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23:48:06 作者:温柔雨 最新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篇一

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所以掌握这种方法并不难。在上课之前,我以为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之前也一直在练习找数量关系。可是课堂效果告诉我,要突破这节课的难点,一定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道复习题:青云小学九月份用水550立方米,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20%。十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我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解题经验分析问题,他们找到了单位“1”是“九月份用水量”,数量关系则找不出来。我引导学生理解“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20%”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表示十月份比九月份少,少了九月份的20%。接着出示例题: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学生还是能找到单位“1”是“九月份用水量”,但是数量关系却还是找不清楚。我继续用刚才的方法,根据“比九月份节约20%”,说说谁比九月份节约?学生能知道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节约九月份的20%,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写出数量关系。

课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课上我没有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分析问题时,关键句、单位“1”都能找到,但就题目而讲题,学生并不能弄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画图,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又重新进行了讲解,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从图中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学生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告诉我没听懂,有了图形,学生觉得清晰多了。

虽然高年级的学生遇到的题会比较抽象,但是教师应有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让学生在遇到较复杂的题时,能想到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时内容是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分数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教材上我借助例题2,引导学生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乘法计算。但由于这一题中单位“1”的量即女生人数是未知量,对于班中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用方程解答思考起来比较容易,现在如果让他们用转化的策略转化为乘法来计算反而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这样也就没有体验到转化策略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在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掌握这一方法,还是应该让学生有权利选择他自己喜欢的、认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解答。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例题2之前是否应根据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复习,如提供一些关键句:“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让学生根据这句关键句分析得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4/9”“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5/9”“女生人数是男生的5/4”等等,只有当学生对于数量之间的这些关系非常清晰了,才有可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转化。

设计的教案中关于让学生理解将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理解为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分析得较清晰,课上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样转化的优点。另外,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可以适当调整。

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篇三

最近,我们学习的是六下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共花了四课时的学习时间,因为是稍复杂问题,条件信息变多,数量关系难找清楚,单位1有时已知,有时未知,需要分析清楚。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已经会用方程解答和倍、和差问题。

课前我思考: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点在哪儿,起点又在哪儿呢?细读例题,教学时我设将例题改成学生熟悉的倍关系,接着改成分数关系,组织学生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便于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

教学例5时,我组织学生先根据例题,学习“如何画线段图、如何找等量关系式、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学生普遍能够画出线段图、找准等量关系式,解决上面问题不大。

例6——已知一个数量,以及一个数量比另一数量多(少)百分之几,求另一个数量(单位“1”)的学习,学生就开始吃力了。

课堂上老师最累和学生最怕是找出适合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中各线段,在各线段的关系中寻找等量关系,仍有部分学生有困难。学生提到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我没有引导学生及时选择合适的,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进行列方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尝试中找到适合的.等量关系。在全班交流中明确等量关系。

这个环节让我真切感受到部分学生对于寻找数量关系有困难。猜测着可能他们不清楚题目中的数量,也可能不会选择哪个数量关系式才适合列方程,还可能画线段图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很困难的。到底平时作业不可能每道题目去画线段图(而且学生画线段图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对部分学生来说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式非常困难。

正确检验也是本课的难点,不是所有的学生掌握,也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其中检验是否如何“比九月份节约20%”这个条件,这种检验方法掌握的学生不多。

后来,从小学数学教学网上看到有老师这样设计了准备题:

从看算式补充条件,引出例题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_____________,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440×80%440÷80%440×(1-80%)与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这样的填空设计非常富于启发性。

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了:复习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总结拓展这5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的积极主动,而且学的非常轻松,在课堂中,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他们在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非常的主动、迫切,并非象以前那样显得被动而不情愿。看到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我真感到非常的高兴,那种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当然,通过仔细的反思,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还是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

1、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

这也许是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做为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无论是从问题内容上,还是在提问题的.语气上都应具有挑战性。有时问题内容本身无法把它变得具有挑战性,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语气来加以渲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后,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让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平台。

学生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探讨解决了问题,我却没有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这肯定会让他们感到遗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篇五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引导学生画图,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书本现成的线段图来补充,直接让学生尝试画完整的线段图。

4.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提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请学生评判。

5.看着线段图,你能分析一下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得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总吨数×60%=已经运走的.吨数

总吨数-已经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

按运走60%,还剩48吨,我们找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求一共的48吨要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7.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设哪个量为x?那运走的呢?

8.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9.让学生尝试检验;

交流总结:先根据总吨数算出运走的吨数,再把总吨数-运走的吨数看是不是还剩48吨。

10.小结:这道题实际问题里的“60%”和剩下的48吨这个已知数量不是对应,是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要找准单位“1”的量,弄清已知条件中与百分数相对应的数量,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当单位“1”未知时,可以列方程解答。解答时一般设单位“1”的数量为x,然后按照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求出问题的结果。

这样的安排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