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猫(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07:08:02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猫(汇总8篇)

致辞致谢是一种美德,它教会我们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并从中找到快乐与成长的源泉。注意提炼要点,语言简练明了,避免啰嗦和繁琐。以下是一些令人动容的致辞致谢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思路。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一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导入,激发兴趣

(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猫》教案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猫》教案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猫》教案

七、布置作业

1、做同步练习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试试描写你喜欢的动物老实贪玩尽职

附板书设计:(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可爱

(小猫)淘气耍个没完

枝折花落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二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xx),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情感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体会小姑娘心理活动的变化。

生字卡

2课时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

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能够对小姑娘有个初步的认识。

学习生字。

走入小姑娘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吧。

(请快快翻开书本第36页读读这个故事吧!)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检查生字。

3、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由读,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句子:“我是个长得小小而不怎么表达的女孩儿。脑子里好象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3、现在,你们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师过渡:是啊,这样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姑娘,她会和修鞋的老伯伯之间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鼻、皱”等12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鼻”字注意上中下结构的比例;“皱”字写时要注意右边“皮”的一撇要将左边一部分托起来。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2、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精学4—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而又内向的小姑娘,她和修鞋老伯伯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1、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3、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小姑娘和老伯伯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内心:

a、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a、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愣,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地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b、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c、分角色朗读4—16段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个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文题:为什么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奖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从此以后,妈妈的话如同阳光照进我的心里。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四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试着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3.了解“七七事变”历史事件,认识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2课时)

(挂图、有关七七事变的材料)

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习生字读音

2.导入新课

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看分图: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

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

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长度、建筑年代)

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

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

3)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

4)练习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1、完成练习册。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五

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文章中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以自己独特的视眼,欣欣然观望着这世界。一颗充满阳光的心,让她同情着那饱经风霜的修鞋人,善意地用“不用找零钱”的方式给予老人一点无私的关爱;一双充满阳光的眼,让她感觉世界如此美好绚丽,情满人间,爱满心田。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笔触细腻,几个准确的动词,几句朴实的话语,几个含情的眼神,便淋漓尽致地勾勒出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教学难点是通过对难句“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的品析,理解尊重、关爱便是那从头顶洒下的阳光,浸润人的心扉,世间万物也因此而美丽。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运用“不知所云”等造句。

2、通过品读词句,理解难句“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从而把握文章中心,感受到“爱便是那洒下的阳光”激发学生尊敬关爱他人,用真爱拥抱世界的情感。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能通过朗读读出“我”的纯真可爱,修鞋匠的朴实善良。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一)导入揭题,激趣入情

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平凡得如同沙砾的人,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存在真真切切地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不容忽视。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吗?(擦鞋的,卖早点的,修鞋的……)

2、教师小结揭题: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身边这些人存在的价值。昨天,我们学习的《阳光洒下来》中的那个小女孩也有一颗细腻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她一直关注着大院门口的那个修鞋匠,让我们一起随她去看看那位修鞋匠是怎么工作的吧。“学起于思,而缘于疑”,从“微不足道”到“可以写入文”的鲜明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批文入情

1、这个鞋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然后指名交流。

3、学生会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找到“老伯伯的手很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体会鞋匠手艺的“巧”,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圈出描写鞋匠一系列动作的词:比划、取、划、提、剪、套、合上、按、举、敲、拿、削、磨、摸。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想象其一系列动作,从而体会到鞋匠动作的娴熟,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同时也充分感受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累了语言。

4、接着让学生继续交流,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修鞋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可能会从“一张脸有点干,皮肤黑红、皱皱的”,体会到鞋匠每天风吹雨淋,很辛苦地劳作。教师点拨提升:这张脸是饱经风霜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熟能生巧,手艺精湛。

学生还可能从“老伯伯捏去原有的断线头……小心地对好包带……”“一把抓住我的书包……仔仔细细地检查”这些句子中体会出老伯是个朴实,工作认真的人。学生的这一理解只是浅层次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我”只是一个小女孩,老伯却一如既往地认真帮我修书包,从而提升学生认识,老伯是个朴实,而且能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个顾客的人。

(三)朗读感悟,缘情入境

2、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先组内交流讨论,后指名交流。学生可以通过“针断了”“老伯伯轻叹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一下心脏”这些语句体会到“我”看见老伯的针因给我修包而断了,心里感到十分歉意。从“他的眼镜滑在鼻梁上,很像看报纸的外公和做针线的外婆”体会到老伯让“我”联想到自己慈祥的外公外婆,平添几分亲切之感。这是促使我不让老伯找零钱的两个原因。其实原因有三,因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老伯人物形象的品析,体会到我最主要是因为老伯对工作的认真,对顾客的一视同仁让我感动,想要给予他一些帮助。

3、小结:是啊,诚实的劳动犹如栽花,回报的是姹紫嫣红。我的钱虽不多,但那是对老伯劳动最真的肯定,是一份真情的回报。

4、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读出真情实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四)辩论激情,情动辞发

1、我做了这件事后,担心大人责骂,可妈妈确实爱怜地说我是“傻丫头”,我真的傻吗?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学生通过前文的精读品析,相信会有正确的认识,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悟,应允许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问题展开辩驳。学生会认为“我”不傻,我是尽我的所能在回报老人,给予老人一点真情关爱,也可以看出“我”很尊敬这样平凡的劳动人民。但是并不排除有学生认为“我”是“有点傻”,那些钱确实能买好多针了。如果我心理过意不去,可以今后多光顾他的生意呀,那样岂不要比施舍的方式更好?对于这一课堂动态生成,教师不应简单的以对错来判别,而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下文妈妈的“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帮助学生理解爱是无价的,金钱在真情真爱的面前是苍白的。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可以创设开放活跃自主的课堂气氛,绽放了思维的火花,情动辞发,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在学生对于我到底“傻不傻”的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示:“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前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辩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这一难点应该是不攻自破。学生会理解那“像阳光从头顶洒下的”就是关爱,正因为有爱才使“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3、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升总结:我们的心田因关爱而肥沃,我们的灵魂因关爱而饱满。当关爱的阳光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才会抛弃世俗的怨恨,感受到万物如此多姿,生命如此多彩。

4、你用敏锐的眼,善良的心发现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吗?你有过被他人关爱的经历吗?

这个学习活动有机地从课堂向生活延伸,真正立足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尊重普通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作业

1、观察一个身边从事像修鞋匠那样的服务行业的人。

2、写一篇观察日记。

3、给予身边的人一点关爱。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查辞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语言的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读课文首尾2段。

2.质疑:盲妇人前后的遭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图读课文,自由质疑

2.圈画生字新词,小组内讨论理解词义

3.说说课文大意及各段大意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诗人和盲妇人是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说说。

2.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看插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一段写什么?

(3)联系上文想想:过路人对盲妇人前后的态度有何不同?

(4)读文中语句,理解诗人眼中的“欣慰”。

3.学习第三段

(2)诗人加了一句话,使盲妇人摆脱了困境,说明了什么?

(3)理解“衬托、风烛残年、万紫千红”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与收获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七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ta网)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

爸爸和书阅读理解答案篇八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目标1、2

(2课时)

(挂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1.学习第二段

(1) 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3) 理清本段层次

(4)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 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 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