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六(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2 04:00:40 作者:文锋

三年级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2、练习九教学内容:教科书p95-97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5-97,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练习九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练习九2:(1)自己看题,同桌讨论。全班交流:(2)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基本练习:练习九3、4、6、7(1)练习九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2)练习九4:a、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b、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3)练习九6:a、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b、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4):独立练习练习九7。“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2、指导练习:练习九5、8(1)练习九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2)练习九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三、“你知道吗?”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去掉以后,是多少呢?学生计算(78+80+81+82)/4约为80分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九3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3、面积单位(练习)教学内容:p80-81想想做做第3~8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掌握一些简单求面积的估计方法;把周长与面积做适当比较,更好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0-8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复习(补充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250()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课桌的长大约是1()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2()以上各题,要让学生逐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一步要判断是用面积单位还是用长度单位,第二步再考虑究竟具体用哪一个面积(长度)单位。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参照物。二、解决书上的练习:1、想想做做3:用若干个边长1cm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cm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cm的长方形。(1)解读“若干”:若干是什么意思?(2)说说“要拼成9cm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拼成了一个怎么样的正方形?(3)说说“要拼成12cm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交流:你拼成了怎么样的长方形?(4)比较: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分别拼成了3种形状的长方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但形状可以不同。)2、想想做做4: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图略)问:通过量一量,你知道了什么?3、想想做做5: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1)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2)特别是图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同桌互相数一数。4、想想做做6: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1)提醒: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样对待的,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2)学生估计,数一数,指名讲一讲数的方法。5、想想做做7: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面积呢?(图略)说说求面积和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6、想想做做8: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再交流。三、练习拓展:教学“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大约可放入多少粒大米?自己在家里试一试。4、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p.82-84教学目标: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提炼语言表达。教学准备:电脑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2-84,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电脑演示:1、用画图板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复习: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复制、粘贴之后得到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移动、拼合,得到一个长方形。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拼成这个长方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用该方法,自己用电脑来拼并完成书上的'表格。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说说怎么求出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引导学生发现:长几厘米可以理解为一排有几个小正方形,宽几厘米可理解为摆成了几排。这样要求一共有几个的时候就可以用长乘宽来算。4、换图,改成只剩下下边和左边铺满小正方形的,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算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达成共识:要求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就可以了。5、演示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都不一样,你怎么求它的周长?(可以用事先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量,也可以用尺去量……)6、试一试:出示一个长6cm宽3cm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7、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b通常我们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最熟悉的两个字母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8、演示一个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像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字母来表示:s=a×a比较两个公式,你可以怎么记?二、试一试:1、黑板的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计算后,与我们自己实际的黑板作一比较,想象一下8平方米是多大?)2、正方形手帕的边长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看图计算面积。(图略)2、想想做做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在估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依据的估计,不要太盲目。3、想想做做3:你能算出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吗?指出:这跑道和篮球场属于标准场地,这些数据一般不变的。4、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46平方厘米。你会用电话卡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动手试一试。评价这种方法。四、思维训练:出示图:思考切一刀,可以把它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切?试一试?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五、课堂总结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十六

5、认识几分之几(4)教学内容:p71-72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j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2、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1-72,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出示例题的场景。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2.学生观察分蘑菇的情景,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提出问题。你能拿出这些蘑菇的3/4吗?a、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b、汇报操作结果。c、小结操作算理,板书计算过程。12÷4=3(个)3×3=9(个)(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分,在和同桌说说可以怎样算。2、操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1)同桌互查预习作业(2)汇报评讲反馈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2(1)同桌拿出圆片进行练习(2)指名说出算理,口答算式。2、操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3(1)多媒体出示图形,观察理解。(2)同桌互查预习作业(3)展评预习作业,反馈订正。四、学习“你知道吗?”五、课堂总结六、作业完成想想做做46、练习七教学内容:p73练习七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25×8960÷3806-236486+99240+604200÷620×504×3825×424×5620-80603÷6二、练习七1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三、练习七2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四、练习七31、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小结:怎样将低级单位用分数换算成高级单位?五|、练习七4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然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六、练习七5题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对折后,要把纸打开,数一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七、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通过操作,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二、、教学时间:6课时1、认识几分之一(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64-6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4-6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音乐声响起,小朋友闭起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花果山看猴王分桃。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了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小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l。(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2.教学“想一想”。(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三、组织练习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3)集体反馈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2。(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六

6、练习八(1)教学内容:p.87-88练习八1-6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7-88练习八1-6,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1、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2、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3、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合理。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3)你认为要有比较正确的估计结果,要注意什么?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老师举例:一()吴老师说:一棵吴老师、一箱吴老师、一条吴老师……学生大笑。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2、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做对了没有。3、(1)课桌长106()。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填出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3)一座塔高36()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三、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多媒体出示插图(1)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2)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五、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1)这块苗圃有多大?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分别求一求。六、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成1格。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而直接乘2。)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七、课堂总结八、作业:练习八2、4、57、练习八(2)教学内容:p.88-89练习八7-10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8--89练习八7-10,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答?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能不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二、指导练习:1、多媒体出示练习八7(1)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2)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3)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2、练习八8: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1)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2)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3、练习八9: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多媒体出示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指出: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72分米或是720厘米。三、思维训练:1、思考:(p.89)思考题,讨论完成2、教学“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八10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十六

3、认识几分之几(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8-6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出示例题的场景。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提出问题。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1/4,可是三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3)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4)全班交流.(5)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6)演示分得3/4的过程.2教学”想一想”(1)提出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3)集体交流.(4)演示分得3/5的过程.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2.做“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2)各自填写分数同桌互查。3.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查预习作业,然后与同桌交流,汇报反馈。4.做“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4)汇报小结5.做“想想做做”第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四、全课小结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4、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69―70的第6---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9―70的第6---11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600÷3320÷4690÷3720÷960×40×7889+2572-5680×6080+6015×616×5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3/42/3三、p69第6题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四、p70第7题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让学生填写。五、p70的第8题多媒体出示放大图,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六、p70第9题。(方法同上)七、p70第10题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八、p70第11题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九、全课总结。十、作业:p7010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二

8、我们的试验田教学内容:p.90-9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新学的分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2、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育学生多发现并解决生活里的数学问题。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0-9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看到的只是高楼,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里,他们有一些乐趣是我们没有过。究竟是什么呢?演示:实验田图1、麦田图:多媒体出示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问:你可以根据信息求出什么问题?能解答吗?(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0×20=600平方米)(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问:你觉得哪个年级最容易判断?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年级该怎么判断呢?说说你的好办法?指出:分数一般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在这图里并没有明确地平均分,我们就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线,先把它们平均分好了,再来判断就比较容易了。2、继续出示另外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自己看懂图,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看到信息、想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答方法等说一说。全班交流:花房:(1)花房面积:18×6=108平方米(2)菊花的棵数:……(3)郁金香的棵数:……(4)……比……多多少棵?……菜地:(1)菜地面积:(2)西红柿面积占几分之几:(3)黄瓜占地多大:(4)西红柿占地多大:……玉米地:玉米地的面积:……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么想?方法一:600÷100=6方法二:用画图法(图略)……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二、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2、那些是你预习到的,那些不是?你认为预习重要吗?三、作业把花房和菜地的问题完成到作业本上十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新鲜。教学时间:2课时1、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4教学要求: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2-94,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新授:1、创设问题情境: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多媒体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2、探索解决问题: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先求男生的。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全班交流。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3、交流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二、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想想做做2:独立练习。3、想想做做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4、想想做做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1)多媒体出示插图,学生读图。(2)同桌讨论(3)汇报小结三、课堂总结四、作业想想做做2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p.85-86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操作、比较、认知: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米”呢?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2)应该会有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4、学生在书上填写: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2平方米=()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6平方米=()平方分米2、完成想想做做2:600平方分米=()平方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一起读一遍。3、想想做做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三、思维训练: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四、课堂总结五、作业:想想做做2、4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7课时

: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p2~p3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挂图、数字卡片。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p4~p5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挂图、幻灯、小黑板。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全册教案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

7课时。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摸、画、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形状的花坛依次出现)。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大量感知周长。

1、体验周长的意义。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依次展现小兔走其它形状的花坛,问:刚才小兔走的这一周是什么?

师:刚才小兔走的周长都一样吗?(不一样)但它走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它都是怎么走的?(可能会说从一点开始沿的边线走的一周……)。

那你觉的什么叫周长啊?

随机板书:边线一周的长度之和就叫周长。

2、摸一摸感知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汇报:谁想跟小朋友说说你刚才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怎么摸的?

3、画一画。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4、测一侧,算一算。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怎么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小组长先分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出示:活动要求。

1、选定物体的一个面。

2、先估一估其周长,在测一测,算一算。

3、组长做好记录,以便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的合作情况?

三、生活中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一天,老师在商场里选中的一条裤子,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四、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