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18:19:33 作者:紫衣梦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汇总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篇一

她一头乌黑的秀发,总是扎着马尾辫。圆圆的脸上,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镶嵌在上面,嘴边总是挂着从满自信的微笑――陈艳青。她是我们苏州的一位体女法官遭枪击殉职:育明人。我非常崇拜她。

“您好!我是沧浪新城二实小《水声报》的小记者李楷烨。能否请您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出生于苏州西山镇的一个果农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姐姐。1994年入选江苏省举重队。1995年全国锦标赛第四名。1995年第一届亚洲青年女子举重锦标赛冠军。1995年入选国家队。”

“请问您拿到的第一块世界级金牌是在哪一年?”

“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的58公斤级冠军。”陈艳青不女法官遭枪击殉职:紧不慢地回答。

“能否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拿到奥运会的入场券的以及比赛时的情况?”

陈艳青沉思了一会儿,“奥运会前夕,我回了省队。进行闭关修炼,当时成绩提高了1。5公斤。在最后的选拔赛上,以247。5公斤的成绩搭上了飞往雅典的班机。”

“我记得在雅典奥运会上,因为中国应拿的'一块48公斤的金牌丢了,所以我当时的压力特别大。场馆内到处是加油声、助威声。我只能站在举重台上直直的盯着前方。”

“在比赛过程中,有没女法官遭枪击殉职: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您记忆犹新的?”我急切地问道。

“在那次比赛中我不适应日本杠,所以手上的皮被生生的磨掉了,鲜血浸湿了杠铃。我走下举重台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手已经惨不忍睹。直到下一位朝鲜选手抱怨杠铃太湿。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受伤了,而且血已经浸透杠铃。”她微笑着告诉我。

听到这里,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啊,正因为陈艳青坚持不懈地练习,所以才有了她今天的成就。

陈艳青,一位女子举重运动员,她是我们家乡―女法官遭枪击殉职:苏州人的骄傲!她的名字会永载史册!

文档为doc格式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篇二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代表作:

《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篇三

《徙》是汪曾祺的一篇小说。载1981年8月4日《北京文学》。

文中高北溟是一代宗师谈甓渔高徒,他一直想如北海之鹏展翅高飞,他发奋读书,准备考取功名,但是突然间时代发生了变化,废科举,兴学校,心存大志的他,忽然一下子没了前进的方向,生活的压力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他百无聊赖的时候,他的世家朋友沈世君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考师范,去教书。这看似平坦之路,其实也荆棘丛生。

面对这样环境,高北溟试图以断绝各种社会关系来逃避---不宴请客人,不参加同学聚会,不和同事聊天,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当教学有成之时,他又以为自己可以展翅高飞了。

这时,他的靠山被排挤走了,理想的工作随之旁落。随着女儿、女婿的死,高北溟终于承受不了打击,郁闷的死去。

当然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愿望,也无法实现。一是为老师出书;二是让女儿高雪上大学。

汪曾祺小说《徙》梗概

丰厚的生活积累,开辟了汪曾祺创作的`另一门径。《徙》,一改写自然风俗、民风乡俗,直写知识分子生活,换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汪曾祺。同样的丰厚、庄重,创作的根本来源,还是生活。

对生活的体察、积累、感悟,进而表现,再现了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读作品,让人痛感世态人情、国事家事,让人想作品中的主人公高北溟,思作者的生活经历,映自己的人生道路。好作品,给人的启迪与思考,真是一言难尽。

汪曾祺写出了一个历尽沧桑的知识分子,写了一群人,几代人。有《儒林》人物之可悲,有《围城》人物之固执,有《孔乙己》之辛酸。

写人叙事,了熟于心。文辞高雅知识密集。其文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生活载体,从中可见汪曾祺学识才华。(摘自《汪曾祺文学阅读词典》)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3]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篇四

2.《泡茶馆》

3.《跑警报》

4.《自得其乐》

5.《自报家门》

6.《随遇而安》

7.《多年父子成兄弟》

8.《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9.《金岳霖先生》

10.《老舍先生》

11.《国子监》

12.《葵·薤》

13.《五味》

14.《寻常茶话》

15.《食豆饮水斋闲笔》

16.《韭菜花》

17.《花》

18.《果园杂记》

19.《葡萄月令》

20.《翠湖心影》

21.《昆明的雨》

22.《湘行二记》

23.《旅食小品》

24.《水母》

25.《我的家乡》

26.《文游台》

27.《观音寺》

28.《午门忆旧》

29.《一辈古人》

30.《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31.《城隍·土地·灶王爷》

32.《老不闲抄》

33.《胡同文化》

34.《我是一个中国人》

35.《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写读后感有哪些书可以篇五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净、简洁 ,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在整部戏剧中,有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那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篇《茶馆》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历久弥新。而这些历史的沧桑也终将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如警钟长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