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通用5篇)

时间:2023-08-29 21:56:06 作者:纸韵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通用5篇)

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篇一

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篇二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篇三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篇四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布置课前预习,初知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通过略读、默读课文的方法,先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了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和培育杂交水稻的百劫千难,并为课文的四个部分添加了小标题。

2、搜集适当资料,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绩,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神农氏的资料,与袁隆平有关的资料和他在我国乃至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图片,使学生对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歌颂和崇敬之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文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比如:“第一天,没找到……”,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着这些句子时,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移、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本身也深受鼓舞,达到“情感的迁移”。读的目的性明确,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的每一边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通过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上存在着一些遗撼——课堂上的读不够、也较单调。我们知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容忽视。

水稻之父袁隆平演讲稿篇五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西街小学 胡潇燕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 20 世纪 60 年代 到 1975 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 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 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为了在“三段六环”模式下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学中从他的科 学精神入手,重点体会文章内容,我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哪些重 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重点一:“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西方 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 头”。

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重点二:“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 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 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 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 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重点三:“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 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重点四:“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 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重点五:“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 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重点六

“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 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