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教案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2 22:19:04 作者:字海 花瓶教案反思(大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花瓶教案反思篇一

《可爱的小猫》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对加法、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探索并理解“0”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正确计算和0有关的5以内数的加与减,初步体验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起初我和很多同行的看法一致,觉得内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没什么可教的。其实并不然,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以及学生前期测评分析的结果看,本节课并不是没什么可教,而是大有学问。这个“0”也确实一点儿都不简单。我以前的教学重在学生的“算”,过分追求速度和正确性。而在进一步地思考后我认为这节课要重在“理”。所谓的“理”说的就是对“0”的意义的充分理解。

在江山野的《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一文中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完全依靠教师、基本依靠教师、相对独立学习、基本独立学习、完全独立学习五个阶段。一年级学生受到心智发育的限制,学习目标、方法不明确,而且其抽象思维、理解力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属于第一阶段。而数的意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们不可能达到直接理解的程度。所以在学习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将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直观材料,带领孩子经历“直观实物——计数工具——数学符号”逐步抽象的概念形成全过程。

教学开始充分利用“小猫吃鱼”这样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境,设计了“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看图、表演、聆听、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借助实际情境初步感知0的特殊含义。通过一帧帧画面的推演,学生看到剩余的鱼由3条、2条、1条到1条也没有,充分理解了事物的数量变化,从而引出“没有”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0”。

有了直观实物的感知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拨珠游戏”,让孩子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小猫剩余鱼的数量3、2、1、0,利用计数器来进一步对比认知5以内数的意义,促使学生深入理解0表示没有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

最后很自然地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表达,使概念的学习形成完整的回路。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与学生认知发展同步的概念形成、理解的过程,学生对“0”的认识也就不再简单,再去进行相关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0”的不简单就在于它的意义不是一层,它是个“多面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0的其他两重意义,教学中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在孩子们认识了第一种意义学会了读和写以后向他们抛出“你在哪儿都见过0?”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始寻觅身边的0。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后将他们的发现归类整理,概括出尺子、温度计等的0是测量起点的意义;而号码、车牌等里的0则起到在编码中占位的作用。

这样的设计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接,有助于他们顺利地接纳新的概念。正是遵循罗素在《教育目的》中所提出的“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的观点来思考的。这样的设计从发展数感的角度说,学生对“0”的意义的感知、理解是很深入的。从运算能力培养看,有了意义的奠基运算的高塔就不是空中楼阁。学生对“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以及“任何数减0仍得原数”的公理的认知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用意义来解释。

这节课的教学获得了很多好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注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多,在计算的训练方面稍显清浅;对学生表达交流的指导还有不足;在评价层面上还有过于笼统效果不佳的问题。

花瓶教案反思篇二

公开课教学的时间又到了,上什么好呢?我衡量再三,决定选择《可爱的娃娃》这篇课文。

这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13。诚实"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变得不快乐了。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好像在问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淋湿了她。第二天,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课文选定后,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呢?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围绕"让学生有话说,在提问中理解课文"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会生字。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达到读通。学生读准和读通的过程也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就是质疑问难,抓住重点,读书讨论交流,进一步品读课文,诵读课文,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

在读准课文中,我还设计了两个识字游戏:"把生字送回家""登山游戏",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的喜欢,他们自己当运动员自己登上识字山峰。从课堂上来看,识字对他们来说,学生感兴趣,学起来特轻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品读、诵读课文,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出乎意料的活跃,他们非常积极,高举的小手如林,提出的问题令我惊喜异常,也措手不及,一开始,一位学生问:"可爱的娃娃指小姑娘珍妮还是那个布娃娃呢?"问题一下切入重点。另一位孩子紧接着问:"珍妮为什么要拿那个娃娃?"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娃娃太可爱了。"借这个机会,我马上让孩子们朗读课文。课文刚朗读完,我正想引导孩子用自己做错事的心情去体会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教师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习,当我想说自己做错事的心情和想要带着这种心情读时,学生不让我说,我只好说:"孩子们,能让我先说吗?"学生坚决不同意:"不要,我们先说。"我只好让孩子们继续说,孩子们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珍妮的妈妈为什么没有骂珍妮?她妈妈太好了!"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太有现实意义了,马上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一个说:"要是我妈妈早就骂我。""是呀,我妈妈还会打我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妈妈当然不能打孩子了,要不,会没有信心的。""是呀,是呀!"孩子们又找到共同的话题了,他们又开始议论起来,甚至把赏识教育搬到了课堂,我一看,天呀,时间都快来不及了,我备课的计划全被打乱了,我说:"孩子们,这个话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好吗?"但他们还不想停止,我只好硬性规定,孩子们才勉强地挺住了。但接下来的学习,孩子们再次不理会我,继续对珍妮的害怕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不让我发言的机会,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停住了。

课是上完了,我既惊喜又遗憾还有些尴尬迷茫,惊喜的是我设计的方向是对的,整节课中孩子们真正地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学习的积极性高,师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评课时,一位老师戏称:"你被学生丢掉了!"的确,自己在课前对孩子原有的知识了解不够,小看了他们,而且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地方引导他们深入到课文。课前预设的问题没完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所以,课堂中产生的二度设计,教学机智做得不够及时,结构不够紧凑,结果课文朗读的时间少。但是,过去我们说带着问题学习,要么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不太理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他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按老师的预设由学生提问题,不太理会那些离开了预设的问题。这样的提出问题学习,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这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自己提出问题,在认真读书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虽然朗读交流、指导的时间较少,但孩子们在自己读书、小组读书的学习过程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在此,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对的,即使我们老师暂时被丢掉一边也是值得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怎样处理好教材,对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如何运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花瓶教案反思篇三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再简单的文本,如果备课时能认真深入地准备,也能上出精彩的一节课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让学生们自主探讨,不再进行“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的机械性教学。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设定为一课时,时间上比较紧,个别学生不能很快地进入老师设定的状态中来,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仍然做了“文抄公”。如何调动这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还值得我去探究。

花瓶教案反思篇四

聪聪是一只经过驯养的可爱的小象。它会帮助主人做家务活儿,可能干啦!

有一天,主人让聪聪把一只漏水的铜壶送到铜匠铺去修理。过了一会儿,聪聪用长鼻子挂着修过的壶回来了。主人往铜壶里灌上水,发现壶还是有点儿漏,就让聪聪送回去重修。

在路上,聪聪用鼻子吸了一些水,把铜壶灌满,然后扑踏扑踏地向铜匠铺走去。

聪聪来到铜匠面前,用长长的鼻子高高地举起铜壶。铜匠看见铜壶还在漏水,一下子明白了。他用手拍拍聪聪的头,说:“你真聪明!”于是取下铜壶重新把它修好了。

小象聪聪用长鼻子挂着修好的铜壶,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它把铜壶举得高高的,好像在告诉路上的行人:“你们瞧,我多有办法!”

花瓶教案反思篇五

1、课堂加上傣族风情的欣赏的目的:歌曲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对于“傣族”“吉祥”不甚了解,再说还有充满傣族风情的旋律,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傣族的风土人情。这一环节的加入让孩子们很兴奋,对于“泼水节”“孔雀舞”傣族的风情都有了一个的大体的认识。为歌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歌曲的过程,通过聆听说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说的很全“温暖”、“柔和”“亲切”“轻巧”等等。

3、打击乐器的加入,很简单,似乎是为了乐器而加入。这里可以尝试一下响板的运用,充实一下课堂,在这一个环节,重复的较多,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4、最后的《大象》欣赏,没有展开,只是让孩子们简单的听了听,对于“华尔兹”“低音提琴”大象的笨重与可爱,音乐的东西少一些,让孩子们通过律动的形式,将大象圆舞曲演绎。

花瓶教案反思篇六

在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时我采用了接龙演唱的形式,分别进行了“教师先唱学生后接”、“学生先唱教师后接”、“男生全体演唱”、“女声全体演唱”等多种练习形式,每次演唱结束学生都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说“老师唱的又轻巧又有弹性,我们唱的有些生硬、老师唱的流畅熟练我们有点紧张张不开嘴”等等,在同学们幼稚而又真诚的评价声中,每一遍的演唱都有一点点的进步,先是唱准了节奏,随后解决了音准,接下来学生能够熟练的放声演唱,最后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用非常自然的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了,听着学生们动听的歌声,看着学生们喜悦的表情我也被感染了,边弹琴边和学生一起演唱,陶醉在歌声的海洋中。

可见将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内容中去,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演唱、表演、创编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