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 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6:37:19 作者:飞雪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 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篇一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篇二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第14周

重点难点: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突破举措:

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扁担图片,朱德用这根扁担做什么用呢?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齐读。

4、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出示句子: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教师小结: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6、学习写字。出示会写字,读一读。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13、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藏(连夜赶)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篇三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刘胡兰,1932年秋季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4岁她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她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篇四

革命传统是德育内容之一。是教育者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等良好品质;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几篇革命故事,其中有一篇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感触,文章的题目是《朱德的扁担》,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当挑梁队伍再次出发时,朱德依然站在战友的队伍之中,当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老一辈的革命家,以身作则,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

革命故事读后感小报篇五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