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8-08 15:40:38 作者:曹czj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财务收支双线增长,经营利润同比看好。6月末,全行实现财务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3.18%。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3.28%;金融机构往来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0.16%。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63.28%,完成全年计划600万元的-%;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长-%,其中利息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业务管理费支出-万元,同比增支-万元。收支轧差,实现账面利润-万元,同比增加-万元,经营利润-万元,同比减少-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年度计划800万元的-%。

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6月末,全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比-%,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全年下降计划1050万元的-%,占比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下降-万元,可疑类贷款下降-万元,损失类贷款下降-万元。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比-%,较年初下降-万元,占比下降-个百分点。清收不良贷款本息-万元,完成省分行计划3600万元的-%;“散小差”贷款退出(撤据销户)-户、-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和-%,同比多收-户、-万元。

贷款营销困难,余额较年初下降。全行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同比少增-万元。6月底,全行贷款累放-万元,剔除联合贷款因素(联合贷款同比少放7000万元),同比少放-万元;累收-万元,同比多收-万元。

细化“保抢挖”战略,大抓存款上总量。针对我行存款总量不足,特别是点均、人均存款水平低的现实,新一届党委从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入手,将存款工作确立为全行加快有效发展的“生命工程”,积极教育引导员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克服小有发展进步就骄傲、自满的情绪,坚决克服面对竞争和困难就无所作为的畏难、厌战情绪,牢固树立“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增存就是增效,增量就是竞争力”的存款新理念,不断强化“客户立行”、“存款兴行”和“释放全员创造力,拼抢市场份额,以存款数字论英雄”的经营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资金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迎新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为契机,切实发动全员力量,坚持对公、储蓄和同业存款一齐抓,大力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吸存揽储工作。在认真细分存款市场,确定全行重点客户名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行领导抓系统大户、部门抓重点户、全员抓一般户的抓存组织体系,并按层次确定了保险公司等8户系统大户由行领导主抓、48户学校、医院等机构客户由部门主抓、城乡工薪阶层由员工拉网式开展抓存款,并从严进行考核。3月下旬,针对全行一季度存款任务欠账大,行际间发展不平衡和进度与时间不同步等问题,市分行专题下发《通知》,组织人力,要求全行上下树立信心,下大力气,集中时间坚持“两手抓”,切实把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与当前业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盛市分行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手抓各项任务的完成,确保贯彻会议精神与一季度业务经营“两促进、两不误”。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江西省普法办关于印发责任主体单位2017年普法工作计划的通知》(赣普法办字[2017]11号)、《江西省气象局2017年气象法治建设工作要点》(赣气发[2017]35号)《吉安市气象局2017年度普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吉气发[2017]29号)和《法治吉安建设2017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吉办发[2017]3号),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计划。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我局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和自觉遵守和运用领域法律、法规依法维权、履行义务的意识,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立普法工作长效机制,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提高;气象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气象领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稳中有序清理气象行政服务清单;防雷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企业依法经营和群众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成立普法领导小组。组长由王驸云局长担任,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责分工。防灾减灾中心负责普法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负责普法工作计划、总结、年度普法经费预算制定,普法手册编印、培训及考试工作。每年至少有2期以上普法宣传报道。在12月中、下旬对各股室普法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办公室要把普法工作纳入局年初工作要点和年终总结。办公室负责建立、完善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推动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增强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强法治培训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高度重视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局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健全培训学习长效机制。

普法工作主要学习内容:

1.学习《^v^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任务,在全社会、气象部门树立法律的权威,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环境和氛围,以此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民主法治观念,提高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学习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把《^v^行政许可法》、《^v^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车行政处罚法》、《江西省义务教育条列》、《^v^国家赔偿法》、《^v^个人所得税法》、《^v^气象法》、《^v^野生动物保护法》、《保密法》、《档案法》作为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今年学法的重点,在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学习与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法律、法规。主要包括:《^v^气象法》、《^v^气象灾害防御条列》、《江西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便他们自觉遵守气象法律、法规,自觉运用气象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深化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加强工作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职工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强化个人学法,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职责相关专业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建立完善建设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落实执法资格制度,使行政执法人员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

2.加强社会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今年是“七五”普法第一年,认真做好普法规划,积极开展 “”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 法治宣传日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设置咨询台、挂条幅等,现场向广大群众宣传气象法律法规,提高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也适时向办事单位宣传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其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促进社会和谐。

(三)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程序和备案审查制度

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发布程序,将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经程序。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本局下发或代县政府草拟的规范性文件须经局领导初审后,报县政府^v^进行认证审查、听证、审议等程序。并按规定对到期的`规范性文件做好清理工作,将清理结果报送县政府^v^备案,方便文件的查询、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强化行政监督作用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各股室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按照^v^六五^v^普法工作安排表要求组织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与法规科信息沟通、反馈工作。按分工范围督促抓好普法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分管普法工作的领导要做好协调、督办、汇报工作。

(二)建立健全学法制度、学法档案和激励机制。建立普法、依法沪理工作责任制和检查、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普法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使法制学习经常化、制度化,把普法学习培训、考核情况记入档案,作为年度考核、任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普法工作与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经营等工作结合起来。一是要把普法与执法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推动气象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队伍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是把普法工作与整顿和规范防雷检测市场秩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整顿和规范防雷检测市场秩序中发现的比较普遍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三是要将普法工作与本单位行政职权结合起来,加强学法、用法、依法,提高管理的能力。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今年是“七五”普法开局之年。为配合市^v^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工作情况的报告,9月份,在常委会副主任冯望云带领下,内务司法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进行调研,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制订落实“七五”普法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同市中院、市检察院、市政府^v^、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财政局、文广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及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了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v^^v^的^v^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依法治国,普法宣传教育是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3月,^v^、^v^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x2020年)》,4月,第十二届^v^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七五”普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随后,省政府制定出台了 “七五”普法规划,省^v^会做出了相应决议。

我市对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工作十分重视。在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由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等组成 “七五”普法规划编制小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制定“七五”普法规划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内司委提前介入,在规划起草期间,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就“七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市《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x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了“六五”普法的经验教训,围绕“七五”普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由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对象和要求、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和组织领导等6个部分、22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呈现出更加注重实效、更加细化措施、更加明确任务、更加突出特色等亮点。总体来看,我市“七五”普法规划的内容与中省的规划精神相一致,与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我市实际。目前,规划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

(一)抓关键,突出普法重点。在普法内容上,要坚持深入学习宣传^v^^v^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使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等法治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刻领会咸阳精神和咸阳城市名片的内涵,发掘咸阳丰富的法治文化和德育文化遗产并加以宣传,使人人成为咸阳精神和咸阳城市名片的知晓者、宣传者、践行者,促进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相辅相成,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在普法对象上,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少年成长这一“关键时期”,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普法的关键,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把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设立青少年法治知识课程,完善法治教材体系,建立大中小学法治课老师、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制度,坚持开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秋季开学“法治教育第一课”和“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格局。注重对留守儿童、辍学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普法责任制。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普法,形成普法工作全民参与、普法成果全民共享的格局。健全普法工作议事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报告工作,制定普法工作年度计划,总结和推广工作中的典型和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及社会组织的普法责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司法实践中要以案释法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行政执法人员要带头尊法守法,坚持依法行政,当作为行政案件的被告时要积极出庭应诉并进行答辩,以实际行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宣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普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普法协调协作机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建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落实各类媒体普法责任制,在重要频道、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开展公益普法宣传。特别要加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等平台作用,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造条件。要把法治宣传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

(四)强化监督检查,推动普法工作取得实效。建议市^v^会继续作出关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坚持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以及代表视察、专项调研等形式,加强对规划和决议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市政府要切实组织好“七五”普法规划和市^v^会决议的落实,进一步完善普法考核评估机制,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年度考核、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导,做好规划的中期督导检查和终期评估验收,并及时向市^v^会报告有关情况。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xx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

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

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

建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3页,当前第2123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09年工作回顾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我们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年重建任务力争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实施计划,着力破解重建难题,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多方争取重建资金,协调落实农民住房重建贷款,加大农村贫困户建房帮扶力度,强化资金和建材市场监管,扎实有序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重建项目1793项(不含城乡住房),竣工462项,累计到位资金20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含城乡住房)。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186459户全部竣工,农村居民住房重建227932户基本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和重建全面启动实施;县以下学校、医院重建进度较快。基础设施等重建项目取得明显进展。深圳市直接实施援建项目19项,已竣工13项,在建6项,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省内对口援建工作顺利开展。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阳山金矿等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供水供电等具体问题,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兰渝铁路(陇南段)完成投资16.7亿元;武罐高速公路23个标段全部完成招投标,其中国内投资的主线10个标段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1亿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93项,投资8.65亿元。开工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028项,当年完成投资106亿元。全市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80个,拟引进资金75亿元,到位资金40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0%。去年,全市项目总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突出“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各类补贴7.61亿元;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狠抓劳务输转,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4.5万人,输转劳动力65.9万人,创收43.5亿元;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市财政筹措100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蔬菜等面积均有增加,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6万吨,改扩建龙头企业19户。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陇南特色果业高层论坛。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补灌面积4万亩,实施天保工程天然林管护10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3.98万亩,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全膜双垄沟播20.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96.61万吨。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面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工业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们把保工业作为保增长、保就业的重点,认真落实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加大财税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并从企业所得税收益中列支10 %以上用于扶持工业发展。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市列40个工业重点项目开工36项,完成投资17.9亿元,武都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成县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成州公司10万吨锌冶炼技改、康县独一味三期扩建等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强化协调服务和政策扶持,铅锌采选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工业经济逐月回升。完成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14亿元,同比增长2.3%。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0.88万吨和0.87万吨之内,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1%。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我们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瓶颈制约作为重要抓手,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0项1083公里,完成投资13.8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40项8225公里,完成1083项5918公里,其中通乡油路28项715公里,通村公路1055项5203公里。召开了全市城市建设现场会,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实施城镇建设实事122件,已完成54件,正在实施68件;市区东江、钟楼滩新区开发建设和八县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武都、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新建光缆线路1360公里,九县区城区和重点乡镇实现了3g信号覆盖。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我们把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农村市场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活动,销售家电21752台(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市场建设项目53个,新建农家店380个,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并实现扭亏为盈,供销企业持续保持盈利态势。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全年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25.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5.3%。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8.2%。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全市存款余额341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余额148亿元,同比增长4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一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实施,宕昌县“两基”攻坚通过省上验收,全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完成科技培训51万人次,取得科技成果20项,专利授权20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进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文化大院6家、农家书屋640家。八县一区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2‰以下,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8%以上,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计划目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城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解决了9831名村干部养老保险和5619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均有较大增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分别达到93%和95.78%,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取得新的突破,各项保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由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过渡,社会保险保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暴洪等自然灾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预测预报,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和困难救助工作,受灾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解决了8000多名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1.8%、27.8%、21.1%、18.7%。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100多件,集中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双拥共建不断深化,部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改善民生办实事取得新成效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基本完成。投资2.34亿元,在551个灾后重建重点村配套建设供水管网1261公里、供电线路501公里、通村公路1005公里、堤防63公里。投资1.14亿元,建成便民桥113座。投资2.12亿元,建成通村等级公路464条2043公里。投资7566万元,解决了1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投资8538万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10个,减少贫困人口7.6万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5.21万户;为农民配备太阳灶4.6万台。投资3.21亿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项目19项1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8项13.96万平方米,发放住房补贴和核减租金513万元,解决了5087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从2009年1月起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农村低保补差由年人均516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82.3万元,资助九县区贫困高中生3823人,每人资助1000元。结合实施农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建成“五保家园”554个。建成了八县一区10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5个城镇社区落实工作补助经费221万元。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工作程序,政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了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执法主体单位、执法人员资格确认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清理出审批、核准等事项588项,向社会公布了两批取消、下放、转移的审批等事项318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灾后重建及其它项目全部按规定实行了公开招标投标;启动实施了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预防腐败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任务439项,查出各类违规资金9887万元。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515件,办复率达到100%。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转变,服务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切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按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靠争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项目靠招商的思路,下决心解决项目建设环境不宽松、人才缺乏、前期工作滞后、用地落实困难、管理工作薄弱、实施进度缓慢、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意向性项目抓落地、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力争在项目论证、储备、争取、实施、管理上有新突破。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扩大内需项目。三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五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友好城市和区域协作城市的经济合作,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合同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0项以上,签约资金9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项目履约率达到80%。

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一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尽快出台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办法,以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工业融资、工业用地等难点问题,确保38个市列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抓好西成经济开发区清理整顿和扩区规划编制,尽快完成徽县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争取通过省发改委审批,尽早启动实施。三是提升工业质量效益。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年和质量效益年活动,强化技术引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进矿产资源整合,积极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研发项目。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新上项目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抓好品牌培育,争创名牌产品。四是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淘汰小水泥、小硅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测,把各项节能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抢抓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省上实施循环经济规划的机遇,积极论证和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进展。五是精心组织好工业生产。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重点工业产品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狠抓劳务输转,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办法,确保各类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推进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草食畜、蔬菜、马铃薯、苹果等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由大变强,提质增效;发展潜力较大的茶叶、水产养殖、食用菌、蚕桑等产业由小变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效益,把特色产品做特做优。加快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新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做好农产品注册和认证工作。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成本,减少农业污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8万人。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35万亩。四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年内新修梯田20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集雨节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10平方公里。坚持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太阳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配套建设。五是加快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注重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摸清“低保户”和 “扶贫户”的底子,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继续推进整村整片整流域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培训项目,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全年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3万人,输转劳务67万人,创收52亿元。做好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工作,为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打好基础。六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结合灾后恢复重建,高质量抓好省、市、县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争在特色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努力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重点解决征地拆迁难度大、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技术和施工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力争在交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优化建设环境,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狠抓项目进度质量,确保10条国省干线公路改建任务全面完成。继续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完成通乡油路61条1265公里,努力实现乡乡通油路。开工建设东江和钟楼滩2个一级客运站,8县县城二、三级客运站,新建16个重点乡镇三级汽车站,提升客货运输水平。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日常养护工作。加快电网建设,抓好临江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成县黄渚、王磨、武都东江等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投运;积极做好西部农网完善工程项目投资争取工作,新开工建设一批35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加强通信建设,实施电信、移动信息化建设合作项目。

强化城镇建设管理,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改善民生的13件实事。新修通村等级公路219条1058公里,新建便民桥100座;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00个,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5万户,为3万户农民配备太阳灶;通过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发放住房补贴等办法,解决550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安排社会就业1.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000人,解决200所边远乡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用人单位缴费比例提高到工资总额的6%,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实行大病医疗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补助标准从80元提高到120元,达到每人每年150元,相应提高报销标准;为全市7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能力;新建“五保家园”150所,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改造200个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环卫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年内力争使九县区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切实改变城区脏乱差;对国道、省道干线公路39个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进行整顿和扩建,确保交通安全畅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完成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点)修建性详规编制,加强景区道路、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质量规范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多方开辟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40个续建和新建市场项目建设。鼓励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实施好“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扩大城乡消费。加快培育奶花芸豆、核桃、中药材、苹果、大蒜、肉牛等进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扩大外贸进出口。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加强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和潜力税源、零散税源征管,大力培植和挖潜新兴税源。将国有资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三农”、社会事业、灾后重建等重点支出。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续完善工作,解决好遗留问题。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兽医体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改革任务,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继续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快建立财政支出追踪问效机制。加快实施以岗位设置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融资机构的作用。强化资本运作,争取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行政监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对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坚持从严治政,严格管理,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负责、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促使广大公务员认真履行职责,自觉做好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强化法治观念,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也不能越权乱作为。完善政府规章制度,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不断提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完善公众信息平台,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效能政府

坚持求真务实,把提高执行力和抓落实的能力,作为各级政府作风建设的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完善抓落实的相关制度,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工作落实。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包抓产业制度和联系县区、乡村、企业、学校及创办示范点的制度;坚持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定期督查制度,改进督查方法,讲求实际效果;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进度分析调度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严格的会议、文件审批制度,继续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文风、会风,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抓工作落实上来。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优化发展环境的职责,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着力点,扎实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把解决突出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既要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又要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健全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一站式”服务、行风评议等制度。通过开展阶段性集中教育和整治活动,使发展环境有明显变化,服务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软环境的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做到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加强执法和行政效能监察,健全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政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灾后重建资金、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落实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以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各项制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品行。

2、身体健康,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学历、专业及技能条件。其中,应聘人员毕业证上标注的学历及专业应当与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及专业一致,2018年应届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材料上的学历及专业应当与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及专业一致。

3、应聘人员的年龄条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任职资格的人员为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40周岁);博士、硕士研究生为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35周岁);本科毕业生为1987年1月1日以后出生(30周岁)。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具备招聘岗位要求的其他条件。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1)在校及毕业后择业期间,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在校及毕业后择业期间,有犯罪嫌疑尚未查清的;

(3)在校和在职期间违纪违规,受到纪律处分的;

(4)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5)提供虚假个人信息、伪造证件以及历年在政府招聘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被查处的。

(6)其它不适合参加公开招聘的情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