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件(热门17篇)

时间:2023-11-17 10:15:25 作者:FS文字使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件(热门17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表达方式。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找到各类文章范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帮助残疾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三、教学准备。

蝈蝈的图片、大自然中的风景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中的“婆、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小朋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我邀请一个小朋友来做这个游戏,其他小朋友看仔细。

(请一个小朋友来到门口,蒙上眼睛,走回自己的位置)。

2.老师要来采访采访你了:刚才你走回座位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有什么感受?

4.盲婆婆最需要的是一双“眼睛”,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有这样小朋友,他成了盲婆婆的“眼睛”。(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指导认识“盲”、“婆”,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把课文好好读一读。把书打开,自己读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词语: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乐呵呵。

童年  往日  难忘  欢乐  喜滋滋。

歌声  流淌  清波  咯咯  。

3.字音都读准了,课文是不是也会读了呢?自己再读读,读流利。

4.分段指读,评价。

(三)精读体悟。

学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的蝈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老师今天就把这只蝈蝈带来了,你看(出示蝈蝈图)。

2.这样的蝈蝈你们喜欢吗?如果它是你的,你有什么感觉呢?

读读第一段,找出表示高兴的词。(乐呵呵 喜滋滋)。

3.指导朗读。(高兴地、注意停顿)。

4.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5.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

6.一起再来开心地读一读,齐读。

学第二自然段。

1.小男孩送蝈蝈时会对盲婆婆说些什么呢?老师来做做盲婆婆,你们对着我说一说。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说的?读读第二段。

3.指导朗读。(用说话的语气)。

学第三自然段。

1.蝈蝈欢快的叫着,婆婆用心地听着,可以为盲婆婆带去什么呢?小朋友闭上眼睛听。

2.教师配乐范读。

3.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盲婆婆看到的、想到的跟你们是一样的,这时婆婆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开心、幸福)。

5.指导朗读(开心、美)。

6.这么美的句子,要是能记住它就好了。试着背背好吗?

7.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背背。(配乐)。

学第四自然段。

1.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把更多的快乐带给盲婆婆,引读第四段。

2.蝈蝈的歌声越唱越好听,范读“咯咯,咯咯,咯咯……”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小朋友,这首诗歌写得多美呀!让我们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2.今后,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哥哥学习,多关心老人,给残疾人更多爱心和帮助。

(五)教学生字“您”“婆”

1.出示,齐读。

2.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3.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范写。

4.书空,你能给它找些朋友吗?

5.描红,并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尊老爱残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流利、美观地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读生字词: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读)。

2、“绿”最容易写错,谁会写?(一生板演,其余在写字本上写)。

3、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播放蝈蝈的叫声)。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你喜欢吗?

2、是啊!我们大家都喜欢,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词语卡片读“喜滋滋”、“乐呵呵”)。

3、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三、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小结:是呀,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朋友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于是就蝈蝈的叫声陪婆婆。这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

四、入情入境、感悟生成。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理解第二句: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                             。

歌声会把您带到天安门,             。           。

五、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也省略了盲婆婆的无限快乐。

六、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生畅谈)。

2、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   。

不仅是你们,全世界都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助残日,号召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别人。(图片介绍)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你喜欢乐于助人的孩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好听的儿童诗。

八、学生字,描红。

附板书设计。

因为 有   。

所以                          。

助人为乐 。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全诗共4小节。一小节讲“我高兴的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二、三小节讲述了“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的时候让它替“我”给婆婆唱歌,充分展示儿童的美好心灵。第四小节讲蝈蝈的清脆动听,余音“咯咯”,寓有深意。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显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知道尊敬老人帮助残疾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朗读磁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19日是什么日子吗?(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各地要开展各种活动,弘扬爱心,更好的关心残疾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小朋友关心失明老人的事。

齐读课题。

二、解题。

1、学生质疑。

2、自读课文自己找答案。

三、自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长带领学习生字,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2)指明认读生字,组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个字。

(3)分析字形。

四、学生对生字进行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认读。

2、2、指明读。

3、3、读词语(利用多媒体出示依次词语,生认读)。

二、感受盲人的生活。

1、请学生两次拿橡皮。第一次睁着眼睛,第二次闭上眼睛。

2、谈自己两次拿橡皮有什么不同,有和感受。

师:是呀,如果眼睛看不到了,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方便。那你想到过那些盲人吗?他们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因黑暗变得孤独寂寞,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关于盲婆婆的诗歌。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四、精读训练。

(一)多媒体展示蝈蝈,请学生观察。

师:小朋友都说蝈蝈可爱,课文里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它,可他却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那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第一小节。

1、指导读第一段。

2、通过乐呵呵、喜滋滋读出喜悦的心情。

3、小朋友把蝈蝈送给了婆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说明他很有爱心)。

4、指名读---评价-----再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师:小朋友送蝈蝈给婆婆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读这一段(多媒体出示次段)。

2、蝈蝈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它会唱歌?(因为叫声好听,像唱歌)。

3、“替”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小朋友常去看婆婆给她唱歌聊天,帮她消除寂寞)。

4、谁来做这个有爱心的孩子读读这一段?指导读此段。

(三)指导学习第四小节。

1、“瞧,婆婆手捧蝈蝈听的多入神啊,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读出婆婆欢乐的心情。

3、歌声除了把婆婆带到田野还会把她带到那里呢?(多媒体出示四幅图)。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话,(学生也可自由发挥想象来说,图只是给学生一些提示)。

(四)学习第四小节。

“你们说的真棒,看来这只蝈蝈可真不简单,给婆婆带来这么多换了,咱门再听听他又说什么了?”

1、指明读这一小节。

2、指导读好最后一行的3个“咯咯”,要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好像要把这个故事记在心中。

五、各种方式练读。

1、请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片,请学生为动画片配音。

3、配乐朗诵。

五、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或者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

送蝈蝈                       。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

带              想起   欢乐 。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1.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第二个学生跟着书空。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自由读文。

1、拿起课文纸,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比比谁读的次数多。

(二)分小节读课文,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第一小节:乐呵呵、喜滋滋。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乐呵呵、喜滋滋。

第二小节:替。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替。

第三小节:领、带。

1、替老师请一位读书很棒的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

2、两个难读的词组正音:流淌的清波 难忘的欢乐。

3、把这两个词组放回句子中再读这一小节。

4、生字新词正音:领。

5、领和邻两个生字比较异同。

5、领是什么意思呢?请轻轻读一读第三小节,找到意思和他相近的字?(带)。

6、在这里,领就是带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到一起就是“带领”,也就是带的意思。

(出示:邻居、领、带、带领)。

第四小节:(齐读),

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三)男女生赛读:

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生读一三小节,女生读二四小节。

三、精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爱心。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图片,引出乐呵呵、喜滋滋。

2、我们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一样,都表示高兴)。

3、表示高兴的,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4、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2、指导读好两个婆婆。

3、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是一只——(生接读)。

4、小男孩会为婆婆唱什么歌呢?除了唱歌,我还会怎样陪伴盲婆婆呢?

5、理解替。

6、指导读好这一段。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读正确这句话。出示: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2、唱好蝈蝈之歌(唱出高低快慢)。

(四)学习第三小节。

一、感悟田野的美。

蝈蝈动人的歌声把盲婆婆带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1、这悦耳的歌声把婆婆带到了——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啊?

2、多美呀!谁来美美的读一读1、2两句?

3、走过这条小溪,婆婆还看到了什么?

4、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选一个说一说。

5、同学们,此时,盲婆婆的世界还会是一片黑暗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感悟童年的快乐时光。

2、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3、齐读、背诵第三小节(配乐)。

(五)、读全文。

多动听的歌声!多快乐的画面!让我们把全诗连起来读一次。

四、总结。

小男孩送给了盲婆婆蝈蝈,仅仅就送了一只蝈蝈吗?他送给盲婆婆的还有什么?(总结:板书画完整)。帮助他人,快乐你我。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看图想像。

1、这里有两幅图,请大家仔细看看,然后说说画的是什么内容?

(图上有什么人?手上拿着什么?表情怎样?他们在做什么?)。

2、谁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2)这位“红领巾”在送蝈蝈时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3)引导学生联系插图,想像表演“红领巾”送蝈蝈时“乐呵呵”、“喜滋滋”的情境。

(4)小结:“红领巾”的做法正好给盲婆婆解闷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像。

2、学习第二节。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指名读。

(2)“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是什么意思?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看来,他经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给她唱歌。)。

3、学习第三节。

(1)轻声读一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盲婆婆提着红领巾送来的蝈蝈,听到了那“咯咯,咯咯”的叫声,她开心极了,仿佛真的来到广阔的田野,看到清清的溪水在流淌……)。

(5)齐读。

4、学习第四节。

(1)蝈蝈是怎么唱歌的?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2)蝈蝈的歌声就代表了什么?(我的关心爱护)。

(3)全体有感情地背诵这一节。

五、齐读全文。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书写本课9个生字。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回家闭上眼睛去做一些事情。

第一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

3、说体会。

二、初读课文。

2.交流,检查。生字词。

邻居 绿色 替 您 领 童年难忘 喜滋滋。

(2)有哪些读音需要提醒大家吗?

(3)重点区分“邻和领”

(4)下面,小朋友就把读得不熟练的多读几遍,看谁记得牢,读得准。

3.读通课文。

4、反馈学情。及时评价。

5、现在你有没有找到答案了,盲婆婆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三、学习生字:

((2)指名四人分段读,其他人注意倾听。

指导写字:

婆:上下结构,两部分略扁,横画要长。

绿:左窄右宽,又半部分不能写成“水”

领、邻:左半部分“令”的捺变成点)。

作业设计:

a:会在田字格中书写,会默写这5个生字。

b: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根据课文,用“歌声会  ,看到。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2)又是怎么送的呢?(出示喜滋滋)。

(3)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蝈蝈真的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

相信读完诗歌后小朋友就会明白了。

完成目标一、二。

(一)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出示完整的图一。

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2.看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去读读这一自段。

3.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ppt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4.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ppt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

(二)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请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1.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2.这一个“您”,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

第3小节。

3.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4.听着蝈蝈动听的歌声,婆婆还会来到哪些地方呢?想一想,能试着填填吗?

第4小节。

2.这里有六个点,(ppt点:省略号变黄)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3.这“咯咯”是什么呢?盛满的是我对婆婆的关心。

4.师范读。

全文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只要我们奉献出一点爱,快乐的人将会更多,世界将更加美好。

指导写字: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难:右边四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作业设计:

a.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项。

b.用“歌声会  ,。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用“歌声会------,歌声会--------”想象说话。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体验。

1、揭示课题 。

解题 ----送给----的----。

2、复习词语。

3、体验盲人生活的困难。

谈话: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叙述: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时间,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很难.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

出示练习: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过渡: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

二、精读课文。

1、第一小节。

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小节再告诉老师。

学生朗读第一节。

回答问题,板书:送蝈蝈。

提问:(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说说自己对蝈蝈的了解、喜爱(出示蝈蝈图)。

(2)盲婆婆是课文中小朋友的?你们家的邻居是谁?

(3)小男孩喜欢它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用笔画出词语。

指导朗读,抓住这两个词语你也美滋滋的读一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提问: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了盲婆婆?强调“您”字,看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尊敬。

指名读(出示幻灯片)。

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唱歌、扫地、谈话。)。

过渡: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盲婆婆,希望他的蝈蝈能替我给婆婆唱歌,帮婆婆带来欢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3、第三小节。

(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

提问: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歌声把她带到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第3小节。

师范读。

指名回答。

提问:田野里有什么?理解“清波”、“领”。

盲婆婆怎么会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理解词语“往日”,(看图)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欢乐的事情吗?

指名说。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配乐朗读)。

读的好的配乐读。

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什么地方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出示说话训练题:歌声会--------,歌声会---------。

过渡: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4、第四小节。

提问: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4、有了蝈蝈,盲婆婆是多么的快乐。齐读全诗。

四、小结明理。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在你身边有没有残疾人?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加入到爱心助残的行列中!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个人复备栏。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教后记。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邻居之间要。3.质疑: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4、学习本课生字替字上的两个夫,最后一笔是不同的。注意绿字的右半边的写法。初读课文现在我们来读课文,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答案告诉我们?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指导书写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读生字词: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排着对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3、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朋友,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朋友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设计意图:教学课文前,用可以为下文抛砖引玉的故事来奖励学生,既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里盲婆婆形象也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为下面的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做好了铺垫。]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1、(出示挂图)引导看图:你们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可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样呢?(高兴)2、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3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5、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三、自主学习、以读促读1、让学生想象平时小朋友是怎样陪盲婆婆的?2、盲婆婆看不见,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她呢?现在小朋友已经到了盲婆婆的家。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跟盲婆婆说的。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节。(轻声读、默读、同桌互读、找朋友读)、4、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很关心盲婆婆)。

5、谁能读出对盲婆婆的关心?(指名读、评读、男女比赛读)。

四、入情入境、感悟生成。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2、通过不断的朗读,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三教学手段。

朗读法、说话法。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请学生睁开双眼。

在这样美丽的野外,你想睁开眼睛看看吗?你想和小伙伴荡起双桨吗/。

3、可惜,盲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郊外,更不能和伙伴们玩耍,怎么办呢?

二、精读训练。

1、齐读课文。

2、学习和朗读第一小节。

从书上哪两个词语能看出?(乐呵呵、喜滋滋)。

(2)指名说abb的词语,和“乐呵呵”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和“喜滋滋”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3)指导朗读读第一小节。

1)你会用什么心情读第一小节。

2)分男、女生读。(小组评价)。

3)指名读。(个人评价)。

3、学习和朗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幻灯片出示:想一想,蝈蝈是不是真的会唱歌?

补充:不是所有的蝈蝈都会唱歌,雄蝈蝈的翅膀扇动身体会发出响声,那是在唱歌。

(3)幻灯片出示: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设想:在我放学的时候,少先队员会为盲婆婆做什么?

(4)朗读朗读指导。

引子:少先队员急忙忙地跑到婆婆面前,婆婆,婆婆——。

1)指名读。

2)小组读。

4、学习和朗读第三小节。

过渡:歌声带给了盲婆婆什么?

(1)指名读第三小节。

(2)默读课文,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1)讲解喜欢的词语:领、看到、流淌、清波。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1)讲解喜欢的词语:带、想起、难忘、欢乐。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5、学习和朗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好听吗?

(1)指名读本节。

(2)找一找本小节和前面哪一小节有相同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婆婆,婆婆,

补充:第一次出现知识告诉盲婆婆,送来的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这里是强调送的蝈蝈是为了 让它陪伴盲婆婆,给盲婆婆带来欢乐,解除郁闷。

(3)幻灯片出示:您听,它唱的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1)指名读。

2)省略号的意思,指导朗读,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低。

3)齐读。

三、随堂练习。

1、说一说,照第三节的样子说句子。

(1)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    ),

想起(              )。

(2)两人小组练习说话。

(3)指名说。

(4)出示多媒体画片。

(5)指名说话。

2、概括小节大意,请学生排序。

(1)小黑板出示:向婆婆表示心意。

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2)小组讨论。

(3)指名填序号。

(4)引读课文。

四、全文小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少先队员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一片爱心。你们读了这首诗歌,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概括,我们不仅要对邻居中的残疾人要关心,对社会上的残疾人也要关心。对他们不歧视,不嘲笑,要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唱歌邻居田野童年往事难忘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

投影片、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7、齐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教后记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盲()。

你()您()。

邻()郊()。

古()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助残的美好意愿。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目)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可是,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盲婆婆,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听配乐朗读课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画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绿色邻居替乐呵呵您清波田野。

童年难忘领喜滋滋流淌往日唱歌。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二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长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比较。再指名读,齐读。

找别的长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7、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婆绿。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2、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小节。

1、我们已经好几遍课文了,(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让我们一起喜滋滋地读好第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婆婆,我上学时,没人陪您。现在好了,这只蝈蝈可以替我给您唱歌,这样您就不会冷清了。指名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3、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明明想到婆婆可以和蝈蝈做伴,可高兴了。谁来试着读读(评价引导:a你是笑着说的b您字读得真好,读出了对奶奶的尊敬和喜爱c想到蝈蝈可以和婆婆做伴,你很开心)。

5、老师来当婆婆,谁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先自己练练,(情景模拟a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b是呀,你可真是我的开心果,你不在我可真不习惯,现在好了,蝈蝈和我做伴了。c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的。)。

6谢谢孩子们,老师刚才闭着眼睛的时候,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心里很害怕。可是听到你们天真,烂漫的声音我就觉得特别轻松,快乐。

瞧,婆婆听了你们的话也很开心,她正眯着眼笑呢!来,带着这分高兴的心情一起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

(三)第三小节。

1、(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蝈蝈的歌声多么美妙动听,快捧起书,轻声读第三小节。思考: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回到了什么时候?出示第三小节。

2、婆婆走进田野,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她又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呢?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小节,然后想一想。

3、交流:美丽的田野充满生机,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小朋友,你们真会发现美,你发现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欢快的流淌,溪水可真清啊,清的一眼看到底?。读词:流淌的清波(评价:老师看到小鱼在游动了。真清啊!)。

你们想看一下美丽的田野吗?(出示:野外图。青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飞舞的蝴蝶,欢唱的小鸟,这就是婆婆儿时的乐园。)。

4、小朋友们,看,小时候的婆婆多可爱,她常带着草帽,赤着小脚丫,在田野里尽情玩耍。她会玩些什么呢?说话:婆婆会在田里!

6、你能读出蝈蝈给婆婆带来的快乐吗?(引导:你来到田野很兴奋,但声音大了,会把婆婆吵醒的。这句话是想象,读的轻柔,缓慢。给你个小建议,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读一读。田野是宽广的,有蝈蝈的歌声婆婆不再孤单,她特别快乐)。

7、蝈蝈的歌声给婆婆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婆婆开心吗?小朋友开心吗?你们开心吗?葛老师也特别开心,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蝈蝈。来喜滋滋地读好这段话,读出婆婆内心的欢乐。

(四)第四小节。

1、送完蝈蝈,小朋友该走了,他会怎么和婆婆告别呢?

2、恩,小朋友一边挥手和婆婆说再见一边还高声说。

指名读: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3、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唱歌吧。读好:咯咯,咯咯,咯咯(提示:我们的歌声不美,婆婆听了不会喜欢的。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吧。老师来当指挥,小朋友们看清楚老师的手,手在下面,你们就轻轻唱,这样就高声唱。我们要唱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我们来试试,准备一下,准备好了吗?)。

齐唱,指名唱。

现在老师不指挥了,你们爱怎么唱,就怎么唱。能行吗?

(评价引导:a你们的歌声高低起伏,有滋有味。b歌声不断,快乐不断c你们的歌声清脆悦耳d你们真是一群会唱歌的蝈蝈)。

4、我们现在来读读第四小节,特别读好蝈蝈的歌声。

三、总结全文。

1、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里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一起感谢大自然的歌唱家蝈蝈。感谢它给婆婆带来的欢乐。配乐全文。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

3、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去了什么?

4、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朋友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四、学习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