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祖国统一大业历史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3 00:02:01 作者: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祖国统一大业历史教案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在这篇文章里详细的记录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其中也出现了这次起义的策略口号。

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王侯将相天生就是贵族吗”,从这反映出了对平等的渴望,这是陈胜吴广起义中最能体现他们士气的话,所以这八个字是这次起义的口号,不仅在当时鼓舞了起义的人甚至至今都在流传。

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中国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起义,所以这场起义在中国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它的精神也鼓舞了从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与残暴的统治作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影响甚远,这场起义中的口号不仅鼓舞了当时的民众,也激励着后代人。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赵泽宁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汉之交,政出豪门,权力世袭。普通民众无权过问政治。做王侯将相的人,难道天生下来,就该是做王侯将相的命?陈胜吴广第一次把中国人想在政治的求平等的话讲了出来。

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案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到了距今约1.8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1、形貌、体质特征。

2、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1、了解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2、理解并熟练掌握好:炎帝、黄帝的有关基础知识,尧舜禹的禅让,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祖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和他们征服自然的精神,说明华夏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上进的民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炎帝、黄帝、尧舜禹和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难点:华夏族形成、禅让。

一、提问、导入新课、认识学习目标、学前指导:略。

二、自己先学:首先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通读全文一遍。(2-3分钟)。

本课知识框架:

1、炎黄战蚩尤2、炎帝和黄帝3、尧舜禹的禅让4、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哪些同学能快速找出!最后要明白、记熟:(10分钟先自己找,找不准的'小组讨论。)。

1黄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战:时间,地点,结果。

3哪件事之后华夏族形成?。形成华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谁?。

4炎帝的主要贡献是:1、发明了,2、教会了人们进行。

5黄帝的主要贡献是:建造,制作,还教人们,发明,为后世的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发明,他的属下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6人文初祖、华夏始祖指的是谁?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

7想一想:后人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8写出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9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奴隶制国家)是朝,建立的时间是,第一个国王是。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人时期?。

12、15页动脑筋。

四、后教。(提示、指导、解疑、引导。)。

总结并指出重点知识(1-12,除7)。

五、当堂巩固:看谁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达标测评:看谁做得既快又准确!(15分钟)同步训练。

七、反馈总结、再巩固。

本课感受: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并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宋金和议,以及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金迁都燕京。

2.思想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1.认识辽、西夏、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几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重点:契丹的统一。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金的强大和与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建立和统一

介绍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他就是辽太祖。契丹建立国家之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辽太宗时期,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以后就和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简单说明冲突情况)

二、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混战割据局面。此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合称五代。那时侯在,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为十国。

2、北宋建立

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禁军的最高将领,掌握着军事大权,此时后周皇帝年幼无知,赵匡胤就想取而代之。960年的一天,边关告急,慌乱之中忙派赵匡胤出兵迎敌,赵匡胤率军到达陈桥驿却按兵不动。晚上,赵匡胤假装喝得酪酊大醉,其他将士密谋来到他的卧室,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故意推辞,众将士早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随后跪倒,高呼“万岁”,这样,赵匡胤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皇帝。

北宋建立后,又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这样,北宋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里,我们只能说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说是统一了全国。因为这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请同学看书后来说说看这个故事)

三、辽、宋、夏的和战

1、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就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后来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在澶州督战,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岁币。

简单介绍寇准的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西夏和宋的关系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也与宋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四、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来源于唐时的黑水靺鞨,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从事狩猎,过着定居生活,特产有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等,公元11世纪完成了本民族的统一。不过,这时候的女真族还处在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统治者对女真人的压迫很残酷,所以,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其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顺应人民的意愿,起兵抗辽,得到女真各部的响应。他们打败了前来镇压的辽军,取得辉煌胜利。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连续灭掉了辽和北宋。辽和北宋迅速灭亡的相似原因是什么?辽和北宋的统治都非常腐朽,人民反抗剧烈;而金军战斗力强,攻势凌厉。所以,辽和北宋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下,很快就灭亡了。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即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建立初年,金军又数次南下,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岳飞的抗金活动。(请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岳飞的故事,以及被害的经过)。

最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祖国统一大业历史教案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课堂阅读、讨论、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感悟祖国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全国江山一片红”邮票图片。

解说:为了庆祝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邮电部定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面值8分。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的游行队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上除台湾省外全部绘大红色,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地图下边“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红色的海洋。因此集邮界称之为“一片红”。但发行当日,邮电部急电全国各地邮局:立即停售,全部邮票清点退回。“一片红”流出数量甚少,因而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枚邮票会成为珍票?

讨论活动: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总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三、祖国统一的方针策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阅读归纳:1979年到80年代初,统一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主张?

投影:《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讲话、邓小平谈话材料。

归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香港、澳门的回归。

阅读整理:香港、澳门回归大事记。

活动探究:分组讨论,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对下列观点进行有理有节的回复:

1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

2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3主权与治权应分开,香港主权归还中国,但仍由英国治理。

总结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

【学科联系】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做到: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媒体。

利用powerpoint课件穿插flash动画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突出主题,达到情感共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会唱吗?咱们一起唱一边好不好?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师生齐唱)“母亲、母亲我要回来”的呼喊如此动人心魄,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圆。

导入新课:第3课《祖国统一大业》。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回答:台湾还没有回来。

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学思同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未涉及,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港澳台问题的来龙去脉,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故结合初中历史知识由学生适当予以介绍,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一铺垫)。

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思考香港问题的实质。

2.澳门问题由来。

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3.台湾问题由来。

提出以下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

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答:“一国两制”。出示教学目标。宏观概括教材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三、回归之路——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由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程并主持以下几个师生互动环节,这是本课的压轴,本环节教师只是提供了思路,具体内容包括文字底本均有学生原创)。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了。

但是要顺利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于是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打出《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幻灯片)。

请问有哪两位同学给大家现场重温一下那一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时刻?请举手!(在举手的同学中男女生中各选择一位)好,有请上台。

(男生扮演邓小平,女生扮演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你好,撒切尔夫人。欢迎你的到来。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撒切尔夫人,您在两年前福克兰战争中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令我十分敬佩。

撒:谢谢。

邓:因此,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香港主权归属问题。

撒:我很愿意。

邓:首先我要声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我们不是阿根廷,我也不是阿尔铁里嘛。其次,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有收回香港的信心和决心。

撒:很高兴你主张和平的态度。不过关于香港的国必须拥问题,我有一个提议,能否以主权换治权?即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

邓:很抱歉,撒切尔夫人。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中国政府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一个繁荣的香港。我们也很愿意请英国政府帮助我们收回香港。

撒:我对此有谨慎的乐观。

邓:撒切尔夫人,我想对你谈几点:首先,应该明确19,中国将收回香港主权。如果在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其次,我们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坚决维护主权的方式表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两国北方都有强大的敌人,此时维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还有我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孤军奋战,经历再大损失也不放弃的精神表示同情与敬佩。

撒:我回去后将派代表团来与贵国具体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

邓:很好,我们在北京等你们来。

(握手。主持人介绍,撒切尔夫人出门走下台阶的时候摔了一跤。扮演撒切尔夫人的学生模仿摔跤的动作。)。

学生主持人:大家也听到了,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设想。但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的基本态度。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关于香港问题。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在1997年7月1日“东方明珠”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下面有请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讲话。(一学生扮演董建华上台)。

江泽民同志、李总理,同胞们、朋友们。

这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性的一天—1997年7月1号。在经历了156年的分离之后,香港和中国又成为一体。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又自豪的时刻。今天,我们以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恢复香港主权是一个天才而又新奇的构想。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因为接过规划我们自己未来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一个光荣,也是一个挑战。这一使命将促使我们创造历史。我们有信心不辜负这一挑战,并将创造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做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我们将贯彻“一国两制”的构想,努力推动这一构想的实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香港人民,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特区政府完全有义务保护香港人民的生活方式,维护香港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奉行法治,建设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我们将乐于助人,维护香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

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长官的光荣职责。处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一个光荣自豪的时刻,我深深意识到任重而道远。我将坚持不懈地维护自治区的基本原则。我将和六百五十万香港同胞一道,以不屈的精神走向未来。作为两种不同制度下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昂首前进。

我坚信,做为中国的一个特区,香港将拥有一个辉煌而成功的未来。

一学生扮演凤凰卫视记者,上台):(开场白)大家好,你现在收看的是凤凰卫视香港回归特别报道。激动人心的时刻刚刚过去,想必广大的香港同胞一定和我一样有很多感触。现在,就请跟随我的镜头去大街上了解一下香港市民们现在的心情。

(学生记者现场采访,班级学生扮演市民)。

记者:(走向学生一)你好,我是凤凰卫视记者,请问你是学生吗?

生一:是的,我是中学生。

记者:香港现在已回归祖国的怀抱。我想你作为香港未来的主人一定感受颇多吧?

生一:首先我感到十分高兴。历经这么多风雨,香港终于回到母亲怀抱。我们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记者:那你今后有去大陆学习深造的意向吗?

学生一:是的,我向往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内地名牌大学。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案

1.本课教学要把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讲解结合起来,注意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教师讲解时要充分运用9幅插图和1幅历史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具准备:自绘一张《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暗射地图和填注内容的卡片及“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简表”,供课堂教学和巩固练习用。巩固小结所提的问题,可制成卡片,向学生展示,请学生回答,或者用知识抢答赛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有关图片制成幻灯片,利用幻灯教学,更直观形象。

七年级历史教案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七年级历史教案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教案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案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