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的结构框架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3 20:19:32 作者:笔尘

调研报告是一种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记录和阐述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调研报告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调研报告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所构成:调研概况、主要结论、样本概况、报告正文、营销建议、附件等。

1、调研说明。

它主要对项目情况,包括项目的背景、调研区域与对象、抽样方法、主要调查内容、分析技术等主要内容;调研过程,主要对调研人员及具体操作过程的一个简单说明;质量控制,对公司的控制系统进行简单说明,为调研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佐证。

2、样本概况。

主要对调研对象(即样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结论。

它是对调研所得结果的一个简单、精练的综合性概述。

4、报告正文。

它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对调研内容的一个详细、客观的分析。

5、营销建议。

是根据调研结论,对客户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供采取的办法。

6、附件。

包含问卷、图表、技术细节说明、统计输出结果显示、其他。

在具体的调研报告撰写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态度必须客观调研是市场信息的一种客观、科学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其结论是建立在客观的事实与数字的基础上的,因此也要求报告撰写人员以客观的态度来阐述调研结果。

2、结论必须鲜明由于调研结论是调研科学性的直接反映,因此,含糊、模棱两可的结果只能说明调研设计的不科学及调研实施的控制不力。

3、论证必须充分结论的论证一般程序是论据论点结论。其中的论据一般为调研所得的客观事实或数字。

4、语言必须精炼由于调研报告的信息量较大,因此以最简短、精炼、明晰的语言对调研结果进行表述,将有利于减少客户进行分析时的工作量。

5、层次必须明晰它是就两方面而言的,一是论据、论点、结论之间的层次必须是明晰的;一是对调研问题的阐述必须是层次分明的,问题的阐述可以根据方案中调研问题设置的层次来进行写作。

调研报告的结构

xx煤矿经过近六年来的技术改造,原煤核定生产能力由建矿时的xx万吨/年提升到了目前的xx万吨/年,而且主要生产系统具有xx万吨/年的生产潜力,市场销售形势持续看好,产销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的良好水平。在此条件下,如何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有限的开采资源,进一步增加商品煤品种,稳定和提高煤质,提高产品平均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矿井经营和技术工作应当积极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次调研从对矿井当前煤炭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情况的分析入手,结合原煤洗选厂项目的实施,对矿井商品煤品种结构的调整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初步排定了实施步骤。

xx煤矿目前核定生产能力已达到xxmt/a,工业储量xx亿吨;生产的煤炭具有三高(高发热量、高化学活性、高挥发)、三低(低灰、低硫、低磷)的优点,是理想的动力、化工和民用煤,近年来产品畅销不衰,深受用户欢迎。

近年来制约矿井进一步提质增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原煤灰分较高,商品煤品种较少,附加值不高,提价能力有限,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原煤灰分情况:矿井田内主采煤层仅一层,局部可采2~3层,夹矸层0~10层,一般2~5层,夹矸平均厚0.75m。岩性以炭质泥岩为主,粉砂岩、泥岩次之。在实行机械化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条件下,这些夹矸煤在开采过程中无法剔除,并且在采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顶底板的混入,从而使原煤质量变差,造成原煤灰分相应较高。xx省煤田地质局综合试验室20xx年7月所作的《xx公司xx煤矿6-2层可选性煤样综合试验报告》显示,xx矿原煤灰分平均为7.96%。矿井20xx年煤质报表显示,原煤灰份平均达到了xx%。综合其它方面的煤质指标,加上开采中的煤质波动,仅能满足电厂等动力用户对煤质的要求,而难以达到化工用煤的煤质标准。而目前化工煤比动力煤平均售价高出xx元/吨以上,煤炭质量显然对企业提价增效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原煤品种情况:目前我矿的原煤筛选仍采用螺旋筛分工艺,工艺系统不够灵活,分级精度低,只有大块、中块、小块、混煤四个传统品种,不但无法解决原煤质量波动,也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更为细致的品种分级。致使开采过程的煤质难以控制,矿井资源回收率低,人工拣矸和地面二次筛选投入大。因而商品煤提价空间狭小,只能供应市场一般动力煤用户,无法开拓更多的新用户。

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充分的利用矿井开采资源,不断提高矿井经济效益,我们从20xx年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原煤洗选厂的构想。此后三年,我们本着促进矿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建设原煤洗选厂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考察和充分论证。我们认为,建设原煤洗选厂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1、稳定煤质、提高回采率。通过选煤厂洗选,可以使商品煤质量稳定,提高矿井采煤的回采率,最大限度的保护煤炭资源,避免了因在没有选煤厂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煤质使回采率降低,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

2、增加商品煤品种,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煤炭的洗选加工,使商品煤品种由原来的四个等级增加到五个等级以上,可大幅度提高商品煤售价,拓宽市场,争取到更多的高品质煤用户,使企业经济效益更加稳定,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煤炭洗选流程能够对筛选出的矸石进行最精确的分选排放,大大减少无效运输,避免原煤混入矸石,改变矸石山自燃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4、实现清洁环保生产。选煤厂的生产用水为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井下水,实行循环补充供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洗水闭路循环,煤泥水不外排,达到废水综合利用的目的。

5、社会效益显著。实行原煤洗选,能够有效改善矿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企地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建设原煤洗选厂是实行原煤品种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矿井科学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目标的必然选择。

xx煤矿洗选厂初设方案将洗选能力确定为200万吨/年,初期可以满足xx矿生产的全部原煤的洗选任务,同时预留一定能力,可以入选xx煤矿或其它矿井的部分原煤产品。这里仅对xx矿自身产煤的洗选效益进行预测。

根据xx省煤田地质局综合试验室20xx年7月所做的《xx公司xx煤矿xx层可选性煤样综合试验报告》,xx矿毛煤粒度在50mm以上占45.07%,25—50mm的占15.25%,13—25mm的占10.21%,13mm以下的占32.47%,这一组数据反映出xx矿原煤块炭率理论上至少可以达到60%以上(25mm以按照目前初设方案形成的意见,根据市场需求,洗选后的最终产品可分为洗大块(80mm以上)、洗中块(80~31.5mm)、洗小块(31.5~20mm),洗子煤(20~10mm)和末煤(10mm以下不入洗)五个等级。

目前市场对精洗煤产品需求极为旺盛,精洗煤产品不仅是一些特殊行业的必须能源,如陶瓷制造业,还是紧俏的化工原料,如化肥制造、煤制气等,市场售价不断飙升。20xx年一季度,xx煤中的精洗大块、中块、小块售价分别达到380元/吨、370元/吨和360元/吨,精洗子煤达到340元/吨,分别比目前相应粒度的大、中、小、混四个普通品种高出40~50元/吨,按xx矿年产量150万吨,其中30万吨块煤进行入洗计算,实行原煤五级筛分洗选后,每年至少增加销售收入1200万元以上,同时可大大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建设原煤洗选厂,实行科学先进的品种结构调整,是我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我们先后委托煤炭工业xx设计研究院完成了xx矿选煤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方案,并取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批文,从20xx年起将该项目列入xx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并完成了各项前期工作,今年4月底即将破土动工建设,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建成投入试运行。届时,我们将以洗选工艺为平台,正式实施矿井原煤品种结构的调整。实施步骤如下。

调研报告的结构

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

到20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面积2.8万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达42.5%。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主导产业散乱。

第一,八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各个产业20xx年的产值基本在1亿-2亿之间,其中蚕桑产业年产值是0.81亿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是1.62亿元,茶叶产业的产值是1.41亿元,最大的畜牧产业,20xx年产值也只有2.26亿元。

第二,市场影响力不够。一方面是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业的"均得利",也仅仅是省著名商标。

另一方面像茶叶产业品牌太多,共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一个品牌在全国,甚至在全省有影响力。

第三,主导产业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导作用。比如中药材产业,笋竹两用林等产业,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一方面,本县农业产业缺乏深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都比较小,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如全县12家茶厂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业日产量也只有几百公斤。

3、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20xx年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仅有300万元,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资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贷款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由于抵押担保和信贷规模等问题,缺乏金融部门的支持。

4、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管理技术人员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管人与管事脱节现象;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缺乏技术人员,有的产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的收益,从而影响产业的提升。

5、产业用地制约多。

第一是缺少规划,目前农业产业用地管理无序,出现"农民想批,土地部门不敢批;发生乱搭建,土地部门不好管"的现象;第二是土地指标制约,目前整个用地指标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得不到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须着力做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

农业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要通盘考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倡发展生产成本低,适宜全县普通农户种养的产业。继续扩大蚕桑规模,解决集中连片问题;整合茶叶品牌,打响"仙都笋峰"牌子;培育畜禽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稳定菌业生产,着力开发多菌种,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笋竹潜力,增加产业效益;提升蔬果档次,解决深加工问题;弘扬传统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土索面、蕃莳片等一些传统农产品,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一定要注意保护。

(二)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

农业产业只有规模发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效应和效益,必须改变我县"零星、分散"的现状。因此,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切实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问题。

(三)尽快出台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

产业发展要紧紧依靠标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提高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他们的生产要素制约问题,尤其要优先解决他们项目发展用地。比如茧丝绸的中心茧库用地。

(五)建立农产品加工功能区。

农产品加工对空气和水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中加工区,以优化农产品加工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

(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扶持。

要重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户增收问题,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对他们发展效益农业进行政策性扶持,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增加收入。

(七)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除香菇和茶叶产业有规模市场外,其它主导产业没有专业市场。必须重视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投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营环境。

调研报告的结构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1、辣椒生产。

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xx镇在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xx。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xx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xx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知。

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要达到什么要求);。

3、背景与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举措——工作要求;。

4、背景与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

5、目的——理由——安排——要求。

调研报告的结构

我这次通过与村支部书记以及两委干部座谈、个别农户走访的方式,对常庄村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主要经济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尤其是对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于今年开始成为大张家镇常庄村主任助理,我村已多次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并深入户农户进行走访,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本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问题,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在自己作为镇建设办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力求加快该村的基础设施和新建工程项目的进程。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常庄村有村干部8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1人。全村269户,户籍人口1044人,其中劳动力832人。全村共有1100亩土地,人均1.1亩。我村近几年,响应上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除了发展传统种植业外,还新建温室大棚100余亩,引进高科技技术,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尽早致富发家。另外,我村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有陈龙食品厂、鑫达塑钢有限公司、服装厂、编织袋厂、机械加工厂等5家中小型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所以我村与其他村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较少。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反映良好。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8%以上,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村里建有自己的电视、广播网,有2个医务所、3处文体活动场所和1个村委会图书室。我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不惜自己投资,大力支持村小学的教育开展,重视教育事业,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造福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站)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二)、招商引资不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意向多于合同,合同多于审批,审批多于开工。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使内容更扎实、更丰富。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每个区县市每年能够洽谈4-5个项目,审批2-3家三资企业,开工1-2家三资企业,就可以说在实效上下了功夫。

(三)、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农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四)、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但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有待加强。

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农民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举办一些类似“科技之冬”活动。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

(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

(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

(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

(三)实现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

我村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走在我镇前列,我们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引进外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我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乡镇企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但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是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全面开花。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小企业偏移,发展这些小的行业可以节约资金、解决就业,也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我基本掌握了我村的社会经济情况,摸清了农民的经济来源,分析了我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总结,为我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结构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载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补助和考核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和激励机制,落实政府扶优扶强政策,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3)柱底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设计成铰支座。

(4)为利于结构受力,框架梁宜拉通、对直,框架柱宜纵横对齐、上下对中,梁柱轴线宜在同一竖向平面内。

(5)有时由于使用功能或建筑造型上的要求,框架结构也可做成缺梁内收或梁斜向布置等。

调研报告的结构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乡高度重视,组织了农、牧、林、水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认真的定位和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按照中央“三农”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新店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协同全乡所有力量,结合新店实际,以畜牧养殖业、种植业为工作重点,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畜牧养殖贴息贷款的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终确定畜牧、林业两项产业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业为基础性产业,冬季农业(冬早蔬菜)、烤烟、甘蔗、辣椒、西瓜为开发性产业。目前,畜牧、林业、农业各项工作重点和布局已成雏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进一步凸现。具体布局情况是:畜牧以新店、大路边、冲头3个村民委为主;林业以小平地、冲头、蚌厂3个村民委为主;冬季农业以小江口、蚌厂2个村民委低热河谷地区一带为主;烤烟以新店、大路边2个村民委及冲头村民委的部分村寨为主。各项工作重点是:畜牧以养殖山羊、生猪为主;林业以红豆杉为主,辅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种。截止2007年,共有生猪存栏14037头,山羊存栏27209只,大牲畜存栏10908头,家禽存栏37830只,肉牛出栏1552头,家禽出栏38557只。实现粮食总产量796.3吨,粮经比例从2006年7.2:2.8调整为6.9:3.1。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林业、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现有资源(水能、矿产、旅游)优势开发,狠抓基础设施、烤烟、集镇开发、扶贫四个工作重点,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店。简称为“2142”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目标任务:到2012年,争取实现下列目标。冬季农业开发2500亩(主要以冬早玉米为主,1000亩)。甘蔗3590亩。林业以红豆杉、核桃、花椒、膏桐为主,红豆杉种植2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3000亩;膏桐14万亩。烤烟2500亩。人均出栏一头猪,户均出栏一头牛。粮经比例达到6:4。解决所有村寨的人畜饮水困难。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一)林业产业。新店乡依托两个林场,是丘北红豆杉发展的起源地,目前,全乡共种植红豆杉6000余亩。实践证明,红豆杉在新店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分析,全乡的新店、小平地、冲头3个村民委24个村寨适宜发展红豆杉,面积约2万亩。在发展红豆杉和核桃方面,认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

二是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做好哺育管理;

三是由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市场销售保障,减少风险。

今年初的冰冻灾害,使全乡大部分林农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据统计,全乡受灾面积3300亩,成灾670亩,冻坏幼苗10万余株,毁坏林木14.2万株,造成经济损失100余万元。结合实际,为做好灾后恢复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

一是希望上级林业部门提供苗木补助,帮助农户做好补栽补种工作;

二是给予解决所毁林木采伐指标,使被毁林木尽其所用,降低林农经济损失。

(二)畜牧业。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地理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生猪发展缓慢,乡内能繁母猪较少(共有445头),优良种公猪缺乏(只有1头)。加之生猪饲养在高寒山区生长较慢,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存在着与人争粮的现象,所以精料投入较少,生猪生长和发展缓慢。

二是在山羊发展方面形不成规模,农户实行散养放养管理模式,其品质个体较小和生长缓慢。

三是在大牲畜肉牛发展方面,大部分群众没有把肉牛发展作为商品化方面转移,多数农户只饲养一至两头牛作为役用,而且由于我乡群众散居,民族杂居,地势路途较险较远,肉牛杂交利用率较低,覆盖面较少。那种以“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为花钱”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

四是没有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场,牲畜市场信息闭塞,群众所养家畜到市场上卖,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了牲畜贩卖户到家中收购,由于缺乏较大市场经济信息,所卖畜禽都比市场价低,其次我乡缺乏一个涉牧企业带动发展和经营,导致群众散养零卖,畜牧经济效益和回报较低。

2、养殖大户扶持情况。全乡扶持养猪户10户,秸秆养羊户20户,养牛户10户,养禽户2户。乡畜牧兽医站对以上养殖示范户采取定期免费防疫注射、驱虫、健胃、畜厩改造与消毒,及科学饲养管理等,走“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科技示范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畜牧业发展思路。根据全乡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适宜养殖的品种有黑山羊、牛、生猪、家禽等。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一个牲畜集转育肥场,把全乡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后转卖,并以该场为中心组织外调、销售活动,扩大全乡畜牧产品流通规模。同时,突出山羊、生猪发展重点,以村民委为单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学饲养率,努力使畜牧养殖最终实现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4、今后发展建议。

一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畜牧发展企业,以企业联动市场,扩大市场流通。

二是建议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每年开展两次技术培训会。

5、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出台和制定有关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相关项目和资金,扶持农户和企业,夯实全乡畜牧业发展基础。

二是增加基层技术岗位编制,壮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村室兽医防疫员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灾后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2008年小春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冰冻灾害,受灾面积14324亩,其中,小麦5635亩,蚕豆1182亩,洋芋110亩,豌豆6880亩,蔬菜527亩,小春作物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鉴于上述情况,目前群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小春受灾严重,大部分颗粒无收,使得群众生活更加困难;

二是今年由于各种农用物资涨价,群众在春耕生产的备耕上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由于2007年遭受洪涝灾害,部分群众的土地受到洪水的冲击,现已无法耕种,群众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带领群众认真开展好灾后重建工作;

三是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再加大给予受灾群众农用物资补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四是争取建设资金,对水毁农田严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沟和防护墙,确保粮食安全。

2、各种农用物资调供情况。2008年,共调入种子21500公斤,销售16000公斤,储备5500公斤;农药调入1000公斤,销售130公斤;农膜调入500公斤。

1、基本情况。辖区集中供水水源点47个,因受水源点分散、各寨为点的条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为主要蓄水方式,没有统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维护。其中,水费征收的有冲头和乡机关驻地2个,其余为群众投工投劳自行管理。2007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为4000多亩。全乡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约为25000亩。当前,农田灌溉率为零,人畜饮水解决率72.3%。截止目前,全乡尚有缺水人数1150户5318人。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急需兴建的项目。

一是机关自来水供水水源点因流量小,枯水期严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坝;

二是花园、沙沟及蚌厂沟因遭受洪水冲击面大,且每年都受灾严重,需修建防护墙3道,造林15000亩。

3、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小水窖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对管引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三是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确保农田灌溉。

1、基本情况。2008年新店乡烤烟生产收购任务是3300担,对扶持政策及奖惩办法无意见。在今年的烤房建设中,因为补助政策不变动,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县下达的2群烤房群,只完成了1群18座。由于全乡坡地较多,烟农种植地块分散,很难集中连片。尽管如此,乡党委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决心,采取挂钩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干部职工到点包干的方法进行,努力使具备连片条件的地块尽量集中。同时,提高连片补助标准,50—100亩的连片每亩补助50元,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在平衡收购过程中,由于路途较远,给群众增加了劳力、财力负担,影响了群众的种烟、交烟的积极性。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设1个烟叶临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强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和入户预检等工作环节的指导和督促,做好烟叶交售相关的服务协调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证烟农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议县委、政府加强对山区烤烟产业发展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加大对烟水工程和卧式烤房群建设的补助,促进山区烤烟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建议县委、政府在我乡设立一个烟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减轻群众负担。

在目前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硬件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群众自筹能力相当有限,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协调。同时,由于后续管理力度弱,项目村在产业开发促农增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困难。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易地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方面,建议多投入项目资金,加大力度。

调研报告的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落实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打造我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月29日,我乡召开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大摸底、大调研、大讨论”动员大会。组织30名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填写《万泉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摸底入户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定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干部组成调研队伍前往桥上村驻村入户走访,通过大力宣传、召开户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了解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桥头村位于万泉乡西南方向,孤峰山阴坡,海拔800余米,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组,1250户,950余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共有深井4眼。

桥上村总户数250户,入户183户,占73.2%,并户17户,占6.8%,无劳动能力(常年在外)50户,占20%,从事农业生产476人,占63.47%,经商打工63人,占8.4%,旱地2575.4亩,占总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亩,占50.74%,蔬菜724.9亩,占28.15%,粮食474.4亩,占18.42%。在你认为种植什么作物效益高,见效快问答中,同意种植西红柿133户,占72.68%,大葱7户,占3.83%,苹果40户,占21.86%,梨1户,占0.55%,玉米1户,占0.55%,桃1户,占0.55%。通过调查,76.51%同意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在你认为制约发展农作物的主要原因问答中,认为缺水179户,占97.81%。缺技术144户,占78.69%,缺资金98户,占53.55%,缺市场30户,占16.39%,缺组织10户,占5.46%,缺地1户,占0.55%。通过调查,认为缺水和缺技术是制约该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从哪及方面予以扶助问答中,认为需要灌溉179户,占97.81%,技术指导144户,占78.69%,小额贷款101户,占55.19%,拓展市场29户,占15.85%,劳动力32户,占15.3%。通过调查,认为政府应从灌溉、技术、小额贷款几方面进行扶助。

在你愿意加入哪种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从事生产销售问答中,同意加入西红柿合作社110户,占60.11%,大葱10户,占5.46%,苹果51户,占27.87%,梨1户,占0.55%,养殖7户,占3.83%,桃1户,占0.55%,蔬菜1户,占0.55%。通过调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通过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调查,桥上村主要发展蔬菜,其中以西红柿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发展的西红柿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万斤左右,以去年平均价格0.6元/斤计算,年收入1.2万元/亩,除去投资3000元,纯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术措施能跟上,我们的发展前景会很乐观。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西红柿发展将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按人均0.8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计算的话,人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这样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调研报告框架

我们班有35人近视,十人戴眼镜。比正常视力的同学要多一半!

于是,我们几个正常视力的同学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进行了调查。

1、询问近视同学的家长和老师以及他本人对他的行为习惯,了解他近视的原因。

2、走访近视同学的家中,查看他的亲属是否近视。

3、通过网络,了解专家对近视的未成年人的看法。

4、查看本班同学是否有上网玩游戏,一玩就入迷的同学。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老师、家长的叙述。

近视的主要原因。

1、上网游戏过于疲劳。

2、行为习惯不良。

3、遗传。

书籍、报刊。

近视同学的学习状况。

1、特爱看书。

2、不爱学习。

3、学习一般。

上网浏览。

近视的程度。

有的同学学习好,因遗传近视400多度;有的同学却只近视50度。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2011年9-10月,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韦文明带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先后到宜秀区、迎江区、大观区、市直部门、相关企业及县(市)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并先后赴省政务服务中心、蚌埠、池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学习考察。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市行政服务中心于2001年7月开始运行,内设办公室、业务科、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设立的投诉受理中心(经济110)的在中心办公。目前服务大厅有39个部门单位(含便民服务单位)进驻,共有80多名窗口工作人员,涉及行政审批事项280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

项。

2、规范程序。通过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审批行为,推动依法行政的规范化建设。中心制定和完善了20多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对具体的任务和权责进行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强化内部管理,尤其在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超时默认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方面富有成效,增强了对窗口管理工作的能力。

3、提高效率。通过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工作,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由改革前的平均法定时限21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效率比法定时限提速10%,即办件比例达到58%,提高16%,窗口现场办结率大为提高.4、方便群众。通过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开通重大建设项目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方便了群众。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通过改善网络办公环境、优化办公流程、拓展服务方式等多种措施,实行企业“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纳税人到中心“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

(二)行政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1、完善制度。中心建立了《工作规范》、《考核办法》,以及。

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行政服务格式文本。编印规范化的服务指南,建立规范化的公示制度,办事程序等,确保了中心工作有序运作。

2、加强监管。中心把群众评议作为对窗口和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机关效能建设督查和投诉渠道,发现问题及时严肃查处,严格执行效能告诫制。还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中心特聘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

3、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督查科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值日、巡视、考勤考核制度;开展“红旗窗口”、“先进个人”、“星级争创”等评比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中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通过这次调研和考察学习,我市所辖县市和省及兄弟地市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不少经验和做法对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推行“两集中,两到位”能有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等现象,能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等弊端;它是行政服务中心当前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站式平台的关键,是推行其它审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从这次考察的蚌埠、池州等地方看,都已实行“两集中,两到位”。蚌埠市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后,中心改变了“只挂号、不看病”现象,行政审批承诺件承诺提速达54%,现场办结率从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98%,群众评议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两集中,两到位”的落实,使各部门各单位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成为了“一站式”的行政审批平台,各部门各单位行政审批效率、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和印章,原来各窗口都要对资料录入,办理四证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需3个小时,现在只需40分种就能办结。

(三)基建和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推行“一表制”。基建项目“一表制”就是把基本建设涉及的部门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一个平台上对外服务,实现审批项目和收费标准一张表公布,做到在审批环节上,一个窗口受理,一张表告知所需材料,一次性并联审批;在收费环节上,一张表公布标准,一支笔审定类型,一次性收取税费。实行联合受理、联合图审、联合验收、联合收费。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牵头单位“统一受理,抄告相关,集中研究,同步审批、限时办结”。

件即时办结率已达到70%以上,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到90%以上,常办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限由成立初期的21.6个工作日压缩到目前的3.2个工作日。

池州经市长办公会议多次论证,市政府出台《关于对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实行统一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市政务服务中心又会同财政局、物价局前期花了6个月时间制定了实施细则,对投资报建项目分11个具体类别,将涉及由建设单位缴纳的12项行政事业性及经营性收费统一换算成按平方米计征。2010年,依据情况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提请市政府又出台《补充规定》,将报建项目涉及的19项收费纳入统一征收,基本涵盖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后的收费。由申报人在中心住建委窗口实行“一次申报、一次缴费”,既方便了企业办事,也方便了企业缴费。2008年执收9700万元,2009年执收10105万元,2010年执收25000万元。在收费标准全面下降的前提下,有关单位纳入“一费清”范围的行政规费实现了收入同比翻番的效果,也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

我市宿松县在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中推行收费“一表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将基建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近一个月左右,同时杜绝了暗箱操作、人情税费和自由裁量,有效的防止了税费流失。自2008年5月份推行以来,为908家企业和社会事业基建项目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行政审批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省政务中心。

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中心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桐城市政务服务中心采购了246万元办公软件(不含硬件),蚌埠、池州等地在中心办公自动化方面都投入了300至500多万元的资金,保证了各项审批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心各项工作的支撑点。

我们还参观了省政务服务中心、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了解中心总体功能布局和平台架构,就蚌埠、池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的“一审一核”制、首席代表制、工作标准化、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待遇补助及考核、中介机构管理和中心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受益很多,为我们中心下步建设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经验。

三、当前我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充分调研考察对比,我们感觉到: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虽有明显改善,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匹配,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与外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还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问题和不足。

门名义上设立了行政许可科,但实际上职能仍然分散在各个科室,甚至放在二级下属单位,审批在部门内仍未完全集中到一个科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有隐蔽性,更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二)、项目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甚至转移至下属二级机构审批,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作为“收发室”,“两头受理、收费标准不一”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三)、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收费不透明。在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出现“断链”现象,集中、高效、协同的服务链条和网络还没有完全成型,未能充分发挥出集中、整合的综合服务功能,垄断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不规范,让企业多一站式服务。

(四)、窗口受权不到位。首席代表授权不充分,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事大厅正在加紧建设,我们将紧抓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中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进行二次创业,争创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优化行政服务。

环境的良好氛围。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规范和指导中心的发展。

(二)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

1、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对进驻新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及项目进行认真摸排,按照“进中心是原则,不进中心是例外”的要求,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及相关收费均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同时依据功能相近原则,以交通运输、企业设立、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为四条主线合理划分服务大厅服务区域,配齐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

2、建立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根据省政府对各级政务中心的要求,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资源,使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两集中、两到位”落到实处。同时加大政务公开及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网络资源,形成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提高行政服务的电子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3、构建企业登记、项目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充分发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强化审批服务项目的内在关联性,依托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推进窗口整合、项目融合和“流程再造”,完善并联审批。

(三)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创新审批服务方式。

1、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杜绝两头受理和“前店后坊”,保证项目的受理、审批、收费、结果均在中心。让窗口真正拥有审批的权限,发挥行政许可专用章作用。由于这项改革是中心推行行政审批方式变革的核心,必须具有彻底性,为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政府对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单位实施回头看,落实整改,强力督查和问责。

2、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集中办公优势,完善并联审批,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吸取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中心服务窗口普遍推行企业设立注册登记一表通、基本建设审批收费“一表制”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制等多种新的审批方式,完善重大项目全程代理制。

(四)、认真清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凡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所涉收费,必须在行政服务中心收费窗口缴纳。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专户管理,严禁“搭车”收费。建议由市纪检监察部门牵头重点清查行政审批服务中部门隐形收费和中介收费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口工作人员在中心工作两年以上视同下派锻炼,并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适当提高窗口考核优秀比例,同时每月给予适当出勤补贴和午餐补助,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六)努力探索一条机构精干、运作有序、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中心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统一窗口办公硬件建设,更新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软件,加强上网行为管理,以中心网站为载体,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对市级5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认的行政权力,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使网络成为群众和企业获取信息、办理申报、缴纳费用等有关事项的重要途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网上审批“快餐式”服务,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有序、公开透明、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2011年11月18日。

调研报告结构

1、区域介绍。

城市介绍、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行政区域、人口及城市发展的荣誉(配图)。

2、区域交通及基础设施状况(配图)。

(1)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和机场。

(2)能源、供、排水、邮电通信、环保、防灾等设施。

3、区域发展政策、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1)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展政策。

(2)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方向(配图)。

二、项目选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1、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1)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表(大区域内城市之间比较分析)。

(3)国企、外企和民企(数量、发展现状、经济实力、发展方向)。

(4)当地消费能力分析。

2、项目有关行业分析。

三、项目概况分析。

1、项目可行性分析。

政府整体规划、项目整体规划、开发思路(配图)。

3、项目选址地块的现状和折迁情况。

4、项目选址分析。

选址地块交通分析、五通一平分析、地理位置分析(配图)。

5、项目的评估及效益分析。

投资额、投资面积、投资条件、地价问题、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四、投资建议。

1、能否投资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投资。

2、投资谈判建议---谈判应遵循什么原则,如何谈判。

3、投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备注:首页封面、第二页目录。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为深入了解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5月,日照市气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先后到下辖莒县、五莲县气象局及市局人事教育、业务、财务、科技服务等有关局属单位进行了气象人才体系方面的调研,听取了受调单位对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今后全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日照市气象局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贯彻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原则,面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3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49%,其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0人,占13%左右,而且县气象局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全市第一学历为大专毕业的2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35%,第一学历为气象中专相关专业的人员共有31人,占39%,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人员共占70%。从技术职称上简析:全市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从年龄结构上看,50周岁以上人员有11人,占在职人员14%;40-50周岁人员18人,占25%;30-40周岁人员46人,占58%,是目前的高峰年龄段;30周岁以下年轻人员4人,仅占5%。从性别上看,男职工50人,占63%,女职工29人,占37%。此外,因工作需要,另有局聘人员4人,已报省局人事处备案。

此外,日照市气象局为1996年新升格的市地局,建局时间在全省市级局中最晚。就日照市局本级而言,人员编制包括两种,其中,省编人员32人,多数为气象相关专业,市编人员27人,多数为非气象专业。两种编制人事管理复杂,全局参照公务员管理15人,其中,省编管理9人,市编管理6人。一个单位,面对两类人员编制政策,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保险、养老、财税等多头对接,事务繁杂,疲于应付。

(二)对人才工作的主要作法。

等现状,对全市非气象专业人员首先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将非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培训政策范围,先后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气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人,约占20%左右,仍在读成人本科教育的还有6人。同时,对非气象专业的人员的开发、培养、服务锻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将市县两级统盘考虑,树立整体人才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整体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打破编制性质(省编、地编、局聘)、专业分类、市县差别等因素统一进行安排。一是加强了重点领域气象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按计划分批安排市、县局关键技术岗位和非气象专业的地方编制人员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学习气象相关知识;二是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了对在职研究生进修的培训力度;三是对紧缺和急需的非气象业务如财会等专业,也责成有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考试;四是加大了对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人才使用,积极为新晋级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是在岗位设臵中的级别,每年根据新晋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这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其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三是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新技术的实习培训教育。

二、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日照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甚至3。

为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出台了鼓励在职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种种政策,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因在职职工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我局又是超编单位,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后的人才使用没有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仍存在亟需人才缺少、专业与岗位不能有效匹配等问题,此外,在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基础差,人才培训政策的实施相对较晚。

由于日照市是个新升格的市,1993年才完成目前的建制,由于前期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照市气象局于更晚的1996年才设立地市局,人才队伍的基础差。就加强非气象专业人才工作而言,前些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匹配度不好,缺少符合非气象人才工作特点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与我市气象事业的要求相比,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同步。

(二)人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没有发挥出教育培训的最大效益。

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学习防雷专业的并不在防雷岗位,而长期于某一岗位工作的人员,又参加了非本岗位所需专业技术强化的学历教育等等。这些学历教育与岗位和部门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需做进一步的人员调整。

(三)对人才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工作理念不够新。

虽然从中国气象局到基层气象台站,各个层面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相比尚不能同步。一方面,气象事业特别是市局下属的实体、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人才使用的自主权,市局本身也综合考虑到编制性质、养老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远科学规划不够,在用人理念上往往急功近利,存在“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现象。另一方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较重,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在职称评聘等各方面没有更加平衡制约的政策,于实际工作中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如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认识和重视不够,存在虽有规划但并不深入细致,或者虽有了政策但并不能服务到位等现象。

(四)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意识不强,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

基本内容。

(五)市县人才教育不平衡,县局人才匮乏突出。

县级气象台站,因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财力状况差,往往更难以实施在职人员教育,也致使县级气象局成人在职教育发展缓慢。如目前莒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4人、五莲县局在职职工7人中,都没有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仍不高。

综上,日照市局党组虽然加大了人才在职培养工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对县局实施有计划的外出教育培训更加滞后,而且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职人员已经超编,因为编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引进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实施人才转型的难度仍然较大,仅仅依靠内部培养很难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和岗位适应性更强的业务人员。当前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任务都较重,人才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后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今后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水平不高,但也曾先后两次取得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五莲县局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也一直为地方党委、政府所称赞。所以,将传统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不断地传承,也是人才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教育工作中坚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日照市今后市县两级气象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规划,坚持“立足需求、重在使用、着眼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业务服务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重点加强适应基层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基层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落实基层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对人才工作的理念、扶持政策、发展环境、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基层人才工作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面,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赴基层工作和锻炼;通过对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积极的工作效应,缩小基层台站与省级气象局人力资源构成的巨大差距。

级气象局人事科定期对基层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并汇总到省局。同时,广泛宣传,主动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使每位人才都能充分、及时、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三是积极开展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针对预报预测、科技服务、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所进行的“技能评比”、“贡献评比”、“创新评比”等活动,召开人才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

(二)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完善市级局在基层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拟定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才指标评价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各类人才布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着手于合理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逐步使各类人才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布局上更加适于本地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力争能短期内实现市级局有4-5名、县级局有1-2名以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配备标准。

氛围,确保各类亟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县级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对编制外优秀人才同工同酬的使用机制和人才储备缓冲机制,根据事业需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旦有空缺编制,可及时通过招考等方式引入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人才流动和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人才现状,及时拟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三是要对实际需求和使用中的编制外人才,继续实施好人才代理制度,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问题。

四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扩大用人视野,合理明确和匹配气象业务和管理干部的上岗使用范围,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把握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创新基层局面。

一是要加大投入,在保障人才政策实施上要有重点和突破。每年从科技服务收入中自筹一部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政策通过资金保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结合点出发,加强调研力度,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业务、重点项目,来推进人才与事业互动、人才与项目对接,明确需重点引进或培育的人才专业的类别、岗位要求、基层导向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局校(院、所)合作机制,开展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和赴校(院、所)的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班培训和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技能细化、强化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培训。

四是要坚持“立足需求、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强化建设基层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日照市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特别是港口物流、钢铁化工、海洋渔业、水上运动、旅游观光、绿茶林果等特色工农业生产活动,建设一个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兼具特色服务的新型气象服务和管理创新团队。

五是市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以此带动人才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人才工作政策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又称行政审批中心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一站式”(one-shopstation)服务。指政府打破职能被分散于各部门的行政体制,将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登记、核准、备案、中介、服务等事项集中到一个部门运作并管理的模式。此后,这种新型的政府行政方式蓬勃兴起,方兴未艾,且呈不断发展之势。

作为一名派驻到人事窗口服务的大学生,在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已有一段时间,其中心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与实际成效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又该怎样实现新发展?我对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以来的总体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一、中心的概况注: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资料。

值三峡百万移民迁建告捷,丰都县全县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之际,县委、县政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优化丰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促进丰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决定择址新建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原名丰都县政务大厅),着力改善服务条件,方便外来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办事。新中心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集中对外服务。

(一)场所与功能。

新中心位于重庆市丰都县三合镇平都大道西段58号,办公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有咨询导引台、效能监察中心、收费银行、多功能厅、会议室、商务中心、中心机房,配备有触摸屏、显示屏、指纹考勤机、视频监控器、服务评价器,能够满足咨询投诉、办文办事、自助上网、网上办公、办件查询、在线监察、招投标会、可视会议、文印传真、票务订购、小件寄存、休闲等候等功能需求。

中心以“规范政务运行、提高行政效率、推行政务公开、优化发展环境”为建办宗旨,集信息与咨询、许可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主要职责是: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介绍办文规范、办事程序和业务流程;统一代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自助网上申报、查询服务;接受各类意见、建议和投诉。

(二)入驻单位及服务项目。

按照丰委发200747号文件规定,具有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登记、核准、备案、中介、服务等职能的57个县级部门全部纳入了中心集中办公。

中心共纳入许可类项目389项,服务类项目84项,收费类项目245项,进驻工作人员171名。

(三)信息化系统与运作模式。

中心建立了“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域名:),采用重庆汉光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汉光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按照“一窗受理、协同审批、同步办理、限时完成”办公要求,通过在线信息系统实现了各部门之间和服务窗口与原单位之间的联网审批,采取监控摄像与部门审批数据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对办件环节的全程监督,能够提供网上申报、协同办公、电子监控、电子评价、实时通知、统计分析、政务公开等服务功能。

中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遵循规范、高效、透明、便民的原则,对接办件实行“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转报件”、“急办件”、“退回件”六件分类管理,初步构建了“一门受理、内部运作,公示告知、承诺办理,超时调查、核实查处,统一收费、银行代理,主动跟进、全程服务”的运行模式,对能够即办的事项,由窗口即时办理,对不能即办的事项,由窗口在规定的时限内代为办理。

(四)服务与管理。

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丰都县行政管理委员会日常办公机构,负责中心的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编制10人,内设办公室、项目管理科、督查督办科、投资服务科四个科室。中心按照建设全县“政务服务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勤政廉政的窗口、机关作风的窗口”的要求,全力打造重庆一流行政服务中心。

二、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丰都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作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新中心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承担了全县的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职能,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大平台,深受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全县制度竞争力和政府管理竞争力中名列前茅,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完整的窗口式行政服务体系。

至政务公开全面推开后,即面临如何寻找有效载体,不断巩固、深化、完善的问题,我县作为重庆市试点城县,又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此,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共同产物应运而生。自2001年县级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部门相继建立对外服务窗口以来,至2007年我县行政服务中心经历了从大厅——中心的演变。根据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效率等综合因素,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已形成功能明确、门类齐全的窗口式行政服务体系:集中公开办理基本建设项目、工商登记、企业技术改造和对外经贸等与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的审批事项;专业范围内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涉及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的各方面事项。

截止今年2月,新中心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累计受理办件77余万件,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8%,收费窗口收费近6亿元,共接待各地来访百余批次,电子测评“非常满意率”达99.2%,基本做到了“服务零投诉、满意百分百”,受到了市、县级领导、各级媒体和社会各届的普遍赞誉!全县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创建以来,围绕“便民、透明、高效”即为申办对象到政府机关办事提供方便的场所,为政府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提供透明的环境,为政府领导协调部门间的经济管理事务提供高效的机制的总目标,把实行政务公开,改革审批方式、规范审批行为、完善监督机制作为主要任务,实行办理事项全面实时公开,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作出了贡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好评。

(二)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各行政服务中心本着设计思想一步到位,具体业务逐步发展的思路,采取开放式结构、模块化组合,2007年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后,根据集中监管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服务功能由行政审批向政府重点监管行业和服务领域拓展,目前已逐步形成集行政审批、资源配置、行政监察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

一是向工程招标和资源配置领域拓展,建立了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标方面,依法实施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土地开发项目招投标;机电设备进出口招投标;政府重点监管行业的服务招投标和竞价性标的拍卖业务。产权交易方面,依法实施房产产权交易、经营性土地转让、非证券类各种所有制各种形态的综合产权或部分产权转让及高新技术产权转让事项,实行“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主导、依法监管”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正。

二是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建立了求助服务平台。由政府提供运作成本,无偿为县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其基本运作方式是有效整合政府、县场、社会三大资源,将县民多样化的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实现有效对接,以深入社区现场的操作方式解决县民生活难题。群众只要通过电话或上网点击http:///网站,即可了解和办理。服务理念和宗旨是“以人为本,便民利民,有求必应”,为县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目前服务范围已覆盖到全县,成为全县县民日常工作、生活不中缺少的服务平台。

三是拓宽行政监督投诉渠道,建立了投诉平台。丰都县效能(廉政)投诉中心成建制进驻,日常管理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受理企业、群众对机关效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行业作风建设、各项专项治理、违反有关审批制度改革规定和妨碍丰都经济建设、政令畅通等问题的投诉。同时承担对县行政服务中心进驻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行政监督和日常检查。投诉平台开通24小时畅通的全县性统一的公开投诉专线电话及网上投诉,统一受理全县的各类效能(廉政)投诉。能够积极查处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较好地发挥了“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消除矛盾的减压阀、投资环境的维护者、党风廉政的监督岗”的作用。

(三)规范基础环节,促进权力透明高效运作。

我县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三位一体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同为一套班子),行政服务中心不但是落实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载体,也是政务公开的平台,改革措施在中心得到集中体现。一是坚持合理和合法原则,规范审批权的行使。改革过程中,一方面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设定和实施权限对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一方面着重围绕哪些属于政府职能、哪些不属于政府职能,哪些应该事前审批、哪些不应该事前审批,哪些需要审批方式管理、哪些不需要审批方式管理等,对县级部门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妨碍县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坚决取消。通过改革,摒弃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行政权力、不符合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影响公平和效率的行政审批行为。

二是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每一事项具体运作程序。在规范审批权行使的基础上,对全县保留的所有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实施主体、承办处室、办理期限、审批方式、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许可程序、受理地点、事后监管措施等10方面内容都做了规范,按照统一格式形成“一事一表”,制作成电子文本分别在县属各类媒体和中心窗口公告,作为实施审批、实行政务公开和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依据。这一基础性工作较好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政府部门与办事群众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行政部门履行审批权力随意性、裁量权过大和对具体审批行为难以有效监督等方面问题,实现了行政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实行规范化服务承诺,明确每一事项的责任主体。与“一事一表”相对应,组织各行政部门制订“规范化服务承诺书”。承诺书以表格形式对本部门每一审批事项的办理地点、办结方式、承诺时限、受理窗口、经办人(ab角)、终审负责人(ab角)及联系方式等方面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以实施机构名义向社会公开承诺,明确每一审批事项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这一做法既是对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同时也保证了监管机构和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四)改革行政方式,再造审批运作流程针对以往突出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审批环节多、时限长,重复审批、交叉审批现象严重的实际,我县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把实现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作为重点,提出了从“严入宽管”转变为“全程监管”;从“注重审批”转变为“注重服务”;从习惯于直接和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改革任务。以精简、效能为着力点,总结推出了“政务公开制”、“窗口服务制”,“并联审批制”、“备案监管制”等10项创新的行政审批运作制度。并充分利用行政服务中心进驻部门集中的优势,再造审批运作流程。

一是变行政程序为政府内部工作程序。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了“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机制。对涉及部门内部多处室的审批事项,由一个处室受理申请和送达批件;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由一个部门(主办部门)受理申请并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或采取联合审批方式办理;对涉及多个行政层级的审批事项,下级部门一律程序性转报。变行政程序为部门或政府内部的工作程序。与此相适应,相继推出了投资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三站式”联合办理方式,生产性基建项目审批的二级代理制,企业技改项目备案登记制等做法,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避免了行政审批相对人多头申报、重复提供资料等麻烦。这些制度从方法和手段上为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政务公开进行了具体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是推行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根据《行政许可法》便民、高效原则和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规定,为改进行政许可方式,减少行政许可环节,在不增加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内设机构改革,把分散在政府部门不同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整合起来,设立行政许可科,同时行政许可科整体移驻行政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我县将逐步推行这一做法,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发挥聚集效应,加强多渠道集中监管。

我县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把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权力监督体系,作为从体制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加强廉政建设的治本措施,形成了由行政监察机构专职监督、中心管理机构日常监督、进驻部门相互监督和办事对象监督评议的大监管格局。

三、问题与困惑。

调查表明,行政服务中心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当前不少中心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不进则退。

据统计,短短几年全国出现了省、县、县级中心4500多个,这些中心已成为新的重要的行政资源。但是中心作为新生事物,是在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都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上马的,有些甚至是随大流而建的,中心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心功能如何界定更合理?运作中遇到哪些问题?能否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等等,不同对象有不同甚至相左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中心发展前景问题。

是“民心工程”、“阳光工程”?还是“权宜之计”、“临时性措施”?当前,在中心建设的前景上有两种不甚相同的意见。主导意见认为: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意义重大,是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龙头工程”,是反腐倡廉的“阳光工程”,便民利民的“实事工程”,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实践。但是,在怎样看待中心建设上,也有杂音:搞行政服务中心是不是“形式主义一阵风”、窗口受理是不是“多了一道环节反而增加麻烦”、能否真正解决窗口是“收发室”的问题,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随着行政审批事项的减少还要不要行政服务中心,发达国家不见得都有类似行政服务中心等等。

调查表明,普通老百姓和广大中小企业是坚决支持拥护的。反对者中多数是实际行使审批权的部门中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原本非常熟悉行政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当然,这些不同意见也反映了中心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包括管理、运作、服务等方面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实践中反思改进,用工作成果加以回答。

(二)关于中心的性质和功能定位问题。

(三)关于中心的存在依据问题。

是不是“无法管有法”、“无权管有权”、“业余管专业”?相对于各行政部门的职能法定而言,中心的存在缺乏法律支撑,行政许可法只明确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严格来说这还不能作为是中心存在的确切依据,至多是引导性的;丰都县政府出台的《中共丰都县委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没有赋予中心管理机构明确的职责权限。相对于各专业部门来说,中心管理者不可能全部掌握各专业范围的具体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很难协调专业部门从业务特殊性出发强调的特殊要求,甚至是借口业务特殊性而设置的障碍。当前虽然中心日常管理机构多数为行政编制,但也有事业编制,甚至是临时抽调的。更主要的是职能不明确:有的中心政府赋予了业务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有的只有协调服务职能,有的什么也没有,大致相当于平台的物业管理服务部门。与行政部门比,不管从机构性质、职能还是固有地位来说,中心都处在劣势。因此明确中心在政府行政机构序列中的位置,由政府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的关键。

(四)关于中心业务运作问题。

在现有管理体制机制架构下,能否真正解决“三个不到位”问题。“职能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并联审批运作程序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各中心都不同程度存在,其轻重往往会随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职能不到位”表现为该进中心事项的没进中心办理;“授权不到位”表现为窗口现场办理能力不高,类于“收发室”;“并联审批运作程序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涉及多部门的重复交叉事项没能按照联合办理机制组织运作。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初衷之一,是对涉及多部门的重复、交叉事项进行组织、协调,保证高效顺畅运作,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集中不过是“扎堆”。比如企业登记至少涉及5~6个以上部门的前置、后置审批、登记,基本建设项目更要经过10几个部门,20多个环节,针对这一问题,全县范围推广实行了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出台了提高投资项目办理效率的实施办法。但这些创新性探索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位,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中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实施后,如何按照新的核准、备案规定,组织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相关部门高效运作,形成良性互动,仍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五)关于中心与派驻部门的关系问题。

能否改变“看到的管不着,管着的看不到”,“管人管事脱节”的现状。中心工作人员的主体是各相关行政部门派驻的。目前,各部门派驻人员与中心管理机构的关系是松散型的,人们戏称中心为“联合国”。派驻人员行政人事关系在部门、工资福利在部门,受部门指派履行所属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党团组织关系在中心,日常工作纪律和行政管理由中心负责。这一特征决定了管理工作脱节,造成部门派驻的工作人员对中心缺乏“归属感”,易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因此,理顺中心管理机构与部门派驻人员的关系,提高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心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另外,上下级中心之间、中心与部门分中心之间隶属、指导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关系,各中心各自为政,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

总之,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为中心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广泛重视支持与这项工作进入常态之后这种氛围有所减弱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期望的日益增长与中心服务资源、服务能力有限性的矛盾;表现为中心建设发展所需的共同观念和体制环境与当前行政理念和行政结构现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中心便民、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与现有行政习惯、利益结构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心建设的成效和长远发展。

四、思考与探索。

我县是较早创建行政服务中心的城县之一,其成果、探索包括存在的问题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中心建设发展到今天,已告别“童年期”步入“成熟期”,进一步规范提升的时机已成熟。理由有五:其一,中心的创建及其成果符合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大趋向;其二,中心的探索历程及其出现的问题已为进一步规范提供了实践经验;其三,当前中心建设的“蜜月期”过去,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很容易随着县委政府重视程度和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不进则退,有可能反弹和回潮;其四,中心存在问题和困惑的破解,可以同时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至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五,中心发展之初,是作为把握体制创新先发优势的重大举措来对待的,发展到现今规模后,高层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关注,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思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把中心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台阶。根据自身实践的经验,希望能够组织力量对中心建设理论、政策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关注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

把中心作为更新行政理念、加强自身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大举措来对待。由于中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领导和推进这项工作的机构也表现出多样性,从全国范围来说,有的是政府办公厅(室)主抓、有的是纪检监察机关主抓、有的是人事编制机构主抓、有的是体制改革机构主抓、有的是政府法制机构主抓、有的是政务公开办主抓,有的是招商机构主抓。其实中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单一的,而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任何单一方向的努力都有可能偏离本质。必须赋予中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综合和重头地位,作为更新行政理念,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构建公共服务体制的龙头工程对待,充分发挥和始终保证中心建设的综合效能和正确方向。

(二)功能构架上。

把中心建成集“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效能监察、社会服务”于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拓展行政服务中心内涵。如果把包括行政审批服务、行政效能监察、要素配置、社会服务四部分功能集中到一个中心,是对现有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的突破,可以抓住政府现阶段需重点监管的领域和公众的期望与需求,对于方便企业公众、展现服务型政府形象、加强集中监管、提高行政效能、节约行政成本都有实质性意义。

(三)管理体制上。

把现有中心管理机构改设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能权限,提高协调权威。我县中心管理机构主体上为政府派出机构,行政编制,但名称不一,管理职能和权限不一,有的还是事业编制,有的属临时抽调。指导关系也不明确(定位为“信息沟通、业务协作和工作配合”),近年来有一些自发形式的交流探讨,但不构成行政层级关系,也缺乏审批业务上的实质性联动,业务规范、服务标准、信息共享很难做到。因此,迫切需要纵向上明确上下级中心之间的关系,横向上明确中心与部门分中心之间的关系,构筑联动工作网络,以更好发挥现有中心的整体效应。这一管理体制与我县中心的现有管理体制相比,从机构名称上进一步明确了性质和权威,强化了对行政审批行为的日常管理职能,也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关系,便于建立联动工作网络。这一做法解决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如何从体制上加强对审批行为的日常监管问题,也解决了中心机构设置、管理力度的问题,不失为是加强中心管理协调的一种积极探索。

(四)技术保障上。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建设情况。根据《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通知》的要求,为全面了解掌握《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lb/t*)实施以来*区游客服务中心整体情况,*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深入各乡镇社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

正在建设的有:江南街道南山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八塘街道山泉农庄游客服务中心等*个,目前正在有序施工中;规划建设的有江南街道漪澜塔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新塘镇草坪村游客服务中心、木格镇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游客游客服务中心、木梓镇石牛岭绿色矿区游客服务中心、*南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旅游咨询服务点等*个,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阶段。建成开放*个,整改和新建*个,规划建设*,共计*个。

*.服务功能。*区各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点,均按照《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和《广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整改提升。已经建成开放的郁江公园和东津冲口等游客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区、后台办公区及设施附属区,游客咨询服务工作设备、展示宣传设备、公众自助查询设备、游客休息设施、特殊人群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基本具备游客咨询服务、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宣传等功能,人员配置齐全,管理制度健全。

可接受旅游来访者的现场咨询和信息提供服务、可通过公布的旅游咨询热线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可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的触控网络设备提供旅游信息网络查询服务、可提供旅游信息和旅游特色商品的展示服务、代理服务及其相应的游客自助服务、休息服务、专项接待服务和投诉接待服务等服务内容。正在整改和新建的义乌小商品城城市旅游综合体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南山公园和南山寺游客服务中心等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面积符合规范、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设备齐全,皆具备游客咨询服务、旅游投诉接受和转达、旅游宣传等游客服务中心基本功能。

*.管理模式。目前*区各游客服务中心由建设单位负责设施设备日常运维和建设整改,有专门运营管理公司负责日常接待人员的安排和运营管理工作,归属临近乡镇具体监管相应游客服务中心运营情况和建设整改情况。

*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全面统筹全区各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和建设整改情况,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申请上级政策资金和商养结合管理入驻等方式扩充游客中心运营管理资金来源,保持各游客中心日常运维和整改建设的平稳有序进行。

*.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现状。*区大部分游客服务中心仍处于整改建设阶段,建成开放的游客服务中心也开放时日尚短,相对旅游发达地区和运营成熟的游客服务中心还有较大差距。景区内的游客服务中心有相对稳定的客流支持,各方面相对比较成熟。

例如郁江公园和四季花田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咨询、休息和卫生安全等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接待、宣传展示和投诉处理等服务功能齐全,由郁江公园和四季花田各自专门的旅游经营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其游客服务中心日常接待和运营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且不定期进行旅游产品知识、对客服务意识和日常管理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满足其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内各类游客来访情形的应对处理能力和游客中心日常管理必备的专业技能,基本能保证其游客服务中心的平稳有序运行。

各景区内游客中心所在区域的特色产品及相应知识不够丰富且更新速度不够快,不能满足来访游客的信息获取需求;游客服务中心运营接待人员不够稳定,时常面临运营人员紧缺压力问题;另外*区各游客中心运营管理、整改建设经费仍然较为紧缺,资金来源渠道仍然相对较窄等,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压力较大、建设和整改时有停摆,是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综上建议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和资源特色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并加快当地特色产品知识的更新频率;各级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各游客中心运营管理公司适当提高其运营和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水平,保持运营管理团队的稳定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区及以上旅游主管部门整合各方资金来源,加大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建设的资金倾斜和投入力度,助力各区游客服务中心形成体系,规范平稳运行。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结构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据20xx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要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有条件的镇街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重点,着力抓好市场建设,搞活产品流通,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

调研报告框架材料

作者。

(单位)。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关键词的)概念和内涵※。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三)对问题进行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相关基本理论或研究现状。

(一)主要理论。

1.主要理论派别和重要研究人物※。

2.主要的理论内容。

(二)理论比较。

1.主要概念的比较。

2.理论提出的相关重要模式及比较。

(三)对理论的主要应用现状和评价。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可略写)。

(三)调研内容和分工。

(四)调研过程。

(五)调研事实基本情况。

1.工作状况。

2.统计数据。

3.典型案例。

……。

四、调研情况的分析(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或主要的成功经验)。

1.问题一(成功经验一)。

表现;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推断及依据。

2.问题二(成功经验二)。

表现;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推断及依据。

3.……。

(二)原因分析。

1.人。

2.财、物。

3.机制。

4.形势。

5.环境与条件。

……。

(三)影响。

重要意义(危害性)等。

(四)调研结论。

五、建议和讨论(重点)。

(一)建议。

1.人。

2.财、物。

3.机制。

4.形势。

5.环境与条件。

……。

(二)讨论。

参考文献:※。

[1]……。

附:调查表、记录表、统计表等.备注:带※号的部分可以省略或弱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