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 雪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10-05 23:35:56 作者:笔舞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 雪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播放的《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2、 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二、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 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 但不能持久)

五、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七、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示:

《雨中庐山》图 播放钢琴曲

八、 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篇二

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2、修辞

明确:腊梅蝴蝶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八年级语文雪的教案(三)

北方的雪

1、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2、描写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动词

明确: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3、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学生讨论、交流。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篇三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1)首句交代了什么?(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2)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4)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水:初平――刚涨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篇四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罗丽红

一、教材内容总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词并解析成语的意思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2、通过预习,收集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教师活动: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农谚,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给课文分层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3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特别是让同学们收集农谚的过程,让学生更学习到农谚和物候知识,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帮助和总结

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曾文婷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

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形式:由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自学思考题:

1.给4-12段分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继续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我问题。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基础(文字资料,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乡愁之中难掩人生诗意的愁绪。

2、了解古诗写法上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读悟结合,感受古诗意蕴。

3、用换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古人用字的精炼,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悟,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梳理作者情感脉络。

ppt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李白写到黄鹤楼的两首诗)大诗人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到黄鹤楼,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临黄鹤楼的时候却郁闷地想“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为什么呢?他气愤对着美景无法下笔,因为之前一位诗人写黄鹤楼的诗作已经无法超越。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黄鹤楼》。

二、借助注释,初识大意。

文下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得力帮手,会学习的学生都不会忽略它。利用注释,给同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知道诗写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文是为抒情而作的,我们要和作者有“共情”,才算读懂了诗。

三、起承转合,了解结构。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ppt介绍起承转合。

四、紧扣关键,体悟感情。

尾联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诗的突破口。

ppt显示尾联。

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乡关)

诗人的“愁”仅仅是乡愁吗?

ppt出示崔颢生平。

明确崔颢少年及第进士,本有美好人生,怎料时运不济,终是郁不得志。引导学生看到乡愁掩饰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五、换字对比,解析情感。

这种人生不得意的愁绪是贯穿始终的。你从前面几联的叙事写景中能感受到吗?

首联“去”可否换成“来”?“空”可否换成“只”?

颔联“空”可否换成“飘”?

怎样理解颈联写景句和情的关系?

六、有感情吟诵、背诵古诗。(加配乐)

七、知识迁移。

ppt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仿写)

八、学法小结:

请大家回忆这堂课的学习过程。

ppt出示:

古诗学习都不难,文下注释能帮忙。

起承转合明结构,直接抒情突破口。

换字对比细体悟,叙事写景为抒情。

带上感情多吟诵,举一反三触类通。

九、作业:写作训练

这首诗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画面感,请选择最喜欢的一句,体悟诗意,利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充满诗意的文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