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21:17:01 作者:翰墨 书法字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字读后感篇一

当代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30多年的书法热潮中,书法创作由前期的自由性创作走向专业化道路,书法教育居功至伟。对于书法教育的推动,欧阳中石等老一辈高等书法教育的开拓者功不可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业界出版了许多书法技法方面的教材,这些大多都能从新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欧阳中石谈书法》这本文集里找到根据。此书选录的内容大部分是欧阳中石早年所写的书法学习教材、书法评论、为书学论著及碑帖所作的序跋,读来颇受教益,基本体现了30余年来欧阳中石所坚持的学术观点和教学思想。

“书为形学”。书法创作要在一次性的挥写中做到点画形态、空间结构的准确到位以及线条、笔法的丰富变化,需要过硬的书写技术,这是书法创作的基石。而要想在某种书体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也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欧阳中石谈书法》一书,对书体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从书体概论到历史演变,再到具体的笔法、结字特征等问题,都进行了切实深入的阐述。这种学术梳理往往被当代书法研究者所忽视,实则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创作实践和教学经验。实际上,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书法大家,无不对这些最为基础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体会。

欧阳中石在长期的书法教学实践中,还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书者做到“一学就会,少学多会”。他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现在学习书法很难像过去那样有很多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就此,他总结出打“圆心”的方法,即学书法犹如练习射箭和打靶,要学会瞄“圆心”,抓住要害,学会观察,才能事半功倍。

书中也涉及对传统的态度。欧阳中石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高峰在古代、精品也在古代,我们应该将前人的精华加以继承,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不是另搞一路,要明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对书法传统的精粹,首先要做到“传”——传其正统、传其大统。当然,对现代人一些学古的经验及创新的成果也不能视而不见,但先生重视传统远过于创新。他认为,字“好”而能“新”当然最为理想,只是“新”而够不上“好”,那就谈不上艺术,只能归为“野狐禅”式的杂耍而已。

很多学书者,常常通过临帖来学习传统。对于临帖,欧阳中石反对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抄书式的临摹,他认为临帖要“先精而后博”,即可以选择部分甚至个别的字临习、研究、吃透,以练眼、练手和练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观点与马世晓所强调的“用功于一笔之内”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精练解决得法、入门,博学在于拓展、充实、开阔眼界。只有用“尽精微”的态度深入研习书法,才有可能达到“致广大”的境界。

对于书法,欧阳中石始终强调要达到“文心书面”,即他常常所说的“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也就是说,“书面”是形式,“文心”是内涵,书法外在的表现形式与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质都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息息相关。如何达到这一点?他认为,书法属于文化范畴,学习书法必须从学习文化入手,“搞文化的人不一定会书法,学书法的人必须懂文化”,尤其应该具备诗词文章方面的修养,其他艺术门类也与书法艺术相互映照、相互影响。

有着50余年教学生涯的欧阳中石,常自称是一名“教书匠”,是把经过历史、社会检验了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已。他致力于教授书法、研究书学,但他最关心、考虑最多的还是中国书法优秀传统的传承。先生的学养和精神从这本《欧阳中石谈书法》中可窥一斑。

书法字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我就跟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儿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书法字读后感篇三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得教人。这里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书法字读后感篇四

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书法技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邀请了书法技能高超的老师为我们培训,为教师们创造了学习硬笔书法的机会。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书法字读后感篇五

8月8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日照市第二期规范汉字书写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北大书法博士姜栋、湖北美院书法教研室主任孟庆星和来自本省的刘祥海、邝建设四位教授的精彩讲座,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在思想、理念、方法等不同方面都得到了洗礼和提高。

姜栋老师首先从传世经典《兰亭序》入手,以王羲之书法为核心,遍述历代碑帖,讲授高屋建瓴,在浩如烟海的前朝书法中去伪存真,让人眼界大开,在许多专业性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刘祥海老师根据参训学员大多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现实,强调从基础入手,几乎是手把手地教老师们粉笔字书写的“独门秘笈”,弯腰撅腚的背影让人不胜唏嘘;来自青岛的邝建设老师是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他的课从实用出发概括了硬笔书写的基本执笔姿势、基本运笔方式、重点笔画的书写等,还给大家推荐了《灵飞经》、《汲黯传》和王献之的《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等适合钢笔临习的经典书目;源出日照的孟庆星老师则独辟蹊径,从国民素质教育讲到中国书法的审美体验,从陈振濂先生的“蒲公英培训计划”讲到中国书法的“技”、“道”并进,将教育学、心理学与中国书法融会贯通,听来犹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

在李娜老师精心组织下,学员学习的热情高涨,效果显著。通过培训,大家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它既能锻炼意志,又可陶冶情操;既反映个人的意志,又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学员们用特别的热情在这个特别炎热的夏天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书法的热潮,即将结束之际有学员还即兴赋诗一首表达参训的感受,诗文朗朗上口颇为雅致,达到了培训学习的一个高潮。

我想,教师为人师表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能以自身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才先成人,“书品如人品”,姜栋老师讲到的蔡京、秦桧和文天祥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静心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无不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感染。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我会在接下来的书法学习中先从临帖入手,多练字、多读书、多研究,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争做一名全面的优秀的书法教师。

这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参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新了理念,我会尽我所能按照市语委要求把我学到的东西在学校推广,更会铭记专家们的话,“技”、“道”并进,提升自己的“人品”和“书品”。努力为书法教育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