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四个意识 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实用5篇)

时间:2023-09-22 08:13:45 作者:QJ墨客 巩固四个意识 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巩固四个意识篇一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探索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局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迅速制定了《大亚湾区住建局机关党员到社区开展“党员责任岗”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罗健强同志总统筹协调的“党员责任岗”活动工作组。工作组以局机关2个党支部为单位,下设10个工作小组,分别到澳头街道办桥东社区群众家中走访调研,上门听取群众的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呼声,切实做到进社区、入住户、听民意、解民困。

4月25日,我局主任科员蔡向军同志带领局机关第二党支部第五工作小组到澳头桥东社区走访了居住在赤角背的群众。活动中,居住在赤角背114号的群众陆先生提出了他们一家三代住30平米的房子,能否纳入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问题。蔡向军同志耐心的向他介绍了相关政策,并将办事流程一次性告知,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走访中,工作组从实际出发,积极向群众热心宣传国家政策,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诉求能现场解答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答解决的问题进行逐条梳理、分析研究,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部门,要求限期整改落实,同时及时将跟进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

此次“党员责任岗”走访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党群干群沟通平台,有效增强了我局党员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接下来,我局将组织全体在职党员按照工作方案的部署深入到社区开展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巩固四个意识篇二

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信仰、把握方向、站稳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刻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对党和群众忠诚老实,在任何情况和条件下不越界、不越轨。

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大局意识,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在深入思考中准确把握大局。从方法上讲,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和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正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大势。从目标上讲,就是要明确党和政府当前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明确该怎样去建设、去推动。从行动上讲,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明确定位中主动服从大局,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精神和态度,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在狠抓落实中积极推动大局,努力把各项工作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一起来、落实下去,为新一轮振兴发展全局作出新的贡献。

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核心意识,拥护核心、支持核心、维护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坚持在“两个维度”中正确看待核心意识。从历史的维度看,也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才一步步向前,不断迈向辉煌。从现实维度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在“三个认同”中切实强化核心意识,增强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认同,坚持全面贯彻核心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看齐意识,经常看齐、主动看齐、全面看齐,持续激发推动振兴发展的巨大力量。践行看齐的责任自觉,勇于善于担当,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新发展。增强看齐的实践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让看齐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强化看齐的公仆自觉,依法依规用权,时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巩固四个意识篇三

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按照活动安排,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认真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了总行、省分行党委的文件内容和会议精神,参加了座谈会,到基层走访、慰问客户和员工,广泛听取意见,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思考,对党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新党章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重温党章,加深了我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自己有三点收获:

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强调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宗旨意识。宗旨意识强,才会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才会有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才能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如果我们忘记党的宗旨,就会脱离群众,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解决“四风”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宗旨意识。

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观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时刻牢记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事业是靠人民支撑的,一切都是人民赋予的,离开了群众、离开了百姓,就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作为银行管理干部,心中要装着员工,要对员工负责,了解员工的困难,与员工同甘共苦。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增强创造力与战斗力。

三、要认真解决“四风”问题,建立鱼水关系。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党章为镜,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一次排查和扫除。在领导岗位时间长了存在着习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对员工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了解不够,对基层、员工批评指责多、关心帮助少,以处罚代替教育和管理,对上负责胜于对下负责、对员工负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形成与员工的对立。所以,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自己要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去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

巩固四个意识篇四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在作风建设上,其核心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总体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感情淡薄。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群众立场和群众路线等意识。

一、作风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当前,有部分党员干部在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侵染下,蜕变成只关心个人利益,对群众缺乏感情的人。因此,常常用做秀来代替做事,这势必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在当前存在的城乡、贫富、劳资、干群四大社会矛盾中,干群矛盾起主导作用。偶发性的群众性事件往往和作风不好、相互推诿导致矛盾激化分不开,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经常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公,二是有腐败介入其中。诸如: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征地拆迁中的腐败,都最能触动社会神经,也使党风廉政建设面临挑战。在每个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调查里面,一般都少不了“玩忽职守、管理混乱”八个字。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在多种隐患浮出水面,需要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排查各种隐患。责任意识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群众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惜民力、重民意、增强民主意识

只有大家的事大家议,才能兼顾大多数人利益,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民生工程惠民、利民。党的执政基础是民心、民生、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必须搞好民生,要搞好民生,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民意。不是我们自认为给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而是老百姓是不是认可我们做的这些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给群众办实事上,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思想,更不能有脱离监督的不规范操作。要严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

四、通过真心实意给群众办实事、求实效来强化宗旨意识

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为人民办实事。并身体力行地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没有把群众疾苦真正放在心上,当官做老爷,严重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就是重形式,轻内容,搞形式主义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浪费,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和好大喜功的浮华作风。因此,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反复强调三实:求实、务实、落实,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老百姓干实事、求实效。

巩固四个意识篇五

在强化宗旨意识、达成观念共识上下功夫,促进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高。本站小编为你分享了优秀党员关于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希望能够帮到你。

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群众更强大;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群众更高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从作风建设入手,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最根本是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

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任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要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决定的。党员干部要从思想和情感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保持和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防范和化解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筑牢党的价值基础。

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冷暖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为民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始终保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奔放激情。要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群众的需求为着力点,多干群众期盼和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和得实惠的事,多干打基础和利长远的事;要永葆为民爱民的情怀,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所有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事关民生福祉的各项民生工程、惠民实事做扎实、做细致、做到位,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要带头加强学习和转变作风,提高为民造福的本领,着力提高研究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运用科学理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引领科学发展、造福百姓的能力。当前,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让老百姓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人民的力量无可取代,为人民服务责无旁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有效遏止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保持党员作风的纯洁性?其核心问题是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员干部保持作风纯洁性的指南针,就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性的试金石。

回顾成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反思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群众观念的重要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共建共享是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符合xx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也与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度契合。这一原则下确立的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一发展定位,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利益所系、福祉所在、人心所向,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与生动诠释。群众观念,不仅为成都的未来发展取向以及实践提供价值定位,也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定位。通过本次干部作风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是对党的宗旨意识的深入贯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成都发展的现实需要。

强化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首先必须解决为“谁”执政这一核心问题。无论地位有多高,手中的权力有多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权力观,也必须成为一切决策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来看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根本取向,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当前,成都正在大力推进的“交通先行”战略以及“北改”工程等,就是典型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决策施政,就是一个“强化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现实范本。身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身为广大市民的公仆,只要了解市民群众需求,尊重市民群众意愿,维护市民群众利益,并将之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就能获得市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激发市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就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能为成都未来获得最持久的发展动力。

强化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就要把党的宗旨意识融合在血液中,落实在实践里。特别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新形势下,更要倍加珍惜“群众路线”这个凝心聚力的传家宝。通过这次作风教育实践活动,每个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自省:眼里有没有看到群众疾苦、心里有没有装着群众诉求、行动上有没有顾着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勤走基层,深入了解群众;二要沟通顺畅,善于组织群众;三要满怀感情,热诚服务群众;四要化解矛盾,谆谆引导群众。当前,“五大兴市战略”如火如荼,国际化、现代化建设高歌猛进,正是成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成都建设的阵痛期,更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干群关系的密切与融洽。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有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意识,把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兴利民之举,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就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构建起“领先发展”的大好格局。

强化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不仅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此次干部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党员干部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提出了具体而微、细致而全的要求措施,这些措施看似普通,实际上正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精力真正集中到如何更好为广大人民服务中来的源头活水;这些措施看似平凡,实际上最能体现是否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了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及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同理,一座城市的发展,一项事业的成功,也最终取决于是否将“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实践之中。

希望全市党员干部更加振作起来,通过此次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强化宗旨意识,认认真真为老百姓做事,扎扎实实为民生难题求解,让群众多一分舒心、多一些笑脸、多一点实惠,为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宏伟蓝图泼墨染彩,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受到教育,提高认识,触及灵魂,找到差距,改进作风,鼓舞士气,强化意识,推动发展。

牢记命根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9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党的根本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群众路线维系着党的前途和命运,凝结着党的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最简洁、最规范、最准确、最权威、最完整的概括和表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理论和根本宗旨,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联系的关系。当前,“四风”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键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们的工作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懈奋斗,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拧紧总开关——坚持执政为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一把手”只有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围绕思想理论武装,抓好学习,提高认识,引导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思想“总开关”,解决好“为了谁、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严峻的现实也说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问题,首先不是因为知识和能力,而是理念信念的迷茫、动摇和扭曲。

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原原本本读经典、学原文,深接群众实践源泉和历史经验,自觉高效地改造主观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尤其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达成知行合一,践行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算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全面推开,只有坚持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补精神之“钙”,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

掌握主战场——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区别于其他性质政党的显著特征。党的这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紧密联系群众,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推进社会事业的生命线。离开这个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难以说明“中国奇迹”是怎么出现的。当前,脱离群众已成为影响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最大、最现实的危险。正如党的报告所指出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政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我们有必要而且是必须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只有深入基层,掌握主战场,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知道我们政策的制定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真正做到了为民利民惠民,才能够明白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了解人民群众的“最盼、最急、最忧、最怨”,才能够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要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会有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自觉。历史和现实深刻警示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越是长期执政越要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越是取得巨大成就越要防止忽视群众、脱离群众的倾向。治国在政、为政在人。密切联系群众,其次要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自觉。坚持群众立场,在工作中摆正位置,把好方向,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打好持久战——建立长效机制接受群众监督

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从长效机制上保证其贯彻落实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既要立足当前实际解决现阶段群众路线中存在的积弊,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群众路线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现阶段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贯彻群众路线工作中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问题;健全体现民意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凡涉及重大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制度,特别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舆情采集与研判机制,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健全群众路线工作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只有以严明的制度和制度的严格执行,接受群众监督,才能确保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