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2篇)

时间:2023-12-18 14:38:45 作者:梦幻泡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研究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

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诗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请同学朗诵。

明韵律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朗读古诗,同桌互相交流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思考并组织好语言互相提问并回答。

温馨提示: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句意思。

词语点拨: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自读前两句,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些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1、题目是《马诗》,但诗中不见一个马字,是否跑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由此说明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何当”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自读后两句并思考: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自由朗读第5节。

2、个别朗读第5节。

(二)想象说话,理解天窗如何使我的想象丰富起来。

1、引读第五节,展开想象,结合平时所见,把风雨雷电扫荡世界的画面描绘得更真切、更实。

2、交流、并积累有关风雨雷电的句子。

3、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风雨雷电威力的描写。

(三)学习第七节,想象夜的世界的美丽和神奇,进一步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背诵积累排比句。

1、引读第七节。

2、通过朗读理解第七节最后一句。

3、你从什么地方感到透过天窗,这夜的世界的一切是美丽、神奇的呢?再读读第七节,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交流。

4、交流,尝试背诵第七节。

5、请学生自己编编故事,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6、齐读第八节,读出语气。

7、: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儿时在夏天下阵雨时被逼进屋,晚上被逼休息时,那一方小小的空白带给他的快乐。

四、全文,布置作业,编写故事,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1、课文,齐读第九节。

2、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进屋唯一的慰藉。

被逼天窗。

“休息”(小小一方的空白)神奇。

(多彩)。

《天净沙秋思》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板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描写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成功自学。

1、宝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孩子们,下面快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

3、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说说作品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的关系。宝贝们,再想想小令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3吧!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天鹅》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概括各段大意,归纳天鹅的几个特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读八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反复品味,积累、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学准备:天鹅的图片。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新课。

二、精读品悟。

1、由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笔下的天鹅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笔画出来。

2、把握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天鹅在水中那优雅的姿态、妍美的形状、优美的歌声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3、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生思考:哪句话是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4、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二段。

(1)自学要求:出声朗读,把你学到的知识写在书中相应的位置。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

(3)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并指导朗读。

5、学习第三段。

(2)学生汇报交流。

5、齐读最后一段。

(1)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2)天鹅临终的歌唱具有什么意义?

三、回读赏析。

同学们,你们觉得天鹅仅仅是一只鸟吗?更像什么?师生共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用格言总结: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板书:天鹅。

优雅妍美。

善航者。

酷爱自由托物言志。

神奇歌手。

六年级语文天地教案模板

1抄写6个单韵母。

2学习填写《偏旁表》。

3鼓励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和习俗。〖教学过程〗。

一、抄一抄。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汉语拼音朋友,这几个单韵母你一定很熟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看书第3页,抄一抄,认真观察单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认识中格)。

4照样子,抄一抄。

二、学习填写《偏旁表》。

1以“方框儿”为例,指导学生看明白三竖行表示哪三项。

2师生共同完成第二行“火字旁”的填写。

3学生独立填写第三行,教师给予指导。

三、学生交流自己在外收集到的与“元宵节”相关的知识。

可以是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由来,相关的诗句、或对联等。〖教学过程〗。

一、了解灯谜、自读文《元宵节》,试编谜语。

1学过了元宵节这一单元的两首儿歌,能说一说你对元宵节的了解吗?

2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写在各种五彩的花灯上,它可以供人们观赏、猜测,可有趣了。看花灯时,你发现这些灯谜了吗?请大家猜一猜。

3老师这里就有几条谜语,(出示花灯,上面有灯谜)聪明的小朋友,准能猜中。

小鱼花灯:一群小孩排成队,手拉手儿臂挽臂。碰上火星就散开,噼噼啪啪叫声脆。(谜底:鞭炮)。

山羊花灯:一群小白鹅,纷纷跳下河。个个能浮水,全都上餐桌。(谜底:水饺)。

4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猜谜语,你想知道丁丁猜的谜语是什么吗?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文《猜灯谜》。

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读,订正读音。并找到丁丁猜的谜语,想想为什么是元宵。

6(再出示一个花灯,上面写着文中的谜语。)请知道的学生或教师讲讲元宵的制作过程。

7齐读谜语,争取记住它,回家说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8像丁丁那样也编个谜语。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仿造句子说一说。

1元宵节的晚上,丁丁的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猜灯谜。你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吗?(同时出示例句: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1元宵节的晚上,______在一起______。

2换个时间,再来说一说。______,______在一起_____。

三、口语交际。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4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一评,请扮演小客人的同学来谈谈感受。

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四、作业。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资料,讲给大家听。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1、谁来自信地为大家读一读今天的课题?(指名2生读)。

2、我们一起信心满满地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3、引入: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作者有一天非常有幸地登上了天游峰,终生难忘。其实,令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天游峰,更是因为他认识了一位扫路人。那么,天游峰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1、出示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2、指名学生朗读。

3、问:同学们,从他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4、指名交流:

“第一险峰”――难怪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引读第1自然段)。

“九百多级台阶”数字说明它的高。

“银丝”极细、容易断,显出天游峰的险。

“飘飘悠悠”、“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都说明天游峰的险。

“终于”一词说明作者爬得很辛苦,爬上去是很不容易。不难看出作者的得意和兴奋,从中也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险。

5、如此高而险的天游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6、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同学们想见识一下这天游峰吗?出示图片,引读第2节。

7、读着这些生动的文字,看着眼前这高而险的天游峰,老师真替作者捏了把汗哪!我们一起读好这一段!(学生齐读)。

过渡: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请你打开书本,快速找一找。

9、指名交流:

“顶天立地”说明天游峰是极高的。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数字说明天游峰的高。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写游人的感受、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天游峰的高和险。

10、欣赏图片,引读第7自然段。

11、同学们,登上了这样的天游峰顶,你会想到那句诗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是啊!登上如此高而险的天游峰,怎能不令作者印象深刻呢?然而,留给作者最深印象的另有其人,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2自然段,走进字里行间,看看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人的?读读想想、圈圈画画,也可以适当写写。

(一)组织学生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老人的?指名答,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外貌描写的句子。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清扫着路面。

(1)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

“精瘦”老人有精神、辛劳;

“褪色”、“运动鞋”老人节约俭朴;

“清扫着路面”老人很勤劳。

(2)女生齐读,板书:勤劳俭朴。

出示:借着淡淡的星光……炯炯有神。

(1)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瘦削”、“黝黑”老人勤劳健康;

“慈善”老人慈祥善良;

“炯炯有神”老人充满精神、健康。

(2)男生齐读,板书:健康慈善、充满精神。

问:这两处都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呢?而要分开写呢?

(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齐读两段外貌描写的话。

过渡:从外貌描写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朴实、健康、慈善、充满了精神气的老人。这还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3、交流描写动作的句子。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心灵。

(1)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指名回答,板书:热情好客。

(2)具体体现在哪里?(指名答: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

(3)是啊!老人真是热情好客,还为偶遇的我沏茶!茶热,请更热;茶浓,情更浓!它很快沟通了我俩的心,我们开始品茶谈心!

过渡:老人都对作者说了些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对他又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4、交流语言描写的句子。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你们觉得老人的工作应该是累还是不累?为什么?指名答。

(2)比较朗读。

师: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师: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师: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3)引读:这九百多级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作者也因登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而老人却要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这么辛苦,这么累,可是老人却说:(生读),而且说得(生读)。

(4)指导读好老人的话。

(5)老人的话带给作者极大的震撼,使我(生接: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作者看到这样一位不顾累,不怕险的老人,感到惊讶,更无比敬佩,所以不禁(生接:倒抽了一口气)。

(6)再读老人的话,想想:;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指名答:

乐在其中、爱工作、无私奉献,豁达开朗板书:豁达开朗。

(7)齐读,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5、出示: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最后一个句子是什么句?(反问句)请你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不舍得走。)。

(2)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老人要用反问来表达?(语言强烈,体现老人的不舍。)。

(3)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舍不得雪花泉的水,舍不得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舍不得清爽的空气,舍不得那些花鸟,舍不得的这天游峰,舍不得这大自然。)。

(4)再读老人的话,从老人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爱工作、爱天游峰、爱大自然)。

(6)齐读第10自然段,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过渡:老人朴实的话让我忍不住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6、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你明白作者这么说其实是什么意思吗?(祝福老人能活到100岁,)。

(2)你说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

每天扫天游峰的石阶锻炼身体、环境好、心态好、吃得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3)那么,老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答。

7、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从老人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自信乐观)。

(二)情感深化。

1、师:这样一位豁达开朗而又自信乐观的老人怎能不令人敬佩,不深深祝福他健康长寿呢?一起读好11、12小节!(学生齐读)。

2、出示最后一句,问:笑声应该是短暂的,为什么它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这是说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留在了作者的心里。)。

留在作者心里的,除了那爽朗的笑声,还有什么?(老人……的精神。看板书回答)。

3、老师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想为老人朗诵一首小诗,请大家用心聆听!(配乐朗诵)。

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指名畅所欲言)。

5、七旬老者,按理说应该干什么了?指名说说。

6、小结:人到七十古来稀,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每天坚持清扫着登天游峰的石阶,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严寒或是酷暑,因为他把这份工作看成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高兴,所以他不觉得累,这就叫做“乐此不疲”。(板书:乐此不疲)。

7、学到这儿,老师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齐读:

(1)自信地享受生活吧,你会活得更有意义!

(2)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做一个快乐的人!

(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出示:欣闻天游峰的扫路人被评为武夷山游览区十大杰出模范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1、师读。

2、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让你的智慧才华在笔尖流淌吧!(提示:写颁奖词语言要精炼。)。

3、指名交流,适时表扬。

4、总结:正是老人这种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品质,使他坚持在天游峰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学生齐读课题)。

5、此时此刻,老师想到了一句话(板书:知足者常乐)读!

6、总结写作方法:(1)写天游峰的高和险,侧面描写;

(2)抓住了老人的语言、动作、外貌进行了正面描写。

1、学习课文通过侧面描写以及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2、读一读本文作者章武的另一篇描写武夷山的文章《武夷撑排人》和作家冯骥才的《挑山工》。

3、想象一下,要是30年后,“我”再次遇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该是什么样子?相见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请写一段话,描述一下。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秋思》运用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们找出本首曲中所写的景物。

(二)在之前朗读此曲的基础上感悟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此曲的感情基调。

(三)引导学生们找出此曲中所包含的景物,并引导同学们找出“夕阳西下”这一大背景的景物,从而进行下面的教学。

(四)“夕阳西下”作为此曲9种景物的大背景景物,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意象,通过老师描述以及音乐营造与此曲感情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此曲画面,为深入理解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知画面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师引入作者介绍,升华诗人情感。

九、教学反思。

因比赛时间只有短短8分钟,因此对于此曲每句曲的深入解读无法做到,但结合此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掌握借景抒情艺术手法;

二是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把本次微课设计为在解决此曲的基础知识与反复朗读之上,第一,引导学生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体意象就此展开画面描绘;第二、聆听此曲画面教学;第三在聆听中感悟诗人思想情感,并引导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十、创新点。

1、教师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有哀愁的具体意象,据此展开此曲的意境画面教学。

2、由画面引领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而画面则是由10种组成,整个微课围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使达到对此曲的深刻理解。

十一、附录。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天鹅》教案范文

1、了解钢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及感受两种乐器共同演奏所产生的优美、高雅的旋律特点。

2、能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准备:课前给幼儿观看天鹅在湖中游玩的情景。

2、材料准备:《天鹅课件》、录音机、磁带、头饰及衣饰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感受钢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

师:今天有两位好朋友想和大家一起学本领,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是谁呢?

1、点击钢琴。

提问:这是谁呀?怎样能让它发出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钢琴美妙的声音吧。

2、点击大提琴。

提问:这是谁呀?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提琴的声音吧。

师:刚才钢琴的声音和大提琴的声音我们都听到了,那么他们要是合起来演奏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吧。

(二)、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感受乐曲优美、高雅的旋律特点。

1、点击课件,提问:这段音乐比较适合哪个小动物在跳舞?为什么?

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听的这段音乐名字就是《天鹅》,这段音乐听起来非常优美、舒展、高雅,就象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跳舞一样。

(三)、让幼儿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1、请个别幼儿来做动作,大家一起模仿。

2、启发幼儿做一些互动的动作,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

(四)、欣赏乐曲mtv,增进幼儿对乐曲特点的理解。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天鹅》教案范文

《天鹅》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天鹅所讲述的一个故事。下面就让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天鹅》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天鹅》阅读原文。

我是在沼泽地里见到它——美丽的天鹅的。初时,我惊呆了,甚至怕我的呼吸会惊动它。我凝视着它。在心里惊叹它的美丽、洁白、轻盈。白瓷一般的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溶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它悠悠然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也许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它的美是独特的——高傲、纯洁、娴静、深沉。发黑的沼泽地并不能破坏这种美,枯败的苇子也无法使它的风采略有逊色。不知是它那白云一样的翅膀照亮了这片水。还是黑色的水更映衬出那圣洁的白色。我总算亲眼看见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纯白的东西。可是我忽然又不相信,不相信天鹅会同沼泽地连在一起。我猜想它也许是农场畜牧队里一只走散的鹅。但不是,它自己告诉我,它确实是一只天鹅,地地道道的天鹅——它抬起了它那细长的脖子,眺望着那深远的秋天的田野。它似乎完全没有留意脚下的黑色。

《天鹅》阅读题目。

1.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天鹅()的沼泽地()的苇子()的白色()的脖子。

2.用“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天鹅的美独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鹅》阅读答案。

1.美丽发黑枯败圣洁细长。

2.白瓷一般的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

3.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高傲纯洁娴静深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