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11:11:29 作者:FS文字使者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优秀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篇一

xxx县位于xx市西北部,南接乾陵,西邻法门寺,北倚彬县大佛寺,总面积889平方公里,共辖6镇1街道办172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全县劳动力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万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xx区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我们就业扶贫工作坚持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核心,以建立就业脱贫信息系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岗位技能对接、鼓励群众创业就业为重点,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截至目前,转移就业农村贫困劳动力490人、创业20人、技能培训427人,分别占市下达任务的123%、100%、164%,就业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现就就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三个到位,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

我们坚持把成立组织机构,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宣传政策作为就业扶贫工作的基础,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确保就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及时成立了##县培训就业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人社工作的常务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人社局局长兼任,在全系统择优抽调6名年轻干部,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并落实办公地址,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线电话,购置办公设备。就业扶贫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全县培训就业扶贫计划、协调解决培训就业扶贫方面的各项问题。制定出台了《##县精准脱贫培训就业脱贫一批专项工作实施意见》(xx办字【20xx】28号),印发了关于《xx县20xx年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xx年##县就业扶贫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就业扶贫联镇抓点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县就业脱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二是调查摸底到位。年初,组织专人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及培训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掌握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等情况,并对全县13079户49482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和790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建立纸质和电子台帐。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2336人,有就业愿望的6176人,有培训意愿的3291人,有创业愿望的2008人。6月5日,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就业扶贫督导抓点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对我县六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的87个贫困村的“一库五册”建立情况,“十种情况”区别研判,进行了一次详细摸底,对全县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篇二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情况汇报如下:

**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针对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县之力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干城、横梁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定宁、古丰等8个乡镇的5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新开发土地18万多亩,沿省道316线两侧集中规划建设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累计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53万户6.24万人,县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得到显著优化,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建成房屋16997套,安置农户16958户,人口68979人(建档立卡户13167户54906人,非建档立卡户3717户14073人)。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黄花滩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2678套,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镇、十八里堡乡、西靖镇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759套),安置农户9227户34849人(建档立卡户6689户26113人,非建档立卡户2538户8736人。)

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发改部门立项,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办理用地报批、征地供地手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办理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安置点工程建设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安置住房的数量、分布、土地性质、土地取得方式等具体情况如下: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建设安置点13个,建成住房15583套。分别为:爱民新村747套,立民新村589套,富民新村1379套,为民新村926套,圆梦新村1000套,阳光新村1035套,感恩新村918套,富康新村335套,惠民新村768套,兴民新村1259套,康乐新村779套,富源新村1058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小户型792套)。绿洲小城镇土地属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12个安置点土地均为国有土地,以划拨方式取得,其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富康新村3288套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富康新村335套房屋属商铺,尚未进行移民安置。

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共建设安置点11个,建成住房1759套。分别为:黄羊川镇一棵树村50套,菜子口村116套,周家庄村25套,石门山村131套,马圈滩村185套;古丰镇古丰村211套,西山堡村490套;黑松驿镇黑松驿村249套;十八里堡乡曹家台村71套,东庙儿沟村181套;西靖镇七墩台村50套。土地均为即有集体建设用地。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和绿洲小城镇13个集中安置点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3个公共租赁住房安置点2953套住房规划、用地审批、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绿洲小城镇4790套安置住房规划、用地审批、规划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安置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上述4个安置点共有住房7743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5.56%。其他安置点因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共7495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4.1%。11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10.35%。

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具体为:绿洲小城镇安置住房4790套,规划、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占51.91%。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新建安置住房2678套,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29.02%。黄羊川镇菜子口村等11个行政村内就近新建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占19.06%。

我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自2015年开始,在黄羊川镇先行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全面铺开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开展确权登记,招标金额874.92万元,已支付532.04万元,支付率60.81%。目前已全面完成70995宗农村不动权籍调查工作,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权籍调查16997宗(“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4437宗)。绿洲小城镇162幢3998套楼房已完成楼盘落宗,正在进行楼盘首次登记。

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稳得住”和“后顾之忧”,我县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动产登记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住建、财政、林草等部门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登记发证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先后2次组织召开全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会,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明确各方职责,推动责任落实,为确权登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和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发放《给群众的一封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宅基地、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政策法规,在移民区重点宣传实施异地搬迁的相关政策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百问百答》,争取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累计向移民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悬挂横幅38幅,张贴发证通告200多张,向各村组微信群发送信息300多条,召开各类会议20多场次,使确权登记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和所需资料做到了家喻户晓。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坚持“依法依规、房地一体”“应登尽登、能发尽发”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村组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发挥乡镇的主体责任,在各移民乡镇设立不动产便民服务点,正在多方筹措资金架设专网、配备硬件设备、培训业务人员,确定1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先行开展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熟练掌握和总结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和措施,为全面铺开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登记发证积累工作经验,培养登记队伍,夯实工作基础。2019年11月19日,全省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颁证仪式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举行,现场为李应川等10户村民代表颁发了《不动产权证书》。四是主动下沉服务。为方便群众办证,县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心连心办证工作组”,利用节假日时间,携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高拍仪、复印机,到移民村现场进行拍照,对群众提交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房屋和土地权属来源材料提供免费复印,指导填写表格,咨询解答疑惑,受理群众不动产登记申请。针对老、弱、病、残等无法到社区当面申请的群众,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进行办理。自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上门服务100余次,为1000多户移民群众发放了不动产权证,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五是分类办理登记。对手续完备的安置住房,及时进行登记发证;对因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竣工验收等手续不完善导致不能登记的,主动加强与发改、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摸清情况,梳理问题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联合会审方式,努力完善相关手续;对缺少竣工验收材料的,依据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的《**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建部门出具的《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办理登记发证;对产权比例一时难以明晰的,在不动产证书附记栏注明“该不动产权属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产权比例以县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为准”,先行办理登记;对在行政村内即有集体建设用地上就近安置的,由所在农民集体或村委会对宅基地使用权人、面积、四至范围等进行确认,公告15个工作日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予以确权,房产登记依据已办理的规划手续和竣工验收资料,为住户及时办理不动产登记,做到应发尽发。

截至目前,除1537套兜底户安置住房外,全县应登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15421套。其中: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5437套,占应登记任务35.26%;暂无法登记的9984套,占应登记任务64.72%,主要为公共租赁住房2953套,缺少竣工验收住房3314套,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户住房3717套。已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1133本,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20.84%。其中:“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7890套,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2038套,占应登记任务25.83%;暂无法登记的5852套,占应登记任务74.17%,主要为尚未竣工验收的3314套,同步搬迁安置的2538套。已登记663套,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32.53%。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涉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证工作总体进展缓慢,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由于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了多项资金进行建设,搬迁安置方式较为复杂,村组之间存在差异,难以集中统一办理。如4、5、6号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属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根据《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要求,需回购后向移民搬迁户颁发产权证书,但回购资金筹措困难,导致无法及时向农户登记发证。二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安置点住房大部分属统规联建,各安置点内户型面积基本一致,整乡整村搬迁后移民群众已实际搬迁入住,但部分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面积超出控制标准25%或每户超过2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同步搬迁安置的非建档立卡户每户仅交纳了1万元房款,后期产权分割、户型置换、改造住房结构及补缴房款等工作存在难度,致使登记发证难以推进。三是部分搬迁安置户因住房资金未交纳清,仅交纳了部分房款,存在经济纠纷,无法申请登记;同村同时搬迁安置户因“十二五”和“十三五”政策存在差异,缴纳的房款数额不同,群众意见较大。四是黄花滩易地扶贫搬迁12个安置点和绿洲小城镇安置点群众原宅基地属集体土地,而现搬迁安置住房占用的土地属国有土地,向搬迁安置住户颁发的不动产权证书为国有住宅用地,将不利于下一步集体资产折股量算等“三变”改革。五是我县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涉及7.1万宗,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农户1.69万户,6.9万人,量大面广,加之农村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严重缺失,各类矛盾纠纷较多,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投入,而我县属国家深度贫困县,年初刚刚脱贫摘帽,登记发证所需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和各部门的工作重心集中在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加之移民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安置点内多为老弱病残或锁门户,仅靠县不动产登记中心10名干部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困难重重。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恳请上级部门在政策、经费方面给予协调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调研座谈会和冷局长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让搬迁群众早日吃上定心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上级支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一月一调度,听取各乡镇工作进展汇报,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确保做到应发尽发,合法合规,切实维护搬迁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加快工作进度,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做到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确保群众广泛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向群众讲清政策,讲明理由,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的重要意义,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权属审核、登记申报、纠纷调处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障登记发证工作顺利推进。

四是坚持便民利民,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共享、上门服务、设立便民服务点等方式,尽量方便搬迁群众就就近申请办理安置住房登记。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区别不同用地性质、不同安置方式,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制定符合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实际的登记措施办法,规范登记资料,确保按照既定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登记发证工作任务。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篇三

20xx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部署,我局认真学习贯彻xxxxxx关于扶贫攻坚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各项扶贫工作要求,抓细抓实就业扶贫各项政策的落实。下面,就有关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上栗县是“中国鞭炮烟花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 总面积702平方公里,人口52万,共有劳动力万,其中贫困劳动力3443人,已就业2732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为,超出省、市人社部门考核标准个百分点。

二、落实就业扶贫政策,帮扶就业脱贫

我局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力促全县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扶贫对象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就业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1.加强就业扶贫宣传。结合我县实际,从今年5月起启动了就业扶贫政策进村组工作,即以村为单位在各村人流量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就业创业信息公示栏”宣传企业招工用工信息及省、市、县就业扶贫惠民政策。截至目前已放置在133个村,预计年底实现对全县163个村(社区)全覆盖。

2.完善就业扶贫招聘平台。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加强与用工企业、求职者对接联系,搭建扶贫招聘平台,努力实现供求信息对称。我们坚持除每月举办招聘活动之外,同时,还组织各乡镇劳保所根据本乡镇特点、特色独立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积极做好送岗位、送服务进村、入户等就业扶贫活动,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家庭。今年以来,结合就业援助活动,以返乡创业、春风行动、精准扶贫等为主题,全县共举办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招聘会16场次,共提供就业岗位5730个,入场求职达8195人次,参加面试应聘2113人次,最终达成意向6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人。

3.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在乡镇、村创建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全县共建立扶贫车间26个,吸纳扶贫对象就业161人;开发乡村公路养护员、农村保洁员、山林防护员、农村文化活动室管理员等扶贫专岗5类,吸纳贫困人员就业309人,拨付补贴资金万元。

4.引导扶贫对象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扶贫对象,积极组织参加电子商务、自主创业等创业培训(实训),免费开展创业指导等服务。对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扶贫对象切实落实创业贷款扶持政策。目前为止,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3人,发放贫困劳动力创业贷款18万元。

5.提升就业扶贫对象就业技能。免费对就业扶贫对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稳定了贫困人员就业。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扶贫对象培训10期,培训人员278人,补贴资金万元,并对参加培训的扶贫对象发放50元/天的交通补助和伙食补助,共发放万元。

6.积极落实其他就业扶贫政策补助。一是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雨露计划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赣扶移字〔20xx〕35号)要求,对2013年以来参加转移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补助。已排查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229名,拨付补助资金万元;二是发放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一次性创业补贴累计7人,共补贴万元;三是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21人共9900元;四是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次性求职补贴9人共4500元。

三、落实监管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1.认真开展就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制定印发了《关于抓好就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任务落实的通知》、《脱贫攻坚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上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标脱贫工作任务的各项要求逐项梳理排查,聚焦就业扶贫政策落实、就业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进行了自查自纠。

2.建立工作报表制度。要求基层平台建立就业扶贫工作台帐,实行实名制管理,准确掌握就业扶贫对象享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情况,每月统计上报。

3.建立工作督查考核制度。每年至少开展2次就业扶贫工作督查,通过查阅工作台帐、调取系统数据、上户和电话调查等方式,核查就业扶贫对象享受就业服务情况,加大工作通报和督促力度。

四、存在问题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保政策规定,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政策内容,释疑答惑,提升全民对就业创业、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乡镇人社服务所、医保经办人员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办事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建档立卡对象提供更加规范的优质服务。

二是继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针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积极给予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进一步加强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并请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整合政策给予大力支持,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创业后能够享受到扶持政策,主动上门服务,为其排忧解难,使之走上创业路。

三是继续加大就业推介力度。针对县内和外地企业用工需求,精心筛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积极牵线搭桥,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贫困家庭劳动者找到了“饭碗”。加强与扶贫,旅游部门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懂技术的贫困劳动力为产业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四是继续推进扶贫车间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将任务压实到各乡镇,将扶贫车间纳入全县就业创业帮扶工程考核指标,确保扶贫车间在各乡镇均衡发展,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篇四

镇共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2户,实际建房面积3869.5㎡,附属建房面积262.7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入住。根据《市联席办发〔2019〕11号》的文件精神,我镇扶贫办、城建办、国土所联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于9月3日-10日针对17户分散安置25户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房屋质量安全、扶贫信息系统、监管责任落实等方面开展集中排查整改。现将排查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我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5户集中安置户护坡正在建设中,正在与自然资源局地环科联系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17户分散自建安置户。为确保房屋质量安全,建设初期,我镇由扶贫、农业、城建、农电、国土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上户进行选址指导工作,确保选址安全;建设中期,工作小组各职能部门多次上户指导监督,确保房屋质量。目前经排查,17户易地扶贫搬迁自建安置住房,13户新择基建房为平坦地建房,4户为切坡建房其中2户进行了护坡加固,2户为老居民区老屋基插花安置建房,岩石裸露,多次经国土部门认定无安全隐患,房屋通水通电,门窗、墙体墙面、楼面、瓦面无开裂、变形、漏水等问题,房屋质量全部达标。

经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湖南省易地搬迁系统有关安置住房安置位置、坐标定位、户籍人口等全部信息比对核实,我镇4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信息准确、完善,且针对每户的扶贫相关信息已做到更新及时,达到识别精准的要求。

我镇严格落实三级工作网络,从易地扶贫搬迁户所在组、村到乡镇,分别明确联系人到户,责任到人。从旧房拆除、新房选址到房屋建设、面积确认、房屋验收、土地复垦等,我镇完全依照上级文件要求,由专人进行监督指导,确保房屋选址、建房安全及建新拆旧等。截至目前,我镇42户搬迁户房屋选址及质量全部达标,旧房已全部拆除并完成复垦。我镇将定期对房屋质量安全进行例行排查,确保房屋质量安全,同时保证搬迁户房屋无扩建增建等违规行为。

下阶段,我镇将始终严格落实上级关于异地扶贫搬迁相关文件要求,对照前期“三排查、三签字”、突出问题整改等工作要求,定期开展房屋质量安全例行排查工作,严格确保房屋质量安全,保证搬迁户房屋无扩建增建等情况,全面落实安全指导监督责任。同时,我镇将进一步关注搬迁户的后续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倾心倾情开展帮扶,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脱得贫、能致富。

就业扶贫计划汇报材料篇五

根据《x市劳务创业脱贫实施意见》(x政办发〔x〕7x号)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x办发〔x〕x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深入贯彻中省市县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坚持扶志扶智并重,以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技能为主线,以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为核心,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创业能力为突破,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就业援助等系列帮扶措施,助推贫困群众如期脱贫。x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万人以上,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实施就业技能培训3000人以上,其中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200人以上;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00万元以上支持500人以上创业,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50人以上。

统筹推进各类培训资源聚合,集中人社、扶贫、教育、农业、移民、民政等部门技能培训项目,结合劳务输出和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免费实用技能培训,推行订单式培训,达到市场和用工企业单位需求岗位技能要求,确保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脱贫就业技能。

支持鼓励定点培训机构深入镇、村开设培训班。对贫困劳动力在本行政村以外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当日可返回),每人每天给予50元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费补贴。积极引导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鼓励示范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就近就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转移示范基地(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每人不超过18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以上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立足种养殖主导产业,结合各镇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基地)示范引领,按照“2+x”扶志扶智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大力开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激励引导贫困劳动力自主自强学技能、兴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加强与x、x等地劳务合作交流,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对接机制。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重点针对贫困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招聘、维权等服务,加强贫困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双向点对点对接,全面落实贫困劳动力跨省务工给予交通补贴政策,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依法注册的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含劳务派遣公司)向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免费介绍贫困劳动力与企事业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含劳务派遣公司)每人5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介绍贫困劳动力到季节性用工岗位就业的,期限在3个月(含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2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享受。以上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要依托就近就地转移示范工程,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管理规范、吸纳就业能力强、且与贫困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被人社部门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每人每次500元的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若贫困劳动力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进入扶贫基地,则就业扶贫基地不再享受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示范基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规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以上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7.支持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各镇要在新建的移民、避灾、生态等搬迁安置小区或利用镇、村集体老厂房、学校旧址等统筹建设生产加工型工厂(分厂)或加工车间来重点安置劳动力就业,实现稳定搬迁,推动就业脱贫。对创办或领办社区工厂的吸纳安置建档立卡人员就业的,将给予一定补贴(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各镇在x年底至少建成1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创业示范园或孵化基地,支持各类创业者入驻创业。

各镇要结合主导产业建设,积极组建大众创业专家团体,征集策划一批适合贫困户创业的项目,并对创业项目实行跟踪指导服务,逐步建立集“项目征集、项目展示、专家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指导工作机制。

对有创业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免费创业培训,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创办个体的最高可申请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创办企业或合伙创办企业的最高可申请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贫困劳动力创业成功的,给予贫困劳动力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以上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11.扶持能人大户联动创业。推行“能人大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或“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联动创业扶贫模式,鼓励能人大户通过合作、入股、劳务等方式流转土地,组建合作社,吸收、组织、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对创办小微企业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商业贷款利息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贴息标准为贷款的基准利率。

积极推行“创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创客+基地+贫困户”新型创业扶贫模式,统筹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搭建“创客”与贫困村贫困户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创客到贫困村创业兴业,通过挖掘贫困村特色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把贫困村发展为大众创业的栖息地和万众创新的聚集区,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发展脱贫致富。

全县计划开发适合贫困户家庭就业的公益性岗位350人,用于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特设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超过600元,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加强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广泛征集见习岗位信息,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见习基地和示范企业优先安置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全部纳入就业见习计划。对接收见习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按每人每月1200元的标准给予见习补贴,并同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元/月),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