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线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16:08:18 作者:紫衣梦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篇一

当你教学中是否有些感想呢?

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但是它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平均数、也是第一次作为统计领域来教学。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统计知识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

在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感悟”的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新知的学习变为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一、在“快与慢”的对比中感悟

为了让学生明确“排序”这一前提条件,季老师明确提出“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吗”的'数学问题;王老师则通过几个小组的成绩依次呈现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凌乱的顺序排列让学生感悟到要给这组数据进行排序;刘老师则干脆出示一组凌乱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时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序。三位教师让学生经历“凌乱”和“有序”这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回答同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获得快与慢这两种不同的效果,从而深刻感悟到将数据有序排列后更便于研究,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猜与算”的对比中感悟

在引入中位数这一概念时三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猜与算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感悟。季老师首先出示9名学生1分钟的跳绳平均成绩是117下,而小浩是第三名,你能猜一猜小浩大概跳了多少下吗?学生猜测的成绩基本都是在117下以上,这时教师出示出成绩单,让学生大吃一惊,难道是自己的脑袋出了问题,还是平均数出现问题。王老师则让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说出第一名第四名第7名的学生成绩,然后问学生老师想看到这一组学生的整体一般水平时用什么数比较好呢?学生用了平均数。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觉得平均数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猜测后计算平均数,这时才发现不是自己的想象;刘老师则出示一组学生数学成绩单,先没有出示成绩,而是问学生怎样表示他们的一般成绩,你打算怎样算平均数,平均数大概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出示数据。三位教师在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上都是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没有给予正面的否定,也没有立即予以点拨、引导,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辨明是非,留下了悬念,激发了欲望。(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悟,教师让学生以“一般水平”“平均数”为标准评价的跳绳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平均数的大小,再通过计算验证产生矛盾冲突,这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从多角度感悟出“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提供了保障,此时,学生已自然地步入了真探究的轨道,在思维处于高效运动的状态下,新知呼之欲出。

三、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感悟

统计数据时平均数出现了问题,其实是因为极端数据的存在,学生们否定了“平均数”,并自然地产生了寻找新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欲望。三位教师都采用改变极端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有极端数据时中位数是比较稳定的。在对比中充分感悟到“118'’不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重要特点,此时中位数的内涵已印人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在巩固练习环节,将练习的题目进行适当的变式,层层深入,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当极端数据没有时,用平均数来作为统计量比较合适。

“对比感悟”贯穿了整个过程,教师处心积虑地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条件,营造感悟的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感悟的状态,步人了自主学习的轨道。“对比感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有机交融,让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让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再流于形式,让浓浓的数学味弥漫了整个课堂。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篇二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中位数教学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课的学习,打破常规,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105页最后一段,学生在交流感受体会中位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中位数的意义。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单个数据中中位数的算法。在算五名平均身高中体会平均数与中位数在统计中联系与具体应用,再通过对例5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单数个或双数个)的方法。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另一亮点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例4在有序单数个数据中找中位数,到例5乱序单数个和双数个中整理数据找中位数,把新知的建构分层实施,降低了学生学对中位数意义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学例5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反思《中位数教学反思》。并能在简单的练习中,合理运用中位知识解答问题,符合本班学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反思这节课,这节课过于依赖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拓展符合本班生活实际的例题来认识中位数,可以把导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测视力情景,实际抽查男女生视力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更能使新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和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在练习设计中把108页3题作为拓展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能更高一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究定论,可以在例4教学完成后再增添一名同学成绩质疑数据是双数个中位数如何求?这样例5可不用设计在本次教学中,以此节省时间探究更深的中位数拓展知识。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如何合理选择使用统计量中位数和平均数”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例题时,当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用最中间数来代表9名同学的跳绳成绩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揭示中位数,而是适时提问引导:“7号同学跳了110下,跟平均数比较,不能正确判断出他的真实排名情况,那你想想看,跟哪个数比较,就能正确判断出他成绩排在中上游水平?”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考的方向。事实上这就是因为平均数不能正确的反映真实排名情况,所以用中位数的'原因。自然中位数的概念也就出来。

然后练习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题型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排序,奇数个,偶数个,怎么找等等;接下来的练习也是逐步提升的,逐步挑战学生的思维,最后知识点应用到生活,水到渠成。

整节课学生都融入课堂,课堂气氛轻松自如。

反思不足:

1、本节课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没有讲清楚。

2、练习有点流于表面。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篇四

1、取自生活,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比来自学生身边的素材更有效了。让学生研究身边的材料,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又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可谓两全其美。

本课一开始就以“小芳的数学成绩76分,班里平均成绩74分,判断小芳所说的:她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水平’,是否属实?”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矛盾,更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习得新知后,又回过头来,解决“小芳处于什么水平”的生活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在全课过程中又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晴”的作用。

后面巩固练习的内容,大多也取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适时点引,启迪思维

学生的经验一旦调动起来,在思维的碰撞下也就开始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

当学生初步经过自主探究得知: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数后,教师紧接着出示了3组数据让学生找中位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疑惑,什么原因呢?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拔,发现了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找法是不同的,那到底谁是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呢。通过小组的交流、汇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得出找中位数方法。

3、多层训练,质效优良。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

课堂上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数学训练,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和知识巩固的训练穿插进行,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及时巩固了新知。知识巩固的训练在设计上有层次性、梯度性,有基础题、提高性和开放性,而且题目的内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多层次的巩固训练,较好地形成了技能,在课堂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不足

(1)学生的自主权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指向性太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课堂没有处理好动态生成的资源。

一堂课的精彩很大部分来自教师对课堂内“偶然”、“意外”等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上,而不是教师的预设上。课堂上,教师过于注意自己的预设,没有合理利用学生回答内容的资源,进行适时地引导、点拔。

上好一堂公开课很累、很磨人,但收获很多,很值得!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篇五

感谢区教研室杨主任和我校各位领导和老师让我在区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堂研讨课——《中位数》。虽然竹行小学的杨锋老师对我执教的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细细想来,我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借鉴与创新没有找到平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作为教师来讲,在执教公开课前运用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资料进行学习借鉴是常有的事。我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上来讲,借鉴的是扬州市黄彪老师获省一等奖的课的设计。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教学的风格进行了重新设计,自始至终创设了从研究校运动会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的情境,但总的来讲没有摆脱黄彪老师设计的总的框架,在借鉴与创新两者之间没有找到平衡,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况。在这方面,我觉得又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出现“教案—上课”两张皮的现象,但对教案的研究还有等进一步加强。由于近一段时间比较忙,设计这一堂课的时间紧,我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显得不太熟,但总的来讲,还是胸有成竹的。但在课前,我在进行演练时,自己总觉得在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理解意义”阶段,隐隐约约总觉得黄彪老师在设计中存在着一点问题,但又没能弄清楚问题在哪里,也没有作深入的研究。自己执教了以后终于明白,由于本堂课的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尤其是在重难点环节,缺少一个巩固练习,比如对“极端数据”,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好像比较容易理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例题中出现的“极端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特别大的”,当出现“一组数据中特别小的”数据时,学生的思维就有点跟不上,如果在反馈阶段,设计一个专门找“极端数据”的练习,就可以很快地化解这一难点,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扫除障碍。因此,我的启示是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不要盲目崇拜,对不好的地方要果断地说“不”!

2.别人的经验要与本班的实际相结合。在观看黄彪老师比赛实况视频时,我曾感慨,黄彪老师借班上课的学生素质太好了,许多学生的回答,赢得听课老师不由自主地鼓掌赞叹。不可否认,我现在班级的整体状况与黄彪老师借班上课的班级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这一差距而进行了全盘借鉴,以至课堂气氛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好,尤其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的问题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这主要由于我在设计时,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微调,以至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设计的步伐!

3.要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调整提高。说实话,我很重视这一堂课,因为这是我到开发区来上的第一堂区级公开课,因为在六年级只有在我班进行教学,别的班级都已经教过了,六年级不可能试教了,但这一内容完全可以在五年级进行试教,别的老师都进行了试教,我没有,虽然实际结果比我想像的要好一点(指没有试教),但总的状况没有我想像有那么好,如果试教一下,就可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这也是我的失误之一。

二、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磨练。

杨主任说我的设计最完整,有7页内容。除此之外,我还几易其稿,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了预设。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回答,还存在评价不及时或评价不到位的现象。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表示五年级某班参赛男生的一般成绩?

a.中位数b.平均数c.平均数或中位数

下面是我的一些预设:

(1)选什么?请你说说理由。

(2)这里哪些数据是极端数据?

(3)20分和0分都是极端数据。

(4)极端数据20对平均分有什么影响?(把平均分拉高了)

(5)极端数据0对平均数有什么影响?(把平均分拉低了)

(6)一个极端数据将平均分拉高了,一个极端数据将平均分拉低了,如果它们可以相互抵消,对平均分的影响不大,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特征。

在教学阶段,举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使我乱了方寸。一个同学的回答虽然比较精彩“这里有两个极端数据20和0,它们一个把平均数拉高了,一个把平均数拉低了,它们相互抵消以后对平均数的影响不大,因此我认为用平均数表示参赛男生的一般成绩比较合适。”他仍然强调用“平均数”来表示。如果课堂上,我能加一个引导语,“因为这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所以我们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参赛男生的一般成绩;而由于这两个极端数的特点正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对平均数的影响不大,也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所以既可以用平均数,也可能用中位数来表示”。如果在课前,对学生“只承认用平均数来表示一般特征”有预设,将20改为“40”或其它数据,“40”和“0”对平均数的影响不能抵消的时候,用“中位数”来表示比较合适学生是能理解的,因此,此题的答案是“平均数或中位数”就可以得到化解。这说明,我的课堂机智还需进一步磨练。

三、教学的艺术化与简洁化的反思。

在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我发现,我们的课,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越来越艺术化。处理得好,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处理得不好,反而给人以包装味太浓的感觉,对学生来讲,可能会出现因课堂环节太多,学生抓不住重点的现象。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尤其是在上课以后,我曾问自己“这堂课能否再简洁一点?课堂上教师的话能否再少一点?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否再多一点?”回答是肯定的。个人认为,“中位数”这一知识相对来讲并不一定复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探索完全可能掌握要领。因此,如果我再次执教《中位数》这堂课,我的预设作如下改进:

1.创设情境。

2.揭示矛盾冲突,引出“中位数”概念。

3.自主探究,理解概念意义和求中位数的方法。

4.分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辅之以精辟的点拨指导。

5.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6.课堂检测。

虽然这样改进是微小的,但却是教学理念上的进一步提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学生可能学得更扎实。

当然,我一堂课的不足之处,还远不止这些,我将在各位领导的关心之下,在各位同仁的协作之下,不断锤炼自己,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