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浒传读后感初三(优秀10篇)

时间:2023-10-07 03:01:16 作者:ZS文王 最新水浒传读后感初三(优秀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一

趁这个寒假的机会,我读了《水浒传》,本来很讨厌读这类书的我,竟然也慢慢喜欢它。

《水浒传》人物众多,头绪繁杂,意寓丰富,是中国古代四大长篇小说名著之一,它已经翻译成10多中外国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本书中描写了梁山的108位好汉的故事。在梁山聚会的108位好汉都是被迫走上起义的道路,我觉得这种逼迫来自二个方面:一是由于不堪忍受恶势力压迫而奋起反击;二是在起义军的逼迫下加入梁山好汉的队伍。尽管二者进入梁山的'途径、方式不同,但是最终都成为起义队伍中的精英,并且患难与共,经受了多次考验。我觉得这本书中,虚妄与现实的成分相结合。做为全书引子的1、2回,既有洪太尉误放妖魔的虚妄场面,又有禁军教头被迫逃亡的真实情节。而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借助巫法,则是现实战争采用了虚妄的形式来表现。

我比较喜欢“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章。这一章中着重描写了武松不信“三碗不过冈”,喝15碗酒后,在景阳打虎的事。这一章中,把武松与老虎的动作都描写的淋漓尽致。“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的那山冈也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老虎的厉害,连吼一声,都振动了山。而武松借着酒劲却把它打死了,也可以显现出武松十分厉害,本领高强。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的精粹,是一本十分好的的长篇英雄传奇。在寒假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学习到了一些写作方法,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寒假生活。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二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读完后,我被梁山好汉的正义凛然和他们情同手足的义气所深深感动。

这部书围绕“官x民反”这一线索,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们,聚义梁山泊,直至招安而失败的全过程,从这部经典的农民起义小说中,反应了作者施耐庵对朝廷黑暗和统治者昏庸的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水浒传》中塑造了多位形象鲜明的好汉,比如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鲁智深、李凌,他们豪爽粗狂却不失风度;待人诚恳、正气凛然的宋江和卢俊义;勇猛异常的关胜、董平等,几乎没人能与之匹敌;吴用和公孙胜的计谋与智识也令人惊叹,像这样性格的鲜明人物还有许多。

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对花和尚鲁智深印象颇深。为什么他叫花和尚呢?因为他身上纹了许多纹身,他还特别喜好喝酒,但是这只是表面,实际上他是一位重情义、重义气、充满正义感的英雄。虽然性格豪爽粗犷,却富有智慧,而且胆大心细。在打死镇关西后,他不慌不忙不像别人杀了人就跑,而是指着镇关西骂“你诈死,别以为洒家不知,等会儿洒家再与你理会”,然后从容不迫地离开;放走金老汉时还拿条板凳坐了两个时辰,估摸人走远了他才走,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胆大心细;在史进去打抱不平被抓后,鲁智深暴跳如雷,拎起禅杖就要去杀知府,却被识破,又被抓了起来,面对审问时,他又充满正气地说:“我就是来救人的,既然被抓,无须多问,只杀便是!”

这充满气概的言语让我为之倾倒。他的正义和舍己救人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三

一部水浒传,我们记住了武松鲁智深林冲这样光明磊落的汉子,也有一些为了蝇头小利出卖自己灵魂的小人物,董超薛霸就是这样的小角色。做人做到董超薛霸这样,其实很可怜,不按照高太尉的意图去办,死罪;按照高太尉的意图去办,就会得罪很多上的江湖好汉,也是死路一条。就这层关系来说,当个小小的公差确实有点为难。

不过董超薛霸二人却也有爱占小便宜的嫌疑。当陆虞侯当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二人之后,因为贪图别人的钱财,竟然置别人的身家性命于不顾。想在半路上结果了所谓罪犯的性命。在林冲刺配沧州的路上,董超、薛霸的表演相当出彩。“百滚沸汤”洗脚、新草鞋打燎泡之阴狠毒辣自不必说,林冲大难临头苦苦哀求,董超却说:“说什么闲话?救你不得。”临死求救被斥为“闲话”,其冷血可知。野猪林中,若不是鲁智深及时赶到,林冲难逃一死。梁山上岂不少了一位光彩照人的角色。

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不知道董超薛霸二人之不知道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如果钱财来路不正,如何能吃得好睡的香。看看二人一路的折腾,便看出钱可不是好东西。

钱真的不是好东西,可是当时的上头更不是好东西。上自皇亲国戚,朝廷大员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相互倾轧。高俅之流,为了一己之私,能陷害林冲一家,实在让人气愤。而董超薛霸既非大奸大恶之徒,也不是仗义疏财的侠客,当陆谦吩咐,又有钱帛相赠,自然喜不自胜。只是二人有所分工。解林冲去沧州的时候,两个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薛霸骂林冲行路太慢,董超则在一旁劝解。薛霸要打林冲,董超假意扶着林冲。两人实际上志趣相同,想法一致。

不过要做出两种态度来,恩威并施,使得犯人既敬畏又不致怨恨太深,才可玩弄犯人于掌股之间。两人共事多年,互有默契,这是两人的常用伎俩,也极为有效。林冲生性纯朴,怎晓得这些小人的伎俩。后来董薛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从押解林冲一段,也很可看出这两人的能干来。董薛在官场上混迹已久,对人情世故也比较熟稔,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两面的态度,互相配合,应对揖让。陆虞候借高太尉之势,让董薛两人除死林冲。董超先说使不得,薛霸再劝,董超默许。他们的心气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不会只一句话就说服了。不过也要做出两面的态度来,这样可以说两头话,两处都留个余地。一方面不轻易应允,无形中抬高价码,另一方面又能退让妥协,办成事情。可以说是进退从容,左右逢源。押解卢俊义时,李固也是贿赂两人,想害死卢员外。同样的情形又重演了一遍,董超犹疑拒绝,薛霸劝解,于是都同意,坦然收了银子。

董超薛霸典型的小角色,但的的确确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前后押解的两名犯人,一为林冲,一为卢俊义,二人弓马娴熟,有勇有谋,本都是国之栋梁,如果细心录用,自是社稷之福。奈何被逼上梁山,实在让人痛惜。而董超薛霸无疑是二人走上梁山最好的见证人。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想让别人早死,没有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鲁智深的禅杖虽然躲过,可是浪子燕青的暗器确实射上就拔不掉的。像行行色色的董超薛霸之流一定要警记,银子虽然是好东西,可是有时会要了自己的命。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四

《水浒传》,一篇不朽的英雄列传。

《水浒传》,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传奇。

《水浒传》,一本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绝对经典。

今天,让我们再次拨开历史的迷雾,跟随《水浒传》,回到宋徽宗时那个精彩纷呈的热血时代。

那个时代,有多少的好汉与英雄,他们出身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却因为反抗封建暴政这一出奇相同的目的,而殊途同归地走向了梁山泊,走向了聚义堂。我仿佛来到了梁山泊之上,看见了直爽的黑旋风李逵,看见了粗中有细的花和尚鲁智深,看见了那个黑矮子呼保义宋江,看见了那位文绉绉的军师吴用……这些人的性格特点是那么鲜明,然而,在昏君的无能统治下,在“乱自上作”的黑暗统治下,在各级官吏狼狈为奸的情况下,这些人终于举起了大旗,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提出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说法,走向了反抗暴政的大道,直到宋江被招安,水浒众英雄被奸臣迫害致死,表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水浒传》,是一幅气贯如虹的下层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起义图,也是一幅统治阶级的穷途末日图。它用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浓墨重彩地对底层的呼声进行了放大,对农民的要求抱以深刻地同情,叙述了这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这么多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如此精彩纷呈,让人热血沸腾。

《水浒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对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描写上,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保金氏妇女,拳打镇关西,表现出鲁智深的行侠仗义;《柴进门招天下客》,表现出小旋风柴进的热情好客;《吴用智取生辰纲》,表现出了水浒好汉们的有勇有谋……这些故事都为塑造每一位英雄人物作出了贡献,这也正是它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朽、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缘故。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从头到尾所贯穿的忠义情怀,十分符合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价值观。“忠”“义”当头,符合古代统治者的需要,而且也被现代文化所接受、所认可。“忠”,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与你一起共事的人;“义”,是要行侠仗义,讲义气,为了真理奉献自己的一切。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被”忠义“所激励着,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利益,进行着英勇不屈的斗争,更有一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革命口号。《水浒传》,就这样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大步向前,开创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英雄传奇。

由于时代问题,《水浒传》固然有它自己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然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水浒传》的精华远大于糟粕。我们要学习这些好汉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会“忠”“义”二字,并把这些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这样才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历史已经远去,英雄已经作古,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存在,存在在《水浒传》中字里行间,也存在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经典,总归是经典;不朽,永远是不朽。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五

我总以为我们在生存中对付朋友乃嫡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

我试想,假如让他离开我的身边,信赖没有几多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由于他的容颜,也不是由于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段,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便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好处。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好处,在这天下上就要灭绝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人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谨,只要欢乐。邻人家的姐姐现在和我照旧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人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端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晓得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酿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人的情感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总以为我们在生存中对付朋友乃嫡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

在他身上,永久体现着性情的彻底自在与无拘无束,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付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抵抗和自在的热切向往。然而,他一生跟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抚的想法不满,最终仍旧选择服从,由于在二心目中宋江永久是他的大哥。以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身边的小鬼。”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便是一个精力高尚的人。从古到今有几多好汉豪杰,舍生取义。岂非是他们不怕去世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掉臂身,由于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豪杰兄弟,为朋友出生入去世,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去世,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固然只要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存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由于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乃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刻意。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六

他们,有过梦想;他们,有过势力;他们,曾经更是离那个梦想是那么近,可最终却也难免化作了一百零八朵流行,划过历史的夜空。

当年,统治昏暗,为了一个英勇反抗的共同目标,他们走到了一起,势力也无可避免地十分壮大。在这个队伍中,曾经有过仗义疏财的“小旋风”,也有过箭无虚发的“小李广”;有过神机妙算的“智多星”,也有过那个敢爱敢恨、心粗胆大、率直忠诚的“黑旋风”。他们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可在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之下,又能如何?想当年,一百零八位兄弟响亮的呼声震彻山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反帝的旗帜、揭开了战斗的序幕。可最终,“招安”就那样无情地让起义走向了失败,也把英雄好汉一个个地引进了坟墓:毒酒、水银、上吊绳,就是这些沾上了罪恶气息的杀人工具,让一百零八位好汉生离死别;出家、隐退、迫害,让“替天行道”从此销声匿迹。他们的豪情与义气,也终于成为了一曲悲歌。

看到了这样的故事,任何人都难免心头一震,我也不例外。

他们替天行道,团结一心,可终究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不是他们没有好的将领,相反地,他们有;难道是有叛徒?不。那就是他们懒惰了,安于现状?也不是。很大的程度上,梁山里的“招安”思想带领着他们走向了失败。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对自身出路的绝望,众好汉聚义梁山。然而他们的“革命目的”并不明确。他们的起义宗旨也只不过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最初级的反抗思想。由于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意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他们既不知道“跟谁走”,也不知道“怎样走”,这就使得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地主阶级能够“趁虚而入”,占据起义军的领导地位,并将他们一步步地带向了“招安”的不归路。

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从梁山起义的失败就可以看出:思想,是具有着巨大力量的。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何尝不能用好的思想来改变自己?思想,可以导致巨大的灾难,如果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那也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完全有能力用积极的思想改变自己。

愿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用思想“控制”自己。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七

还记得那本小说——水浒传,那是我第一次看关于农民起义的小说,它让我永远忘不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成篇小说。它是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是施耐庵先生,他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地讴歌,他不仅歌颂了这些人的反抗精神,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施耐庵将统治阶级的人物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梁山好汉的勇于反抗的精神。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说不是很明确,但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是以兄弟相称。再联系到他们“劫富济贫”的旗号,这就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上的等级悬殊和贫富之分,人民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政治压迫的反对,这是人民对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水浒传这本书一共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各路英雄纷纷齐聚梁山,开始大起义,对战官军和受朝廷招安;后半部分写打败其他几路起义军。从思想方面来分,水浒传前半部分是写阶级矛盾的,后半部分是写统治阶级内部的忠臣和奸臣矛盾的。

总而言之,水浒传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官逼反”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大起义,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水浒传,不光是来感受这里面的英雄侠义的情怀,还可以学习一下它的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来提高你们的写作能力。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八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头领,人人都是好汉,个个尽是英雄。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真是让人好生佩服。

《水浒传》是一本小说体裁的书籍,为施耐庵所写。它原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具体描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因起义时声势极盛,就在民间产生了许多的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修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因流传广泛,被定为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并驾齐驱。

《水浒》这一本书,浸透了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间全部的英雄气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们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执,有的义气深重、性情耿直,有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有的仗义疏财、公正忠义……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就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英雄、真好汉。

如果说《水浒》里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可太多了。机智勇敢、知错能改、忠心耿耿、仗义疏财……然而,水浒有一种精神最可贵,就是讲义气。

在水浒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义气。换句话说,水浒传就是义气的凝结,就是义气的聚集,就是义气的体现。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双枪将董平……这些好汉,不都是因为宋江等人义气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吗?在平日里,我们对朋友也要重情重义。这样,友情才能长久。

其实,水浒传就是义气传、友情传。愿水浒传和它的精神能够长存于世,永不衰败!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九

我看了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的腐败的一面,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最全,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分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打三骂,结果不是后悔就是吃亏。但是却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点让我尤其感动。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

李逵从一出场,就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见宋江时的鲁莽、赌场的赖账、江边抢鱼、酒楼上的闯祸,生动地反映出他耿直、敦厚的性格。李逵毫不虚伪,即使一时“猴急”做出不“直”的事,也正反映出他的真诚和直爽。他胸中永远燃烧着对不公平社会仇恨的怒火,不能忍受任何压迫和欺侮。他绝对忠实于山寨,忠实于义军的利益。为了山寨,任何事情他都走在前面,不怕困难,出生入死。他不能容忍敌人,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弟兄做违反“替天行道”的事情。在“元夜闹东京”之后,他和宋江的小误会,就生动地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性格特点。李逵是一个直爽坦诚的好汉,我喜欢他,佩服他,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些像他这样的朋友,不虚伪,爱憎分明,肝胆相照,有一副侠义心肠。所以啊。我们长大以后也要有李逵真诚和直爽和他的侠义心肠。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篇十

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西游记》,这四本书堪称世界文坛上耀眼的明星。就在这次暑假,我阅读了《水浒传》这本名著,他让我了解了108位好汉之间的友情,以及他们的实力。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鲁智深。

其实没有读过《水浒传》,也肯定听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故事。然而,他的故事远不如此。他先是三圈打死了镇关西,然后逃亡到其他的地方,进入了一所寺庙,当上了和尚,可是他屡次喝酒,吃肉,违反和尚的本分。他还在一所打铁的地方打了。一个62斤的禅杖,打铁的人还需两个人一起抬,可是鲁智深一个人就拿起。

后来鲁智深又行了八九日,终于抵达东京城。他来到大相国寺,求见住持智清长老,拿出了智真长老的书信。智清长老在信中知道了鲁智深的过往,担心鲁智深会在寺中搅乱清规,便将他打发到酸枣门外岳庙附近的菜园子做“菜头”。鲁智深成为最低一级的职事僧。

酸枣门外有一群泼皮,常到菜园偷盗菜蔬。他们想给鲁智深一个下马威,结果反被收拾了一顿。但鲁智深对他们只是稍加教训,便放他们离去。

众泼皮次日凑钱买来酒肉,向鲁智深赔礼。鲁智深便与他们一同开怀畅饮,却被门外绿杨树上传来的鸦叫声搅了兴致。他被吵得心烦,便趁着酒兴,将那株绿杨树连根拔起,吓得众泼皮皆拜倒磕头,尊称其是“真罗汉”。

他追求内心的自由,虽然当了和尚,仍喝酒吃肉,最后圆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