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2 18:12:22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评价,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李鸿章传》读后感字

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惊叹于梁公雄健的笔力、宏大的格局,以及精辟的见解。梁和李“政治上为公敌,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够不失公允,殊为不易。

有人认为李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骂李是汉奸卖国贼,其实都是不对。总而言之,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不知道国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势,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术”,缝缝补补。

梁启超认为,世界列强的竞争,不在君主,而在国民,改革的动力都是从群众之中蓄积,通过先行者的引领,形成风气,只要因势利导,就能形成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李鸿章位高权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挥臣下,下可造舆论引导万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为中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国争雄的时代,李鸿章却只想着修修补补,图一时之苟安。不想着富民强国,除旧迎新,只想学西方的皮毛,纯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更可笑者,李鸿章还希望通过玩弄一些“小智小术”,和世界上的大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从几件事中管窥李鸿章的“小智小术”。

第一,苏州杀降。征伐太平天国后期,苏州守将投降,外国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鸿章担心降将难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众人。“不杀降将”向来是战场惯例,更何况还有人作保?对降将是负约食言,对戈登是出卖朋友,对社会是违背公理。李鸿章的“小智小术”可见其一。

第二,甲午起衅。正常来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外交应由我国做主,但李鸿章却怕公开承认朝鲜是我国藩属,遇上事情国际社会唯我是问,骑虎难下,还不如私下保护。于是列强认为朝鲜是自主的国家。后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李鸿章派兵进入朝鲜。在李鸿章看来,作为宗主国,理应维护藩属国稳定,平定祸乱;但在日本看来,清兵进入“独立自主”的朝鲜,用心险恶,为防不测,日本也派了军队。双方电文往来,都认为自己有道理,于是“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贪图一时省事,造成外交、军事上的困局,其“小智小术”可见其二。

中日战争中,希望联络英俄牵制日本;胶州战争中,又希望联络英法俄牵制德国。但反观结果,对外国的割地、赔款可谓司空见惯。试问天下有哪个国家只依靠他国可以自立呢!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能全怪罪于李鸿章,但是他在外交上没有手段,只有“小智小术”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比霍光。两人都“不学无术”,但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位和魄力,只是畏畏缩缩,画地为牢,比不上霍光。

对比诸葛亮。李鸿章以微小的兵力起家,最后和曾国藩一起平定了江南,军事上的成就不弱于诸葛亮,但诸葛亮管理蜀国井井有条,民丰物阜,这一点李鸿章却又及不上。

对比郭子仪。两人平乱之功仿佛,但郭子仪除军事外,其他方面没有建树,整体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张之洞。张之洞爱惜名声,不肯担劳任怨气,就像鸟儿爱惜羽毛舍不得飞翔一样;而李鸿章却敢担大任,不计得失。张之洞远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俾斯麦。军事上,俾斯麦战胜敌国,李鸿章屠戮的是同胞;内政上,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李鸿章却让大清任人宰割;外交上,俾斯麦让奥、英为我所用;李鸿章却被列强驱使。因此,李鸿章在学问、手段、胆识方面都远不上俾斯麦。

对比梅特涅。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可以引领群雄,指挥全欧,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连朝鲜都无力安顿,所以李鸿章的心术、才调都不如梅特涅。

对比伊藤博文。以甲午战争的成败来说,当然是伊藤博文胜出,但实际上,伊藤博文是比不上李鸿章的。明治维新当中,伊藤博文没有大的功劳,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阅历,不如李鸿章。另一方面,伊藤对于日本,也不如李鸿章对于中国那么重要。总的来说,伊藤博文际遇比较好,但假使和李鸿章易地而处,恐怕是及不上李的。

总的来说,李鸿章只是寻常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难怪李鸿章自评是“大清裱糊匠”——糊得了表面,却修不好大楼。

以我中国之地大物博,人数众多,竟然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只能依靠一个李鸿章修修补补,拆东墙补西墙,真是可悲、可叹、可笑。

世界列强虎视眈眈,局势风雨如晦。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哪里?中国的路该往何处走?梁启超想到此处,也不禁忧虑重重,冷汗涔涔。

好在历史并没有让中国人民等太久,就在梁启超执笔的当下,两个更伟大的英雄已经呼之欲出,他们将会完成推翻暴政,驱逐列强,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名字是:孙中山!毛泽东!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工作之余偶尔读读史书,也是件惬意的事儿。如果问我喜欢读哪个朝代,我无法给你答案;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我最不喜欢读的是1840年后的清史,充满了屈辱。

读《李鸿章传》极其偶然,这个想法来自于读《曾国藩家书》,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书中记载了二人的书信往来。众所周知,毛和蒋介石都是非常欣赏和敬佩曾国藩的。想必,作为得意弟子的李鸿章也差不到哪儿去,故想对李鸿章多一些了解,这才读了《李鸿章传》,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我从不敢轻易提笔对历史人物做评述,因为我可能无法准确的捕捉当时的历史背景,任何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和时代交融在一起的,脱离开时代背景的评述本身就具有历史局限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是,读完《李鸿章传》,内心一直有一种想对其做评述的冲动,可能是我们又处在了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里,国虽大,但列强环顾,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自开始写《李鸿章传》读后感,脑子里总会闪现出一些零星的片段:既有其少不得志的彷徨,又于其中年的意气风发;既有其晚年的心力憔悴,又有其临终前的壮志未酬。

李鸿章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该传记中不乏古今中外、社会名流对其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其长处与不足也都加以阐述,但整体来说对其一生之贡献,以及才能予以肯定。

众多评价之中,我尤为推崇梁启超先生对其一生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最大的功劳,我认为是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努力发展中华民族工业,为今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客观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屈辱的。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澜,强势镇压太平军,捻军,从而维护了大清朝的相对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访欧美各国,开展洋务运动,办学堂,造船厂,志在强大中国。他与众列强唇枪舌战,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签众多不平等条约,实则力不从心,无奈之举。我甚至认为,李鸿章无丝毫利己之心,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其一生矜矜业业,不辞辛苦,至死不渝。

李鸿章读后感

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收缩展开图书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历史风云人物系列。

平装:478页。

作者于东来。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条形码: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图书。

asin:b004h3w7g6。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图书目录。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第贰话乱世英雄招兵买马。

第叁话痛失家园投靠湘军。

第肆话祁门内讧重返曾门。

第伍话编练淮军升任苏抚。

第陆话坐镇上海羽翼初丰。

第柒话血洗姑苏勾心斗角。

第捌话礼让恩师坐镇两江。

第玖话剿捻入阁禁城骑马。

第拾话移督直隶创办海军。

第拾壹话替罪羔羊祸起朝鲜。

第拾贰话喋血黄海疯狂辽东。

第拾叁话北洋挽歌屈约遗恨。

第拾肆话衔命西行人生尽头。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