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22:20:19 作者:紫衣梦 2023年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篇一

二年级数学书39页有这样一道题:跳绳的有27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8人,拍球的有9人,跳皮筋的比跳绳的少8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道题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联系,综合性强,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计算是有困难的,我担心程度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多,也担心程度差的学生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如果这样,设计的这道练习题就起不到应有的的作用了。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上课了,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第四单元加和减,前几题处理的非常顺利,到这一题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已经不集中了,坐的也没有刚上课时端了。我心想,学生这种状态处理这道题怎么行呢?要组织一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我故意大声说:“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比赛。”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好像在问:“什么比赛?”我笑了笑,接着说:“请大家做端正,老师要宣布比赛规则,老师这儿有一题,大家请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老师把大家分为四组,提对一个问题,给你组加十分,最后那一组得分多,就是第一名。明白了吗?”学生兴趣较浓,积极性非常高,跃跃欲试,已经有点等不及了。我说:“好,现在开始。”

“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跳绳的比拍球得多多少人?”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跳皮筋的有多少人?”

“跳绳、拍球、踢毽子和跳皮筋的一共有多少人?”

“跳皮筋的有多少人?”

“拍球的在添几人和跳绳的一样多?”

“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多少人?”

“拍球的和跳皮筋的一共有多少人?”

……

学生们争先恐后,思维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的表现,我知道我的担心有点多余了。孩子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就连平时不太喜欢发言的孩子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想表现自己。

下课铃声响了,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意犹未尽的小,我也有点不忍心打断他们,但是没有办法,不能影响到下一节课。这时,我说:“这节课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也可以把你的问题过来告诉老师,好,下课。”我话音刚落,就听到下面“老师,老师……”叫开了。我马上就被一个个孩子们包围了。孩子们在我跟前七嘴八舌又说开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激动的,急于表现的小脸,我感到非常欣慰。

是的,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老师给孩子们提供创造的舞台,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学生,他们会创造奇迹。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篇二

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篇三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多次上机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善于动手实践,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技能。例如我在初二《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这一堂课上采用了“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效果不错。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因此我首先采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开学生的心智,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我采用“互动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然后教师在教师机上通过实例演示本章重点,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在学生机上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各个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改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各组拿出最得意的作品在教师机上展示评比,互相评价、借鉴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但“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篇四

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即亲身经历的数学探究活动。我想数学之所以能赋予人以创造性,就因为数学的探究充满无穷的魅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思维,享受数学思想之美、数学方法之美,陶冶人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真谛是探究。

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静态的数学教育观正恰恰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数学知识是纯客观的东西,数学学习不应是一种探索性活动”。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学生数学学得好,就要题目做得多,做的题目愈多,在测试中碰到的概率愈大,成绩就越好。这样做的后果不但使学生在题海中越陷越深,而且抹煞了学生的创造力,甚至是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之对应二期课改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尝试设计并在全区展示了这节“二次函数的开口大小判定”的探究课程。经过了自身对于这节课近一个月的思考和实践,并在听取了专家、同仁课后的点评,在探究课的教法上悟出了些心得,也产生了些困惑,在此提出,供有志于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同仁共同思考、摸索。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篇五

他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等。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他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他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我真切地感到:这不是装饰门面的造作,这是一种爱护学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他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他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自所想象的“平均分”。引出分数后,他问学生:用数字表示和用画、折纸表示哪个简便?你同意用数字来表示就把你的画和贴纸擦掉或拿掉,不同意可以保留。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擦他画的“d”(表示1/2),杜老师便用方框圈起来。接着,他启发学生说更多更大的分数。刚才保留自己画的同学说了一个“百分之一”,老师让他上讲台画出这个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了几分钟,跑来告诉老师:太难了,画不出来。“那咱用分数表示该怎么写?”孩子写出了“1/100”。经过实践,这个学生自愿又心悦诚服地擦掉了自己的画图。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那是在点拨孩子实践、比较、认知,比一遍又一遍地讲术语名词,效果好得多。这就体现了杜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