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案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17:08:54 作者:琉璃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篇一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这节课目标明确、简洁,便于检测。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我抓住本课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问得巧妙。如:“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自主读书,自我解决问题。

3、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简单而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整节课重点围绕一个“包公怎样审驴”展开合作探究。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描写包公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象包公包公施计的过程,从而概括出包公的足智多谋,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

4、交流汇报中,我引导点拨巧妙,能将读书与体会包公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5、整堂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把握恰当,参与讨论意识强,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说我也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没能让学生尝试编演课本剧。如果做到这点的话,会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篇二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品读、批注的方法。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感悟包公审案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抓重点词句进行简要批注。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导入

1.出示图片,这只动物你认识吗?你知道哪些有关驴的词语吗?驴和马具有什么共同点?

2.了解包公:你知道包公是谁吗?

4.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预设:为什么告驴?怎样审驴?)

二、自主释疑,感悟足智多谋

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刘五为什么要告驴?我们先来看看他要告的究竟是一头怎样的驴?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勾画描写驴的句子。

(2)学生汇报。

2.“半扶半放”学习“审驴”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1段,勾画出描写包公审案的重点的句子,读一读,做批注,与同桌交流。

(2)汇报。

(3)指导批注“一审”并有感情朗读。

(4)学习“二审”“三审”。

(5)集体交流,汇报所得。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他通过一饿二打三放的方法帮穷人刘五找回了驴,咱们再把他审驴的过程分角色演一演,相信包公的形象在你的心中会越来越丰满。(读完后)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三、小结全课,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2.课堂检测。

3.把包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4.小结:所以我们也要向包公一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5.足智多谋的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很多奇案呢!他还审过牛,审过石头……大家想读这些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包公案》。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篇三

开学不久,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就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来到了外实校进行跟班学习。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收获。昨天是我们上汇报课的日子,领导还专程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同时也邀请来了我的师傅——姚老师。说实话,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想到领导对我们都如此的关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翻遍了课本,发现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犹豫的时候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就是一节随堂课。”我想也是,这样其实还减轻我的负担。于是我还是照往常一样备课,只是更关注了一些细节问题。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

1、想读:一开课,我便以课题中的“审”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子?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2、要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公审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并且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样。在反馈时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时候能准确的说出其过程。

3、会读:首先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会让孩子们动笔去找重点词句去理解。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课后,教研室的吕老师、王老师和姚老师都分别对我这节课作了指导。首先是板书不规范,可能这跟我平时上课也不注意这点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些环节显得是多余,比如说查字典、换人称朗读,这显得浪费时间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

还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有时应大胆的去质疑。其中吕老师就讲到在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就有些问题,仔细读了之后发觉确实不够通顺,如果加上几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这节课结束了,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希望能通过平时的积累能快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勾画自已最感兴趣的语句。

3、知道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4、体会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表演课本剧,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作批注,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包拯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他是怎么审一头不会说话的驴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

既然换了,说明还有驴,为什么还要告那?

二、学文

1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

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他可能还会怎样想。

(4).有感情朗读刘五的话

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

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

3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可以吗?

生思考作答

4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审的呢?

生汇报三步(ppt.出示)

5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步,(ppt.出示第一道命令)

包公想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饿驴关驴(师板书)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句,

“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6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生汇报

指导感情朗读

7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师板书)

师: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步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

(板书:刘五得驴)

11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师板书)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断案如神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描写?(神态,动作,语言)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三、总结延伸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师板书)

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用在断案上,可以称为智;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为阴谋。我们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丢驴

关驴,饿驴

打驴

放驴

找到驴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