出现的征兆,可是文中要出场的却是什么呢?神仙洞府中的仙人!所以这两层的画面就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一下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9)栗、惊:使动用法,是深林颤栗,使层巅震惊;也都是拟人手法,移情于物。

(10)虎鼓瑟,鸾回车:虎为百兽之王,鸾是什么鸟?《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可见是吉祥之鸟,而鸾鸟居然当起了车夫,老虎在弹奏琵琶,也许在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用鸾鸟当车夫,用老虎弹奏琵琶,那坐车之人的身份只能是神仙了,所以神仙出场了。

(三)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乐”指什么?

寻欢作乐固然是乐,求名于潮,求利于市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乐,但这都属于世俗之乐。

答:一: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更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所以说是消极的。

答:二:积极,不消极,“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答:三: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东流水”是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的深沉慨叹,但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思想家孔子发出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就是为懈怠人生的人敲响的警钟。所以是积极的。

总结:我倾向消极。因为李白思想中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但他在官场中无路可走之时,他一定会选择超然物外,取法山水而自适。这几句诗潇洒中透着无奈,所以我认为消极成分占多一些。

3、“安”句提出的意义何在?

生(集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他掷地有声的回答。“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李白能这样作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峋嶙,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作贯通的气韵。这里的幻灭--慨叹--绝决,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是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这两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透过这高亢的呼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艺术特点: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多种的修辞

十一、总结全诗:

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十二、课堂训练:卷纸上的四道小题。

十三、布置作业:

1、把课件中需要积累下来的内容抄下来。

2、讨论: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势拔五岳掩赤城()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2)云青青兮欲雨()

(3)列缺霹雳()

(4)对此欲倒东南倾()

(5)訇然中开()

(6)古来万事东流水()

(7)栗森林兮惊层巅()

3.《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韵比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随堂检测参考答案

1.a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b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c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古诗古风五言七言一韵到底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