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演讲稿 身份的焦虑心情日记(模板6篇)

时间:2023-08-28 14:50:20 作者:笔舞 焦虑演讲稿 身份的焦虑心情日记(模板6篇)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焦虑演讲稿篇一

上海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作家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曾在香港因丢失护照而给自己造成的生活焦虑,护照的丢失意味着身份的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他每次在国外的时候,都会梦见自己的护照又丢了,然后一身冷汗醒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我在品读这段文字时,颇多感触。在这段话里有两层语义值得关注:一是“身份”对于一个人何其重要;二是"身份"往往会引发我们心理及精神的焦虑。

其实,身份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的文化问题价值问题间或社会问题。“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这是英国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中,对当代人的“身份”,对生命、职业和社会生活影响的重点剖析。的确,当代社会,当代人最困惑和焦虑就是这种地位和身份。多次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身份一直难以释怀,那种伴随着、纠缠着身份带来的困惑与矛盾如影随行地左右在我的身边,让我惶恐而无奈。一次因一个校长的邀约,前去给他所在学校的教师作一个讲座,入会场的瞬间,见教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偶听见“哪里的专家学者?是特级教师吧?都有什么头衔?”在我准备在讲台前落座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不约而同投射而来的狐疑、挑剔的复杂眼神。当时我非常后悔应约做这样的冒险举动。我反躬自问:“凭什么坐在这儿给这些同行指手划脚?”按事先约定,先由校长简介我的拿得上桌面的所谓的荣誉及成绩。我反客为主,改变既定程序,采取自报家门的方式,重点讲了这样的开场白:坦率地说,今天我坐在这儿,对我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坐在下面的,我十分懂得并在意下面听者的感受,你们是否喜欢听讲座,这是由讲座人决定的。有人仅凭身份去讲、有人凭身份与素养去讲、还有人纯凭素养去讲、希望各位老师在听完我的讲座后,能给我一个明确的定性。接下来,我驾轻就熟,旁征博引,现身说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妙趣横生,将这一项活动导演得活色生香,赢取“哇”声一片,我深知身份的缺失给我的讲座带来诸多阻力,好在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替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是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弥补了身份的缺陷。事后我常想,假若我有耀眼的光环间或显赫的头衔,我会获得那次讲座的巨大成功吗?着实不敢作答。

还有一次,随一位款爷朋友误入官席,那场面真让我如坐针毡,倍感尴尬,朋友是东道主,被请的清一色政界名流,位尊权重。除我之外,头衔和身份都一目了然。我感到孤立甚至窒息。他们很自在很自豪地相互交流,彼此之间行云流水般默契以及柔中寓刚的言语往来极好地彰显着自身身份的尊严。的确,他们之间谁也不比谁卑微低下,我的那位朋友恃钱自傲,与那些权要的交流沟通毫不矜持,俨然一个黑道老大在支派手下啰啰。那一刻,除了让我体验到身份差别的优劣外同时也感受到权势与金钱的对峙甚至苟合。席间,当其中一位局长问及我的身份时,朋友抢在我开口前说我是一家家电行业的一个体老板,我知道难为了朋友,而这一切也是身份惹的祸。如果我诚实地说出是一位乡村小学的教师外,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实在不感去想象。这次虚拟的身份让我在权势面前赢得了昙花一现的尊严,但虚荣心被暂时满足后瞬间又跌落进自卑的深渊中。

坚信没有人会否认,“身份”对一个人的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人们都在极力体现自我的地位和与之相匹配的利益追求。所有这一切,最终将归属身份的范畴。有鉴于此,笔者期盼身份可以昭示尊严,可以体现价值,但不能产生焦虑。这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生活的必要。

焦虑演讲稿篇二

美与丑的区别是什么?读完《丑鸽》这篇文章好久了,我一直在回味着这个问题,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可能是我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吧,所以我不清楚这篇文章的意思,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并没有理解。于是,我又读了起来。不知读了多少遍,我终于弄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了。

二十多年来,信鸽一直是“我”的爱物。一天,邻居的小男孩来我家玩,顺便帮我给信鸽喂食。无意间发现一只眼皮上净是白疙瘩的信鸽,就嚷嚷着不给它喂食。在“我”的眼中,任何鸽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分贵贱,也不分美丑。在“我”和小男孩说完话并送走他后,无意间发现刚才被小男孩说长得丑的鸽子离家出走了,从此一去不回。显然,是因为小男孩说他长得丑伤了自尊,觉得呆在这里太没面子,就离开了。自从这只鸽子离开后,有许多鸽子也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而离开了。

任何善良与灵性,一旦涂抹上“丑”的色彩,都有可能酝酿出各种无辜的悲剧。

在乎外表是人自尊自爱的表现,也是人容易虚荣的原因。自然界万物的形态在原始的眼光里本无所谓美丑,但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人,不得不接受既成的文明,于是有了“美”与“丑”的分别,人也因此高兴或者痛苦。对此现象,作者展示了批评和怨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幸长得如故事中的信鸽,也应该坦然面对,“自行消失”肯定不是聪明的做法。

焦虑演讲稿篇三

我母亲的性格很差,喜欢焦虑,我很像她。她天天除了上班就是在家里忙碌,还时常讲很多很多话,叫人厌烦。

母亲时常为我而焦虑。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年级时学拼音就已经很吃力了。是我母亲每天晚上在书房教会我拼音。虽然教的方式不是很好——连教带吼,那时候,我基本上是每晚哭一回,没办法,因为我妈实在太焦虑了,太凶了。我在哭泣与教训中长大,虽然是学会了她教的东西,可我也染上了她的性格——暴躁。

上中高年级后,教的知识变得难了,成绩又开始慢慢往下滑了,老师也批评了我好几回。母亲又开始焦虑了,她买来各种各样的习题,用题海战术想让我的成绩提高。每次我做题时她都会拿手机或书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监视”我,时不时停下来看我几眼,看我做的习题有什么错。要是哪一天我错得多了,总免不了一顿数落,我的成绩总算是上去了,没想到母亲竟给我报了各种课外班,我一下子成了大忙人,有时甚至变得跟她一样焦虑。总想着还有哪儿的作业没做,直到现在依然还是这样子的。她时常在我写作业时说:“好好写好字,再不写你成绩怎么办!”或是说:“你要再粗心,考试怎么办,难道还要为这些不应该错的题而失分?”天天听她唠叨,烦都烦死了。母亲的眼神在我做作业时总像火烧,焦躁不安,怕我做错什么,一听考试,眼神里的火烧得更旺了,在房间中走来走去。看得我头晕。

她不仅担心我的学习,还担心我的身体,给我买了外国的药,让我每天吃,说吃了能长高,还每隔三个月带我去医院检查生长发育。每一回她都很焦虑,生怕医生说我长不高或是身体有问题。

一次,她在家蹲下了时,我看见她满头黑发上一根醒目的白发。母亲有些老了,虽然她才38岁,但因为我而过度焦虑,额头上早已有岁月的痕迹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帮她,让她老去的速度慢一些。也许,我只有把自己做好,早日独立自主了,让她少为我焦虑才行吧。

焦虑演讲稿篇四

1自我松弛。首先把自己处于松弛的状态综合中,想象令你焦虑的事情,重复显现逐渐降低焦虑情绪。

2增强自信。自信是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治愈焦虑症的前提,多一分自信就能减少自卑感,减轻焦虑情绪。

3自我刺激。焦虑症患者在焦虑后总是会胡思乱想、惶惶不安,此时可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减轻痛苦。

4自我懈怠。很多焦虑症患者是事业上突出的人才,他们过于追求完美,出现一点错误就会坐立不安,出现焦虑情绪。这样的患者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就是学会自我懈怠。

5自我催眠。大多数焦虑症患者有睡眠障碍,可自我催眠如数数等方法,让自己快速入睡。

桑叶猪肝汤

材料:鲜桑叶200g,猪肝300g。

做法:桑叶冼净,猪肝切片,用清水煲汤,煮约60分钟,用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止咳去热、消肿清血、补肝美肤、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

银耳莲子汤

材料:水发银耳200g,莲子30g,冰糖适量。

做法:用烧水浸泡莲子至发软,洗净银耳摘成小朵,一起加入薏苡仁10g,加水煮45分钟,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清热解渴、养胃健脾、祛湿补血,滋阴顺气。银耳莲子汤是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办法。

轻微的焦虑症用食疗来食疗既无副作用,又能享受美食。当然若是症状严重,那就只能用药物来克制,以便尽早治愈,恢复心理健康。

个人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

个人要注意坚持有氧运动,广州协佳医院——美国斯坦福国际神经心理中心的医生介绍 最常见的项目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以及打羽毛球、门球、练健身操、广播操、太极拳、跳舞等运动;这些健身运动大多不需要特殊体育器械和场地,适合于各类人群。 疏导调节焦虑症,最关键的就是进行自我疏导,当个人开始出现轻微焦虑时,自己就要有意识的去调整,自我要有信心,要注意积极的寻求解决事情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转移自我注意力等方法,调整个人的焦虑情绪。

专家提醒,出现焦虑症的表现,要注意及早进行自我疏导,不见效果,较好是及早到权威专业的焦虑症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祝您健康。

焦虑演讲稿篇五

一、互联网语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质与特点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授式学习方式有一定区别,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部分学者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他们认为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向学生的记忆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这些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学生在规范学校学习的必要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的漫长人生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部相关文件也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技能和独立思考的研究,霍莱茨将其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表现在确定需求、设立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及策略、合理控制进度、监督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

长期以来,有众多学者就自主学习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和阐述,然而学界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把握自主学习的核心内涵。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动地位,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包括: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应用于该领域的认知策略,认知的知识与技能等。)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设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协调认知策略、分配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监控,使整个学习过程合理高效。

(二)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的新特征

1.互联网为自主学习带来了空前的有意义的支持作用

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互联网中蕴藏的丰富资讯矿藏、资讯传播时效性强、极大延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表现在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灵活选择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等外在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支持表现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完成信息资讯的获取、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2.互联网扩大了资讯空间,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给学习

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在自主规划学习目标、自我组织学习内容及其结构、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等能力培养和习惯性养成方面,网络都能提供有效支持。

3.互联网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实现了实时互动性互联网上,资讯流通自由度高互动性强,学习者对资讯的选择有很高的自主权,并赋予学生随时对论题交流、讨论的权利,提高了网络媒介对学生的吸引力;互动的方式有教与学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在互联网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时互动及其具有的实时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

(三)互联网使用行为对自主学习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缺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互联网使用经验,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各种技术问题的困扰,这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会感到灰心,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第二,互联网中资讯极其丰富,海量信息的鱼龙混杂和垃圾信息的轰炸,因为面临太多的选择,学习者常常感到迷惑,会觉得不知所措,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互联网的自由的信息环境,资讯传播去中心化,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和虚假不良信息的泛滥,容易给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内容,尤其是通俗娱乐、网络游戏等,容易吸引学生眼球、分散他们的精力,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降低,甚至毫无收获;互联网环境以数字化、虚拟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任何互联网使用者都能以匿名的方式扮演多种虚拟角色,一些人无视对信息传播和人际交互的道德责任,容易对经验浅薄的学习者造成心理信任危机和学习障碍,使自主学习活动丧失其本身的意义。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亦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所需具备的个人素养。我们认为,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对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克服负面效应,为自主学习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和健康心态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媒介素养间的关系

(一)积极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教育

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包含“了解”和“使用”两个内容:了解是指对互联网基本原理、常识的了解,互联网的传播与使用与其它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对网络媒体的基本原理、运作常识不了解,就只能是互联网的被动使用者,更不可能利用好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用是指互联网操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使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驾驭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对媒介资讯的批判解读能力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交互性强、可匿名的特点,使互联网上充斥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互联网提供海量信息,可以通过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观点、立体式呈现,但无法完全客观全面地展现现实,信息制作、发布者不可避免的将自己所持立场或价值取向掺揉进传播内容;互联网中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往往缺乏条理、逻辑,难以辨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互联网资讯不盲信、不盲从,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态度,培养自己对资讯的识辨和评价能力,使自己能够独立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评估资讯价值。学生能够利用和驾驭好互联网,也就意味着其具备了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基本能力。

(三)培育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创造性利用能力

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善于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丰富阅历、开拓眼界,为自我发展服务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这一良好的资讯平台,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的创造内容、传播资讯、互动交流,这是互联网媒介区别于其它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而这种特性亦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学生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在互联网上陈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学习者展开交流讨论,使得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系列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深入、巩固、完善。

作者:叶修廷 汪国翔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焦虑演讲稿篇六

20世纪基本上是印刷文明的世纪,城市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离不开纸质传媒。20世纪的城市文学从作品的生产到印刷以及发表,均要经过层层把关,这也决定了城市文学的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必定是精英的。但这种状况到199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挑战。网络的出现与崛起宣告了印刷文化统治时代的结束。网络作为“超级媒体”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物理空间正在被虚拟空间所重叠、压缩甚至部分取代。这就使得城市文学不仅面临着承载工具由纸质向网络的变迁,而且要面临着迥异于前网络时代的后新文化语境: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即时性所导致的时空的压缩,地球村和资本全球化的来临,文化的多元竞放成为可能,价值选择更加开放而多元:另一方面,网络革命带来的后新文化语境已经不再以一种“革命”或。运动”的面目出现,而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这种因网络革命带来的价值立场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城市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80后网络写手成为城市文学的创作主力军。较之老一代作家,80后网络写手的成长受媒介影响较大,他们是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手机、动漫、音乐等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验领域,构成他们想象的重要资源,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的世俗生活和时尚文化成为他们书写的重要内容,大众化、娱乐化、媚俗化是他们书写城市的普遍特点。网络写手一方面具有自由挥洒创作的自由,但同时又要受到商业因素的制约。商业而非政治成为他们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网络作品的点击率直接决定他们的稿酬、(教学论文)签约和他们作品的销量。

第二,网话文的尝试,带来了城市文学书写语言的新变。网话文自由、随意,充满创新和颠覆精神,是对现存汉字秩序的颠覆。网话文不仅解构了话语威权,而且拓展了城市文学书写的空间。

第三,城市文学的题材和叙事类型更加丰富。城市文学叙事超越了传统的文体概念,转向超文本创作,网络书写特有的超级链接、互动式写作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文学书写,呈现出新的叙事特征和审美方式:叙事风格上也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和文本试验。戏仿、恶搞、反讽、拼贴等成为城市文学叙事的新手法。

第四,审美价值上,文学话语权由于从精英转移到大众和精英共享,大众的城市书写渐渐消解了文学精英的启蒙立场,消泯了传统乡村对城市的批判,转向对城市世俗和时尚文化生活的热情拥抱。城市文学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亚文学”风格,他们的城市书写和老一代作家具有人民性的城市书写,共同构成了新世纪的城市文学地图。

网络文本逻辑与想象城市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赖于“想象的共同体”的催生。今天,网络正在取代或弱化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的作用,而且网络对“把关”的弱化以及对海量信息的容纳,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平台,崇高与反崇高、中心与去中心常在网络书写中联袂演出,这使得网络文本逻辑在充满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具有驳杂意味。在网络文本逻辑的作用下,文学如何进行城市想象?创作主体的城市文学经验有何变化?笔者以为虚拟与流行、碎裂与漂泊、世俗狂欢与小资返魅构成了新世纪城市文学经验表达的重要维度。

第一,网络文本的虚拟性与在线性使得虚拟意象和流行元素成为城市想象的方法之一。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所产生的网恋、游戏、黑客等虚拟意象渐入城市文学的视野。网恋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构成了一些城市文学作品的叙事框架,也成为作家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网络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人性在这里演绎,并构成对现实世界的审视。虚拟与现实的缠绕、并置成为一种城市想象的方式。如果说虚拟是在和现实相对的空间上构成网络文本逻辑对城市的一种想象,那么流行则是网络即时性、在线性的一种时间显现。从城市文学的语言,到文本的框架、意象的选择、题材的选择,流行元素都参与其中。山寨、雷、囵、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在城市书写中被大量使用,并具有通俗简洁,不讲究文法的特点。有的作品直接把聊天对话插入文本,构成文本叙事的动力。流行参与和重构了城市文学的叙事法则,其鲜活的流行元素注入城市文学文本,使城市书写更富有在线性和活力,但也易流入市井的媚俗享受,演变为一种肤浅的戏谑和虚无的能指,陷入“机械复制”所带来的平面化、复制化。

第二.网络文本的脱域机制、时空延伸和信息的“内爆”暗合了“城中人”漂泊和无力的生存状态。网络的脱域机制和时空的伸延打破了“在场”的原有逻辑,消解了前现代空间所给予人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杂交式的“内爆”演绎着世界的碎裂与城中人内心的漂泊。这是一种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一种由于经验的混杂和身份的游移而造成的家园的消失和认同的危机。城市的沦陷、爱情与婚姻的虚无、人物内心的飘零和孤独等城市特有的人的精神状态,经由碎片化的网络书写,构成了城市文学书写的独特风景。

第三,网络的大众性、小资性、匿名性为城市书写中的世俗狂欢和小资返魅提供了舞台。世俗狂欢构成城市想象的又一方式。在选材上,城市文学常常结合时下的话题,例如总裁和女职员、合租情缘、豪门世家、白领生活、婚外恋等流行元素,充分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具有媚俗大众的特点,尽情演绎着世俗狂欢的盛宴。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有一种小资情调悄然浮出。他们“在享受这些‘物质’时又要求讲究‘情调’,要有不同于‘小市民’的‘雅致…。“注重都市,注重感官,注重情感,小喜悦,小悲情,小幽默。”j2j城市文学徘徊于精英与世俗大众之间,挑战传统的情爱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物欲和爱欲的追求。世俗狂欢和小资返魅与网络文本逻辑紧密地纠合在一起,网络面向的大众性、小资性,网络的匿名性、对作品把关的弱化为世俗狂欢和小资返魅的登场提供了舞台,它不断地发酵和制作着大众与小资的样本和想象,使得城市文学远离了意识形态,消解了崇高,走向世俗大众,(教学论文)走向返魅的小资。

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

网络打破了地理限制,拓展了城市文学的表现空间,使得城市文学的书写具有全球视野,但也构成了对城市文化独一性与“中国元素”的挑战。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作家们对摩天大厦、霓虹彩灯等城市符号谙熟于心,却很难借此传达出类似老舍笔下的北京、陆文夫笔下的苏州那样的情致韵味……”抹去特殊的地标,我们很难分清诸多城市究竟有哪些差别。以信息网络为特征的城市化正在制造一个均质化的城市文化空间和想象空间。我们看到城市文学主题的单一,情节的淡化或雷同,创作类型的单一,风格倾向上的大众化或通俗化。这种状况以网络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较为明显。一个普遍的毛病是艺术原创性的丧失,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那么,造成当代作家对城市书写均质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城市化的加速带来的物理空间的均质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改造使得原有的城市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是文化空间的均质化。网络为作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领域:异地的风物瞬时在眼前成为现实,各种视频、图片等的展示使创作者身临其境,这种空间并置的“虚拟现实”足以构成作家创作体验的一部分;同时网络提供的既多元而又单一的信息无疑构成了创作者想象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娱乐、新闻、社区等网络信息成为创作者得以展开城市想象的温床。但是这些都是创作者的间接经验,无法构成他们的活生生、鲜活的生活现实体验,无法化为笔下的切肤之痛,很容易使得作品流于肤浅,流于符号。

此外,作为一切媒介之媒介的网络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主导性,更易使人成为媒介的传声筒,这也即人的媒介化问题。人成为操控的对象,技术在网络中成为创作主体的主导,这势必造成人的主体性的遗失,造成城市文化独一性的消失。可以想象:“在人的本质中威胁着人的,是这种意见:技术的制造使世界井然有序。其实恰恰是这种井然有序把任何秩序都拉平为制造的千篇 一律。”“拉平”是使世界齐一化、均质化,它是以取消人的独立性为先导的。面对作家、作品频繁的时空转换,我们无法再按传统的标准对城市文学进行分类。慕容雪村、安妮宝贝及一些网络作家,他们属于哪个城市?他们笔下的城市又有哪些区别?当我们对当下的文学进行类处理时便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在一个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时空的并置、人物的快速转换成为日常生活景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人、人与人的交织与融合渐渐汇成一股均质化的潮流。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并以此来维持内部的秩序,并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在21世纪,“战国群雄”的面貌已经受到新的世界格局的冲击。笔者以为随着媒介融合的加快,网络将会更深入地影响城市生活,也必将对城市文学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在网络空间中,某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建造一种与网络空间诞生时完全相反的构架。”“我们有各种理由相信,单凭网络空间本身自由的承诺将无法兑现。单靠它自己,网络空间会变成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网络本身隐含着一种权力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词语城市和现实城市之间的巨大缝隙,而这些缝隙背后的逻辑所生发的对于城市文学的影响又不能不为城市文学研究者所关注与思考。

总之,网络对于当下的城市文学经验范式的转型与词语城市的塑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网络土著”式的作家即将产生,建构新的关于城市的美学想象和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城市书写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3]傅小平.作家,如何与城市相遇,文学报..7.2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