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10-02 18:48:29 作者:HT书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录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赤诚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低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二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知道这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直喜欢这段话。今天读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终于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

对于苏东坡最初的认识,来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全才最可爱的男人,于是一直崇拜和景仰。今天看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篇,东坡的悲惨遭遇和经历,竟让我几次泪目。

苏东坡一生走过和流放过许多地方。这些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最大的惊喜和震动。

他来到黄州之前,正陷入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我们也许会猜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事实恰恰相反,无数卑劣文人与小人的嫉妒、诽谤和诬陷,让这个旷达、单纯的男子不知身犯何罪,竟让差人用绳子捆扎着,像驱赶鸡犬一样,走在示众的路上!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于是,那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在牢房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许多他昔日的好友竟在他危难时悄悄地躲避了。但是毕竟有勇敢之人,仗义之人。

杭州的父老乡亲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

狱卒梁城,知道他是个大文豪,无人时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连每晚的洗脚水都为他准备了。

他的朝中好友,甚至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也仗义执言。

最动情的是那位太皇太后。

如此形势下,皇上释放了苏东坡,将其贬谪黄州。

由此看出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

在黄州的日子,凄苦的生活,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将内心寄托于无言的山水,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在无情地拨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是佛教让他习惯于淡泊与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意味。

也是在这时候,他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艺术与才情又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他真正成熟了。

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文字,秋雨先生对他蜕变后的解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三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四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五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认为是一部介绍文化的无趣书籍,但我的目光却又死死地粘在“苦旅”二字上。“文化与旅行有关吗?”“为什么还是'苦旅'?”“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呢?”等等奇思席卷了我的内心,决定翻开此书,一探其中的奥秘!

余秋雨,本书的作者,江苏浙江人,一九四六年八月生,获得很多的奖项。我对这位作者最初也仅有这一点认识罢了。不多说了,管他作者是谁,谁让这书名这么新奇呢?于是,我便在书桌前,打开《文化苦旅》,与作者进行一番“苦旅”。

第一站:中国之旅

“来,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我同余秋雨缓缓地走进了他的家乡,听他讲诉牌坊的由来与故事,在尼姑庵附近看孩童们打闹,慢慢移步西山边的寺庙,倾听木鱼当当,和尚诵经,渐渐地,他便与我说起了生态文化,一边听着,一边望向祖国的山河,江水滔滔,群山挺立,感受这山河文化的伟大磅礴。

不知不觉中,他将我领到了都江堰,听他讲述李冰与都江堰不解的渊源;

又将我领到莫高窟,从壁画中感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

又将我领到西域喀什,穿越千年,去感受这儿的文化大汇聚;

有将我领到黄州,带我去倾听一代大文豪苏轼的内心,听苏轼吟诵“大江东去……”

第二站:世界之旅

感受完中国文明,我与余秋雨又远渡重洋,进行各国的文化考察。

这中间,我一直追随余老师,一起游历了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像他这样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对如此多文明遗址进行整体性穿越,在他之前,国内外均无先例。

最后,余老师告诉我:即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差别很大,但既然都是“文明”,就必须应对所有文明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恐怖主义。

第三站:人生之旅

余老师说:“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经历坎坷。”因此,“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

于是,借此机会,余老师带我走进了许多文化的创造者。例如: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曾是上海文化的骄傲代表。并与他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谈,询问,体会到一位伟大文化创造者内心的孤单与无奈,坚强与不屈。

睁眼,结束了这三场“旅行”,通过旅行,初步的了解了“文化苦旅”的本质是什么。但,通过这一读,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作者,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文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六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书。读罢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久久难复平静。

在读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一处处名胜古迹的背后都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不会想到踏足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其实是踏足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涩,那一段艰难,那一段早已成为历史的路迹是现今无法真切感受到的。

就说说那个敦煌的罪人——王道士吧!他原是湖北麻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可怜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不幸地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把持着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痛。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这笔文化重债,我们又能向谁讨要呢?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从西北的敦煌走回东南的江南,江南,与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觉,它也是美,不过它是若朦胧羽纱般的美,它是细雨绵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与江南牵系的是一字“隐”,这是失意文人的隐归,他们隐去知识修养,他们隐去满腹才华,他们隐去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孤傲、名声,一切都像是顺着江南的水一并隐去了,顺着时间悄悄地隐去了。

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西湖……路,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在沙山顶端,望着山脚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复杂。阳关外飘飞的白雪,你可记得古人的足迹?圆明园啊,你可想念当时的辉煌?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序的愁。

中国当时的路迹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点点被时间冲刷,如同坚韧的岩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样。闭上眼,静下心去走那一段历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时间所不能存留的情与景。闭着眼,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中华大地在一顿一息,然而历史文化是它灵魂的一部分,有时会苦涩、挣扎、灰暗但永远深具哲韵、亘古不朽。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七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