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后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06 16:32:40 作者:碧墨 2023年读后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一

《三国演义》这部着作人人皆知,它描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文中较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最令我有所感触的是这本书中的几位英雄人物。

先说诸葛亮,他是一位忠臣,一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而且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料事如神。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这每件事都是常人无法想到的。

关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猛将,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坐骑赤兔马,还是五虎将之首。他过五关斩六将,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曹操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第一个是"奸",是指他残暴和狡诈;第二是"雄",他志向高远,也不会去计较一时的得失,所以人们称曹操为乱世奸雄。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的黄盖、刘玄德三顾茅庐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千姿百态,有长有短,无论怎样说,这本书使我大开眼界,更让我们知道了人必有所长、有所短、不应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二

《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战役,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拼斗计谋的两场战役。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兵强马壮,而曹操兵力很弱,曹操又挟天子令诸侯,封孙权为将军,袁绍因此而愤怒,便起兵七十余万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兵力只有七万,明显打不过袁绍。幸好袁绍不听大臣的话,田丰献了一计,袁绍不听,反而将他关进牢里;许攸也提了建议,他也不听,于是许攸便去投靠曹操。许攸对曹操说:“袁绍虽然兵多,如果没了粮食,三天后必乱”于是让曹操派兵扮成袁绍的士兵去接近袁绍的粮仓,去烧袁绍的粮食。曹操大喜,便照做了。结果袁军粮食被烧光,军心大乱,于是曹操势如破竹,把袁军杀个溃败。袁绍很后悔没有听大家的话,不久便病死了。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到辽东,请求支援。郭嘉又用遗计定了辽东,使袁绍的两个儿子被杀,于是,曹操便平定了袁势力。

袁绍被灭,原先投靠袁绍的刘备便无处可去,只好投靠荆州刘表。曹操那时已经兵强马壮,又欲收复中原,一统天下,便要去攻打刘备和孙权。刘备军师诸葛亮说:“唯有和孙权联手,才能抵抗曹操。” 于是便去东吴舌战群儒。最终,孙权同意结盟,一起抵抗曹操。首先,诸葛亮草船借箭,弄了十万支箭。周瑜又担心从东吴逃走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会对自己造成隐患,便施反间计除了两人。接着,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在曹操军中,打探消息。后来,庞统建议曹操用连环战船,诸葛亮就用火来烧。大家又担心没有东南风,于是诸葛亮又登台巧借东风。赤壁之战便正式开始了。诸葛亮火攻把曹操的水军烧得狼狈之极,哭爹喊娘,共折八十三万大军。最后曹操兵败华容道,幸得关羽讲义气,在华容道处放了曹操。

在赤壁之战后,三国便正式开始,原来被打得东奔西跑的刘备,但赤壁之战以后,他便有了固定的地方。

从这两场战役可以看出,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兵多不一定胜利,胜利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打法才是最重要的。战争中实力很重要,计谋更重要。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三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明白,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主要资料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昏庸无道,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后被吕布杀死。再经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就这样又过了100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

其有三个搞笑的故事。就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是赫赫有名的。故事大概资料是;曹操在有利的状况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至战败。刘备、孙权结盟抗衡,扬水一战,巧用火攻最终以弱胜强。

我从三国故事里得到的启示是;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四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义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郃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五

高尔基过去说过:“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如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样我会对你说:《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是什么原因由于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目前,我给大伙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非常快就到,十天一定会误了大事,我只须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觉得,诸葛亮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在3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如此,一下子采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暗杀诸葛亮,但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的思想值得大家去探讨,但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六

今儿再看《三国演义》。吕布不但神勇无敌,而且长得英俊、是十足的美男子、就是现在说的帅呆了;吕布思想简单、性格但纯、正是那种文字里风华秋月的所在。吕布的这些特点很讨女人喜欢、绝对是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就连绝品女人貂蝉也爱上了他;但他的这些特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社会只能成为幼稚的牺牲,就泛起了那么一点有好身手有好马有好戟配了好女人的浪花。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最爱刘备总是哭哭滴滴、他的哭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滴滴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可是、历史不相信眼泪、桀骜不驯的历史之马只有大勇敢加大睿智的人才能征服。

颜良正要告诉关羽、你的哥哥刘备在我主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落魄、大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避实击虚;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只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只能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大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是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手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方法、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改朝换代。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勾践比美了。

孙权割据江东,江东地肥物美只能自保、虽然江东多才俊、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都改变不了最后被吞并的现实。孙子兵法有云:地域决定了军队数量、战争环境和战争的形势决定了军队的能量和素质,这些因素决定了最后的走向、这些因素熔炼出英雄熔炼出杰出人物。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国’、刚开始看时、我料定刘皇叔必能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好久。慢慢反思自己、是受了多年的政治教育才有这些幼稚的观点。其实、真实的曹操能文能武、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气魄、他的功勋、在当时的三国是无以伦比的。我们看到的所谓名著、里面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偏好,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剧情和商业的需要、硬是把一些花花草草和含糖的水分加在里面点缀、往往使读者和观众对历史的真实产生混淆以致模糊。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依然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七

今年暑假期间我认真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赵云、周瑜、葛黄忠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三国演义》一书中叙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虽然不像刘备他们那样会打战,可他会用智慧的头脑去策略去施计谋,诸葛亮作为刘备他们的军师。诸葛亮是一个贤才,他是琅琊郡阳都,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是刘备请来的一位军师,诸葛亮他什么事都可以预计到,有非凡的智力,所以我很崇拜他。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思,也知道了失荆州—骄兵必败的意思。

《三国演义》是一位无声的军师,他告诉了我许许多多打战的方法,所以我建议大家也学习学习!

读后感三国演义篇八

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书,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期至西汉初期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在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次战争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主要内容为曹操统一北方,决定南下灭掉孙权。诸葛亮知道若曹操灭掉孙权,下一目标便是刘备,于是他极力促成了孙、刘联合。共同抗曹,最后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八十万大军被诸葛亮用妙计一把火给烧光了,导致曹操大败。从这一大战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纵观全书,刘备则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曹操乃是“奸”的代表……。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每个人物性格不同,代表也不同。

以上便是我初次阅读《三国演义》的感受,但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国演义》,其中的内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