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09-24 01:01:14 作者:薇儿 最新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异常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向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主角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我的情感。

文中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资料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二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本事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九自然段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资料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来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后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课末播放的《月光曲》片段,配上了优美的画面和朗读,让课堂教学进入美的境界。具体做法如下:

《月光曲》一课,我从听写词语开始,是想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及基本能力的提高的一次训练。上课安排的听写是具体记忆中的复合型听写,力求认识字形、规范意顺、理解同义一举多得。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使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听写之后,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而是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也使得本节课保持了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总计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我在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具有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

在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我在“对话”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在学生们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时适当小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我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终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我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随文练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作补充,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感受,如果组织得好,既有利于深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我安排的写法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同时也是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不过,这个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交流写话时,我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及时回应,使交流充盈而丰富,还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加以点拨和指导。这节课的讲评中我对学生语言的发展关注得不多,如果能在交流精彩发言的同时,也关注有代表性的缺陷,具体地给予指导,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更切实地得到提高。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四

几年前我曾经阅读过在太原举办的“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一等奖《月光曲》的教学设计,当时非常的欣赏,本次我终于可以执教本课,我又找到这份设计,认真阅读后,没有做多大的调整就引用了这份设计进行了教学。

教学后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前我反复体会、揣摩,将教学设计与我们的学生比对,感觉可行性有多少,站在自己学生的角度考虑得多一些,并且按照要求认真搞好了预习工作。

三是批判性的接受,在课中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创新,融入自己的本组小专题“依据教材进行随文小练笔”,赋予它新的价值。

本堂课从我组的专题方面考虑主要的策略有: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中设计“选用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说一段话”的练习,一方面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的过程,在教师的点评中学生的语言得到提升,在这个设计中与我组的小专题不谋而合。

这部分也是课的主体部分,具体运用策略有:

1.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2.质疑解疑读懂语段;

3.抓重点语段,创设情境说话理解;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理解得很透彻,自然为后面的练笔做好了准备,激发学生说实话、心里话,避免了大话空话的出现,感情是真实的。

在第三个环节中设计三步: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请看学生的写话吧:

一个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另一个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还有一个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将心比心了,他们入情入境了,他们正用心经历着一次音乐家的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

这样将我们的小专题一步步扎实地落实了,学生收获大,效果好。

当然课后我就如何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合适就用,但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驾驭状态。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五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 “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启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恐怕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母亲”不能少: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从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以“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和“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导入新课。之后便是读歌谣,品亲情。整堂课结束,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母爱”很浓,但“启蒙”不够。现在想来,这不是我对文本的理解有问题,而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不对。

课文的重点是“启蒙”,若这样导入:母亲是怎样给我启蒙的?然后学歌谣,唱歌谣,品歌谣,在歌谣中体会母亲给我的“诗”的启蒙和“爱”的启蒙。这样教学的思路会更清晰些,重点也把握得更到位些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学中尝试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相信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会练就一双慧眼。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如课文中有一句话:“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像一尊玉石雕像。”我当然也是在这里让同学思考母亲怎么会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然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流淌着的溪水突然被一块石头挡住了;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钻研教材,其实教师身兼两种角色。其一是读者的角色,教师首先是教材的阅读者,是阅读者就要读懂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主旨,品味语言文字。其二是教者,教师不光要自己读懂教材,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编者的编排思想,还要思考通过文本要教给学生什么,如何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节课,可以说在情境创设方面我花了不少的心思。课前,我准备了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可是,一切都是我的预设,学生从头至尾都被我牵着走。情境创设是不错,可是对于文本的运用可就值得商榷了。

如母亲是怎样给我启蒙的?当然是歌谣故事等。可是,歌谣故事为什么能给我启蒙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理解并不到位。因为我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却反复的朗读、吟唱这样歌谣,没有让他们的朗读吟唱中体会到歌谣带给我的启蒙,歌谣中包含的母亲的爱。

再如“她用甜甜的嗓音轻轻地为我吟唱,……芳香的音韵。”一段的教学,我一开始便播放了自己吟唱的歌谣,并问问学生听后的感受。其实不经意当中,我已经将自己阅读文本后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学生并没有从文本中体会到母亲吟唱的柔和深情。如果调换一下教学步骤:先让学生自己读这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母亲在为我吟唱);进而理解“吟唱”,并说说能放声歌唱吗?(不能,因为是月夜);再读一读描写月夜的句子,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体会浓浓的诗情和亲情;再读第3小节,感受母亲的爱,理解“芳香的音韵”。

是啊,“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例子。”作为教师,不是将自己阅读感悟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而有自己的理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之下,让学生的理解有所提升。我们的课堂不能剥夺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地是要考虑让学生通过这篇教材的学生收获些什么。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前者以书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关注人的发展,后者对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教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尝试着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教材产生共鸣。

《月光启蒙》中,作者孙友田一生感激她的母亲。而我感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感激听课并参与讨论的所有老师,感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给了我这么多启迪。同时,也代表我的学生们感谢孙友田,感谢各位老师。因为今后他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六

《月光启蒙》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学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打乱文本段落顺序,抓住重点段落——文章的最后一小节让学生有感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为了加深印象,我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起点,以母亲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快乐中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首先,通过让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中的五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中景色之美,体会歌谣给我爱劳动,爱生活的启蒙。学生读得方式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等。学生通过读歌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其次,让学生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热爱民间艺术。第三,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来体会浓浓的母爱。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并且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不仅如此,我还找到了一首根据最后一小节课文改编的诗歌,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一遍遍浅吟低唱着这篇文质兼美的《月光启蒙》,我深深地沉醉了,沉醉于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沉醉于那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对照着感人至深的原文《月光母亲》来细读文本,本课的教学思路便逐渐清晰起来。3月23日上午,我在卫岗小学执教了第一课时,下面就谈一谈参加这次“课评”的教后心得。

在学生对所学课文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我希望我们满怀深情的走入文本,就像一个在睡梦中已闻到花香的人睡眼惺忪地被牵入了玫瑰园,那样自然,那样不突兀。放弃了很多种导入方式后,一首曾经打动过我的《母亲,我为你骄傲》让我豁然开朗。这首歌旋律优美、深情、真挚,歌词朴实而震撼人心,极富感染力。课前我没有与学生交流,只是让他们静静地听这首歌,短短的几分钟,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已被歌曲打动了。这是我预设的本课的感情基调,也是我所希望的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的状态,不兴奋、不冷漠、不疲倦、不焦躁,而是用一颗潮润的、满含期待的心等待着那个神秘对象的出场。

对于课题《月光启蒙》,月光一词是不难理解的,而启蒙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既然把《月光母亲》改为《月光启蒙》,那么就更应该重点理解“启蒙”了。面对语文教学中对词语理解的过于理性的“不良”现象,我来了个感性的复活——让他们从文中找出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的话。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却又没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足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有些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不得不眼到、口到、心到。课文最后一段话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月光启蒙”就隐含在这字里行间,跳跃于这月夜画面。事实证明,这种复活感性的理解正是充满着浓浓语文味的理解。

若想扎扎实实教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除了要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外,还要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楚课文的脉络,这是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前提条件。然而,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段与段之间的梳理与整合往往又是枯燥的。于是,就在学生为了理解课题而激情满怀地齐读着课文最后一段的当儿,我便巧妙地以此切入,提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真是不可思议,那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学生很快便准确地找到了答案,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又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我又紧接着追问:“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一切都是悄然无痕的。

课文虽然很长,但读通读透之后,就会发现两个交错的版块是很清晰地,一个是启蒙意境——夏夜月光之美,母亲之美,歌声之美;一个是启蒙事件——童谣、民谣之美。前者又是感悟后者的前提。所以在第一课时,我重点带领学生深入品读启蒙意境之美。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的同时,我也重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文本一幕幕的不断“还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从而指导学生对重点语段作多元的解读。

回顾这些成功之处的同时,对于本堂课的教学我也有着深深的遗憾。由于需严格的遵守“课评”的规定,课前不能让学生预习,所以课堂上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这就导致了后面引导学生品读启蒙意境之美的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或许会读得更充分,更有味道。当然,我也在思考更加可行的办法,更加有效地设计。最后在安排学生配乐读文时,由于配乐音量过大,对读书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我来说,这次青年教师“课评”是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历练,她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深深遗憾的同时,我也相信,她也将是我继续努力,更加深入钻研小学语文教学的动力。不管前方的路是平坦还是坎坷,我都不会退缩。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七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文章讲述的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教学本文时,我紧扣课题“启蒙”两字,让学生了解了“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对我的教育使得“我”成为诗人、作家,让学生体会此刻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激之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时,结合学生的质疑“母亲为什么在月下对我进行启蒙,她为什么不白天教我呢?”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月光下启蒙之美。

接着,我们按照作者的回忆的思路,以母亲的启蒙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紧扣“民谣、童谣、故事、谜语”帮助学生学习。

(一)读歌谣,感受歌谣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

(二) 听歌谣,体会音韵美;听歌谣,感受母亲歌唱“如三月的春风,像小溪的流水”,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三)悟情感,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在月光下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这节课,觉得拓展不够。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

《月光启蒙》的原文中是这样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并没有抓住这一点。今后讲努力改善。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八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其美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第一课时一上课,我紧紧抓住题目“月光启蒙”展开教学。

师:围绕课题,你们会提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1:我们要知道是谁在月光下启蒙谁?

生2:我要了解母亲启蒙他什么?

生3:母亲为什么启蒙他?

生4:母亲是怎样启蒙他的?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围绕这四个问题学习。请大家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评析:学生在我以上的话语激励下,立即投入了朗读、理解,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十分钟后,学生依次从课文的语句中以及上下文之间找到了答案,学生分节读文比以前读得课文更流畅了,语句中情感的投入更多,他们真真切切地走入了文本。

学生自主阅读,找到需要弄懂的重点——“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我尊重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学,学生学得主动而自在。《月光启蒙》让我享受了一次流畅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真好,在课堂上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的投入,与他们的眼神的交流,聆听他们精彩的发言,朗读,让我享受着教学的过程,体验着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

第二课时我采用变序法教学,直奔中心段落——文章第十四自然段,点明了母亲的勤劳、聪颖、智慧。这节课我就紧紧围绕重点语句“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几句话中能看出这是位怎样的母亲?

生1:我读出她的智慧,因为母亲不识字,却能巧妙地利用自己擅长的民歌民谣来启迪我的想象,她真会扬长补短啊!

师:你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评价准确,并联系上下文来读文,真会学习。

生2:我来补充:母亲是在月夜浓郁的环境中给我唱民歌的,我从第一节中我还读懂了月色美,在这么幽美的夜色中,母亲巧妙地利用她,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混沌的我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3:对呀,母亲就是用歌谣启迪我的想象,让月光伴着我,同时还把自己对故乡的爱传给了我,她多么聪颖啊!

另一位孩子紧接着说道:“原来,估计作者和我们大家一样,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只是看见星星和月亮,但是在受过母亲启蒙后,在作者的眼中,天空已变成了高深莫测的世界,满是神话故事,天空变得神奇起来。”

生4:我从母亲唱的第一个歌谣中体会到母亲其实在教育我要讲究卫生。

师:你的发言真表明你有悟性,你读到了“母亲”的内心去了。

生5:我从第二个歌谣中读出了母亲她在教育我要不断奋斗,不断追求,造出一大片楼群。在那么清苦的日子里她敢于憧憬,表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真是好样的!

生6:我从母亲给我唱起的童谣中读出母亲在教育我要从小勤劳,要懂得帮助家长干家务,这样才会是个好孩子。

生7:我读懂母亲教育我从小诚实,说谎、偷懒,到头来是没有好下场的,就像走投无路的老鼠一样。

生8:我从第三个童谣中读出它很押韵,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母亲真是不简单!

还有一位孩子说道:“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那时,月光洒满了小院,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作者被母亲搂着,抬头看母亲的时候,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母亲,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我在孩子情绪高昂之时,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用低沉而缓慢的语气,讲述着下面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讲述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他们的心也在感受着啊,当我哽咽着讲完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满脸的悲怆!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评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用一个中心段带领学生一起被文中优美感人的画面所感动,一起被文本明快、流畅、含蓄的语言所吸引,一起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协作技巧所折服。我惊叹这样组织教学把我这些心灵的感动传递给了我的学生。他们的感动胜过我的感动,这样,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也相继突破地自然而顺畅了。

感觉真好!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那就是反复读文不够,组织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形式朗读的不够,对一些基础落后的学生关注的不够,自己还有必要在这方面改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