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05:46:16 作者:LZ文人 2023年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青岛啤酒)。

西方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个人的力量无限、个人奋斗的成功、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而,西方广告语言突出“个人价值”、“个性自由”、“个人利益”,并为此不惜漠视权威、挑战权威,充分展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如: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烟)。

3.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产品广告会运用权威效应,借助第三者的证词和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如赵本山讲:“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香飘飘奶茶,连续7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方人漠视权威,讲求实用性,相信自己的判断,重视事实的权威。西方的广告语中,会提供一些产品的可靠数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深信无疑。如: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at60milesanhourtheloudestnoiseinthisnewrolls-roycecomesfromtheelectric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o英里行驶时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

4.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所谓的直线式,也就是直接切题”。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5.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化会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把白视作为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国的护肤品广告特别注重突出产品的美白功效,而西方人追求的是棕褐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會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从差异中找原因,从差异中找进步,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有的放矢地改进跨文化交际的实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与广告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西方广告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篇二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自开设以来,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对语文课程的关注点多放在中学语文课程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浅尝辄止。然而,大学语文旨在面对普通高校,对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大部分高校的名称设置为传统文化素养课,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表达能力尤为重要。然其地位却极其低下,更没有发挥其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和本科大学语文不同,在重视程度上明显不足,多被“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电影艺术赏析”等选修课所替代,或者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编撰的课程所取代,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航海人文素养选修课。更有甚者,大学语文完全被泯灭,连替代者都不见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课还是文化素养课。

(二)教学内容繁杂、难易程度不合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本科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教学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过高或过低。过高在于向本科看齐,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过低在于跟中学传统语文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例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青船院)的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课程,近教学内容不变,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下未见课程开发,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已经远远不及以前,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而部分以阅读课为主的选修课,教学目标设定太过简单,学生蜻蜓点水般地阅读就结束了。因此,这些“替代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师资单薄,很多是思政、历史、新闻等专业出身的兼职老师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能够讲出经典国学、传统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有限的师资中,更新教学理念不及时,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当下最新教学理念极度匮乏,属于闭着眼睛教。教学方法单一,仅用讲授法灌输整堂课,学生最后都昏昏欲睡。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调动课堂积极性。从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也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还不够普遍和全面,甚至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说课也不会,整个教学步骤随心所欲地设定,更不清楚导语、结语,分不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等。

(四)高职院校创新课程舍本逐末。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完全被取代,但是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得已被“创新”课程取代。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课,教材由本院自编,模块化明显,体系不够严谨,没有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并且只在航海专业中授课,没有在全院普及。作为部分专业的选修课,航海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但是它不可以完全替代大学语文课,只追求创新课程而忽略原本大学语文基础课,是舍本逐末。

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实践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注力度。语文课程体系的根,在于课程标准的设定,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设定明确、细致,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语文设定非常明确的课程标准。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支持力度还不够。各本科大学层次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各高职院校特色也很明显,因此,在人文性鲜明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标准制定上提出了很大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给予一定的标准设定,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开发、建立名师工作室,树立示范课展示,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鉴于大学语文课兼职教师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数量极少等现状,应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贯穿大学语文教育课程,鼓励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师资资质本科专业以汉语言文学或者对外汉语专业为主,新闻专业次之,研究生专业以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为主,并且按照严格要求,都应该是师范类院校毕业,获得相关教师资格证。在这样的专业的资质基础上,建设教学团队,同课异构,统一标准,并保证团队梯队阶层清晰。在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后,建设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三)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育论坛、教学会议。增加开展语文课程教育论坛、交流会议,有助于统一思想,交流经验,获得最新资讯。目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设了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类的研讨会,向全国各界征稿优秀论文,组织相关专题研讨会,但是,这样的论坛会议普及性较小,没有通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主要还是此类爱好者参与居多。并且有关领域专业性较强,多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或者山东省、市语言工作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及工作浅尝辄止。在会议之后论文集并没有及时发布于期刊,影响范围很小,作用不明显。针对这样的问题,强烈呼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将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教育论坛、教学会议设立专业委员会和理事单位,定期开展研讨会议,带动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工作积极开展,及时公开教学成果,创立信息化教学平台,保证资源共享。

(四)课程创新性开发。基于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四大主要部分,有根源地创新开发新课程,如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赏析等。基于本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开设的课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应系统性地更新教学内容,以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的原则严谨地编写教材,更要与以单独模块化出来的听说为主的“演讲与口才”、阅读为主的“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等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完全脱离。可以结合本院校特点和语文课程开设“中国海洋文化”“海洋诗歌鉴赏”“航海文化”等课程,既要合理创新,又紧密结合语文课程。针对教育部提出的“3+2”专本贯通培养考核的最新要求,必须包含语文、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内容,教育部正在征求各高职院校意见,准备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内容详尽,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等几大部分,对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的前景要求提出了详尽的安排。

三、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前景要求具体安排

(一)课程设置。职业院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基于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强化对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支撑,融入有关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

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应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还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学时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各类课程学时的科学合理分配;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灵活设置大、小学期。三年制高职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为2500―2800。关于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18学时计为1个学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40学分,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不少于10%。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三)实施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高职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6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2.教学资源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结合实际具体提出,应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3.教学方法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4.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5.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近日青岛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青岛市各高校的传统文化素养选修课常爆冷门,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本校有这方面的选修课,即使知道,也不去选择这样的课。

这提示我们,传统文化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进行改变,创新开发课程,从传统文化中学生普遍感兴趣,又和自己学科有交集能做到有效的知识迁移的部分,选取优质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新的课程,创新课程做到有根基、有市场。各高职院校应基于自身基础,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洪群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1).

[2]丁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j].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3]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篇三

摘要:在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在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以心理学的视点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素质差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实现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程;素质差异;学生心理

1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素质差异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教育,他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1]”

很明显,只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素质差异,在教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在新课程实现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改革过程中,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特别是在心理学视点下关注学生的素质差异与语文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了全面论述,指出学生的学习素质可以分3个方面: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1)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素质,是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智力素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其中的语言智能,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每位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同,多元智力的组合不同,潜能也就不同,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洪亮,这使该生在感情朗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反,一个天生的聋哑儿童,不管如何下工夫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辩手。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如视敏度)、加工信息的能力(如短时记忆容量)以及提取信息的速度都有先天差异。它们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如有的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需要反复默读才能记住,而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几遍才能记牢。这是因为前者擅长视觉记忆,而后者擅长听觉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偏好随着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是难以通过教学改变的。

(2)习得素质。习得素质是学生在后天环境中,主要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经过学习获得的素质。加涅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习得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的学习与改变等5类;当代认知心理学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应习得的素质。语文素养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行的,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阅读的积淀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正因为语文素养可以在学习中习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更应注重帮助学生沉淀知识,注重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理解能力等的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行创造,成为有创造性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学生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能被心理测量测试的能力与特质。能力和素质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素质发展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阅读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操作,从而发展了语文能力素质。学生在掌握写作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需要有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观察、记忆、想象等良好的素质,这些都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教育是其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课程与素质差异

从心理学学生素质的视点看语文课程,需要清楚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四者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素质差异领会并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科学运用教材内容,个性化地创设教学内容,可以实现课程、教材、教学不同层面的整合。这个整合的基点就是学生的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2.1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目标是在教学期望和学生学习前的实际素质间的差异中产生的。学生的素质,包括掌握语文知识的素质,语言运用能力的素质和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素质等。每一种素质的状况都十分重要。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受个人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和掌握各有侧重。学生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来说,即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素质,这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前提之一。语文课教师要面对和衡量这一素质差异,依赖这一素质差异去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如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转折复句,而实际上多数学生不具有理解简单复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降低要求,制订理解简单复句的目标,以此为理解转折复句做必要的准备。

另外学生的素质,不但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还指他们的语文学习心理,主要是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素质要求,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教学目标的制订。这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使教学目标多样化,也可改变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一本教材、一种讲授、一套模式的做法。

2.2语文课程内容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表达,课程内容应明确告知教师“教什么”,也应告知学生“学什么”。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获得习得素质即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应具体描述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学习结果。因此,课程内容目标实施后的结果,具有法定的地位,不能轻易改变。

学生先天的素质,通过教育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语文课程内容的制订,就应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各种先天素质的限度,不要超越这个限度;也应关照学生先天素质存在的差异。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学生的水准为依据,不能随意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难度和量化要求,如识字量、阅读速度、单位时间的写作字数等。

2.3语文教材内容与素质差异

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课程内容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课程目标实施的结果来间接影响教材的编写,语文教材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是课程内容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借助各种手段或途径来完成,因此,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版本可以有多种。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具有共同的特性,即都凭借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选文和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个物化过程。这样,选择怎样的文章,编制怎样的学习活动就是教材层面研究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即语文素养的媒介[2]。

因为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而语文学科教育也影响着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所以语文教材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应建设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有利于达标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如学生的智商差异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说,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让智商高的学生学得快一点,智商低的学生学得慢一点。但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大班教学形式一时难以改变,日常语文教学只能按中等水平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并加以实施。因此,语文教材在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同时,必须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如赋予教材内容以弹性,为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开发提供开放的空间;如选文系统中划分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学习活动区分必做和选做,以免语文拔尖学生受到压抑,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反复受挫。

2.4语文教学内容与素质差异

如果说语文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那么教学内容就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文本预设的角度而言,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去年和今年就不同;从文本实施的角度而言,同一位教师在对不同的班级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是可变的。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设必须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和需求。但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个别化创设不是随意的,是以课程内容为终极目标、素质差异为依据、教材内容为媒介、教学环境为条件的创造。

在观察力方面,有些人长于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观察能力较差,在教师教学内容的预设中要以多元智能观看待学生习得素质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应考虑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等手段都有助于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其所能发展得最好[3]。

3心理学视点下语文教育心理与素质差异

目前,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各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将心理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一类教学目标来说,都取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心理,特别是语文教育观。比如教师的语文教育观是能力教育观,他确定教育目标就可能只重视语文能力培养而疏于对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阅读教育中心论者,他就偏于追求阅读教育目标而置其他目标于次要地位。因此,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对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

受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影响,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上是方向性的,也是生成性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情景教学。学生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自我定位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力量,教师对此要有所关注。如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设法多给学生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注意启发,善于引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的成功,尤其是对后进生,哪怕是取得了点滴的成功和进步,都应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肯定。理解他们的成功意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4]”,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感,能调整学生的求知心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使学生更容易面对种种心理困惑。

语文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素质差异,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语文课教师除了必须是语文专家外,还必须是心理学家,能精通学生的心理,这对语文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而且语文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语文学科教育,语文课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并能在教学中付出双倍甚至是多倍的努力,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原来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的课堂气氛已不复存在,呈现出的是在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激情高涨,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他们的智力将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也将得到完全的解放,最终达到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古老的语文教育焕发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家莲,叶新源.简论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5:231~23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篇四

一、中美钢琴教学在“开放性”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美国“追求个性、自由、民主、开放”的文化,在钢琴教学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倡导自由、鼓励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的多种可能性,鼓励自主学习,倡导讨论式、对话式教学,鼓励探索和编创,强调表演与教学实践。记得有一次上钢琴课,弹奏的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的导师z问我:“yanting,你认为这个少女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例如年龄多大?性格是怎样的?”我说:“我觉得应该是一个15岁左右很内向的少女。”z笑了然后说:“好吧,你跟我所想象的少女是不一样的,非常好,所以你在弹奏时要尽可能地成为你想象的那个少女,成为音乐中的一员。”再比如,当我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不太确定自己对和声的强弱处理得好不好,因为有的时候谱子上标记的是f,但我自己总想弹弱一些。z那里也能找到答案。“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是贝多芬的想法,他是位很伟大的音乐家没有错,但并不是代表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弹奏。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音乐感觉和和声走向来弹奏。”美国茱莉亚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指出,艺术家需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因此,学生要从自己的灵魂出发,主导演奏。况且,学生也不可能永远按着老师的想法去弹奏。教师的工作绝不是“独裁”,而是引导。在钢琴教学中,卡普林斯基会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其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当学生无法理解或解释自己的弹奏时,她才会发表意见。

(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我国的钢琴教学目标,从幼儿学琴开始一直围绕一个功利性目标:“考级”或“钢琴家”。社会上的钢琴业余考级、钢琴比赛主要以演奏技巧水平的高低等专业性的要求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在功利性目标的引领下,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追求考试级别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单纯强调速度、难度等技术性而忽视了情感和音乐性,过度关注专业方向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热情、快乐感的培养,失去了钢琴教学在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指出这一教学目标的缺陷:“当前中国钢琴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专业教学模式引入了业余教学”、“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并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一目标所造成的危害,是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是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学习钢琴的儿童中能坚持8~10年的不到5%。美国钢琴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人的素质,视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换言之,在美国,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这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4]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维多利亚莫什塔科说:“美国孩子学琴不会把成为钢琴明星定为目标……很多美国人整个家庭环境就喜欢钢琴,他们让孩子去学钢琴是没有太大目的的……学琴的同时孩子们还要多看书、听音乐会,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其实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钢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音乐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仅仅训练技术、指法等,仅技术很流畅是没有用的。中国孩子学钢琴流行的趋势是太注重技术方面的东西,反而削弱了音乐素养上的表现。学琴者不能忘了钢琴最灵魂的东西,尤其是情感的表达。”

(三)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从1980年以来,我国钢琴教学的课程主要以周铭孙主编的《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合集》和周广仁主编的《钢琴考级教程(业余)》为主要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钢琴曲目主要是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浪漫时期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常见的还有俄罗斯作曲家和格里格等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但欧美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少出现,更不用说一些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了。另外,我国钢琴教学课程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单纯的琴房练琴上,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斯坦威艺术家茅为蕙对国内的钢琴教学并不推崇,她说:“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填鸭式的,孩子们每天关在琴房里练琴,很少有上台的机会,老师也很少表扬,其实上台一次比台下多少个钟头都有用。”美国钢琴教学在课程上是开放性的,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一是“各具特色”。钢琴课程都是教师自己研究开发与选择的,教学课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二是“与时俱进”。大量的不同风格的现当代钢琴作品被吸收进新课程。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三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布鲁斯等也纳入了钢琴教学的课程之中。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课程中,有一种开放性的studioclass课程(是一种钢琴教学开放性课程,一部分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展示,其他同学观摩轮流,然后师生交流研讨———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进行3~4次的钢琴演奏展示),按课表的统一安排每周上一节。在每周的studioclass上,我都有机会听到其他学生们弹奏的各类风格的作品,有很多是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巴托克的前奏曲,舒曼的练习曲等。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更注重演奏实践,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教学的方法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传授式、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封闭教学,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接受。“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这种“一对一”的封闭方式,很少有与其他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在中国,当学生分给了某位老师,学生好像就是这个老师的,不肯再与别的老师分享情感,缺少自由视野的空间。”美国钢琴教学在方法上多样而开放,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索创编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peteramstutz教授不给学生规定曲目,只是提出一个练习曲目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先听一听这些作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练习曲目,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喜欢什么曲子就选什么曲子”。我们国内的老师总是在学生弹奏一首曲目后,便按照自己的要求指出曲子弹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去弹奏,amstutz教授不是这样,他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你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问题?”然后会先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在钢琴教学评价上起到了“唯一标准”的作用,家长评价学生、学校升学加分等,都以“考级”来衡量,使“考级”变味,成为应试教育的评价工具,考级(考级不合格或考的级别比别人低)给学生更多的是失败感。老师评价学生过于注重速度、难度、指法、手型等技术上的评价,而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永远是滞后的,因此,学生得到的评价也永远是消极的———速度不够、力度达不到、强弱对比不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消极的评价往往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兴趣和自信心。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钢琴考级制度,钢琴老师对学生的演奏评价更注重音乐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把学生的表演放在第一位,而非技能。美国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会上,获得的往往是成功、快乐、自信……美国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说:“对于钢琴演奏来说,真正的标准是艺术性,它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演奏技巧,我称之为‘艺术演奏之道’。”在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钢琴的成绩就只取决于最后在台上的表现,而在美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学生平时的努力和付出。z曾经跟我讲说:“yanting,对于期末考试你完全不需要有压力,我们都是你的朋友。你平时的努力我们知道,即使你在最后的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弹得不如平时好,我们会非常理解而且会同样给你好的分数。”美国钢琴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运用激励性的积极评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白瑞施耐德教授和娜丽塔特鲁教授的“课堂教学氛围都相当令人愉快。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都很频繁,特别是当学生按教师要求改进了演奏,教师会即刻给予肯定,这使学生更为明确正确的演奏方式,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美国钢琴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让音乐成为生活

美国钢琴教学以人为本、钢琴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的理念和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把“让音乐成为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我国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钢琴成为每个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找到钢琴教学对于自己的更多意义,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二)开发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

美国钢琴教学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的钢琴教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演奏传统的经典曲目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现代风格的曲目,更要让学生多了解和学习我们本民族的一些曲目,让学生对钢琴练习曲目有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找到和练习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作品。要定期组织举办学生个人演奏会、小组观摩研讨会、听大师演奏会和各种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演奏的方法、知识和经验,提高钢琴演奏的能力。

(三)关注演奏技术,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

“以往的钢琴教程过多强调的是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与音乐的融合,更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表达。于是,僵硬和机械成了与学琴相伴的魔鬼。”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要走向片面。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犹如人的灵魂和躯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音乐性是技术的灵魂,技术是音乐性的躯体(载体)。只有技术性没有音乐性,再高超、精湛的弹奏犹如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弹琴一般;如果没有技术作为载体,音乐性则无安身之处,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发扬我国钢琴教学重视弹奏技巧———“学生基本功扎实”这一长处的同时,要学习美国钢琴教育重视音乐性的优点,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富有美感,将内心情感、内心歌唱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情感,让钢琴“歌唱”起来。

(四)注重培养兴趣,给学生创设自由创新表达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国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家庭层面,越来越重视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学习钢琴的人数逐年增多,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我们每一位钢琴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注意正确引导和保护这种积极性,而不要扼杀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注重兴趣培养和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把培养孩子兴趣和激发孩子表达快乐的愿望作为教学的重要推动力,采取多种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开展钢琴教学,让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快乐学习钢琴的状态,引领孩子从对弹奏钢琴感兴趣到喜欢学习钢琴、再从喜欢到热爱钢琴表演。钢琴演奏不是对前人演奏的翻版,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演奏者自己对乐曲独特的诠释和创新。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鼓励学生即兴演奏、探索与创编等教学方法,从启蒙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意识,鼓励学生用钢琴来表达自身情感和创新热情,每一首曲子都要留给学生思考、反思、探索、创新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曲目,华彩乐段让学生自编自弹,让学生即兴弹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声音等,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新力。

(五)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快乐中获得成功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老师从学生发展和激励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方法和原则,运用鼓励性的积极评价,从学生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与学生的昨天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和学生的明天比较(与优秀者和明天比较,孩子永远是失败者),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快乐中获得成功。此外,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应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和考试方法,不仅考核学生的弹奏技术,同时对学生的乐理、视奏、即兴演奏、伴奏、听力及演奏的音乐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充分体现钢琴演奏的艺术特性,引领我国钢琴教育健康发展。

引用语文课程标准论文篇五

文\饶雪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学生,就要开展各种互动式教学,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探究,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出发,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