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2023-10-03 18:33:03 作者:曼珠 最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优秀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借助各种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通过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2.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通过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借助各种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教学策略

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文章。文章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的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教学时可采取如下策略:

1.运用长文短讲的教学理念,紧紧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突破学习难点。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重在叙事,但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些句子恰恰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叶老先生”为文为人的世界中去的文眼。采取资料引入、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这些句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既“得意”又要“得言”,补充课外资料、学习叶老修改习作的方法等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

2.作者肖复兴在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两个故事?(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3.这两个故事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4.学生交流。

5.是什么让你们有这些感受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回到1963年,再现当年的情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二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我通过复习提出疑问“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后回读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赞赏地肯定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这位同学善于动脑筋。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品读,交流爬山虎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由爬山虎给人的印象以及它本身的特点联系到叶圣陶先生批改作文的一丝不苟和对客人平易近人态度。学生通过学习以及老师的诱导,学生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并点明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课后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相关的文章读一读,并印发了《白杨》这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感觉整个教学效果还可以。第二天,我校很荣幸请来了市教研室陈春艳主任来我校指导精品课建设工作,经过陈春艳主任听课、评课,认为这篇文章借景抒情重于借景喻人,建议从借景抒情这方面入手。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我们科组结合陈主任的点评和指导再研磨教材、集体备课。最后决定以事入景,渗透“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感悟并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以景抒情”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师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就是以景抒情”?但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此时此刻,我知道,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得用自然入情入景的引导方法。我们对这个难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既然是抒情,那么就让学生先入情吧。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那点空白重新设计问题:“我”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要去大作家家里做客。在去叶老先生家的路上,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学生当时就说很紧张,紧张得手心捏汗;很激动;很兴奋……)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他会想叶老先生是怎样的人呢?他会想见到叶老先生要怎样说呢?作者会想叶老先生肯定会夸我写的作文好……)

补充了这些空白后,我再切入问题:是啊,一路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叶老先生家的,所以“我”一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躁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段爬山虎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同样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分角色对话: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同桌分角色练习交谈。同桌之间,有的谈学习和写作上的事情;有的谈作者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方法;有的谈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听了学生们的对话,我接着出示叶圣陶先生与肖复兴的对话,让学生再次感受交谈的融洽,入情入景。深入浅出,回顾课题,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就是让学生读中领悟,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解决了。

“以景抒情”本是这篇课文中渗透给学生的一个难点。但通过对文本中空白点的挖掘,进行说话训练,填补空白,学生很自然地悟到了其精髓,胜于教师空白无力的说教与无所凭借的引导于百倍。是的,化文本理解性的问题于语言的积累之中,的确魅力无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三

今天讲了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回忆自己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仔细批改,后来叶老邀请初中生肖复兴去他家做客,通过几次交往,肖复兴感到叶圣陶先生亲切、平易近人的品质。

课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说叶圣陶先生非常认真的修改了肖复兴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复兴此处的描写是想让大家知道身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叶老对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认真,修改得那么细致,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质。当我提问:“‘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着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毕梦琪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是我看见了,我会想:‘我辛辛苦苦写的作文,你为什么给我改那么多?!’”原来毕梦琪在生气啊!不过这个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维习惯,他说的也的确是实话。我立刻明白,原来孩子们对这里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继续往下分析课文了。

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自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现在很多社会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吗?我这样说并没有指责毕梦琪的意思,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听了很高兴。但是这种回答背后隐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四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六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文章,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些什么。

(师出示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一段文字,生自由读)

老师:读了《爬山虎的脚》这一段文字,把你读懂的跟大家说说,没关系。

学生:爬山虎很好看,而且很有生命力。

学生:这段话讲了叶子的生长过程。

学生:爬山虎的叶子很新鲜。

老师:(指着作者名)大家注意这些文字了吗请读一读。(生齐读)

叶圣陶先生透过仔细观察,向我们介绍了他家院子中的爬山虎。

老师:这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爬山虎,咱们一齐读读题目

(生齐读课题)

老师:这天所写的爬山虎会写些什么?请大家自己发出声音读一遍课文,想想写了些什么。

老师:读了后,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学生: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文章的事。

(师板书:修改作文)

老师:还写了些什么?

学生:去叶圣陶家做客。

老师:我们概括得简洁些能够说受邀做客(板书)

老师:还读懂了些什么?

老师:叶老先生质朴、亲切、认真

(师板书质朴亲切认真)

老师:如果让大家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

学生:叶圣陶先生。

学生:好处非凡的夏天。

学生:一副画像。

老师:出什么题目,谁最有发言权?

学生:课文。

老师:我们就先以第一个题目为学习点去学习。

老师:请大家轻声读或默读写到叶老先生的部分,并思考这个问题: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生仔细轻声读或默读)

学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学生齐读)

老师:说他认真就认真了吗大家有根有据的来说说,好不好?

学生:“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副画像”。

学生:翻倒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老师:好,请你来读这句话。(指屏幕)

学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读得挺好)

老师:我们来关注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的话:“翻倒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从那里我们感到认真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厉害。

老师:厉害的含义很深,你怎样认为?

学生:关心。虽然我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对我的关心。

老师:读好这句话:“翻倒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学生朗读这句话,读得有声有色)

老师:我们关注其它的几处修改,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对我的鼓励和赞扬。

老师:你读懂了作者的意思。能不能填进去说一说?

学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对我的鼓励和赞扬。

老师: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以及他对我的关心、鼓励和赞扬。千言万语汇成了这一句话。(指大屏幕: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们读好这句话。(齐读)

老师: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样的感觉?

学生:风吹在脸上很舒服的感觉。

老师:仅仅是风吹在脸上吗

学生:心里。

老师:我已经把叶老先生记在心里了。让我们走入“受邀作客”部分。

(出示: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请大家带着这个提示自己读课文。

(生自由读)

学生:他跟我的谈话,让我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夏天好处非凡。

老师:讲得真好。作家到底是怎样做的?能不能联系前面的一件事来说说?

学生:认真的修改作文。

老师:不仅仅认真地修改别人的作文,还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他让我感到像是一个大朋友一样。

老师:你是怎样明白的?

学生:书上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老师:你真会读书。融化一词,你平时是怎样用、怎样说的?

学生:棒冰融化了。太阳照到雪,雪融化了。

老师:我说我的心被融化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叶老先生的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他做事的认真,十分让我佩服。

第二课时

老师:在作者15岁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请自己读,我想大家对这个“好处非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师出示: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生自由读)

老师:为什么说是好处非凡的夏天,你读懂了吗

学生:要不是叶老先生的评语,我不会有以后这么大的成就。

学生:在谈话中,我明白作家是怎样样做的,所以我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老师:同学们的题目出得很好,作者想到了吗

学生:想到了。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目的吗我们找到课文中描述爬山虎的部分。

(学生朗读)

老师:去掉描述爬山虎的这一部分,读一读是否通顺?行不行?

学生:还是通顺。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请把前后连起来再大声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沉默)

老师:请再读一遍,有和没有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再读)

学生: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老师:那是一种怎样样的情感,怎样样的情绪呢

学生:我感到很庆幸,很兴奋。

老师:请你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情绪。

(该学生朗读,读得挺好)

老师: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我的情绪。

(生齐读)

老师:作者把自己的情寄托在对爬山虎的描述中,这是“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老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寄托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对先生的怀念。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师引读,学生朗读描述爬山虎的部分。)

老师:那片爬山虎不仅仅绿在墙上,还绿在ddd

学生:作者的心里。

(师投影出示: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学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关心,忘不了对他的指导,忘不了对他的教育!

学生: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亲切,忘不了他的亲切,忘不了他的实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