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实用6篇)

时间:2023-09-24 16:08:19 作者:QJ墨客 2023年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例3,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乘加、乘减的基础上延伸的知识。上学期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基本都能解决,并能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老师不讲学生就能自己解决的'例3,我想如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效果肯定要好。于是我布置了课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自学例3,划出你学会的部分。2、结合实际生活,编出用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先进行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准备,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这节课,如果还按照传统教学,首先从情感方面:学生不愿听,因为前面已接触过;其次从效率方面,一节课最多能练习几道题,而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编题,不仅使学生有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这节课中,有两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有些学生声音低,表达的不清楚,教学时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少部分学生准备的不是太充分,以至于有个别学生不发言,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先复习旧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逐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通过画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学生有点恐惧,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客服心里困难,使学生爱学数学。另外,表扬性语言较少,学生的自己较潦草。老师应该多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应用题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学期是我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级的数学,为了以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对应用题的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1.一年级具体的应用题所体现的数量关系主要是部分与总数的关系。教学中我紧抓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方法含义的联系,让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我教学8可以分成1和7时,我就有意识地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8是1和7这两部分的'总数,1和7是组成8的两部分,将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要列加法算式1+7=8或7+1=8,从总数里去掉了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列减法算式8―1=7或8―7=1。有了这种数学方法作铺垫,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就会紧扣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的思维方法了。如解决“树上有25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8只,第二次飞走了7只,两次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学生就会懂得求两次飞走的总数要用加法计算了,而不是看到飞走了就想成是去掉了一部份用减法计算了。

2.一年级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大部分题目都可以要求学生辅以画图或创设情境演示来帮助理解。例如“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一题,学生很容易忘了“我”本人,而通过画图或演示,学生马上可以看到这一队是由“前面9人”、“后面5人”、“中间我自己1人”三部分组成,求3部分的总数用连加计算。总之,用画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是个终身受益的好方法和好习惯。

3.应用题的教学不单是解决问题,还包括提出问题。而数学各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又是相互贯穿的,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促进各知识点教学的圆满完成。例如在教学看图列式等知识时我常要求学生找出信息并提出问题再列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编自解的过程。

[20xx年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探究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让学生畅谈解题思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渗透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抓住契机,及时点题,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在例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每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六

二年级下册第2~7页的内容,是通过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渗透有关“小括号”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例2就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环节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再抓住时机,出示22+8=30(个),54—30=24(个)这一解法,要求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开始,学生很积极地去尝试,可是后来,他们感到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意识到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产生了疑问。“疑”是创造思维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创造,我适时引出“小括号”,它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原来“小括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其实,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它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才被发现、创造出来的,为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直接将“小括号”的使用告诉学生,就会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有碍于学生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