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2 09:26:36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某一类文章、作品等进行概括和示范的文本材料,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范本,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坚持对人文立场的把握,通过对民族文化、人性美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和关注,来实现对于文化的重构,引导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观念走向先进和成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和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授和解析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突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对错误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赏和判断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现当代文学基础教育,注重教学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作为知识深化的大前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依托和融合。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即借助历史作为串联纽带,将不同的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并对文学的流派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历史性教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融入到作品的各种元素当中,为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可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实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史知识的兼顾。

现当代文学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更深层探索和把握孔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学作品背景、总体文学脉络以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立意的深化,将教授水平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于文学内在联系和艺术风格规律的深入解析和构建。

学术性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学术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质量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将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高度对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理解,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术性。

2.回归作品文本,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感悟传达给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品读和研究,真实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因此,要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品读和体会,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对文学作品底蕴的深化,促使学生体味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艺术魅力、人生感悟以及至真至诚的立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回归,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并完成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升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研讨和学习的兴趣。

3.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性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对于文学艺术简单性的解析和教授,要重视人文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来对现当代文学中人文教育的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人文性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性的重视和感悟。因此,应重视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性的把握,结合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关注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体悟和理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对文学作品教学手段的深化和改革。

1.运用知识回授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体现,在讲新的知识时,联系到以往的知识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如萧红、沈从文,一个是写封闭的农村呼兰的《生死场》,一个则是写桃花源式的茶恫镇的《边城》,同写乡村,两者有着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比如讲老舍《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对于爱情婚姻的变态追求,就可以和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进行对照。这样知识回授的方式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新的提升。

2.运用阅读教学法,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粗读”“研读”“品读”“回读”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创建开放、互动式课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设计,使学生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互动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自我展不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堂上设置10分钟的“读书showtime”环节,让同学们把自己所读过的、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这既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彰显能力大为提高,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应借助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直观的教授,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强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诵、话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新的途径。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如今艺术设计专业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专业,但它仍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理论、方向和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所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其专业特色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对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一些高等院校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培养出了大量的设计人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参考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设置教学内容,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内容比较老套,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和观念比较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导致一些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一些院校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陈旧直接导致院校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新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强。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这样才能提升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课题的选择。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决定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同时它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课题的选择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练习,另一种是项目,教师要在备课时决定具体课题。教师选择的课题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程度也要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课题评价标准要明确,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此外,课题评价标准要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可行且具有创新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题设计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并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关注社会生活,能够发现生活细节的变化,带领学生寻找新灵感和新事物,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设计好课堂练习内容。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课堂练习内容要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掌握好评价和对比的尺度,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不同的练习计划,使课堂练习能够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的基础就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意识到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导致其艺术设计教育并不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再根据办学理念和目标形成的知识结构建立课程体系,创造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要具有适应性,并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校外,使学生能够面向社会发展自身,成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结语艺术设计教育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改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化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振中,胡晓芳.新教改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方向的探索.美与时代(上),(6).

[2]李银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关于我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分析论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以优美的文字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精炼优美的语言、田园理想国的美好图景,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影响深远,它不仅在精神层面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还以其丰富的词汇、新的文体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因此,在整个文学史中,其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一、丰富汉语词汇。

《桃花源记》里使用的很多词汇,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桃源”、“世外桃源”了,用来代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这在后人的诗中都有出现,如王维《桃源行诗》:“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安石《桃源行》诗:“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汪藻《桃源行》“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属寻常避世人。”在词中也同样可以见到,如辛弃疾《水龙吟》“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忘却桃源归路”等。

除此之外,里面还有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等成语,为后世广为使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二、志怪小说的开始。

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志怪小说。首先从文体上来说,小说需要具备人物、环境、情节、叙事虚构这四个要素,这些《桃花源记》中都具备,里面有渔人、村中人、太守、刘子冀等人物,以桃花源为叙事环境,呈现了这样的情节:渔人偶然间发现世外桃源,接着进访桃花源,发现这里的人与世隔绝已久。后来渔人回去报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去寻找却已找不到桃花源。刘子骥欣然规往却也寻病终。情节曲折,采用“游仙式”的叙事结构。因此,从以上分析可知,《桃花源记》可以归为小说。

其次,是它里面充满了玄怪的意味。文中开头的一个“忘”字和“忽逢”一词,就点出了渔人遇到这片犹仙境般的桃花林,是出于机缘,这就渲染出一派浓浓的玄怪情致。接着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是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又糅合了儒家先王至治的理想社会,是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的复活,这些描写纯属玄学思想的体现。再看一下结尾“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里的“迷”字与开头的“忘”字遥相呼应,构成玄怪小说所必不可少的故事情节,更留下了浓浓的.玄学意味。

所以,总的来说,《桃花源记》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又兼有志怪小说的特征,是可以看成是志怪小说的。这也可以看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兴盛的一个开端。

三、对“桃源体”和“诗话体”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首先,《桃花源记》发展了“桃源体”这样一个故事母体,“桃源体”指的是这种类型的小说或故事,内容上描绘了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美好社会,也即“世外祧源”。这种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模式而已。但由于广大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能寄托在理想里,因此这种模式的故事出现后,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如宋代传奇中有篇小说叫《乌衣传》,描写了乌衣国的理想境界。作者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竞敷衍成一个王榭入乌衣国与燕子通婚的故事,在大胆的虚构中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一些长篇小说也常运用“桃源体”设计情节结构。如《水浒后传》叙述梁山义军征方腊后,未死的一些头领又重新在各地起义,参加抗金斗争,最后在李俊领导下漂浮海外,寻到一块“乐土”,重新创立基业的故事。李汝珍的《镜花缘》,通过海外世界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在构筑作者的“桃花源”境界,只不过对世态人情作了曲折的反映。

其次,《桃花源记》开创了“诗话体”这一故事母体。这类小说中夹有大量的诗词、骈文等,韵文与散文相结合,使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首先为唐传奇所继承。《莺莺传》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在叙述的同时,还穿插张生与莺莺的诗笺,使诗与情节连在一起,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宋元时期,小说中诗文相映的特点更为明显。在《流红记》、《温泉记》、《王幼玉记》、《谭意歌传》等篇中,都采用了诗词进行穿插,把人物与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文言小说中最注重诗笔的一个选本是《云斋广录》,这本集子中的小说几乎箭篇都有诗文相映的特点。再看宋元话本小说,唐宋以来,有一种诗话体的话本,常用小说中人物所作的诗歌点缀或过渡如敦煌写卷中的《苏武李陵执别词》、宋话本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及《快嘴李翠莲》等,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因此,总的来说,《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既因陶渊明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小国,也出于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正如钟蝾在《诗品》中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必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陶渊明以饱蘸陶醉薄悦之情的筒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实深深影响着后人。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幸得到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随之出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等现象,给高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数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高职数学改革方案,并且对改革具体措施提出几点要求,同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高职教师教学现状。

(1)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均有所下降。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公共课的课时大大减少,其中包括了各类数学课,有的专业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由此给师生造成了数学不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数学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无形中因受到打击而下降,从而也自然影响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恐惧。这种教育模式,对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更加剧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由于被动式的接受根本就失去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能做到及时为学生解惑,教学效果不佳。

3.我院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情况。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课程组老师的反复研讨,我院高职课程改革分为四个阶段:模块压缩型、模块组合型、模块案例一体化和专业基础综合型。我们认为,级、级属于第一阶段,级、级属于第二阶段,级开始属于第三阶段。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数学课程在我院各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因此,从2009级开始,我们把全院高职数学课程按工程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分为《工科数学》和《经济数学》两门课程。8月,编写并出版了辅助教材《高等数学练习册》;4月,《工科数学》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开始立项建设;208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5月,举办了首届学院数学建模竞赛。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2010级教学大纲比以往的教学大纲,从理念、内容、格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

1.高职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学校提出的“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我们认为,高职数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数学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过多强调数学理论,而应将其定位为数学基础学习,强调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各类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思维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由案例启发引入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并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避免学生生搬硬套。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采用启发、讲解、演示、实验、练习、讨论、答疑、小组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数学与学习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是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关键。同时通过数学应用环节,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的状况。

2.按照专业特点,整合数学教学内容。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要使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就要重新科学地审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既体现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工具的特点,又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为此数学教师在正式备课前,应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确定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再将知识点模块化,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不同模块的数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的专业目的性大大增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块的设置中,我们针对专业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缩小数学与专业的距离,模块、案例均从专业中提炼,做到“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强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不能用”的现象的发生;选取内容精练、准确、实用,尽量做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完美的.统一。

我院的《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级模块,一级模块分为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两部分,一级模块下又有二级模块,再按知识点分为若干三级模块。目前,课程内容分两学期讲授,每学期72学时。

3.寻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三讲一练”,即按照数学教学规律,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采取“四动循环”的教学模式,即专业案例驱动、数学思想带动、讲练实验生动、建模应用活动,建模应用又形成新的专业案例,周而复始。

(4)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依靠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最后成为“会学”的成功者,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5)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高职数学的教学中。数学建模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际问题出发――发现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论证。

(6)增加学生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7)给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改变以往仅布置数学课本习题的做法,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或概念的理解论述,通过数学建模中的题型,考验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考验学生不同方面的数学素养,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4.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此外,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我院“工科数学”目前使用自编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本书是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数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全书采用案例驱动方式,突出数学思想传授,淡化理论推导,增加数学实验,注重实际应用,面向专业需求。教材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5.全面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考试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不可能全面评价出这种质量,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考试可采用笔试、小论文、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综合评定。

我院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以平时学习情况为主,包括平时作业、随堂测试、上课出勤率等;期末考试(占70%)采取闭卷统考的方式,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以后逐步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能力纳入考试内容。

6.优化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二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熟悉专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发展的教师才有发展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理念都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

我院采用的学生评教、进行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的方法,既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规定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1.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契机,抓紧案例库的建设。

加强专业针对性,服务专业,与专业课程教师密切合作,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动力,逐步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能力考核部分,逐步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

2.以教学改革为龙头,逐步增大数学实验课的比例。

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落实因材施教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大量地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方面聘请专业教师讲课,另一方面加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修,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以及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成功地实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做好数学与高职各专业紧密结合,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对我们高职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要提高数学素养,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结构,制订不同专业所需的数学教学模块,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只有做到了这些,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才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全.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31.

[3]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9,(9):8-11.

[4]王喜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6]徐洁,程娟.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50.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将要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很普遍,以及地方主体税种缺乏,进而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入。

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将对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以及对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一)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

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歉入库之后,财政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

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人。

国税总局曾于对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发现在全国2527个开发区共查出1000多家企业存在区内注册、区外经营问题,接近全部被查企业的一半。

检查中还发现了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提高优惠比例、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等问题。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及考试方式的选择五大方面探索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全方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够接受(考虑学生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应该接受(考虑市场需求)。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五马分尸式”的“高四语文课”,也不能讲成“蜻蜓点水式”的“作品导读课”。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二是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接合点。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1.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2.抛弃中学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文”,即关于作品本身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史”,即关于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关于作品所体现的哲学理念的研究。这样讲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作为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吃不饱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1.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4.适当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

五、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全面测定。目前广泛流行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结果,是很难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

摘要:当前,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来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就中国文学发展现状而言,在对于外来文学进行引入的同时,本土文学也得到了更强的生命力。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当前我国文学商业化的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存在着比较诸多抄袭情况,还存在着对于传统文学的轻视。因此,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促进中国文学良性发展。

(一)促进中国文学实现全球化发展。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从上世纪初期开始的,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蕴含着每一种思想潮流,由于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其中还存在着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元素,实现了真正的多样化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文学西方化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之下,作者也擅长在作品当中揭示相应的社会矛盾,进而反应出来社会百态。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当今社会对于现当代文化的理解。所以,通过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会通过文学看到整个社会的状态,进而对于文学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从实践经验来看,如果文学能够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姿态,那么文学本身的.自然形态就会更加突出以下。相反,如果文学并不能够实现独立发展,那么就会受到来自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样一来,其中的观念形态也就会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处于后者这样一个阶段。事实上,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来看,其发展过程当中就已经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譬如说社会发展进程出现“大跃进”的时候,文学必然不能够按部就班的发展。而恰恰因为如此,其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很大一方面也是希望找到其发展规律,将其放置在时代背景之下研究,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一)从逻辑的视角进行原始资料的挖掘。

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很多现当代文学的相关史料都是存在着问题的,并且由于文坛上存在着恩怨,关于这些文坛恩怨恩怨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立足于不同的立场来进行表达,,关于这一点,从楼适夷和夏衍围绕冯雪峰的历史问题展开争论当中都能够看出来。基于此,我们在针对现当代文学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一旦涉及到史料方面的引用或者是参考借鉴,那么应该尽量站在客观地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而不是过多的依赖于个人的想法或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研究与分析过程当中,会涉及到或多或少的逻辑建构,所以需要更为注重审美的核心位置,尽可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现当代文学诞生初期,我国在关于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学者会以考据和批判的视角来进行文学阐述与分析,原因所在是当时已经存在着学者意识到传统文学当中存在着不足。文学发展到今天,关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的时候会被注入了牵强附会,或者是道听途书的命名,因此,怎样在当前的现实情境之下,对于自己的文学观点进行客观地阐述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注意史料和逻辑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站在更为理智的角度上对于资料进行挖掘。

(二)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关于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融入历史学科的元素,还需要参考审美学科的元素。就文学本身来说,其实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产物,又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存在一部分学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目光过于局限,单纯针对局部,或者是根据一部作品来反应一个时期文学的状态。更多的是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站在一个全面的视角上来分析相应的作品。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只有真正明确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找到一个相对准确地定位。在西方文学研究思想当中,普遍认为,将文学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研究,并且这个整体并非一成不变,它会伴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而不断进步。这种观点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析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从近几年文学批评领域来看,其作用是很明显的。但是,由于商业化趋势的影响不断明显,使得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陷入到一个阶段化的状态。所以,注重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更是为了避免社会原因所带来的文学不良发展。

(三)增强美学在作品鉴赏与分析中的作用。

美学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过程当中,美学的作用不容小觑。众所周知,由于社会认知不同,不同的读者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审美视角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之下,原本呈现出来静态特征的文字,也能够流露出来一种动态的美感。在传统的文学分析当中,很多时候都难以充分重视起来美学的价值,甚至单纯地将其放在一个封闭的状态当中来进行研究,过分强调作者作品与创作之间的固定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单纯依赖于作者本身,还会涉及到读者这一方面的接受意识。

三、结语。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不可动摇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与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应当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充分调动美学、历史学科的辅助性作用,加强对作品的深入鉴赏。

参考文献: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中国千年史。

做并购久了,每读史书,难免爱屋及乌,从专业角度做一些思考。中国正在上演西方的百年并购史,也正在创造中国的并购时代,在中国资本市场搏杀若干年,鸡零狗碎的做了一些并购,在惊心动魄的并购争夺中既饱尝了刀光剑影的冷艳,也体会到了儿女情长的怅惘。

从并购的视角看,中国5000年的朝代更替史,无非是一部并购史。朝代的更替,无非是通过“恶意收购”,夺取“控制权”,改组管理层的翻版而已。

春秋战国大并购。

并购,到春秋晚期,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即战国七雄也,形成了经济学上“寡头竞争”的均衡态势。

七雄不是终点,竞争永不停息。

为了自强图存,七国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战从未消停。时世造英雄,春秋战国,并购的硝烟烽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并购的中介机构——职业投资银行家——谋士的兴起,鸡鸣狗盗的.孟尝君、义薄云天的信陵君、善于搅局的平原君、博学善辨的春申君,战国“四公子”脱颖而出,在乱世的舞台上华山论剑,大显身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战国时代的并购战中,最有名的就是运用了现代并购中的“一致行动人”计划,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都是最早采用“一致行动人”战术的鼻祖,他们都是当时的并购高手。

七雄争霸的结果,是秦国的异军突起,通过商鞅变法,兵强马壮,最后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吞并了六国,通过文字整合、管理整合、货币整合等措施,实现了并购的协同效应。

中的“寻找白衣骑士”计划,而“毒丸计划”等反收购策略,在三国赤壁的古战场上更是比比皆是,令人叹为观止。成君忆的一部《水煮三国》虽非专谈并购,但已经将其中的精髓一网打尽,不再做雕尾续狗之举。

李自成:并购后整合失败的典型代表。

至明末清初,1644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了三个皇帝:大顺的李自成,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和大清的顺治。在李自成称帝的7天后,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在太监反戈一击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被迫“以发掩面”,自缢煤山,李自成并购了大明王朝。李自成在中国并购史上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在并购后的整合方面的教训实在深刻。进北京后,给官兵放假三天,烧杀抢掠,把那些愿意归顺的明朝遗老杀得杀,抢得抢,更致命的是,在吴三桂愿意归顺的情况下,部下刘宗敏抢走了吴的爱妾陈圆圆,致使吴“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在这一刻因为一个女人的命运而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本来处于最不利形势的多尔衮大喜过望,对于吴的归降,表现了极大的政治谋略和“整合”艺术,给其“金色降落伞”——封王,给其借兵,三军“俱缟素”,杀入山海关,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

姓王便成了危害满清政权的最大隐患,从康熙朝开始,果断“剥离不良资产”,让吴三桂等人远赴云南等边陲,并通过数年的战争平定了“三王之乱”,整合成功。

毛主席是个并购高手。

说到整合的艺术,不能不提毛主席。毛主席是大救星,是舵手,是导师(不是博士生导师),这个已是公论,无需我去空费口舌。毛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并购的一生。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主席而言,并购这些雕虫小技在他老人家的戎马一生中运用得炉火纯青,独孤求败。

毛主席是个卓越的并购高手。从他老人家1924年在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始,他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精彩的并购篇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带领他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井冈山上当时已经被袁文才和王佐占据,毛通过“善意收购”,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1928年,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也到达井冈山,和毛的部队会合。1930年,井冈山的老当家袁文才和王佐被“错杀”。

功,但起码不算失败。合并后的迅速分裂是众所周知的,但红四方面军的分裂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体现了毛的极端高超之处。红四方面军在后来的“西征”中全军覆没,张国焘也离开了延安,是否属于“剥离不良资产”之举,也是个历史的迷,这是后话。

在毛主席的并购中,最精彩的当属进军陕北。当时,中央红军几乎陷入绝境,不知何处落脚的情况下,听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在中央红军去陕北之前,刘志丹在陕北可谓声名远扬,陕北当时有民歌:“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4岁。后来,一首东方红在陕北唱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可以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到陕北,奠定了以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基础,所以,对于刘志丹的贡献,毛是很肯定的。在刘死后,毛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在毛主席的并购中,最关键的并购是抗战胜利后派林彪进入东北,这在毛主席一生的所有“并购”中属于最关键性的一步。当时,中共派大批干部分别自山东的烟台渡海,及察哈尔、热河两省由陆地进入东北,由林彪、高岗督导,在佳木斯建立训练中心,在日本投降后,吸引了数十万的伪军加盟,这为以后三大战役的胜利和林彪入关都打下了一个最关键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摘要:

相比一般的专业,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复杂的一门专业,其教学方式也与一般专业大不相同。一直以来,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是一些高等院校的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也得到了改进。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要点: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1章。

要点: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2章。

土地之歌。

学习要求: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

学习要求:掌握李凖的《李双双小传》的局限以及李凖创作的变化趋势。要点: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要点: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

第3章。

战火中的诗情。

学习要求:了解以杜鹏程、吴强、曲波等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要点;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的开创意义;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

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百合花》与其他“不合时宜”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吴强的《红日》在战争观念、战争小说美学上的开拓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就;曲波的《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要点: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残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4章。

英雄的道路。

学习要求: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要点: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

学习要求:掌握《红旗谱》与梁斌以民间文化的艺术视角所创造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三家巷》表现现代历史题材的独特个性;《青春之歌》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过程的描写与林道静形象的塑造。

要点: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一代风流》与《三家巷》;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5章。

早春的气息。

学习要求: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要点: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学习要求: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流沙河《草木篇》的艺术个性;《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要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6章。

诗人的心声。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郭小川诗歌所表现的“唱出时代最强音”与政治背景下对复杂人性的探索;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作品;《阿诗玛》的艺术特点。

要点: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学习要求:掌握绿原、曾卓的抒情诗和唐湜十四行诗的艺术个性;《甘蔗林-青纱帐》与郭小川诗歌对当代诗歌形式的多种探索;闻捷的《天山牧歌》将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要点:“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望星空》的主要特点;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

第7章。

古今一台戏。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繁荣的原因和创作简况;老舍的《龙须沟》对现实的歌颂和同类创作水准的下滑;田汉的《关汉卿》中关汉卿形象的特点;老舍、陈翔鹤、姚雪垠的历史小说。

要点:五六十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的话剧作品。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关汉卿》的结构特色。

要点: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2)《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要点:《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第8章。

纷繁的世界。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荔枝蜜》、《土地》、《长江三日》与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要点: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邓拓的两重性格;《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体现的“私人性”情感与文学意义。

要点:巴金在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9章。

学习要求:了解《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的沿革、主要作品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文艺刊物《朝霞》和小说《虹南作战史》。

要点:《海瑞罢官》与“文革”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10章。

墓地上的鲜花。

学习要求:了解“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穆旦的《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和写作;“白洋淀诗派”和食指的诗以及赵振开的《波动》等知青小说。

要点: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幻觉描写的意义。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11章。

学习要求:了解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小说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要点:“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学习要求:掌握“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区别。要点:“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12章。

心灵的伤痕。

学习要求:了解“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北岛的《履历》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点;陈村的《死》的艺术特征。

要点: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学习要求:掌握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及其对文学传统模式的冲击。要点:“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

第13章。

归来的歌。

学习要求:了解作家重返文坛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复归的简况;冰心、孙犁晚年的散文创作。

要点: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杨绛的《干校六记》的艺术特点;牛汉的《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要点:《随想录》简况;“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

第14章。

历史的沉思。

学习要求:了解“反思文学”及其创作的基本特征;方之的《内奸》等小说对历史的整体反思;公刘诗歌对历史的反思。

要点:“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学习要求:掌握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对社会历史的人性反思;古花的《芙蓉镇》对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反思;掌握王蒙的《杂色》等小说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要点:《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布礼》与《杂色》;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第15章。

人的觉醒。

学习要求:了解当代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戴厚英的《人啊,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理性色彩;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要点: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学习要求:掌握铁凝的《哦,香雪》的创作特点;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人性意识与社会意识。

要点: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第16章。

沉重的翅膀。

学习要求:了解“改革文学”的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的特点。

要点:“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谌容的《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要点:“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主要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的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17章。

喧嚣与骚动。

学习要求:了解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在绘画、电影等艺术中的表现;现代主义戏剧的形式探索;“荒诞小说”发展的基本情况;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的艺术特点;《绝对信号》与高行健的戏剧探索;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和魏明伦的《潘金莲》的特点。

要点: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学习要求:掌握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要点:《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3)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

要点:“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第18章。

市井与乡土学习要求:了解市井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共同特点;戏剧创作中的文化热现象;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通过风俗画面对历史风云变幻和现实变革的表现;《烟壶》与邓友梅市井小说的特点;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要点: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矮凳桥风情》现的现实与历史。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表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学习要求:掌握冯骥才的《神鞭》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表现;《蒲柳人家》与刘绍棠小说的乡土气息;《受戒》与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点;《井》与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要点: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陆文夫与“小巷文学”。《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

第19章。

文化寻根。

学习要求:了解“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和主要特征;《棋王》与阿城从非社会角度对人生的观照;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要点:“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学习要求:掌握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阿城的《孩子王》在文化寻根中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生命力的赞美;《残月》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要点:《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

第20章。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要点: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21章。

军人的视野。

学习要求:了解军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西线轶事》与徐怀中对军旅文学的挑战;黎汝清的《皖南事变》、乔良的《灵旗》等对战争历史的重新审视。

要点:“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学习要求:掌握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丰富和深化;《绝望中诞生》与朱苏进军营题材的创作特点。

要点:《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22章。

今日先锋。

学习要求:了解先锋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探索;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在小说语言上的实验。

要点: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

学习要求:掌握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元叙事”手法;余华的《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表现。

要点:《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23章。

人生写实。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新写实小说”的特点。要点:“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学习要求:掌握《一地鸡毛》与刘震云小说对历史变革期不同心态的揭示;《狗日的粮食》与刘恒小说沉重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

要点:“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4)方方的《风景》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要点: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第24章。

走向世俗。

了解90年代“文学读物”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的改革开放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崔健的摇派歌曲《一无所有》有反抗性以及它在与“流行音乐”的区别;王朔的《动物凶猛》对于“通俗读物”的超越;文学与电影的结合。

要点: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

学习要求:掌握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的个人化的精神主题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商业化倾向。

要点:颂莲的命运与视角;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25章。

民间的历史。

学习要求:了解“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莫言的《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新的历史叙述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王琦瑶形象的意义。

要点:“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红高粱》与《古船》。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张炜的《古船》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和叙事艺术的探索;陈忠实的《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和人物塑造。

要点: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

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1)关于科学性。

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

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

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在此同时,就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对理性精神有所表达。各行各业都是优胜劣汰,对于新文学创作的涌现也对文学和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算是近代社会的形态变化不大,但是关于进化性的精神却也一直留在了文学世界中,带领着文学和社会的变革。

(1)关于人文精神。

社会上的真善美,就是在人文精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的三个含义,首先就是将人与动物进行划分,人在社会性、思维、文化素质方面都与动物有所区别;然后,重视理性和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意志。即尊重人权与自由。这种包含和批判的理性精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不竭源泉。

(2)关于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在对自己肯定的同时也友好他人。对于人道理性来说,就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相结合。而现当代文学中就对人人平等和自由进行强调。只有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作者,才能用文字对人文理性精神进行表达。

(1)价值的批判。

社会的进步或者是朝代的兴衰,文学都对时代的变革进行着记录,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理性批判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前进的方向。尤其在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作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而直到现在,这种也没有被丢弃,而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对社会的走向是有推动意义的。

(2)价值反思。

“”的结束也就是近现代反思的开始,人们需要反思,文学作品也应该对此进行评判,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写照。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正义理性。

如果说到正义理性,那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可以打败所有阴霾让人获得重生的理念。对于正义而言,是不会被时间或者地点所限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里,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逐,正在黑暗中的人们需要正义的理性精神来帮助他们得到希望,得到鼓励,可以让人们勇敢的寻求光明,追求正义。这也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理性精神。

四、总结。

在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因为有了理性精神的加入而减少了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许多困难,这就让一种新的文学发展局面得到产生,对文学作品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与思想,文学作品充满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果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上来看,这种对于理性精神的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融入了理性精神的现当代文化作品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范文

地址:________。

电话:________。

传真: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乙方:________。

地址:________。

电话:________。

传真: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派遣员工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章派遣与借用。

第一条派遣系指甲方按照本合同约定,将与甲方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派往乙方工作的行为。

第二条借用系指乙方按照本合同约定,从甲方借调人员到乙方工作的行为。

第三条甲方根据乙方的要求向乙方派遣员工,乙方须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借用费。

第四条员工与甲方为劳动关系,与乙方为劳务关系。员工的工作地点、岗位、方式由乙方根据业务需要确定。

第五条借用费系指乙方借用甲方员工的费用,包括:

(一)支付员工的工资。

(二)支付员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

(三)甲方为派遣员工提供商业保险、福利的费用。

(四)甲方对派遣员工的管理、经营成本及承担的企业税收等费用。

第六条甲方派遣人员的姓名、聘用职务、借用费及其组成在附件1中约定,附件1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甲方的义务与权利。

第七条甲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根据乙方的要求推荐人选,与乙方决定借用的人员或乙方直接选定的人员签订《派遣员工劳动合同》。

(二)教育派遣员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教育派遣员工遵守乙方的工作制度,保守乙方的商业秘密。

(四)从借用费中支付派遣员工的工资和应得收入。

(五)在乙方支付借用费后,依法承担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及福利费用,其中福利及医疗保险部分内容的具体实施按照本合同及其附件条款、甲方有关派遣员工福利待遇、医疗费用报销的规定执行。

(六)为派遣员工提供附件2中双方确定的服务内容。

(七)听取乙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第八条甲方享有如下权利:

(一)如遇特殊情况,甲乙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甲方有权撤回派遣员工和解除本合同,但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和派遣员工(派遣员工在试用期内除外),同时甲方按下列方式向乙方一次性支付补偿费:______派遣员工被派遣时间每满一年,补偿费为一个月的借用费,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计算。补偿费以派遣员工被撤回当月的借用费为计算标准。

(二)甲方有权对乙方违反本合同有关条款或损害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书面意见,进行交涉。乙方应在收到甲方书面意见后六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复甲方。

(三)乙方若无故拖欠派遣员工的工资或借用费,甲方可随时无条件解除本合同,并向乙方追索所欠费用。

(四)派遣员工若侵害了乙方的合法权益,甲方可协助乙方追究员工的相关责任。

第三章乙方的义务与权利。

第九条乙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尊重派遣员工不同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抑,不歧视派遣员工。

(二)为派遣员工提供符合中国政府有关劳动保护规定的工作场所和条件,确定其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并依法为派遣员工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否则,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三)实行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如遇特殊情况需派遣员工延长工作时间,乙方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四)为派遣员工提供差旅等补贴,具体数额由乙方决定。

(五)保证派遣员工的法定节假日休息。为借用满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员工每年安排一次带薪休假,具体休假天数按乙方的规定执行。派遣员工结婚时,乙方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婚假3天,属于晚婚的,应再给予晚婚假7天。

(六)派遣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应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医疗期。医疗期内,乙方应按国家规定发给派遣员工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但最低不低于社会最低工资的80%。

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及哺乳期内的,乙方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但女员工应提供合法的医生证明。

女员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乙方应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的,给予42天产假,流产假期间,其工资照发。

(七)不得解除或终止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员工,以及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派遣员工的借用关系。

(八)不得解除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期满,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派遣员工的借用关系。

(九)派遣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乙方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被解除借用的,乙方应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第6条规定,向甲方支付该员工的医疗补助费。

(十)督促派遣员工遵守中国政府颁布的税收法规,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一)督促派遣员工办理借用期间的有关合法工作证件,依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制定乙方的规章制度,并教育派遣员工遵纪守法。

(十二)乙方因业务需要,搬迁至新办公地址时,须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业务联系。

(十三)乙方因故被撤销时,须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及时办理终止本合同的手续。

(十四)派遣员工若向乙方提出辞职,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但在试用期内辞职可随时提出。乙方接到通知后,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否则,甲方按收到乙方书面通知之日计算收费截止日期。

(十五)向保险公司投保派遣员工驾驶的乙方机动车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若乙方未投保,派遣员工驾驶乙方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责任属于派遣员工的,由乙方赔偿损失。

本条所列第(三)、(四)、(五)项内容,乙方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作具体规定,也可与派遣员工以协议的形式作具体约定。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且送甲方备案,应以规章制度和协议为准。

第十条乙方享有如下权利:

(一)对决定借用的员工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限应根据借用期限确定:

1.借用期在6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15日;

2.借用期在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30日;

3.借用期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60日;

4.借用期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试用期内,乙方对不符合要求者,有权终止试用,但应支付试用期的借用费(含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试用期满,所派遣员工自动转为正式派遣员工,其借用期自试用之日起计算。

(二)在借用期内,有解除派遣员工和解除本合同的权利,但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和派遣员工(派遣员工在试用期内除外),同时按下列方式向甲方一次性支付补偿费:______派遣员工借用时间每满一年,补偿费为一个月的借用费,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计算。补偿费以派遣员工被退回甲方当月的借用费为计算标准。补偿费中包含派遣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三)如派遣员工因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严重违反乙方规定(此规定对派遣员工和甲方应该是公开的)被解除借用,乙方经征求甲方意见后可随时通知甲方和派遣员工,并可不支付补偿费。

(四)可与派遣员工另行签订个人协议作为甲方与派遣员工劳动合同的附件送甲方备案,但该协议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合同内容。

(五)乙方有权对甲方违反本合同有关条款的行为提出书面意见,并进行交涉。甲方应在收到乙方书面意见后六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复乙方。

第四章费用及其结算。

第十一条本合同所涉及的借用费、派遣员工名单、借用时间和付费方式在本合同附件1中约定。

第十二条乙方须于当月20日前向甲方支付月借用费、补偿费和年终附加的工资(乙方直接支付派遣员工工资的,须于当月底前向甲方支付借用费的其它部分),甲方收到后,于次月6日支付派遣员工工资。以上费用每逾期10天按1%加付滞付金。逾期30天的,甲方可视情况提出索要违约金____元,并解除或终止本合同,且不属违约行为,双方办理相应手续。

第五章争议与仲裁。

第十四条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经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的,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

第十五条甲方(或乙方)与派遣员工因本合同中有关劳动纪律约定、员工工资、保险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发生劳动争议,并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时,如争议的处理结果与乙方有利害关系,乙方有参加仲裁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其它。

第十六条甲方为派遣员工提供的服务内容在附件2中约定,附件2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办理,国家无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或签订合同附件另行约定。

第十八条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因中国政府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造成本合同条款必须修订时,均应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由甲乙双方协商修订。

第十九条本合同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生效,有效期____年,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内,如甲乙双方均未提出异议,有效期自行延长,延长期限与本合同期限相同。

第二十条本合同分别用中文和____文写成,每种文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中文本和____文本一份,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两种文本出现矛盾时,以中文本为准。

第七章双方约定的其它事项。

第二十一条双方约定需增加的内容。

第二十二条双方约定需修改或删除的本合同条款。

代表签章:________。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________。

代表签章:________。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历

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

a.《望舒草》b.《微雨》。

c.《为幸福而歌》d.《食客与凶年》。

2、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

a.《家》b.《骆驼祥子》。

c.《阿q正传》d.《子夜》。

3、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

a.曹禺b.欧阳予倩。

c.丁西林d.田汉。

4、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

a.郑敏b.冯至。

c.卞之琳d.绿原。

5、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

a.《李家庄的变迁》b.《三里湾》。

c.《山乡巨变》d.《传家宝》。

6、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

a.1923年b.1928年。

c.1933年d.1935年。

7、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

a.《超人》b.《人生哲学的一课》。

c.《边城》d.《春风沉醉的晚上。

8、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

a.语丝社b.莽原社c.沉钟社d.弥洒社。

9、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

a.《**》b.《幸福的家庭》。

c.《明天》d.《离婚》。

10、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

a.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b.3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c.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d.40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文学常识题【二】。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b.言情派c.游戏消遣派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b.《漂流三部曲》c.《爱情三部曲》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b.凌叔华c.苏雪林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b.《火》第三部c.《第四病室》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b.叙事长诗c.抒情散文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b.《离婚》c.《在酒楼上》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b.《纪念刘和珍君》c.《为了忘却的纪念》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14.被誉为“七月”派“小说重镇”的作家是(d)。

a.绿原b.鲁藜c.胡风d.路翎。

15.话剧最初被称作(a)。

a.文明新戏(“新剧”)b.爱美剧c.歌剧d.戏剧。

16.《金粉世家》的作者是(b)。

a.徐枕亚b.张恨水c.周瘦鹃d.包天笑。

17.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b)。

a.《新诗》b.《诗镌》c.《诗创造》d.《诗》。

18.1938年成立的“文协”的全称是(a)。

a.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b.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

c.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d.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日协会。

19.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c)。

a.新月派b.京派c.论语派d.“自由人”

20.无名氏的创作总体上倾向于(b)。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

21.田汉创作的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是(b)。

a.《三个叛逆的女性》b.《丽人行》c.《三姊妹》d.《漳河水》。

22.老舍笔下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主人公是(c)。

a.“张大哥”b.张天真c.“老张”d.“张先生”

23.《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c)。

a.土改积极分子b.地主c.赶车老把式d.小商贩。

24.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剧本是(a)。

a.《终身大事》b.《泼妇》c.《幽兰女士》d.《咖啡店之一夜》。

25.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理论建设文章是(b)。

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人的文学》。

26.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c)。

a.《第四病室》b.《蚀》c.《腐蚀》d.《灭亡》。

27.曾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编辑《红黑》、《人间》等杂志的作家是(a)。

a.沈从文b.郁达夫c.柔石d.徐志摩。

28.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b)。

a.《原野》b.《日出》c.《子夜》d.《骆驼祥子》。

29.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d)。

a.许地山b.郁达夫c.沙汀d.艾芜。

30.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d)。

a.《火把》b.《吹号者》c.《北方》d.《黎明的通知》。

文学常识题【三】。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

b.19。

c.1919年。

d.1921年。

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夏曾佑。

d.黄遵宪。

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

a.《易卜生主义》。

b.《文学改良刍议》。

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a.胡适。

b.陈独秀。

c.刘半农。

d.钱玄同。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新浪漫主义。

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梁实秋。

d.朱湘。

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a.语丝社。

b.浅草社。

c.沉钟社。

10.1928年后,下列哪一社团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新月诗派。

11.下列哪个社团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

b.未名社。

c.狂飚社。

d.莽原社。

12.“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新文学社团是()。

a.湖畔诗社。

b.创造社。

c.浅草社。

13.辛亥革命后,新剧(话剧)以演下列哪种剧型为多?(。

a.社会剧。

b.家庭伦理剧。

c.悲剧。

d.才子佳人剧。

14.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诞生于哪一年?()。

a.19。

b.1909年。

c.1919年。

d.1921年。

15.田汉1923年创办了()。

a.民众戏剧社。

b.上海戏剧协社。

c.南国社。

d.春柳社。

16.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a.《朝花夕拾》。

b.《野草》。

c.《呐喊》。

d.《故事新编》。

17.提出“象征即兴”说的是()。

a.朱自清。

b.李金发。

c.周作人。

d.王独清。

18.最早鼓吹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创造社。

b.春雷社。

c.太阳社。

d.后期新月社。

19.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茅盾。

20.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闻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

b.学衡派。

c.国粹派。

d.礼拜六派。

21.提倡复古读经,压迫学生运动的复古派人物是()。

a.吴宓。

b.梅光迪。

c.章士钊。

d.林纾。

22.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强调“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的作家是()。

a.茅盾。

b.鲁迅。

c.蒋光慈。

d.钱杏邨。

23.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团体是()。

a.左翼戏剧家联盟。

b.艺术剧社。

c.中国诗歌会。

d.后期新月派。

24.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是()。

a.京派。

b.左翼作家。

c.论语派。

d.中国诗歌会。

25.30年代以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主的散文流派是()。

a.语丝派。

b.论语派。

c.京派。

d.现代派。

26.30年代提倡战斗的小品文的是()。

a.《论语》。

b.《人间世》。

c.《太白》。

d.《宇宙风》。

27.30年代被鲁迅、瞿秋白等骂为“宠大派文学”的是()。

a.战国策派。

b.民族主义文学。

c.学衡派。

28.心理分析派的代表作家是()。

a.穆时英。

b.刘呐鸥。

c.戴望舒。

d.施蛰存。

29.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a.葛一虹。

b.向林冰。

c.茅盾。

d.胡风。

30.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

b.现代诗派。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1.战国策派的代表作是()。

a.《黄人之血》。

b.《陇海线上》。

c.《国门之战》。

d.《野玫瑰》。

32.因强调暴露黑暗被错误处决的解放区作家是()。

a.胡风。

b.王实味。

c.萧军。

d.向林冰。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2.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批判运动的概况及其教训。

3.“双百”方针的内容。

4.《纪要》的实质及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人物、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和《李双双》。

重点:“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和特点。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白花文学)。

复习要点:

1、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

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了解革命历史小说潮流兴起和消退的原因,认识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

2、分析《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3、什么是“三红一创”?

4、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5、掌握《红旗谱》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

7、分析《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四、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诗人。

重点。

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及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3、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

3、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以《苹果树上》为例分析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50~60年几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重点掌握杨朔的《雪浪花》、《海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对所分析的作品要认真阅读。

1.简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历程及每一时期艺术特点。

2.论述扬朔的“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

3.你是怎样看待杨朔的艺术审美追求?

4.分析秦牧的“学者化散文”的风格?

5.论述刘白羽的“战士风格”的散文成就。

六、了解50~60年代戏曲改革、话剧创作以及歌剧的发展,深刻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成就和独特风格,掌握田汉的历史剧创作。

1、老舍的《茶馆》的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

2、田汉的历史剧剧创作概况《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b)。

a、学习考古学b、学习医学c、学习文献学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b)。

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d、《伤逝》。

d、《伤逝》。

c、俞平伯的《冬夜》d、康白情的《草儿》。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

a、周作人b、冯文炳c、梁实秋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c)。

a、《喀尔美萝姑娘》b、《残春》c、《牧羊哀话》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a)(b)(d)。

a、惠特曼b、海涅c、海明威d、歌德。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初的理论倡导。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成为最早的白话新诗集。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创作有《呐喊》和《彷徨》、《故事新编》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入《狂人 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奔月》等33篇短篇小说,鲁迅还写了两本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16部杂文集,两部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50余首旧体诗。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又名鼎堂。“五四”新文化时期,他创作了《女神》,《前茅》等多部新诗集,还写了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多部历史剧。1949年后,又写《蔡文姬》、《武则天》等剧作和一些新诗。他在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方面也有诸多贡献。

1921年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倡导下成立,坚持“为人生”的创作方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子夜》,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小说《腐蚀》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1981年底去世时,留下遗愿用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巴金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李 甘,安尧棠,他创作有《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爱情三部》(包括雾、雨、电),《寒芾》,《憩园》,《第四病室》等。1978年后,写出了散文集《随想录》(包括 话集,病中集等),鲁迅称为“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老舍是北京的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会舍。他以前写出了《猫城记》、《骆驼样子》、《月牙儿》《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等小说,1950年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被誉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曹禺是剧作大师,先后创作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作品改编的《家》等话剧剧本。

艾青是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宝石的红星》、《向太阳》、《光的赞歌》等。

丁玲的小说创作有《莎菲女士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后一部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作家。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曾创作了中国最早的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散文家和学者。他的名篇《荷塘月色》《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脍炙人口。

徐志摩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他倡导诗歌创作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写出了《再别康桥》等名篇。

闻一多也是“新月派”诗人,著有《红烛》《死水》等诗集。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他的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夏衍是中国电影和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写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沈从文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小说《边城》等曾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戴望舒是现代派(也称象征派)诗人,他的新诗《雨巷》很含蓄地描述了爱情,被称为“雨巷诗人”。

钱钟书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他的小说《围城》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都影响很大。

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都描述了民-国时期社会众生相,被称为:“通俗小说大师”。

孙犁被称为“白洋淀派”作家,他的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充满了诗情画意。

周立波被称为“茶子花派”、他写有小说《暴风骤雨》,首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1949年以后,柳青的《创业史》、欧阳山的《三家巷》、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姚雪垠的《李自城》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散文大师秦牧的《花城》、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等,也都各独树一帜,王蒙以《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高晓声以《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需》、汪曾祺以《大淖纪事》、《受戒》、邓友梅以《那五》、《烟壶》、刘绍棠以《蒲柳人家》、冯骥才以《神鞭》、张洁以《沉重的翅膀》、莫言以《红高梁》、贾平凹以《鸡窝洼人家》、陈忠实以《白鹿原》等作品,相继蜚声文坛。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6)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着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田汉,着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现定为国歌。

(8)朱自清,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学术着作《经典常谈》,着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闻一多,着名爱国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着名篇目有《太阳吟》、《洗衣歌》、《发现》、《一句话》、《死水》等,学术着作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11)冰心,原名谢婉莹,着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2)夏衍,原名沈端先,着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13)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随想录》等。《家》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历史的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4)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被茅盾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5)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6)艾青,原名蒋海澄,着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17)周立波,主要作品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之一,获斯大林文学奖。

(18)孙犁,原名孙树勋,是“白洋淀派”创始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19)梁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作品是概括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方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

(20)柳青,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21)杜鹏程,主要作品《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22)李季,主要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3)杨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道路。

(24)曲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25)罗广斌、杨益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

生”的创作目的和写自己熟悉生活的原则,描写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形成乡土文学现象。[http://]这是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

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基础。鲁迅是现代杂文开创者。

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取得重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诗歌和历史剧。他是现代白话新诗发展史上,第一个有划时期贡献的大诗人。诗集《女神》是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五四狂飙突击精神的典型体现。大革命失败后的诗集《恢复》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 剧作《卓文君》《王昭君》《聂煢》合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是郭沫若的自叙传式小说。

茅盾,原名沈德鸿。较早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毁灭》《动摇》《追求》)首用“茅盾”笔名。《子夜》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标志茅盾创作的高峰,显示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展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强大创作生命力。

周作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初期有很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现代中国最大散文家之一。[http://)

刘半农:平民诗人,处女作《相隔一层纸》。

沈尹默,《月夜》是“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佳作。 叶绍钧,名圣陶。《这也是一个人?》是其最早引起文坛注目的白话小说,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倪焕之》是其唯一的长篇小说,被茅盾赞为“杠鼎之作”。20年代有人说他是和鲁迅一样讲究结构的作家之一。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开山人。

许地山,现实主义小说家。《春桃》《铁鱼的鳃》标志他走上现实主义。

王统照,《一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最重要的长篇《山雨》,标志其从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小说塑造的农民奚大有,是现代中国农民最优秀的形象之一。

庐隐,原名黄英。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时唯一的女性,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被茅盾称为五四时期女作家中注目革命性社会题材的第一人。代表作《海滨故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的作品。

冰心,问题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一位。《超人》《烦闷》《悟》是其“爱的三部曲”。她还是小诗派的重要代表,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散文更有成就,《寄小读者》为她赢得更大声誉,成为现代最有影响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范文

作为唯一一个在世界上拿过集体项目冠军,而且曾经实现过世界大赛五连冠霸业的运动队,中国女排不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是其他运动队学习的对象,更是一个激励国人自强的精神符号。在“中国人玩不来大球”“中国人集体意识差”等观点直到现在还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女排站上世界之巅的成功之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集体体育项目的胜利原因,主观上包括个体的能力、整体的实力、求胜的欲望、教练的水平,客观上包括其他球队的水平、场内场外的干扰因素甚至运气的成分。但这只足以解释一场比赛顶多一届大赛上的表现,但若用来解释一支球队几十年处于世界前列,即便低潮期也没有哪支球队可以低估,就显得牵强了。

技战术层面的东西只适合技术性的分析,战略层面的东西则需要以战略眼光来分析。中国女排胜在战术,但更胜在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走自己的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真正的强者之路无不是走自己的路。几十年来,中国女排教练队员轮番更迭,世界排球的发展趋势也几经变幻,然而中国女排没有被他人带乱节奏,更没有丧失以我为主的自信和自觉,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女子排球发展的道路。

走自己的路,绝不是守着老东西骄傲自满、因袭不变,更不是关起门来向壁虚构、闭门造车。恰恰相反,在中国女排的起步阶段,我们就虚心向其他国家的主教练和队员请教技战术、体能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直到现在,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仍是中国女排赖以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中国队的教练和队员经常说的“向对手学习”,绝非面子上的客套话,也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因为就算是手下败将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是我们没有把先进经验看做僵死的教条,没有陷入对先进经验的盲目崇拜,所以不是什么都学,没有今天学欧洲明天学美洲,更绝非照抄照搬。真理再往前迈出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别人的成功经验硬生生地套在自己身上就可能是枷锁。没有人家的身体,也没有人家的技术,却非要打人家的战术;要成为另一个谁,却忘了自己是谁,如此削足适履,焉有成功可期?中国女排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结合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独特的身体条件以及一支队伍人员构成上的长处和短板,磨合打造出中国女排自己的强者之路。

中国女排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冲出亚洲到到站在世界之巅,虽然每个时代、每一届大赛、每一场比赛的特点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却自始至终,那就是鲜明的中国特色。去年,郎平荣膺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这是对郎平也是对中国女排的高度褒奖。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的擎天柱,到现在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和中国女排一起阔步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女排精神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对各行各业起到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让中国人感受到自尊、自强、自豪,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女排的强者之路走得并不容易,越是这样,越要坚定自信地走下去,在自己开辟的路上继续演绎强者恒强的道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