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章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文章(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01:31:42 作者:笔尘 2023年文章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文章(汇总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章的读后感篇一

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我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只用了短短60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在农业、医疗技术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推进上,我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遨游太空,一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对浩瀚无边的宇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美好的梦想。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未来几个月里,中国人民还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天宫一号,这个人造卫星可以让人在太空中生活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技的发展,让我国提升了国际地位。

5.12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救灾和赈灾中,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舍己救人,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伟大光辉。

《我的'祖国》这本书使我知道了祖国的强盛,我热爱我的祖国!我愿祖国在新的一年里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文章的读后感篇二

在这一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吵闹村的孩子》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吵闹村里的'事。吵闹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三户人家,七个孩子。但这里又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十分幸福,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学校里,有温和的老师、友善的同学。

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的关爱和给予的自由。他们游戏和吵闹中学会了乐观、自信……我要向他们一样做一个诚实、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这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也在跟着你欢笑!

文章的读后感篇三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文章的读后感篇四

看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从未对生活产生怨恨或是自暴自弃。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使人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

可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许多山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当他们遇到一点事就灰心,比如:作业稍稍多了点便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杀。小时候的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去面对磨难。其实,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远趴在地上,要站起来,重新面对新的人生!

就说在云南金摘金寨上学的孩子们吧!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的简直无法形容,学校的桌子,都是坑坑洼洼,连字都没法写。宿舍里的床就是两块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书的页面非常薄,书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连拖鞋都没有,就光着脚,走到学校。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兴趣,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们却生活了下来,是多么坚强!

记得前不久在电视中看到一个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叫李梦瑶的11岁女孩,她小时候曾得了先天性心脏病,经不断治疗稍有好转,可不幸的是又患上了右髋股骨头坏死的疾病,将来这条腿就会残废,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身染绝症,而且将不久于人世。看到这我感慨命运对这个年仅11岁女孩的不公平,仿佛世间所有的苦难都将落到他的身上。

可是,李梦瑶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疾病和家庭的贫困而抱怨,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不但坚持上学,她还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父母和弟弟的重担。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天晚上,她都迈着一条残疾的右腿走很远的路去卖花以贴补家用。有时路走多了,右腿就会没有知觉。小姑娘的故事不但催人泪下而且还使我们这些身康体健、生活富足的正常人感到震撼和惭愧。

为什么不去帮助、关心、尊重别人呢?要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能像海蒂那样的去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该多好啊!

文章的读后感篇五

《吾国教育病理》的读后感

一、愤懑

郑也夫先生是性情中人。

书的前言,开门见山便是这样一句:“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读到这句我就喜欢了。

书后的作者介绍中有这么一句“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这一定是夫子自道。在这“边缘人”的宣言中,有一股藏不住的豪气,配上那一副身板壮实的照片,足以起我之懦。

作者对于人格独立、英雄气概格外珍视。本书附录《精英史观与平等追求》中明确表达自己“笃信英雄史观”。第十四章写“行政专权”,如“气概”、“豪气”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这一章中,作者引述了好几个故事,有些是老生常谈,却依然令人动容:韦祖思因对赫连勃勃“恭惧过礼”而有辱国士之尊,反而被杀;蔡元培为坚持人格独立从北大辞职;胡适就任中研院当场反驳蒋;苏联诗人在宴会上以部长为陪衬;《左传》记太史们为“崔杼弑君”而前赴后继;哥大教授拉比回敬总统说“您才是学校的雇员”。大约是作者本人身在高校,感同身受之处颇多,因而这一章格外具有“书愤”的意味。

好,把上面的一些关键词放到一起——愤懑,边缘,英雄,独立,气概,豪气。郑也夫先生之所向往,也就大致可以明白。教育是培养人的,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什么人呢?取上面的反义词就可以了——麻木,主流,平庸,从众,懦弱,泄气。当然,病症还不止于此。

二、“放”

本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分流”,下编为“放权”。我通篇读下来,感觉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放”字上。我想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它。

第一,管理者的放权。

本书的第十四章是很特别的,前已述及,其标题为“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作者自言“这是本书中最好理解、理论上最无挑战性、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篇章”。虽是如此,却也打开了我的眼界。如果教育可以由政府办,也可以由团体办,由个人办,那该多好。放权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提供”多样的教育,而非“规定”唯一的教育。不同宗旨和理念并存,社会有多元的需求,个人也能有多元的选择。

作为个人,我自己没有脱离过“大一统”的教育体系,以前做学生,现在做老师,真是无比沉闷,无比压抑。我不敢说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对”的,现有的教育模式就是“错”的。但我相信,一个健康的、多样的教育生态之中,当有如我者的一席之地。而现实却很可疑,很悲哀。

第二,教育者的放手。

本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分别讨论“知情志”、“兴趣”、“创造力”,得出的结论恐怕要让积极负责的教师们茫然。

作者研究知情志,认为当代教育重知识、轻情志,这不新鲜。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认为情商很重要,而情商如何获得?作者的结论是“给孩子更多的空闲时间”。普遍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使孩子在“意志力”方面得到极好的训练,但实际上这种意志力是“他控”,“离开了外部力量是不可持续的”。

作者研究创造力,认为“谁也不知道潜在的创造力是什么样子”,刻意培养创新人才,往往适得其反。创新者是脱离常规的,而在过度的干预中,原本有创造潜能的少年,会“被修理成正常人”。中国当下的教育,正是创造力的摧毁者。我极喜欢这样一句话:“创造潜力是脆弱的东西;而积极的努力不是有益无害、大不了白干,而是为害的可能性颇大。”

读这几章的时候,不由感叹深得我心。本书运用的是学理,我依靠的是经验和感受,而结论竟是高度一致的。

前次月考作文,选了赵鑫珊的两句诗为材料:“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而吊诡的是,我们以这种方式去考察学生,亦属网鱼。有人写了深思明辨的文章,却因为没看见“记叙文”三个字,得分只能不及格。

上学期的家长会,一位资深教师明确表示:在学校,“我就是抽他们的那根鞭子”,同时劝告家长在家里也要把鞭子拿起来。我不愿举鞭子,所以很不受这位资深教师的待见,见其来告学生的状,开口则“你们班”,我一个头就变成两个大。

第三,受教育者的放开。

本书的上编以“分流”为主题,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作者举了曾国藩、张謇、蔡元培、毛泽东等家庭的例子,认为“家庭分流”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不靠制度约束,而自发、自然地形成了分流。比如曾家“纪”字辈兄弟,一部分外出科考,一部分留守持家,还有人皈依科学。作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长心态失衡,从而毁了“家庭分流”的传统,使得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了“学历军备竞赛”中去。

据我所知,心态好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是有的,传统的力量并没有彻底消失。在群体躁进的情况下,个别的声音湮没无闻,但他们是有力量的。而且,人从来不是被动的。我对“求诸己”的学问深以为然。

我想把“放开”这个词,当成是受教育者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什么是放开?就是尽力放开手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为“分流”做主。实际上教育活动中的真正主角,甚至是唯一主角,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我常常对学生说,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外面昏天黑地,但并不是一无可为的。尤其,以精英自许的优秀学子们,该有一点这样的心气。人云亦云,趋利而动,博得一个社会认同的功名,获得一份令人艳羡的收入,这样的人不是精英。在学历竞争中胜出,这只是掌握命运的诸多方法之一种,而且不见得高明。

这个寒假,有个学生去南京参加了“模拟联合国”,回来写了一篇随笔,其中有这样的话:“闭幕式结束时,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模联了。原因很简单,我不适合。……去了南京以后,我才知道,有些路,你不走就永远不知道不该走。要不是当初鼓起了勇气走,我到现在估计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渴望,却不敢迈步,为这条本该走到一半就回头的路耽误了对其它道路的探索。”——我很欣赏这种真诚的退却。这何尝不是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我们从来只教人前进,不讨论后退。

三、军备竞赛

本书中有“学历军备竞赛”这个提法,很有见地。

我本来以为所谓教育,无非是教和学,而二者之中,又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这其中有“管”什么事呢?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管”和“被管”,几无剩义。我们要求的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我们办的不是学校,而是军队!

有趣的是,“军事化”的招牌,还很能为吸引优秀学生加分——我所处的学校就是这样。虽然与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学校的运行模式、老师的工作形式、学生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个更极端的比喻,谓学校是监狱,学生是囚徒,而教师就是狱卒。我现在手执教鞭,确实常常有种做狱卒的幻灭感。

之所以学校搞成了军队,可能还是与社会有关。一位兄长给我的信中提到,这是一个“军功爵制甲首多者受上赏的社会”。我感觉甲首多者“受上赏”可能未必,我也不太了解。但无甲首者自卑不安,有甲首者亦惟恐其少,人人奋发,而人人自危——这是真切可感的现实。我身处学校,感到教师、学生、家长,都被裹挟在这种奋发且焦虑的状态之下,无节制,停不下,很多时候是互相为难,互相折磨。

比较典型的,大约有两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