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设生态课堂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1-08 09:35:33 作者:琴心月 最新建设生态课堂论文(专业19篇)

8.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避免自己在写作中犯类似的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生态文明建设

我爱我的家乡——创建文明生态园林城市,在我们的家乡――南京,处处有绿光,处处有新鲜的空气!我生活在南京这样美丽的`城市里,这让我们引以为豪,感到骄傲!大家一定知道,花草树木用处极大,如果没有了树林,人们就会遭遇沙尘暴、龙卷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会受到噪音污染,让我们的身心不健康。

每当我们坐上私家车和公共汽车时,都会看见公路旁有一大片绿化带,在公路旁栽树、养花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让新鲜的空气一路上陪伴我们,直达到目的地。花草盆景也有吸毒的功能,我们会看见许多人家装修房子时,刷碗了油漆后就要放几盆植物,让他们吸掉那些有毒物质――那是我们人类不需要的空气。

恰恰相反,我们不需要的空气正是植物们需要的,而它们吸入后,会把人类需要的氧气“吐”出来,让我们茁壮成长!现在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我真担心,没有了森林的世界会是多么恶劣,没有了森林的人类将会是多么无助啊!同学、父母们、老师们,从现在开始,低碳生活吧,每个城市少开一辆车,让我们学会环保――坐公共汽车吧。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做起,爱惜一草一木吧,爱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爱惜我们美丽的家乡――南京吧!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论文

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必须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的学习。

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中,一场“互联网+”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变革正在展开着。曾今有一位专家这样说:“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身处教育前线,我们有责任积极推进这一远大计划,让智慧之树扎根在学生心中,让智慧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应该具备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的应用能力。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和谐地统一起来。下面笔者就“互联网+”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看法。

网络课件直观性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声音、图文并茂的东西兴趣较高、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缩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度,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更深层次内涵的文章,教师往往需要借助网络媒体,把整个事物发生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作者优美的笔触得到很好的碰撞,产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共鸣。如《巩乃斯的马》一文,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魅力,运用“披头散发”“淋漓尽致”等四字词把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描写得非常壮美。但是要想让学生从视觉和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表达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教师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马群奔跑场面,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使他们更深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实现高效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变成了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绝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师,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不但从互联网上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获得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但是以往的预习可能只局限于对字词的学习。“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预习更具多元化的特点,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写作特色等,还可利用互联网实现课后检测,实现了语文高效学习的开放性。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借助网络,查阅关于鲁迅的资料(包括鲁迅的侄女),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等。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了关于鲁迅的好多资料,有的介绍鲁迅的作品,有的介绍关于鲁迅的故事,有的介绍鲁迅的生活经历,有的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有的介绍鲁迅的侄女等。诸多的资料介绍完之后,在学习课文时,距离学生很远年代的故事却一下子变得不再遥远了,他们对文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都有了准确的定位。由此可见,互联网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更具有了开放性。

生活就是一本没有页码的语文教科书。如果离开生活单纯地去学语文,这样的土壤也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去实践,并把外面的世界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参观大自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学习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借助互联网,让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展开学习语文与体验生活的翅膀,真正领悟生活,学会人生的道理。如在教学《幸福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味“幸福在哪里”的真正内涵所在,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了童话视频《寒号鸟》,看完后让他们谈看后感受。有的学生就谈到了这是一只懒惰的寒号鸟,教师也相应给他的回答做了补充,不劳动的寒号鸟是没有幸福生活的'。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播放了《幸福在哪里》这一首歌,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看得出来,一节课的视频音频再加以ppt课件,学生也确实体味到了“幸福在哪里”的内涵所在,实现了语文学习的高效性。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高速发展,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和互联网相连,学生感兴趣的很多知识都走进了课堂,实现了语文的延展性,使得我们的语文高效课堂资源充实丰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搞好阅读教学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也是培养孩子诸多能力的基础。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只拘泥于课内,并没有真正到课外去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互联网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广阔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语文世界,拓宽视野,真正体会到语文高效学习的内涵所在。总之,“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延展语文学习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让智慧的花朵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而高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则需要构建起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依存、互动的动态平衡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升级为生态性的课堂,创设出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产生自然的对话,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他们是知识的探索者、情感的亲身体验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将语文课堂环境营造得轻松、和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伙伴,这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压力、戒备和抗拒等情绪,继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产生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课堂不应该成为学生抵触的地方,而应该成为学生为探索知识而向往的地方。因此在构建生态课堂的时候,要使学生拥有相应的`资源,要让生命鲜活。(1)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要实现互动,同处于教学的快乐之中。(2)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生态之美,教师要针对性地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并且通过阅读、思考将语文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3)要进行不可缺少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切地体悟,从而使学生成为生态课堂的主体。

3.生态课堂的构建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独立的情感和体验为基础,它是一个情感的认知过程。因此,语文课堂的生态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个性化的发挥,同时使他们感受到认同和关注,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的生态课堂是超越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新兴教育观,合理构建生态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的生态课堂是指借用生态学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它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能够点燃学生的智慧,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探讨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有效课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论文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涂旭明.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论文

如今,新课程在我国呈现如火如荼发展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中生领略祖国文字的魅力,并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然而,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失去了它的本真与自然状态,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生命价值,而演变成机械操练的阵地。由此一来,改革高中语文课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生态化教学概述。

所谓生态化教学,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探索教学问题的新模式,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凸显人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由此可见,构建生态化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而言,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统一性统一性是生态化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若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建起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些要素要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共生性在自然生态中,一方的生存常常以另一方的生存作为基本条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也存在这样的共生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师生相互依存,旨在协调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三)开放性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法相继出现,比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法,教师都可以拿来应用,这就说明生态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

以生态化理论为指导来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释放学生的活力,彰显他们的个性。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

(一)适当引入网络教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早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确实,互联网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为构建开放性的{中语文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用灵活生动的相关资源扩充教学资源。当然,{中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网络教学的使用时间和时机,不可将其凌驾于课堂教学之上,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不良局面。

我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节内容时,将传统教学法与网络教学法有机结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在课前为学生搜集了很多康桥的美丽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再为学生介绍康桥的历史,使学生对康桥有个大致了解,然后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优雅的背景音乐,并为学生范读这首诗,让学生徜徉在作者塑造的美丽意境中。接着我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种诗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都一一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很多回答让我很惊喜,也给了我新的启示。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敞开心靡、开动脑筋,探索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从目前来看,高中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文时,无法深入地把握课文中文字的深层含义,进而难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难以与课文实现有机融合。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生态阅读,使他们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感受语言的生命力,慢慢品、细细嚼,深入体会祖国文字的生态内涵。

(三)加强实践教学高中语文课程不仅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这一点常常被教师忽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语文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只能依靠文字感受作品,无法碰触到作者的灵魂,难以与作者形成共鸣。很显然,这样的课堂不符合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实践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和动口。

总之,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引导他们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使他们可以积极体验生命、放飞梦想,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基。

生态建设论文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1]高敏雪。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57.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23.

[3]王玉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6):3.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1.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现实需求。物流生产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包括仓储、配送、包装、运输、装卸搬运等诸多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迁移,与环境的接触是全方位的,这些物流系统构成要素的运动会对空气、水、土壤等产生污染,物流设备发出的噪音也会烦扰居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

2.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内驱动力。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何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公德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因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过去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企业的自觉实践,政府的积极推动,都是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驱动力。

3.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国际诱因。绿色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从短期看的确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但从长远来看,严苛的环境标准可以转换成企业的一种竞争压力,进而推动各企业实行低碳绿色生产和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型物流。

4.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外拉动力。生态文明型消费是一种低碳、绿色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考量削弱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有益于人的安康和全面发展。公众的生态文明型消费和企业的生态文明型生产对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发展都具有巨大拉动作用。遵循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有利于生态文明消费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制度等,利用宣传和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念,是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型消费进而拉动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举措。

1.物流循环化模式。循环物流是指基于循环经济的“无害化”,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为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为一体,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社会物流循环体系、产业物流循环体系、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生活物流循环体系五个层面,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各级主体。

2.物流减量化模式。物流减量化的内涵蕴含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其经济内涵就是降低物流的经济成本;而生态内涵则指为减少对自然物流的损害,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尽可能采用能够减少物的人为流动的方案或方式,减少自然物流转入经济物流的资源量和由经济物流系统进入自然物流的废物量。物流减量化包括物流实物量的减量化和物流价值量的减量化,两者缺一不可。物流减量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物的流动总量和必要物流成本的最小化。具体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物流的总实物量下降;采取供应链管理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着手促进物流减量化;通过改变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进行适度消费等重要举措来实现物流减量化目标。

3.物流绿色化模式。绿色物流是指在规划和实施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先进技术、绿化的理念,充分净化物流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物流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倡导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物流主要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运作的绿色化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供应链管理层面的绿色化,包括对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的管理,使之绿色化。二是运作层面的物流功能环节绿色化,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物流绿色化要求对这些功能环节进行绿色化运作。

4.物流低碳化模式。低碳物流是在低碳经济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或者物流系统运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依靠科学技术和低碳理念的介入,使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既定的范围,并促进有效物流资源能够获得更为高效的利用,提升物流的绩效。物流低碳化模式主要从能源“低碳化”方面去实现物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最优化。可从物流动力源上实现低碳化,研发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动力源上占的比重,优化物流能源结构;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合理布局货运网点、配送中心,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建立智能运输系统;从物流末端上采取补救措施等。

(一)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

生态文明型物流具有跨行业、跨区域、涉及利益主体众多的特征,只有通过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破坏生态环境而牺牲社会利益的不合理现象。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型物流相关法规制定。政府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规律、适应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业政策及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彻底扫除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障碍。对当前不够严谨、有明显缺陷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同时根据物流“新常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其次,构建和完善生态行政机制。政府要强化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执政理念。政府在依法决策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行政问责制度,有效遏制行政不作为现象;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贯彻生态文明的政绩观。再次,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资源的低价或无偿使用是造成物流粗放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促进物流运作的减量化、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应明确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产权关系,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价格体系,以价格机制推动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物流运作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要制定并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各种政策。一是实施绿色税收政策。对企业排放污染物、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对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进行征税,而对改善环境的行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实行绿色财政政策。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形成以强化社会环境责任为主体的绿色财政政策体系。在政府间关系层面,形成以强化政府环境责任为主体的绿色财政政策体系。在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形成建立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的绿色财政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契合绿色价格机制与生态产业政策,为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提供融资保证。

(二)注重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化建构。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由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信息平台、车站、空港、码头、各类企业的仓库与货场等)和物流线路(公路、铁路、航线、信息和通信线路等)有机配置而成的能够提供物流服务功能的场所或设施的实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及其落实主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与各类企业。中央政府首先要做好全局性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保证其整体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遵循中央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细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既要提高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要强化规划新建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政府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时要尽量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时主要体现在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做适当的补充建设,关键是与其他物流组织配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源进行网络化重组、整合和优化使用,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不一定是通过自己建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来实现物流运作的目的。

(三)深化科技共同研发与协同创新。

科学技术日趋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驱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亟需持续地科技创新,尤其生态化技术体系是其关键支撑,它可以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要注重生态化基础技术创新。生态化基础技术是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它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碳技术等。生态化基础技术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牵引和整合各方力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为生态化基础技术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提供体制保障,加强财政投入对生态化基础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功能,强化生态化基础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注重生态化物流技术创新。生态化物流技术涉及物流设施、设备、工具及物流经营管理等领域,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等技术的生态化。一是进行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它包括物流术语、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和管理标准等。物流的各种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提升物流效率、削弱物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所需要的。二是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是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要通过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等,发展物联网,使物流与信息流实现在线或离线的高度集成,使物流装备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实现物流运作的自动化与透明化。三是把生态化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这不仅要求物流管理人员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综合知识,还要熟悉生态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借鉴循环、绿色、低碳物流管理先进经验,提高生态化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四)强化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生态文明型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形态,其本身又有多种表现形态,公众对其认识模糊不清。这都表明我们对生态文明型物流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政府部门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型物流观念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型物流知识,让企业知道承担负外部性的成本是应尽的义务;让消费者懂得离开生态文明型物流就无法保证绿色健康消费品的获得。其次要加大政府为推进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所出台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那些激励性政策要让企业、公众知晓,充分发挥政策的溢出效应。在物流系统中,人力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它是物流系统要素的整合者,是系统优越性的创造者,是系统功能的决定者。人才是任何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创新源泉,因此我国在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物流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大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破解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难题。根据上海、武汉、深圳三地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59%以上的人员为技校、职高或中专学历,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2%左右,具有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历的人数很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在从事仓储等物流业务。当前,在国家作出总体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出台激励政策,采取举措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官产学研精诚合作与相互促进,深化研究绿色循环低碳物流理论,加速把相关理论应用到生态文明型物流实践。同时,要加大对现代物流教育的投入力度,多层次培养一大批能够满足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为我国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正文: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一、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却带来了资源的高生产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而进一步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个方面:和谐性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态法则,必须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工业文明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落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不负责的行为,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6、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7、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文章指出,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务部门,就是要我们从水资源的源头抓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生态等等,达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截至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2013年人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吗”。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明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浅析生态仙河的建设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发展、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改善环境,减少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引言:为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我们需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当前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基于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引进新兴的高科技环保技术和方案来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1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要科学化、合理化又要广泛涉及到各方面,需应对防洪、浇灌、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既要把水利工程学原理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的相关规定,以此来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其顺利进展。工程设施必须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能够承受一系列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动态地探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工程建设的质量,降低修复工程的次数几乎不同河流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态环境特点,在进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确保河流生态环境质量。

1.2保护水体系统的完整性。

水体系统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我们在对水体保护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实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

1.3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1.4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为发展经济,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建设。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对河流带来不少污染,使河流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采取相关治理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群落。

1.5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基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新的工程理念。使工程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是在大规模、周期性长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河流生态修复的高效率。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构造和性能出发,使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交互结合,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当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各种造成因素进行综合性、整体性探究。其次,还要重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再者,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和四周生态系统能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需要和周围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协调发展。最后,由于河流生态修复周期性长,需掌握好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预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2.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2.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为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和谐,我们需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环保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此外还有加强材料的质量检验,确保河床稳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需要事先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

因为事先对水利工程进行了综合性有效性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缩小水利工程的面积覆盖范围,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3.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享受水利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功能的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一些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性能等,造成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应使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发展,使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确保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4.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我们对生态水利工程建筑的材料质地和主体设计构造及工程外型设计有着高要求,以此来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

节能工程是重点,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绿色生产,低耗能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等节能方针,人们一直努力着。不仅在生活中要贯穿低碳节能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同样更应注意节能环保。合理利用材料资源,回收利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筑成本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害。最大限度的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总结。

生态系统的修复成长是一个周期性长、见效慢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河流修复工程。在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年代,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我们大家所努力的方向。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发展,但仍面临施工难度大,工程技术高,施工设备不健全,人员管理不善,风险多等困难。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引进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施工管理等进一步去协调完善整个工程。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系统,项目经理部负责落实各层次的进度控制人员,落实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并对工程总体进度计划按照分项工程进行层层分解,做更细致的施工网络图,施工中按照网络图计划施工,同时根据现场反馈信息作适当调整,对突发事件作出补救措施。在优化组合和动态管理的原则下,根据主体、装修、设备安装三大阶段的任务特点,及时调整劳动组合。相对集中、合理安排人力、技术、材料、机具和资金等各生产要素,力求达到进度快,质量好,服务佳等三大目标,同时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也要创造出良好业绩。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是我们做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增强对外界干扰的反抗力。从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河流修复不可能在短期实际内有所改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在模拟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

浅析生态仙河的建设论文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已在我国城乡蓬勃展开。在新一轮跨世纪城乡总体规划中,生态意识已大大提高,全国已有30多座城市(如上海、扬州、张家港、乐山、成都、日照、襄樊、十堰等)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还有浙江、海南、吉林、黑龙江、陕西、福建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的提出可能与本文探讨的生态城市内涵不一定完全相同,但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种选择不管是出于“应急”或“调整”或“自觉”,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群众越来越意识到城乡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生态化发展策略。

城乡生态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乡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乡的生态化发展。上千年的生态退化和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更要求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以新的生态视角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城乡生态化发展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演进严重失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损害了自然!为挽救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首先必须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1、倡导东方人“和谐”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

2、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复兴被冷落或被遗忘的城市历史场所,找回失落的空间,重新唤起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实现城市现代化应与城市地域化、个性化相结合。

3、建立大地园林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互惠共存的协调关系,实现城市生态化。

4、建立城市的绿色平衡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如努力做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不低于35%,城市应普遍建设森林公园,增加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5、建立人与生物互惠共存的协调关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要像珍惜生命一样保护城市的山水体系,山脉、水系、水源保护地、郊野荒地、滨水岸线、湿地必须谨慎地加以保护。

7、树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出行与交通、生态材料,提倡生态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8、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构建健康的发展形态,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9、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10、建立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平衡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城乡生态化发展策略的实施。

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过程,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功至少应具备以下5个基本条件:(1)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2)协调的城市生态经济;(3)发达的文化与教育;(4)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精心编制的城乡规划与设计;(5)政府的生态化决策以及政策、法规、管理与监控机制。

实施城乡生态化策略,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大力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城乡生态化建设的重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好基础。实现城乡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大力宣传、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意识都需要极大的提高。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实现城乡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动力。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的总目标,就必须要改变一切不符合生态原则的政策,指定城乡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生态化发展的计划与措施,推行可持续城市和可持续小城镇的规划与设计,推广生态化示范试点小城镇、示范试点小区与示范试点村庄的规划与建设,推广生态技术、生态建筑,实施交通网络生态化,加快城乡生态化发展步伐。

第二步,发展期。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大力推广示范试点工程,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加强生态立法与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对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与经济手段。

第三步,成熟期。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生态化。这一阶段生态城市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要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增强自行组织、自行调节能力。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以上三个阶段,对于不同城乡因发展水平不同,每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不相同。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不少城市乡村已处于起步期或发展期,但还有不少城市与农村仍在继续重蹈传统工业化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或“先污染,后治理”的城乡发展老路。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应用生态化理念和综合生态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城乡规划建设的理论、原理、方法、手段、技术和法规、管理等系列问题,对新时期的城市政府决策者、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师、建筑师来说,无疑将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财政部于11月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如何将党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必要的协调融合,以适应新形势下党校财务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变革,将是党校是否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系的基础。

一、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一)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党校财务管理的概念。

2、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党校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民间非营利组织相比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党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党的培训任务服务的。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党校的建设规律、党校的教育规律,将学校教学资源和服务资源有机结合,为教学与科研的有序开展科学合理配置经费与资产,以保障党校培训任务的正常开展,为参加培训轮训的各级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经费物资的计划性。

党校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资金、财政专户拨款、非税收人等,党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日常经费必须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指标,配合党校年度预算经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计划开展工作,并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各项事业收人、其他收人全额缴存财政专户纳人预算管理。这种有制度保障的计划性对党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大为有益,也是党校前进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3)成本核算的简化性。

党校财务管理贯彻专款专用原则和实际成本原则,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现阶段主要核算预算资金及预算外资金收支及其余额,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计算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各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人,党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扩展,特别是各种有偿办学形式和各种有偿劳务服务的增加,无形中扩展了党校资金的使用领域,这也将改变党校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增加新的成本核算内容。

(二)党校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产利用率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党校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如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老化及沉淀情况严重等问题,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报废到处置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校内部各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强化,相关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真实反映党校的固定资产状况,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加强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档工作,调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内在积极性,开源节流,所有这些工作将提高党校被产管理效率,保障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党校财务部门是面向全校所有部门以及对外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党校管理工作中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是由财务部门提供。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党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直接影响党校整体管理效率。当前,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财务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财务与各部门信息沟通、互动等现代信息交流模式还远没有建立。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财务电算化平台为基础,以财务信息化为前提,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成为目前党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3.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不足。

现阶段党校财务人员大多数是核算型会计人员,会计基础知识较扎实、操作能力强且工作细致,但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传统财务会计领域,上升到管理的复合性和创造性则明显不足,至于准确预测、及时决策、协调合作、危机应对等体现现代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缺乏。在未来改革继续深化的形势下,党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将会逐步扩展,管理环境变得复杂,对党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达到专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才能以高水准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党校的培训和教研任务提供最规范、最全面、最科学的服务。

二、管理会计纳入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及思路。

(一)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

管理会计做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管理类别,可以根据需要跨学科、多方法、多视角地寻找最佳解决之道,还可根据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预测分析,进行有选择、不定期的信息报告与披露,从而为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优化决策服务。简而言之,管理会计就是针对管理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为改善内部管理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信息资源的“内部会计”。

1、管理会计的加人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水准。

管理会计做为“内部会计”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它可以随时为党校管理者提供特定问题、特定阶段、特定范围具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从基础数据中发现规律并遵循管理会计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模式,包括制度、预算、评价、激励等控制模式;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标准,包括财务标准和非财务标准,前者是资金管理和运用标准,如党校财务预算、经费开支预算、资产管理预算等,后者则是人力资源与培训需求标准,与党校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及培训学员等相关。有了以上系统科学的模式,再经使用规划、组织、控制、预测、决策、评价等管理会计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将极大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乃至党校整体包括教学行政各处室的行动力。

2、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准。

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与评价、控制与决策,要实现这些就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手段,以帮助管理会计实现应有的目标。一旦建立起有管理会计组成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首先将有助于会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有机结合,使得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转变、从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其次将有助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减少信息收集成本,党校各职能部门都可以从此平台搜索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管理会计依赖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所需要的会计数据和其他数据,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得到保证与反馈,并对预测决策规划起到助推作用。

3、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报告评价水准。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统一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对不同事业单位的内部分析与评价则无法面面俱到。做为党校这所特殊的干部培训学校,需要在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党员干部调学计划、培训经费收缴及使用计划、特殊经费特殊问题处理计划等等方面做单独分析报告,但由于目前会计人员自身和体制限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责任考核机制,会出现预算编制及预算指标分解粗放、专项资金管理混乱、财务分析报告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等情况。管理会计将通过对目标的改进调整和优化管理,从大局出发,进行多层次规划与控制,提供多视角分析评价报告,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分析党校财务管理特点与实际问题,如资产利用率、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问题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理由;揭示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如提升预测决策水准、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准、提升报告评价水准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动力;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如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助力。管理会计在强化党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方面的卓越能力,将会为党校事业地蓬勃发展提供最有实力的帮助。

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是党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突破口,是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如党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多方面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资源浪费与工作重复状态,也帮助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管理会计借助财务会计成熟平台快速搭建起自身框架,提升管理会计在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提升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从领导层开始支持、引导、鼓励、推动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强化专题学习与培训,从规划、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在加强党校自身建设和开展财务监管工作中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并最终落实到党校事业的管理和-86-发展之中。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是发展党校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践探索和有效运用,进行经验总结,加大横向交流,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速度,最终推动党校全新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2.强化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党校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从来都是关键。只有对党校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者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促使全员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兼具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建立,才能促进可提供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的涌现。新型党校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之外,熟悉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能力。

3.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之一就是要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高效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有助于党校管理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相互衔接、流程控制与管理效能。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应当是用数据支持相关决策的管理平台,也就是使用会计语言,利用管理头脑,控制工作流程,发现分析问题。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会计与管理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是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支撑。

4.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科学融合。

管理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管理人员也必须用数据反映和解决问题。党校会计也应顺应发展要求对基础数据进行信息整合,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合理。要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提供客观依据,探索有效机制,将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用精确的数据反映出来,并通过科学加工整合,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这是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够科学融合的一项工作,也将会提升党校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

5.建立财务预算的分析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应从一种单纯的费用控制手段向财务资源配置高度转变。应依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体系、合理的预算制定程序保证财务资源在党校事业中效益最大化。长效有序的财务预算编制分析机制,能够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第一时间找出差异因素。同时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多职能齐头并进,预算目标分解清晰明了、责任明确,并与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将责任和利益紧密挂勾,使预算管理工作高效率,{质量进行,保障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

三、管理会计纳入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标准框架的设立。

管理会计纳人财务管理体系,必须有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框架,具备可操作性的管理会计,才能真正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衔接,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笔者针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做以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的大致构架,如下图:

(一)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两部”格局。

“一体两部”格局是指在党校财财务管理大体系下,设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平台,结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协调运作,将党校财务会计的资金核算和管理会计的价值分析、信息管理充分结合,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把握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从线性发展到点面结合反映和控制党校的财务管理活动。整合财务会计信息与其他内部信息,并延伸到党校教学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中,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能更全面深人地展开,这是管理会计应用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撑,与财务会计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提升党校资源分配效率的强力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同源性的理论,数据、分析、报告的有机融合将会使党校财务管理的数据归集与分析决策功能更积极全面。

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还在探索阶段。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正可以利用财务会计成熟的架构,将管理会计支配资源的职能权限与协调范围同财务会计进行组织结构上的配置,并赋予决策权限,让财务会计的归集核算与管理会计的控制、分析、评价都能在新财务体系中体现出来。

以财务会计数据资源为信息基础,以党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为中心,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将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整合、统筹,打破部门、系统、时间、内容的限制,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这是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的基础,以使会计职能前置服务、管理职能后续监控,从而满足党校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多角度、多维度的管理需求。

(二)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三标四核”模块。

“三标四核”模块是指在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下,树立“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三大标准模块,同时建立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四大管控中心,进行控制调节评价、分析预测决策,以达到预期目的,保证平台管控工作系统、规范、高效。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模块。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费用控制和资产配置标准。

目前党校收人主要有财政补助收人、上级补助收人、附属单位缴款、非税收入、事业收人、其他收入等来源渠道,支出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应当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日常应对经费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管,随时核,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全面合理、真实准确。

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将资产配置纳入财务管理。党校资产在各归口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按照效率优先、服务优先原则进行配置,明确使用者的'责任,细化职责分工’明确使用、维护、监管三方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分配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财务监管体系,努力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及定额标准。

在制定财务预算标准时,充分考虑历史纵向水平、内部平均水平和系统横向水平,使制定的预算指标科学合理,以一种规划、沟通及协调的形式而非压力与惩罚工具激励党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从认识预算的重要性人手,进行客观分析,建立高质高效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预算分级分口管理责任制。科学规范地采用预算编制方法,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保证合理的支出结构,保证编制的预算与党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相吻合,保证预算管理与经费管理的配比度,保证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定额量化标准,无论相对数指标或绝对数指标,都必须保证分解后的预算数据与总预算目标一致。应重视预算控制和评价分析,选择采用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对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比对实际执行效果,便于随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达到预算控制的预期效果。同时逐步运用权责发生制结合现金流量现代模式,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数据基础和体系保证。

(3)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适合党校决策和管理评价的财务报告和绩效标准。

在建立财务决策和财务管理报告系统时,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原则和标准,秉持全面性、真实性、重要性原则,定期进行对资产结构、收支结构的分析评估反馈。在使用常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根据各方需要形成预算执行报告、资产管理报告、政府采购情况报告、现金流量报告、绩效控制报告等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财务管理报告。

应建立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校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应将工作绩效、资产管理、费用控制等评价结果纳人年度考核内容,制定奖惩措施,定期考核评价。针对考核内容,设定相应绩效考评指标,如业务标准化指标、资产管理指标、预算执行指标、岗位责任制指标、职业作风指标、服务满意度指标等等。绩效标准设定应因岗而异,结合预算指标与实际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积极性,通过绩效标准的设定应努力达到一个高度,即从“事”的绩效目标实现向“人”的绩效潜能提升的质的飞跃,实现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

(1)预算控制中心:该中心应严格对照制度和预算指标,分层分级控制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对预算执行进度跟踪分析、监督考核,杜绝出现问题造成浪费。不允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预算用途、变动预算标准。这一中心的目标就是在最基础的工作中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约束性、控制性,保证预算完成进度与实际工作的配比。杜绝不顾实际工作进展与质量,一味追求预算进度,造成与总目标的偏差,产生失误导致事与愿违的情况出现。

(2)资产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是该中心的目标。借助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依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证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资产使用登记与盘点制度的有效执行,确保党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闲置和浪费。

(3)绩效评价中心:党校财务管理有其特殊性,它的绩效评价中心可设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指:预算执行部分、经费支出部分和资产使用效益部分;非财务指标包括财务制度执行、财务工作情况、财务人员培训情况、外部评价情况等。应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保证综合性和导向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使党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中心的工作更具客观、公正、完整及有效。

(4)内部控制中心:该中心目标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内控程序的完善、内控责任的到位。它即是独立中心,又是把握全局的总控中心,应依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体系设立。它的核心任务应包括:宏观财务目标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务信息系统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财务报告控制等。内部控制中心要真正发挥监督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职能作用。应依托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立有效保障内控执行的独立机构。岗位设置应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完善工作程序和步骤,指定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确定责任和配套制度,明确内控评价报告反馈对象,最终达到控制与改进的目的。

如上所述,建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新型财务管理一体化整合模式,对推进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结构和内部控制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推动党校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青年教师课堂学风建设研究论文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新生刚从中考的经历中解脱,抱有一种可以歇歇脚喘口气的念头;经过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更有种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想法;学生虽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但大部分都是家长的决定,问她们为什么读护理专业,答案或是祖父母意愿,或是爸妈愿望,自主选择的人极少数。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二)自主学习能力差。职业学校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依靠老师的指导和督促,而要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为主,除必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而许多新生不懂这点或自控能力差,有的学生听完课后,如老师不布置作业,就觉得无事可做,走读学生回家后就看电视、上网,家长也反映说学生太轻松了。而实际情况是时间看起来很多,但实际很少,学习压力看起来很小但实际很大,学习任务看起来很轻但实际很重。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消化课堂知识,看书似乎是懂了,其实一知半解或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应付考试寄希望于考前的临时突击,死记硬背。

(三)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中学时通常一节课讲一个知识点,且要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课后作业、反复测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而职业学校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一节课通常要讲授多个知识点,没有反复强化巩固的时间,课后也没有大量的作业、测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不会自学,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抓重点难点,对于如何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四)教学条件不足。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部分教学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常以上大班课形式教学,坐后排学生听不清、看不见,加上环境人多嘈杂、影响听课效果,学生睡觉或看杂书,抑或偷偷玩手机,违反课堂纪律现象屡屡发生。

(五)角色适应困难。在家庭中,现在几乎所有家长为了能使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包揽了所有本该可以由学生自己管理的事情。当这些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开始独立生活时,从一个可以事事依赖父母的孩童一下子就被要求成为独挡一面的人,且衣食住行、学习、劳动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有各种规范严格要求,面对这种突然的变化,表现出了适应的困难。对于名目繁多的各项规范要求,执行起来顾此失彼。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只有热爱专业,才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新入校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模糊,对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业感到茫然。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可帮助学生了解护理人员的任务、应具备的素质,护理专业的前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护士并不只是打针、发药这么简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此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憧憬,从而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从中学到职业学校,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学习方法随之而变。学习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可通过班会适时介绍中学与职业学校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把握授课重点难点,如何复习等方法;可邀请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心得,给以启发;鼓励本班成绩好的同学现身说法,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严格纪律管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新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对制度约束没有清晰的认识,常常犯规。因此,在新生学风建设中在注重引导的同时要严格管理,包括严格考勤制度、请假制度、严抓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关注、监督、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共性问题进行全班教育,个性问题个别教育。

(四)选拔培养班干部。要建设一个有优良学风的班集体,必须依靠得力的班团干部的协助。对班团干部班主任既要帮助、指导,鼓励她们大胆开展工作,又要明确职责、严格要求。要求每个班团干部要以身作则、刻苦学习、遵规守纪,以过得硬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的同学,1个人带动1片人,使班干部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生力军。

(五)积极主动争取任课老师的支持。在学风建设中,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忽视任课老师的作用。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学生的听课表现和课堂纪律尽在掌握之中。任课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纪律维持的第一责任人,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及时严厉批评教育,对全班同学可起到警示作用。如果对课堂纪律表现差的学生全然不顾,就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暗示,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因此,应主动、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任课老师的支持和配合。

(六)关注并了解学生。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宿舍,通过个别谈话、各种会议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她们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意见建议,了解她们在生活、学习中需要老师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针对反映的情况有的放矢做好思想引导教育和协调工作,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让她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能自觉以各项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优良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养,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