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

时间:2023-06-25 11:18:33 作者:曹czj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一

——读《红楼梦魇》有感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张爱玲老师晚年定居美国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正是其多年研究的结晶。

《红楼梦》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著作,原著前前后后也大概读了两遍,但是当我第一次翻开《红楼梦魇》这本书时,我只有一个感觉——读不懂!书中所提到的“脂本”、“抄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等红学界的专有词我一个都不知道,于是在读完开头的自序之后我果断放弃了这本书。两年之后再次翻开,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本书读完。

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七篇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用于比较论述《红楼梦》各脂本、程本、抄本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以及前后的矛盾,从中张爱玲老师尝试着还给我们读者一部真正的《红楼梦》。

红楼梦未完

“一恨鲥鱼无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老师在文章的开头如是说。

读第三恨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将停顿放在“楼”与“梦”之间,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这本书喜欢用梦境这一虚无缥缈的意象来预示人物未来的命运,也给整本书带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美感,以至于我读完它就像是做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梦,梦醒的时候只觉得遗憾。

红楼梦未完主要是在分析现在流传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就是高鹗一个人续的,读完这首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所谓的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修改过,甚至还有可能包含了曹雪芹残稿的内容。不仅如此,就连前八十回也不能说完完全全由曹雪芹著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乃是经过数遍抄写,又根据脂批不断完善后的结果。所以说虽然有名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际上对《红楼梦》的编撰又何止“十载”、“五次”。

总的来说,张爱玲老师对后四十回是不甚满意的,在文中,她列举了数个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矛盾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有的是时间上的错乱,有的是满汉礼节的混淆,有的是情节上的前言不搭后语。张爱玲老师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深刻,熟读各个版本,“稍微有些眼生的字自己就会跳出来”,令人惊叹。

红楼梦插曲之一

——高鹗、袭人与婉君

红楼梦插曲之一是《红楼梦魇》中收录的七篇文章中,分析对比各抄本的内容最少的一篇文章。在红楼梦插曲之一中,张爱玲老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高鹗与婉君的故事,一个爱爱的不够深,放又放 的不够彻底的故事。

之所以要专门用篇文章来写高鹗与婉君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张爱玲老师发现“高鹗对袭人特别注目,从甲本到乙本,一改再改,锲而不舍”,于是联想到了高鹗生平的这段情怨纠葛。

不少人对袭人是存着恨意的,许是怨她最后改嫁给了蒋雨涵,感情上没有从一而终,许是怨她太过奴性化。高鹗也是个恨袭人的,但张爱玲老师认为他对袭人的恨大多源自于对自己曾经的小妾婉君的感情,在高鹗看来,袭人舍得为父母卖身、是个势利的下堂妾、又在丈夫中举后斩断姻缘,等等,这与婉君是相似的,可高鹗不愿相信自己的婉君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将这种种的怨恨转嫁到了对袭人的挞伐上来。

再来说说我对袭人的看法的吧,“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想到这个名字,我就对这个人儿恨不起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我觉得袭人是可悲的,读者不应该怨恨她改嫁,因为这也是一个女子的无奈,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必须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烈为心爱之人而死。有人说袭人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子典型,特别是最后她几次三番想要寻死但都由于各种礼节的原因而作罢,最后又由于不忍而从了蒋雨涵,更让持这样想法的人从心里厌恶袭人,但在我看来,这类人又何尝不是被现代所谓的自由开放的思想所束缚着呢?我并不觉得袭人做错了什么,相反,从这最后的情节中,我更 能感受到袭人的善良本心。所以,无论各路学者对袭人的评价如何,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可怜又可爱的人物的。

三详红楼梦

——是创作不是自传

刚读到三详红楼梦的副标题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乾隆皇帝在读《红楼梦》时说的一句话:“此乃明珠家事也。”暗自揣摩本文是不是要从这个角度分析呢,细细读下去发现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如此细致的分析下,张爱玲老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文中有一些纪实的细节和作者的亲生经历,但绝大部分的故事内容都是虚构的。故而“《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性小说”。

四详红楼梦

——改写与遗稿

五详红楼梦

——旧时真本

“众中最小最轻盈,真率天成讵解情”,《红楼梦》一众儿女子中,史湘云的呼声当数最高。这个天真直率的姑娘在当时推崇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封建时代显得格外可人,让读者眼前一亮。张爱玲老师在文中说道,《红楼梦》的要角中偏偏没有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传说中的‘旧时真本’内宝玉最后与湘云结合”,张 爱玲老师原是觉得这是读者们的刻意撮合,但在《四详红楼梦》后她觉得也许最初的结局本就是史湘云和袭人一同嫁给宝玉,但是后来由于结局的改变,而导致诸多伏笔的删去,连带着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也删去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细细读完《红楼梦魇》,大部分的感觉还是茫然的,显然这是本应该也值得细细咀嚼的著作。《红楼梦魇》作为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耗费十年时间研究著成,的确是一部难得的红学界的佳作。

读这本书,像是在解密,又像是在走迷宫,看似简单的逻辑推理背后,是张爱玲老师十年来积累与坚持,我才疏学浅,还不能将这谜底看透,将这迷宫走尽。《红楼梦魇》这样的作品,仅仅一遍的阅读是完全不能体味其中深意的,迷迷糊糊写了这篇文章,也不知原作的内涵理解了几分,《红楼梦魇》还是应该反反复复的品一品,方能解其中深意吧。

正如张爱玲老师自己所说: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二

贾母王夫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李纨准备游园东西,刘姥姥上大观楼缀锦阁观看了一番。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

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刘姥姥夸惜春能干。

贾母领刘姥姥先来潇湘馆,刘姥姥误认为是公子书房。来到蘅芜苑,贾母夸宝钗太老实,要为宝钗收拾房子,叫鸳鸯取东西来放。在藕香榭吃酒行令。刘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黛玉行令时无意说“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词曲。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三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四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一首葬花吟,是诗,也为歌,顿将我的思绪牵绊入那红楼的梦萦中。

只记得刚读罢红楼,心里不免添了几多浓愁,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或许都不是,我曾为黛玉和宝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而感叹,却悲愤那终究是落了空。

在红楼中,我颇为钟爱的是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一种叛逆和孤僻,尽管她对于世俗不屑一顾,但她却尤其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如此地可遇不可求。可是就是这样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女子,还是收获不了纯洁的爱情,终究是落了个苦的结局。而归根结底,是源于她凄凉的身世、她骨子里透出的多愁善感与懦弱,以至于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因此彻底扼杀了她与宝玉之间的情谊。

我觉得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找不出她可依靠的亲人;她生性寥落忧伤,更找不到倾述的知己,满腹愁肠道不尽,哪怕是宝玉,也总是让她患得患失。黛玉是凄惨的,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钟情的是那薛家的宝钗,让她与宝玉的姻缘成了空。

但是后来细想,死对于黛玉又无非是最好的解脱,至少让她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了,否则若真让她活了下去,以她的脆弱,是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的,再说宝玉无非是个纨绔子弟,身在富贵中,从小被一群女人包围着,生性也早已偏向了柔弱的性格,现如今贾府塌了,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自然也给不了黛玉幸福。

我一直不喜欢薛宝钗,认为她是带着虚荣的面具过了一辈子。就如她和黛玉间的“假”情谊,愣是别人拿她当了谈心的知己,却还是上演了一出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之戏。其实看完整本书,才觉得宝钗这号人物的结局也是落魄的,她是当上了宝二奶奶,可是她失去了丈夫的关爱,她只能孤独生,孤独死,锁在这寂寞的红楼中,老死去,她的最终或许比黛玉更凄惨。

至少黛玉爱过了,追求了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带着回忆死去的。而她,什么都没有,即使有了宝二奶奶的头衔,但是贾府是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所以都无用了。

贾府有复兴的可能吗,还是真正的彻底败落,高鹗没有续写到,但够了,我知道我会一直读下去,每一新诵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红楼梦》是读不尽的,已经传了二百多年,今后却还要传下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抹忧愁冷处浓!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五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遍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东尽,春流到夏!而贾宝玉与林黛玉,数载终演绎了这份另人可悲可叹的爱情。

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正是我透过贾宝玉的双眼所识的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封建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

葬花时的因物思己,顾影自怜,潜然泪下时言《葬花吟》;宝玉挨打,善良孤傲的他只是哭,双眼如桃儿般,用颗颗泪珠来支持宝玉;临死时,伴着宝玉的婚庆锣鼓声,含泪地香消玉损。因些,贾黛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的最深。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双肩。最后,她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终香消玉损,如落花般。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走出《红楼梦》恍若林黛玉仍在我眼前,仿佛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还有三生三世。还有,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泌透着诗词的芬芳、及大量如同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至今仍流转在我心头,闪烁着旷世的华彩!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精选篇七

高尔基有云:“作家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某位由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直至品读完《红楼梦》这部巨作,我才认识到曹雪芹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用手中的墨水,带领读者体会封建社会的酸甜苦辣和封建社会折射出的时代缩影。

千百翠竹掩映,数枝不知名的花从墙角探出宅院,清泉叮咚流过假山的缝隙;错落有致的庭院,金玉镶嵌着的镂空的窗门内,传来清脆悦耳的欢笑声,或许你也想象过这样的画面吗?从前的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便是如此,大观园的喧闹和繁华,府宅院中人们的嬉笑打闹……当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当我读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时,感受到时光易逝一去不返的无奈感伤,也许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正是如此之感慨吧;当我读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时,感受到荡气回肠坚贞不屈的爱情;当我读到兴儿对凤姐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时,感受到充满欢笑的大观园中阴暗的一面……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凄凉也隐隐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对丑恶封建势力的反思批判。我想,这才是名著能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吧。

像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美好而凄凉。

周国平曾这样评价《红楼梦》——永远未完成。我想,这是对这本书时代意义的最好诠释。是的,在曹先生生命的结点,只完成前八十回的内容,遗留下的修修改改的手稿最终也不过永远被遗留在他的案牍前。最后的四十回,后人替他完成。但如果这样,“永远未完成”便没有真正诠释它真正的意义: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他们的诞生仅仅是它们生命的开始。他们被世代传阅,成为经典为人们所诵读,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并且焕发同样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源不断的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在文化史上留下的古老厚重的文化印记,成为人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这是我对《红楼梦》所生发的感慨,也因为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有力量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写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