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教案(精选21篇)

时间:2023-12-12 21:13:28 作者:梦幻泡

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校、学科、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三、交流探讨: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四、诗句赏析: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六、练习背诵默写。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设计【】

4、背诵诗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第一句: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第二句: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第三句: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第四句: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前两句:追忆往昔,深情怀念。

诗人在追忆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后两句:感慨今朝,满眼凋零。

描述了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通过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概,以及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1、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哪些?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为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增进亲切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从新介绍一下他吗?生: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注释,与李龟年的相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李是唐时著名乐师,杜甫在岐王家里和崔九家里经常能见到他)因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杜甫与李龟年常见面的场景。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杜甫与李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呢?(歌舞升平的场景)哪个词能看出这一点?(寻常)。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杜甫和李龟年相逢的场景与先前二人相逢的场景,人事的变迁原本他们都在一起回忆和感慨当年的繁盛景象,而今的凋零落魄。

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如洪水一样宣泄出来,而是很好地克制住了。不再提悲伤的事,只看眼前的美景吧,关注当下吧。这正是诗人情感内含的一种表现。使得心境大不相同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课本后研讨题的第2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杜甫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5、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教学反思。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为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增进亲切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注释,与李龟年的相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李是唐时著名乐师,杜甫在岐王家里和崔九家里经常能见到他)因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杜甫与李龟年常见面的场景。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杜甫与李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呢?(歌舞升平的场景)哪个词能看出这一点?(寻常)。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杜甫和李龟年相逢的场景与先前二人相逢的场景,人事的变迁原本他们都在一起回忆和感慨当年的繁盛景象,而今的凋零落魄。

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如洪水一样宣泄出来,而是很好地克制住了。不再提悲伤的事,只看眼前的美景吧,关注当下吧。这正是诗人情感内含的一种表现。使得心境大不相同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布置。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1课时。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中心】。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_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_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_,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_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学习目标1.能背诵诗歌。2.能抓意象,赏析诗文。3.能体会诗人深沉情感。

一、自主学习。

1.查资料,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2.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3.联系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那些人物?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

作者、李龟年、岐王、崔九;。

寻常,几度(表示过去);。

落花时节(表示现在)。

2.过去和现在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欣喜,荣耀;。

辛酸、伤感。

3.前后感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到哪个词语中?

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

落花时节。

4.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

运用了反衬和双关。

“江南好风景”正是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强烈反衬;“落花时节”既是写景,又暗喻社会、朋友和自身的境况如同落花流水,令人忧伤。

三、小结。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四、拓展延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曾相识燕归来。

似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五、理解训练。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的诗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__和诗人的衰病漂泊的诗句:——————,——————。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这句诗是——————,————————。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江南逢李龟年赏析理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 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 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 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 “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正是日落时分,残阳铺在水面上,散发出金色的柔辉。我坐草地上,风静静地吹着,一朵花瓣落在地上,勾起了我的一丝伤痛。

自从来到了江南,我就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贵重的衣袍早已变卖出去,现在我只能穿着破烂的棉袍。现在正值晚春时节,草长莺飞,绿意盎然,可这,依旧掩盖不住这片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战乱,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疤。想到这些,我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愁绪。

天夜渐渐暗了下来。我欠起身来,长叹一口气,拍了拍身上的灰,朝旅舍的方向走去。来到城里,大街上冷冷清清,行人三三两两,家家紧闭门户。街上也有很多店铺开张,但灯光暗淡,往内瞧去,却只见顾客寥寥无几,显得空洞、冷清。

忽然,传来一阵悠扬凄凉的琴声,令人为之动容。那一曲曲悲哀愤恨的曲调,弹在了我的心坎之中,我情不自禁地朝那个声音的方向走去,在一家破旧的酒庄里,那个蓬头散发,衣衫褴褛的人,正席地弹着古筝。吸引了一众听客。我上前走去,定睛端详,竟是许久未见的老友——李龟年!他也认出了我,惊站起来,说:“子美兄!”我看着他沧桑的面孔,不禁泪水纵横,在战乱之后还能相见,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呐!

哎!想当年,我与李龟年皆朝廷中名噪一时的人。他作为乐官,经常在金碧辉煌的岐王殿里演奏,为百官弹奏优美绝伦的音乐,也曾是风光无限。现如今,我们却流落他乡,颠沛流离,孤苦伶仃。作为老友,我们一杯杯饮着浊酒,相视无言,仅仅是一个眼神,也能诉说出国破人亡,山河破碎的痛苦以及流落在外的无限愁绪。自安禄山造反后,一路攻城掠夺,就连皇上也被迫南下避难,我们这繁荣昌盛的大唐忽然走向衰败,我眼睁睁地看着百姓身亡,国家衰败,痛苦万分却无能为力;自己的亲人也沦落天涯,书信不达,有千万闷苦却无人道出。此时,遇见老友,正有千言万苦藏在心中,我们一直相叙至深夜。直到最后,我们才含泪告别,紧紧握住手。此时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第二天,我带着醉意,有感而发,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江南花红柳绿,美不胜收,流水像丝带一般蜿蜒流淌,百姓安居乐业,皇宫里乐不思蜀。

宫中皇帝每日贪于美色,不顾朝政。朝廷的'大臣每日心急如焚,总是念叨:“皇上如此,基业必定毁于一旦啊。”皇帝不顾大臣劝阻,每日酒池肉林,乐不思蜀,由于皇帝的疏忽,安史之乱来得猝不及防,杜甫和李龟年不幸被逐出宫外,两人各自漂泊,从此再没会面。

十年后,正当江南暮春,李龟年在农家村落一家废弃的屋子弹琴,手边放着一壶浊酒。沉郁的琴声仿佛使世间一切变得安静,低沉的心情,使树木花草变得忧郁。树上开的小花渐渐落下,塑造了幽静的时光。年岁渐长的杜甫在农家讨了一碗水,口渴的他连忙道谢,他的身上早已不再是往日的绫罗绸缎。头发也不再是用冠盘起来,看着很整齐的样子,而是变得蓬头垢面。杜甫喝过水,却听到一阵忧伤的琴声,他循声走去,推开破旧的门,乍一看,马上认出了李龟年,李龟年在弹奏的琴声中中止,抬起头来,眼里竟含了些泪,李龟年马上起身向门口奔去,两人一见如故,相拥在了一起。李龟年哽咽着说道:“杜甫弟,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你。”杜甫拍着李龟年的背道:“龟年兄,当年我见你真是太容易了,现在见一面都得靠缘分呐。”那两人喜极而泣,李龟年拿起酒壶倒了两碗酒:“咱们可以有段时间没聚了,今天得好好喝几杯。”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着十几年后的沧桑,胜似当年。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歌舞升平的时代,但“安史之乱”将人们推进无限的深渊,许是缘分未尽,李龟年才和杜甫重逢。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

在岐王府内,到处欢声笑语,人们个个穿金戴银,大摇大摆的来到岐王府。路边的百姓露出羡慕的神色。在大厅内莺歌燕舞,美女如云,突然一声嘹亮的声音传入人们耳中,李-龟-年-李-乐-师-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是一时风光无限的李龟年来了,向远处望去,他穿着一袭青衣旁边的侍卫层层看守,生怕他出了什么事。王孙贵族从中出来,热情的将他请进去,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就在这儿,我与他相遇了,我同样是来参加岐王府开的宴会。他奏乐我作诗。

可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原本热闹非凡的将此时已十分萧条,杂草已长得有人高,原本金碧辉煌的大厅已失去了亮度,上面落满了灰尘就连我这个风靡一时的诗人,也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天,雾霭沉沉,我的心起卷起了落叶,心想唉,今天又没有讨到饭钱,正准备向人家讨一杯水喝时,耳边传来了一阵幽怨的唱腔,循声望去,对面小楼上有一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唱走近一看呦。这不是李龟年吗?我唏嘘万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曾经的他被王孙贵族趋之若鹜争相捧场,那士兵把他团团围住,生怕她出了什么事的景象,现在也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而现在他却也只能靠卖曲为生,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一曲奏完,我上前打招呼,他现在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写在脸上,再无当年风范,我与他倾诉衷肠,在酒楼上点一壶浊酒,诉说着如今的生活,回忆着过去,我道:“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与李龟年分道扬镳,我从荒僻的小路穿过,一阵阵忧愁涌上心头。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

我拄着拐杖,在一个污秽的巷子里,挨家挨户地敲着别人家的门,到处讨要水和食物。但现在都人人自危了,放眼望去,巷子里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

当年我也是一个小官,可以自由地在岐王的宅里,崔九堂上穿梭,一些名流骚客团聚在一起,李龟年的乐声一响,那些王孙贵族趋之若鹜地跟随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宫室里跳舞唱歌,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好不快活!

一转眼我只能辗转漂泊,在这落英缤纷,暮春时节,本应是互相捧场的时候,我却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龟年满身疲惫的放下胡琴,慢悠悠地弹起了曲子,琴瑟瑟瑟,他愁苦的脸上沟壑纵横,让所有人听了都会怀有一种悲痛感。

我见到他后,唏嘘万分,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李龟年和我一样深有感悟,我们相拥而泣。

我和他居无定所的继续四处流浪,最终走投无路,难道唐代的繁华时期落幕了吗?看来是的。我带着深沉的悲哀与感慨一并走向更荒僻的远方,不禁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不知倾国……”婉转的唱腔悠悠地从山水屏风后面传来。他瘦削的身材,衬着一袭白衣越发挺拔。这位明眸皓齿的男子,一进府,他咿咿呀呀的声音便绕过红木雕花凤栏、水帐琉璃纱、翡翠幕布,一曲《倾城》便惊羡了无数目光。

岐王的面色比以往红润了几分,这大唐盛世,可是一天天繁华起来了。崔涤当上了殿中监后也开始发福,吃喝玩乐之际,也随着王公贵族间的一股文艺风,将诗词茶曲什么的给搜刮个遍。“来,杜甫啊,这位是李龟年先生,你已经听说了吧。”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那位在殿堂上歌唱的白衣男子,不知何时已敛去了神情,眉眼淡淡的。“李龟年先生,幸会。”我正要作揖,手已被他握住。极其柔软的触感,声音也像上好的丝绸般令人惊叹,“大诗人不必客气。”一番客套后,他继续自品香茗,不再说话。

后来,见面的次数就渐渐多起来了,我有幸多次欣赏到李龟年先生精湛的表演,有幸见到许许多多的达官贵人。这里,能见识到和民间不一样的生活,比如车水马龙,吟诗作画,歌咏弹琴,结交名人,畅谈逸闻趣事,还能听到闻所未闻的天下大事。热闹的场面,让人意气风发;赞叹之词不绝于耳,又让人不觉飘飘然,忘记了自己。觥筹交错间,不知今夕何夕。来的次数一多,我和李龟年先生彼此敬慕对方,视对方为知己。我们不再拘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茶过午后,主人邀请我在府上做客。闲暇之余,绕过亭台楼榭逛上一圈,不经意间和李龟年先生碰上个正着,正要客套,他朗声大笑:“杜诗人,我们也算是有缘之人,不如畅谈一番,如何?”

夜风阵阵穿庭而过,我们的长谈是愉快的。我们回忆过去,叙说当下,遥望未来,有时激情四射,有时又不免隐隐地忧伤。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知道?这大唐盛世,将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我们的未来,怎样才不会随这盛世繁花一同凋零?末了,他说,杜甫啊,以后再相见,为我做首诗吧。

现在,暮春时节,落花缤纷。我流落在美丽的江南,居无定所。安史之乱,让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大唐盛世早已是过眼烟云。这天下午,我照例出了门。江南,温暖的风,飘飞的杨柳,清脆的鸟声……我木木地走在美丽的江南,内心的伤痛犹在,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风景?“是杜甫吗?”一声苍老的呼唤,不由得让我停住了脚步。“谁?”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人,他什么时候来到我跟前的?“我是李龟年啊,不认识老朋友了?”眼前的人展现出和多年前一样的微笑。才几年?就老成这般模样?记不清了。“老朋友,诗呢?还作诗吗?”泪,缓缓落下。曾经的诗豪气万丈,如今的人落魄潦倒,激情不再。我知道终有一天会与你再会,却不曾想是此时此地。好,就写一首吧。往事一幕幕浮现,曾经的繁华是一场梦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落泪。以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与我在这满目疮痍的繁华下,长歌当哭共残阳。

《江南逢李龟年》诗词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1.杜甫的古诗。

2.关于杜甫的爱国古诗。

3.杜甫的古诗词大全。

4.杜甫描写长江的古诗。

5.杜甫春天古诗3首。

6.杜甫描写景的古诗。

8.古诗赏析:杜甫《端午日赐衣》。

9.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10.描写菊花的古诗赏析:杜甫宿赞公房。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态度。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鉴赏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中心。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逢李龟年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杜甫的一些诗,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今天我们又将要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二、指导学习。

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从新介绍一下他吗?

生: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