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7篇)

时间:2023-09-30 02:41:09 作者:GZ才子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一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能去爱一个人,慢到我们的心只有能放下一个人的空间。我遇到你,从此之外的风景只是经历,那美好的将成为永恒。

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爱情出了错,两个人都有责任。

自私、猜忌、两个人思想的不对等都无法构建完美的爱情。爱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谋求肉体关系而维系的感情,总是会在短暂的热烈中支离破散、灰飞烟灭。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诗篇。阿圆是幸运的,她有懂她的妈妈,她有爱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彼此深爱。这是最完美的童话。

孩子是天使,是让两个人关系更稳固,更有共同语言的纽带。

虽然养孩子绝对是一个让经济负增长的投资,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和更深层的教育经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礼物。

我敢说每一个拒绝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嘲笑自己曾经的观念是多么可笑和无根据。当然,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含着金钥匙拼爹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劳碌、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华。

数万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长的支出,你要去维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拥有一个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是在荆棘和苦楚中走出来一条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长大前,我们是父母怀里的小宝贝,长大后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唱着好听旋律的情怀主义,诗和远方是要在努力奋斗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后享乐主义。

你坚持,你努力,你终会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仨一起走下去,这是最温柔,最美丽的风景,比诗和远方更真实。

读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几度放下,搁浅,数次有想哭的冲动。我心疼这个百岁的老人,在短暂的时间失去女儿、失去爱人,独自行走在风里。

虽然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气和,用不急不缓的语调来回忆她失散的亲人。且不提钟书的才华横溢,再优秀的他也不过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支柱,只是她的爱人,她女儿的父亲,她陪伴走了多年的亲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爱,也给你伤,它给了你甜,也给了你苦,它给你无与伦比的爱情,也留给了痛入骨髓的悲伤。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飞翔的鸟儿懂得,只有她那颗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伤不必说,有些痛无需言,那些想念和悲伤都通过了她的温婉、她的娓娓道来得到了体现。

真的心疼这个坚毅的老人,再坚强的心也不过是女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水结成了冰,还得拼命把自己焐热,只因为逝去的已经不能重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爱情永远活在灵魂里,杨绛一定是依靠着爱的坚定、细微的真诚来守护着自己的一颗初心。

无论多苦,无论多悲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样,愿您们一家三口在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恩爱如常。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二

初时听闻杨绛,由老陈介绍,虽是女士,却多称为杨绛先生。

对钱钟书的认识,则来自于《围城》,还记得读《围城》时最大的惊愕,在于读到书的结尾,钟声响起,著作就结束了。这是唯一一次读书后意犹未尽,总期待着故事会有下一幕。

对两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读《我们仨》。这书不似普通传记一般纯粹记录,而是带着丰富感情的描写。

书的开篇,“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即已经表达了杨先生对丈夫的思念。我们总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维持永恒,《天国的嫁衣》结尾,程海诺送陶艾青去见陆子皓,也曾在内心呼唤,这一段路程,永远没有终点。而不好的事情,却希望他仅是个梦,希望着梦醒了就没事了。

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呢?是一家人围炉包饺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厨房忙前忙后电视机播放着“了解世情,关注民生”!厨房是一个家庭的重地,却也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美满的体现。有人愿意给自己做饭,是人间一等美事;有愿意食自己做的饭的人,是人间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说教师是世界最伟大的职业,那厨师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职业。杨绛先生承诺“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钱老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而杨绛先生又说“说实话,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还有什么比“我们仨”幸福的呢。

杨绛先生形容“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什么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后的话题里,有机会再引用来说。在我看来,总的来讲这书描绘的是“我们仨”的亲情与三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吧,全书是通过各种细节的回忆来描绘的。

以前对亲情不甚理解,适逢读书的两天头疼的厉害,尽得家里人照顾,想来若是一个人在外,孤苦无依,怕是一觉又一觉且对付过去了。在中国总有不少讽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是出于某一种虚荣心,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认与批评。但是庆幸自己还未完全处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对于往后组建家庭的时候,多了些期待,一种关于家的温暖的期待。

头疼之后,自身仿佛带着一种沧桑感与凄凉感,带着这份感觉去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我们仨”相辅相持的不易。

“我们仨”一生没有特别伟大的追求,最过惹人道的大概仅有钱老的一份狂吧。我们仨一生都在珍惜时间,不敢耽误半分。珍惜时间工作,珍惜时间读书,珍惜时间陪伴。

这或许是我最大的体会吧。诚如胡适先生所言,其实每一个人到最后会投入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谁也说不准,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与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远,大概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罢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该认真去做好,我想,这比其他的各种职场新人的鸡汤教训来的简朴也真挚的多。工作之余,则应多花时间学习,学无止境,学如不及。陪伴亲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说。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三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开始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又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湧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的辟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摊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政要上闩。

我睁眼身在客栈。我的心已结成了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锺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石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笑点也不见了。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一下子扫落在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遇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走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四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合上书,一丝丝疼痛不经掠过心头。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都老了。”一个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时,回忆起远去的天伦之乐,悲欢离合。有说不完的悲凉,道不尽的追忆。一趟末班车,一连串的死胡同,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长梦乍醒,辗转反侧,原来他们仨已经失散。

杨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三个很单纯的学者,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六十年间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成就了一段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又而潸然泪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发生在英国牛津。钱锺书自叹“绌手笨脚”,初到牛津,磕掉大半个门牙。一个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一个经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学生。钱锺书和爱妻杨绛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求学生涯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精神充实。

《我们仨》从阿圆呱呱落地开始,又因阿圆悄然离去结束。钱媛,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过目不忘”。和父亲钱锺书最“哥门”,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杰作”。他们仨的家庭温馨而简朴,相聚甜蜜,吃馆子连着看戏,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无穷的趣味。当然,离散也伤怀,钱锺书蓝田师院任教,钱媛赴留学英伦,一家人分居各地。他们仨一生坎坷,钱锺书和杨绛早年异国他乡求学,回国后无固定住处,不断奔波,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钱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进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亲钱锺书和女儿阿媛分别住进两个医院,杨绛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现在,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杨绛先生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锺书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于是钱锺书故意慢慢地走,让爱妻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的长梦。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块“望夫石”,屹立在山头,守望离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钱媛写给父母信件的笔迹,还有为父亲画的画像,温馨及至,饱含亲情。看后不经心生温暖,含泪伤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先生“心上绽出几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五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六

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杨绛的《我们仨》。早就想看的一本书。文章对一家三口的生活、学习、工作娓娓道来,通篇透着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却不多。这个家庭有钱钟书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杨绛这样出类拔萃的女作家,还有钱媛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女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无论穿衣吃饭,还是游戏打闹,都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快乐。也许无欲、不争,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杨绛看似琐琐碎碎的记录,却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爱,有丈夫事无巨细如实禀报的一往情深,有妻子为丈夫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有女儿对父母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照顾。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的纽带,更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文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三口的悲欢离合,聚散分离。其实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在一起就是温暖的。一个人到两个人是快乐的,两个人到三个人是幸福的,三个人到两个人是悲伤的,两个人到一个人是无奈的,走着走着就散了!到哪儿去寻找你们,到哪儿去寻找你们、、、、、、也许我们无法知晓杨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毕竟还有一个人陪着她继续下一程,尽管时间是那么短暂。到一个人面对一切的时候,回忆、记录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为了陪伴杨绛的最好伙伴。

我们仨原本是钱媛从杨绛这儿抢去的题目,可钱媛由于疾病先于父母离开了。躺在病床上的她争分夺秒的想完成这个题目,忍着病痛写了几页,但总归没能写完。作为母亲的杨绛,为完成爱女的遗愿,更为记录下仨人的点点滴滴幸福,虽然年事已高,还是完美的完成了这个题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现给了世人。这或许是对先走人的最好纪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文学大家钱钟书,专业领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不畏权贵,与世无争,还能够看到他日常生活的可爱,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能够了解一个兢兢业业,聪慧过人的好女儿钱媛。也能了解杨绛相夫教子,不甘落后的好母亲。对丈夫的依恋,对女儿的不舍,都让人觉得那么温暖。

开篇我们老了。关于梦的记录,我是相信人老了确实会是那样的,就像人在临终前的回光返照,还像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亲情是相通的,挚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什么都分不开。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许杨绛一生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那么温暖,只是有人感觉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关于附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经属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实生活从来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们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也许有一天,坐着摇椅在太阳底下,独自翻看老相片时,如电影般的过去,会让我们久久回味,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忆。

我们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七

杨老的记叙方式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平铺直叙,情感起伏很少,但拦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来,可能因为平淡文字中满溢的温馨、幸福还有和谐。

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大多数都只体验过父母的相处方式,这时候家庭生活和谐的重要性就无限凸显了。要多读书,才知道和谐的家庭是什么样,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欢杨老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都不一样,绝不强求统一,生活习惯上,你虽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绝不强求绝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时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为对方考虑,互相扶持,没有什么事是谁必须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义的思维定势限制,我这样做只因为我愿意为你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陪伴着,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爱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万不要被工作、生活压力淹没了生活的乐趣;如果迫于现实无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养成习惯,只待相聚时分享,再次成为最了解对方的人。

杨绛先生理解钱老的孩子气,无论这么个大人物做出多么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觉得很正常,并且非常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在杨老看来这就是钱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于生活物质方面的问题都不再重要;但钱老对杨老也是极关心的吧。无论如何,能够培养出钱媛这样孝顺暖心的女儿,可以看出从小的家庭氛围绝不缺爱,多么温馨。

慢慢体会,多看几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