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5 13:18:42 作者:曼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大全(13篇)

2.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使我们在写作时更有思路和灵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心筛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借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关心和爱护人类,她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一切,她包容人类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已改正。春天小草破芽而出,心中会略过一丝惊喜吧;当感受到夏风中清凉的风,心里所有的烦恼被舍去;当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便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当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白雪皑皑的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而我们呢,却因为乱砍树木,破坏自然,吃野生动物而引发的荒漠化、缺水以及新冠,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人类,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让环境造福人类。工厂的污水使得水源被污染,人类的生命面临着危险。各种白色污染,小鸟的家园受到了伤害。人类啊,醒醒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不想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自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正视自然,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互利共惠,真正将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谁都离不开谁。人和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伤害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这把枪用好和用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中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这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高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决定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家园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每一个人内心深刻的人文情怀。

中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都在坚决地打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但还是带走了许多生命,经济重创、发展受阻。而这次疫情的重要诱因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使得人类活动为对自然侵蚀“埋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璀璨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发生转型而走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要发展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但也必须克服西方工业发展的弊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到中国的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人靠自然生活,人也反作用于自然”,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该认清自我才能创造生的条件。因此,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落实到人的心中,将信念转化为行动,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坝人将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林海,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碳、释放氧气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并且实现了碳汇交易,这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生态、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从生态效益中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对自然的保护。

树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河长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项新政,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杭州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以app实现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实现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们每一“分子”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对自己负责、亦对自然负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历程,从某些角度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占尽了优势,但是究其本质,人类也没资格为所欲为以及过分陶醉于对抗自然的胜利。毕竟“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伤害自然,也意味着毁灭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由于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由于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教导我们。延绵5000年华夏文明,从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积极申请遗产保护,巩固长城生态屏障,再到21世纪风靡全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倡议,我国在保护生态方面屡创佳绩。要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措并举保护自然生态是其中应有之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护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作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秦岭违章别墅是“父亲山”中的污点,其在总书记的多次问责当中终于得到惩戒;敦煌y牧场的建设是许多人心血,然而,一家光伏企业无视法规,过度砍伐,在中央调查组的深入调研后,重新规范自身行为;年初山东某化工厂商,违规倾倒化工废料,污染液体流至百姓家中,蒸发的危害气体造成一家四口毙命……德润人心,但道德约束并不能约束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这就亟待用法治的刚性手段,规范生态破坏行为。完善的制度有利于规范行为,用问责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各级干部主动担当,认真履职尽责,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制度支持。

保护生态美景,环境意识应先行。若可唤起每位公众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正确的节能行为,那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反观当下,泰山石上可本站见“xxx到此一游”;海边沙滩上随处可见的水瓶、易拉罐;公共厕所水龙头时常见之长流……这些不文明的破坏生态的现象时而有之,反映了当下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均衡状态。只有树立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思想观念,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共同参加,强绿色意识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面貌才有希望。让子子孙孙都能分享这美丽的世界,“守一片绿荫,可遇百年希望”。

保护生态环境,产业转型为关键。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重点在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开发布局,弱化能源输出型产业占比,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态文明与文化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山西部分煤矿主产区,因过度采矿引发天坑塌陷,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周边民众叫苦不迭;而陕西茶园利用绿色产业,因势利导,有机生产,走出一条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的经济优势的特色之路,使茶农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因此,产业转型于今日势在必行,且有长远收益。

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825年,清,道光年间,夏。

这是一个黄河边上的无名小村庄。已经,许久未雨,黄土地裂开多时了。河边,有黑压压的一群善男信女,还有一个身披彩衣的法师。他们在献祭。法师在舞,在唱。他用破嗓子大喊:“吉时已到,向河神献礼!”

那群人“咚”的一声,跪下了。随即,几个汉子把台上的“礼品”-----许多牛羊,一对童男童女,一个年轻姑娘,还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扔进咆哮的黄河,人们大喊:“求河神赏雨!”

不久,下雨了。

那时,人类敬畏自然。

1925年,民国时期,夏。

初夏,江南徽雨。周庄古镇,烟雨微然。孩子们快乐极了,在青砖板路上又唱又跳。小河中的水鸟也与他们一起。小桥上,一个年轻姑娘打着一把红油纸伞,巧笑倩兮。船家们坐在船里,唱着热酒,欣赏这快乐的场景。雨的清冷声,孩子的银铃浅笑,分外动人。

天空是蓝莹莹的,空气是甜丝丝的。

那时,人与自然是好朋友。

1945年,解放时期,夏。

又下雨了。真烦人!我被淋成了个落汤鸡。这雨有股怪味。害得我身上臭臭的,脏脏的。

我打开窗户。咦?天怎么黑成这个样子?

那时,人类开始破坏自然。

2105年,科技时代,夏。

电视台在放一则消息:

“近日,我市频频大雨,雨是有酸腐性的!观众朋友们切勿出门……。

自然,开始报复人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2020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为了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在4.22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船营区第十三小学校开展了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八周线上主题班队会。

他们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地球日,让天空更加蔚蓝,让大地更加苍翠,让空气更加清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文档为doc格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我是一棵小树,主人非常爱我,天天给我施肥,天天给我浇水。不久,我长大了,可小主人为了上学的方便,离开了我,只剩下了我一人。

几年过去了,我们长成了参天大树,盖房子的工人见了,说:“这里的树真不错,砍去做栋梁吧!”不久,就有砍树的工人搬着电锯来砍树了。我和朋友全被据倒了,拿去建了房子,当了顶柱梁,永远地站在高高的楼上。

果然,自从我们离开以后,站在高高的楼房上以后,市民们经常遭遇沙尘暴的危害,经常会缺水,也经常会有鸟儿跑掉……这使我们很伤心。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只有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令人们珍惜美好家园的一草一木,我们美丽的家园才会越来越辉煌。

随地扔垃圾、吐啖,不爱惜环保塑料袋等,种.种迹象。随人们生活的需要,我们每天都制造出大量的生活垃圾,你想想看,如果我们中国每天用13亿双一次性筷子,那要砍伐多少树木啊!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约了几个同学出去玩。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边走一边说笑话,手里拿着几包零食吃。不知不觉我们把零食吃完了,刚好来到了一个有垃圾桶的路口,我们都把零食的塑料袋都扔进了垃圾桶里。我想:如果每个城市的人都像我们一样,自动将垃圾放进垃圾桶里,那污染指数必然有所减少的。

现在,学校开展了一个关于环保的征文。主要写怎么样环保,说说想要环保,那就要从小做起。如今,就连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懂得环保。觉醒吧!我们的地球母亲被你们弄得面目全非了,不要再做那些伤害地球母亲的事了,我们都要争做环保小公民!我们居住在地球,就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多少年来,地球母亲哺育了我们。现在的地球人是多么地不环保啊!我们身为地球人都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地球母亲,这又是何道理呢?就算你只做到了一点点的环保,也是很不错的,这总比你不环保要好得多。

地球母亲,您养育了我,我会用环保来报答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人类在启蒙时期认为自已是万物之源。人众胜天,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仿佛自从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就拥有了改造自然力量。当然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两次工业革命加起来不过百年的时间,全世界的海岸便布满了工厂。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了解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更为先进后,人们逐渐开始感受到自然力的深不可测,以及它本性残酷的一面。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力量,最后都归还到了自己的头上。

我认为于人于自然,两者都没有错,人类需要科技与能量,而同时,自然本身又是残忍的,一味地破坏,必定造成灾难,一味地保护,却也未必不会造成反效果。毕竟自然界只要存在,人类就无法完整的认识它。自然是无常的,并且拥有着不可抗力,足以摧毁一切文明。

欲望,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人类实现欲望通过索取自然。古人尚有对自然的感恩与敬意,行祭祀之礼。__在饭前也常要祈祷以感谢上苍的馈赠。人们若是缺少这种对自然的敬意,就不要再谈与自然和谐共生了。

在中国,魏晋以前,主流的审美对象也是人本身,对自然山水的欣赏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占据支配地位。自然的原始美经过人的主观情感过滤,画于素绢之上,更是另一种美了,这种美学,被称为“舍道映物”,即以“道”入美。

但是,既然人之于自然如芥子之于须弥山,那么加上了人主观意识的自然之美,便显得片面而有所不真实了。要想最真实地去体悟自然之美,自然之趣,面对山水风光时,就应该心无杂念,如同贤者“澄怀味象”,以美入“道”。

人和自然共同构成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也体现了道家“万物齐一”的思想。自然并不针对人类而存在,当然也不是为了人而存在。这种领悟便是对自然的敬畏,是澄净怀抱,用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对待自然。如此,才是与自然共生的基础。

建立在敬畏之上的热爱,即是宗炳所认为的“畅神”之美。“畅神”的自然审美认为:人的精神品质是在与山水的互相融合统一中获得的。因此唯有亲近自然,才能欣赏自然之美,置身于自然之中,才能感受到万物的质形趣灵,获得一个感性的,超越的精神世界。将人之精神融于万物,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之美与自然之理,就此油然而生了。

“灵心随规律去,命随自然去”。生命本来的意义就是自然规律,人因自然而生,顺应自然是人的责任。与自然共生,才能在精神上感悟自然之美与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捕杀动物、吃野味、排污水、乱丢垃圾、乱砍树木等所作所为让地球变得不堪重负,而导致的结果便是地球的一次次“报复”,疫情病毒、臭氧层破坏、海平面升高、沙城暴频发等灾难突如其来。

结合当下疫情大环境和世界地球日主题,龙游县实验小学开展“保护地球”系列活动,实小队员们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大自然,争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共建美好的未来!

在此次我们以保护我们母亲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爱护动物、参与垃圾分类等为主题的保护地球行动。孩子们完成一幅幅关于疫情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或绘画,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家园。接着观看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并完成家庭垃圾分类指南。跟家长一起对家庭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计划和制订实施方案,制订了一份家庭垃圾分类指南,便于家庭中开展垃圾分类。

此次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当下地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依靠我们的双手,一定还地球一片蓝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尊敬的家长朋友、亲爱的小朋友们:。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的地球在春天的装扮下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地球长久的生态平衡、生机勃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为了进一步唤起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关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思想,南苑尚德幼儿园开展了“绿色家园”环保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幼儿和家长日常行为中。为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此次活动的目的:

让孩子们知道世界地球日,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要和动物、植物做朋友,共同来保护地球。萌发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萌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文明小朋友的意识。

一、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做到人走垃圾不留,看见身边有垃圾随时丢入垃圾箱;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草坪、不乱折树木。

二、节约用水、让水循环利用;节约用纸,珍惜纸张,推行无纸化办公、双面用纸;节约用电,夏天空调开启的温度不低于26°c,把节约体现到每一个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

三、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做好废旧电池等污染环境物品的回收。

四、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不用塑料袋、快餐盒,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五、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地球不只是这一天而应是我们的每一天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为美丽地球而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