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e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2 00:50:25 作者:琴心月

教学计划有利于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课文《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涔涔、潸潸、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

【教学难点】:由于时空跨越较大,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过程】:

1.作者是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

2.面对流逝的时间,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3.匆匆流逝的仅仅是时光吗?是什么?

1、指名大声读第一自然段.

(1)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能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这个开头,好吗?(学生朗读)

(2)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为什么?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跟着读)

(3)齐读:让我们带着无奈和留恋之情,一起朗读第一段?(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2、齐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生说)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24年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真让我大吃一惊.”

师:如果把这一段改成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3)比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来计算,让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

作者没有用大吃一惊,而是用:头冒冷汗,眼睛流泪(“头涔涔”

“泪潸潸”)来具体写时间流失之快的震惊的表现

师:抒发了朱自清怎样的感情?(对时间无声无息溜走的无限感慨):

3、精读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2)问: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去来匆匆?用笔划出有关词语,分4人组谈感受.

抽生答后板书:溜、跨、飞、闪(匆匆)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5)、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

(…… 的时候,从 …… 过去 .)

(6)、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是呀,作者为时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并发出不甘虚度此生的呐喊.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 …… 的时候,从 …… 过去 . 能仿照这样的写法说几句吗?能写上几句吗?让学生在本子上试写,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仿照(在 …… 的时候,从 …… 过去 .)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4、默读第四自然段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能读读吗?(抽生读)评价,谁能读得更好?

你是怎样理解“如轻烟”、“如薄雾”?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抽小组读然后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抽生答.

5、师范读第五段.

(1)学生提问质疑

师:这一段写得美吗,美在哪?你觉得那句话深奥不理解?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23岁,他留下了这么优美的篇章,11、12年后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每个人都应该留下痕迹.再读这句话,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没别的意思吗?(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这句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课文《桥》教学设计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16、桥。

英勇献身。

不徇私情先人后己。

沉着无畏生命桥忠于职守。

课文《泉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首尾两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3.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的结构,感悟第一自然段的段式并学会迁移,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写话。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1)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2)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找一找文中的话。

(3)尽量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读好最后一段。(5)。

1.同学们,咱们常州有一个美称,你们知道吗?传说常州古有龙气,南北朝时期常州出了齐、梁两代15个皇帝,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因而得名龙城。传说只是传说,很难考证。不过今天,我们可以亲自去考证一个城市,它就是“泉城”。(板书:泉城)学生读课题。

2.泉城指哪呢?(板书济南)认读“济”,注意字形。

3.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板书天下闻名)理解:什么叫――。

4、济南的泉水为什么会天下闻名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15)。

1、要求:正确、流畅、响亮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泉水有名在哪?(清、多、美)。

师:怎么多?(72泉)。

理解”著名”(交流)。

师:72泉,选其中最著名的4个泉,这是一种选材的好方法。

3、完成填空:

课文先写了济南有,然后分别介绍了、、、,最后再总写济南的泉水。

看出课文的结构了吗?(板书:总-分-总)这叫首尾呼应。

三、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过渡:要读好、读美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过生字新词这一关。

1、检查自读情况:

分组出示生字词:

白浪翻滚晶莹剔透明珠散落银花盛开。

虎啸狮吼秋雨潇潇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

大约一亩不断喷吐。

悬崖洞穴占地一堆。

指读,齐读,同桌互读。

2、分组读课文。

四、品读首尾两段。(10)。

1、那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哪些语句能看出泉水天下闻名的呢?请从课文第一段里找答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相关句子。

2、交流。

学生交流:(形态美、声音不同)。

要读好这个长句子、要读美泉水,你觉得应该读好哪些词?(生交流)。

指导读词: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

想得真、读的好。读着不同的词语,脑海中浮现不同的画面,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请你把美好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吧。(齐读)。

师:难怪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生答)。

4、现在让我们把想象变成现实。播放媒体。

同桌练读。

指对范读。

6、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四个有的连接,这又是我们习作中学习的宝典啊!

7、让我们用诵读把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齐背第一段。师:难怪说“济南的泉水――)(生答)。

五、总结。

作者用精炼的语句,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泉水的独特魅力,济南最著名泉要数――,你对什么泉最感兴趣,课后自己反复朗读那一段。

六、作业:

1、习字册。

2、小练习。

新天地广场上的喷泉有的,好像。写段话。

板书:总:多(72泉)、美。

泉城分。

总:天下闻名(著名。

课文《桥》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的凶猛,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理解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的人格魅力。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一、激趣导入。

2、自学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从课文中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走进洪水,感受“洪水的可怕”

1、这个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场景中?让我们一起看看1——2段,在文中找到描写洪水的句子。

2、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面对可怕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三、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1)老汉清瘦的脸上趟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如果能喊,他会喊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老汉的心里矛盾。)。

3、通过交流,说说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启发想象,升华情感。

3、说说现实生活中像老汉一样的人有那些?

课文教学设计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设计流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雨课文教学设计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总13min)。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3min)。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课文《桥》教学设计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作战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桥”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教师要着眼于问题的锤炼和设计,要有益于广开思路,便于学生以语言文字为着眼点,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补白想象描述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多层次回环朗读,感悟文章的表达,体察洪水来袭的可怕,老汉的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力量。感受情感的冲击。

2课时。

引导学生就文章特殊的表达形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

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1)、第8自然段。

2)、第10自然。

3)、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出示15、21、23自然段。

1)“揪、吼、凶”和“推”矛盾。

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自由读写单元,主题仍是“学会读书”,意在让学生“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朱自清的《绿》安排在首篇,从教材的处理可以看出教科书编写者意图以此篇作为“读书动笔”的范例。《绿》是朱自清早期的游记散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列为语文素养基本要素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依据教材对文本的定位,确定如下目标:

1.圈画美词美句,熟读成诵,积累本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和叠词。

2.模仿教材的旁批示例,圈点写批注,学习作者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初步了解作者早期散文的“女性拟人格”写法。

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其中目标1、2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应发挥其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本课主要采用点拨法和讲析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点拨中鼓励学生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形成对话。主要采用的学法:

1.诵读法;

2.圈画批注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基于文本的特质,教学本文须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教学本文采用一节课时。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初一初二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共同背诵《春》的结尾部分,教师归纳朱自清散文“新颖贴切的比喻”的特点,由此切入,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活思维,自然切入】。

(二)活动一:初读课文,圈画标注,积累妙词佳句。

学生活动:

1.用圈点符号,标注出生字生词,画出你认为的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表明作者观察点变化的句子)、妙词佳句。

2.同座交流,求同存异。

3.集体交流,标画出大家认可的美词美句。

教师活动:指导诵读,小结。

助读资料:ppt显示常用的圈点符号。

(三)活动二:再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示例,选读选注。

学生活动:

2.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示例,出示ppt;

2.巡视指导。

助读资料:孙绍振先生的解读片段。

(四)活动三:通读全文,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特点。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拟人格”的写法。简单地理解就是朱自清喜欢用女性形象设喻。你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把你的发现,作一个分析,写一段话。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写话,完成后与同座交流。

2.班级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引导诵读相关句子。

2.教师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讲解朱自清先生“女性拟人格”的写法,并介绍这一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助读资料: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析片段。

(五)师生总结,选读齐读,选择背诵。

六、说作业。

一是背诵《绿》全文;二是用本课学到的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囚绿记》。

七、说板书(略)。

八、说效果。

在反复多样的诵读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旁批进行圈点批注训练,并用写话的形式,学生应该有较为扎实的收获。最后一板块的合作探究,是对作者写作特色认识的提升,是否有必要对“女性拟人格”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拓展,还需斟酌。

课文教学设计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合反思权衡,开拓新路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2、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图画,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1)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朗读给大家听听?

(2)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3)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5)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4)品读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特别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说说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师生共同评点。

五、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扇、枚、邮、爽、柿、仙

六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学生交流自己抄写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自读。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三自然段。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三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5)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指导学生在课余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五、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怀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课文《假如》教学设计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美术(副科)预习不是很重视,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去了引导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他的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成就感。在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是十分热烈,学生有些被动,学生作业只是少部分同学有了创造表现的能力,下面是我在反思中思考的两个问题:

1、是不是学生的生活条件与已有知识面浅,我的提问过深,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我对学生已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是不是过高估计。

我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好下回答:

1、应分析使教学导入新知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小朋友们从家里来学校是走路快,还是坐汽车快?从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汽车发展史与汽车文化转为教师直接讲述,然后进入教学主题。

2、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是长期练习的结果,是不是平时的教学中我过份的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培养,从而忽略了美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假如作业要求更加明确,让小朋友们设计出的汽车有如像:有四个轮子或六个轮子、有驾驶室,再加上你想添置的东西,这样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来。举个例子:犹如要求学生画大象。学生作业展现的画面有大象的基本特征:有弯弯长长的软鼻子,粗粗的身体与粗粗的四条腿,如果再加上学生设想就可以。我们老师用这样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就可以了。

《恐龙》课文教学设计

《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首先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接着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外形特点,然后又介绍了恐龙所吃的食物,再介绍恐龙的生殖特点,最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人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恐龙问什么会突然灭绝?引人思考,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

这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恐龙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动物的知识,而且会激发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识字重点:龙、亿、翔、站、部、移、秘。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图片等方法理解本课“漫游、遍及、鞭长莫及、庞然大物”等词语。

3、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授课时间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版块---人类的朋友这组课文。那么首先和我们见面的朋友大约生活在距今两亿年以前,他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人,可在6500万年以前,他们却神秘地消失了,猜到他们是谁了吗?板书“恐龙”学习“龙”(龙的第四笔撇过竖弯钩)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小黑板或词语卡片)

2、自由读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读不准的词句多读两遍。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习“亿”,注意亿右边乙写法,。通过查字典理解“漫游”的含义,书写“遍”字,形近字有编,扁)

4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这一段向我们介绍的恐龙的种类。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特点,课文插图中有好几种恐龙,你能能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找到相应的四种恐龙吗?(同桌合作完成)

5、说出你命名的理由(学生说特点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翔、站、部、移”四个重点字的学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四种恐龙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庞然大物,联系下文理解。鱼龙,看海豚图片理解。翼:本意是翅膀)

6、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7、齐读第3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恐龙的生活习性,介绍了霸王龙的样子)

8 、指导读说明文。说明文的朗读,重点是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停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完成课后表格

1、读生字卡

2、读课后读一读中的词语

1、学习第4自然段,书写“蛋”字

2、恐龙在地球到底生活了多久呢?默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什么?这段中有一个问句,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恐龙消失了呢?(推测有三种原因,教参94页)

3、书写:像----象袋(带、代)秘(注意右边笔顺)

通过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像()部()遍()象()陪()扁()秘()必()

1、收集其他种类恐龙的图片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  特点

鱼龙  象鱼 能潜水

翼龙  长翅膀 能飞翔

雷龙  庞然大物

梁龙  体长 走路像吊桥

霸王龙  食肉 凶猛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初读课文。

1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再读课文。

1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

着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长城课文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城砖思想转变的过程。

2.联系生活经验,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题激趣。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学生交流。

三、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要求,读两启遍课文,想想长城砖先是怎样想的,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长城砖懂得了什么。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你们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四、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1.自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五、联系实际,理解文中道理。

1.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长城砖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长城砖妄自菲薄,失去自信的表现是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读体会。

2、角色读,教师在读中指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