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9 16:21:43 作者:梦幻泡

在写作中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快地掌握写作的要领和规律,节省我们的学习时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文档为doc格式。

语言也在变教学论文

在语文课中强化语言教学,充分挖掘课文中丰富的语言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如果语文课堂中只注重讲述,以分析课文内容、情节为主,把语文课变成故事课,对好词佳句的分析就不够全面细致,往往是笼统的指导理解。长此下去,学生即使读了几年书,学了几百篇文章,语言收获也不多,写作文时依旧词语贫乏,文句不通,表达平淡。如果语文课中固守刻板的串讲、串问,则有可能把一篇篇精美动人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强化语言教学?笔者认为应落实好以下几点:

一、精选。

要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爱学、乐学,离不开精选内容的教学。在一篇课文中精选部分语句加深教学,不搞面面俱到。精选的语句原则上是重点、难点和有特点的,抓住这些语句,依文品味,体会语言运用的特色。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的“探”、“攀”、“缩”、“倾”等生动的词及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的栩栩如生,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和哺育,“撼”字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一“蒸”一“撼”动感十足,写出了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可见教师抓住文本中运用精妙的语言,就可使学生有形象的认识,深刻的理解。

二、思考。

让学生思考有价值的语言。真正理解语言,才能进而掌握和运用语言,产生收获的喜悦。

首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思考。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对眼前青海湖的描绘,“那蓝锦缎似的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思考为什么要用“水灵灵”、“蓝晶晶”、“像玻璃浆液”、“又像眸子”等词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定能品出词语运用的独特之处,是为了体现湖水的“蓝”,体现它的“梦幻”。“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出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波动的情景。句子使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加娇美可爱。作者采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是在语言的对比中思考。

如《鹤群》中写鹤群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的选段,用的词语“飞转”、“飞舞”,可另找近义词“飞翔”、“飞旋”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词汇。再者,启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思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想象中的雪景,生动具体描绘出雪后红日当空交相映的壮丽景色,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启发学生结合文句斟酌品味,思考赏析,才能获得美感,才能学有所获。

三、阅读。

要学习语言,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感受,所以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读”,应当是由自读到品读,逐步加深印象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探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中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美感。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字句稍有变化,第一节是“轻轻的”,最后一节是“悄悄的”,第一节的“作别西天的云彩”则换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就在原来轻柔缠绵的情感里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色彩。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两节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语言的美。通过以上教学,就可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概括的特点。

四、运用。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自身的读与思考获得知识后,还要通过写作训练,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课堂语言教学中,教师训练的设计应力求题型的变化灵活并富有启发性。可以是创造性的运用,抓住课文中的典型词句或表达方式,安排一些由仿到创的练习。

《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这一长句,先果后因,“尤其”比“不但”更进一层,突出我赞美白杨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也可以在修改补充中运用,如设计一些有待修改、补充的句子、段落,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语、句式,使之更具个性、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积累词汇,把握语言,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达到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以上“精选”、“思考”、“阅读”、“运用”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言的目的。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现状及c语言的本身特点,致使c语言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适应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目标、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等进行了阐述。

c语言在b语言的基础上提出,并成功地用来编写了unix操作系统,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各方面的优点,成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首选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基础的薄弱及c语言本身的特点,c语言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探索。

c语言的教与学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公认的困难课程,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学习起来更加困难。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向学生讲述过多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偏难的内容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被难题困倒而对整个的c语言学习失去兴趣。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又没有成就感、学生学习困难又厌学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虽然是标识有“高职高专”的教材,但往往是大学教材“简化版”,这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给组织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应用。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依然很难独立编写程序。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灌输为主,而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又缺乏深刻的认识,致使听课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作为高职学生来说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与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的影响还是比较关注的。为此,在上课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及与个人今后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c语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本中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验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硬件条件设施的限制使得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出,即使开设的实验也对实验的目的及要求不明确,学生把“上机实验”当成了“自由活动”,甚至有学生在上机时做些和课程关系不大的活动,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该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应作为一种应用技能来掌握,重点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内容上以所学知识能够完成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调整,突出c语言只是作为初学工具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一)修订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

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应进行适当的整合,对c语言中偏难的,对培养基础能力没有帮助的知识不讲或略讲。而对工程实际应用较多,对培养基础能力有较大帮助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强。比如一般c语言教材中的输入/输出函数调用语句、分支语句、循环语句、数组、文件就是基础,而且易学常用,用这些知识就可以完成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引入职业程序员的项目流程规范和方法去分析程序,淡化语法,每学习新语句都是从模仿例题和画流程图开始,并且每个例题和作业题都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项目流程,把一个程序分为分析、设计、流程、编写调试、测试几个步骤来完成最终的程序。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与技术,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深奥的理论通过浅显的例子讲解得深入浅出,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考虑的问题。比如:讲解递归,做一课件形象的演示“汉诺塔”的动态变化过程;讲解判断循环语句时做一段flash动画来演示这一过程。通过flash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这样枯燥的理论就变的更直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比只是在黑板上空洞、泛泛的讲解更容易接受。

(三)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依然很难独立编写程序。任务驱动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的实例,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活和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顺利地过渡到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编程基础和编程方法。

(四)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第一步,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实习,以技术工人身份顶岗实习,掌握程序设计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步,对参加过基础实习的学生进行提高实习,以项目组长身份顶岗或跟班实习,要求学生具备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论证、分析、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全过程的基本能力。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岗前培训实践环境,真正的推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也会促使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技术水准,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按照认知规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经验体会,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不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学生自身素质与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已有的普通高校c语言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应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同时又可保证培养目标,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道路,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育研究的广泛开展,此项工作必定会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索小利。关于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6,12(1)。

[3]李玉凤。c语言教学探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3。

[4]赵国东。增强c语言教学实用性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8。

[5]张勇,王应良。高职院校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分析[j]。消费导刊,2007,5。

语言也在变教学论文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在硕士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曹计昌教授,他在和科研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坦荡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也使得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和他们一起为广州项目奋战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感谢我的朋友,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c语言论文致谢精选3篇论文。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

感觉计算机学院研028班的我的同学,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深知他们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而我至今仍无以为报。祝福他们,以及那些给予我关爱的长辈,祝他们幸福、安康!

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探析现代语言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论文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间的距离越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反之,如果师生间存在隔阂,学生就会连带不喜欢教师上的课,能动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采用“马蹄组合型”、“半圆组合型”多种空间的形态。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训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形体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气氛,正确处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在接触过程中让学生认可教师,喜欢上教师,爱上体育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形体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进行口头表述,其实,形体语言完全可以代替声音来完成教学这门艺术,完成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睛是心灵之窗,一个眼神往往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通过调整眼神的视线、视阈、视角,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而且相比有声语言来说,形体语言更具有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检查学生队列的时候要注意视角正视,让学生感觉“教师要讲话”,而且教师的视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眼睛,让学生感觉“教师正在关注我”,这样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积极。同时,教师通过和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利用示范动作保证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离不开示范动作,而示范动作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阶段内容的不同来调整身体动作,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垫排球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和对排球的了解,垫球的动作难免会不协调,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亲身示范,保护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再比如,学生在学习一些体操中的技巧动作时,教师只有首先用熟练而又准确的动作给学生加以示范,才能消除他们怕难怕受伤的一些顾虑,同时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四、通过手势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手势是教师应用得最广泛的,比如摆手、摇手、举手等等,正确运用手势可以将教师的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既可以体现教师卓越的教学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排球的移动步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做出的手势,跟着教师的手势运动,完成接球和前后移动等动作,这样一来,可以消除乏味感,活跃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形体语言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在计算机专业当中,高职计算机c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学习编程语言的基础。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语言,还要求学生领悟程序设计的思想,注重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与程序设计风格。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上机实验是非常关键的。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计算机c语言的知识,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一、实验教师的准备工作。

1.教师需要对计算机c语言的教学大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由于教学大纲能够指导计算机c语言的实验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当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熟悉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对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都熟练掌握了,才可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来。教师不仅要使实验题目具有新鲜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跟教大纲相符合。c语言的编程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因此,应当使用适当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按照c语言理论课程把c语言实验教学分成几个模块,比如,对于教授c语言的三种基本结构来讲,可以根据每一模块的知识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

教师需要在上实验课之前把所有的实验题目都练习一遍,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以避免在课堂教学时解决这些问题,以节省课堂的时间。教师还需要维护和调试实验机器,及时地维修存在故障的机器,以避免在实验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对学生的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生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编程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却一无所知。倘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教授学生应当怎样解决在学习计算机c语言时碰到的各种问题。依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对缺少基础的学生需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讲解。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需要学生在上计算机c语言实验课之前,先复习理论知识,然后预习实验题目,并把各种疑难问题列出来。学生进行了预习,教师的讲解也变得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二、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

点知识,学生只有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上好试验课。其次,教师再讲解实验课。在c语言的实验课堂上,教师需要演示与讲解一些重点知识,每一次讲解的时间不可过长,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去练习,并注重操作要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实验题目。

目前,计算机c语言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借助多媒体进行。

地,把循环当中“富翁和陌生人”的例题在实验课上进行讲解,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编写程序,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只有在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比较自然地建立编程思想,从而取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实际操作。

学生在对操作步骤与实验内容充分地了解之后,就可以上机进行操作。学生在上机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疑问,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巡视,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及时地解答,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说明。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认真地对待,不可以瞧不起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可以打击学生。与此同时,应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在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编程意识。当然,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改进,只有探索出一套跟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学好计算机c语言。

参考文献:

[1]谢志英,王静,陈静。c语言课程中学生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03)。

[2]王荣。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05)。

[3]王创伟,汤克明,蔡长安。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11)。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for循环语句是c语言三种循环语句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灵活的一种循环。掌握for循环语句对学生编程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学背景、微课件特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着眼,对c语言之for循环语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for循环语句的相关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for语句;循环。

循环结构是c程序的三大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其循环包括whie循环、dowhile循环和for循环,三种循环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其中for循环语句使用最为灵活,不仅可以用于循环次数可以确定的情况,而且可以用于循环次数不确定,只给出循环结束条件的情况,它完全可以代替while语句。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循环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1教学背景。

循环结构是c程序的三大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c语言提供了三种循环控制语句(不考虑goto/if构成的循环),构成了三种基本的循环结构。(1)while语句构成的循环结构(“当型循环”)(2)do-while语句构成的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3)for语句构成的循环结构(“当型循环”)我们本次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while语句构成的循环结构(“当型循环”)和do-while语句构成的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之后进行开展的。并在课前做了相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

2微课件特色。

(1)视频中采用循环导航按钮,改变了以往视频从头放到尾的翻页模式。在微课视频使用过程中,可以跳跃访问到任何一个节点,查看需要学习的内容。(2)课件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以任务为载体,以课程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实施过程为核心。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又进行分层教学,既提供了高基础高水平的实施项目的思路、方法,又提供了零基础学生实施项目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操作。所以该课件既适合任课老师上课教学使用,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3)课件以清新蓝为主题色调的模板,既考虑上课过程中光线折射问题,也考虑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根据本任务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3.1知识目标掌握for语句的一般形式,了解for循环执行过程,运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程序3.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for循环语句书写相关程序。3.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创新意识。能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魅力,产生对程序设计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4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节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引导课程教学、结合案例深化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课程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讲解,逐步深化对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的理解。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基于任务的探索和小组的合作,使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趣味性的故事来引入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微课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图1教学内容设计图4.1课程板书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知识点的讲解,明确所学主要知识。通过课程板书,让学生明白此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for语句的一般形式: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语句;/*循环体*/2、for语句的执行过程3、for语句的特殊用法4、for语句综合应用5、课堂小结6、作业图2课程板书4.2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创设情境,把枯燥的问题有趣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法,逐步增加难度。例如:承接上次课的循环结构,提出新任务1:假如从今天开始,第1天为“希望工程”存入1分钱,第2天存入2分钱,第3天存入3分钱,问10天后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案例拓展:猴子吃桃问题。猴子第一天摘下若干个桃子,当即吃掉一半,还不过瘾,又多吃了一个。第二天早上又将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又多吃了一个。以后每天早上都吃了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10天早上想再吃时,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求第一天共摘了多少个桃子?通过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巩固所学知识。4.3微课视频预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微课视频中采用循环导航按钮,包括四部分:学习目标、知识讲解、实例点析、操作练习。通过导航按钮,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此课程包含哪些知识点,现在讲到了哪一部分。在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中,更是运用flash做了一个动画的执行过程,增加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运用此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5.结论。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c语言之for循环语句更是三种循环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输入理想的程序,输出快乐的人生。

作者:李英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在硕士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曹计昌教授,他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坦荡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也使得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感谢我已经毕业的师兄徐日东、张凡、周志坚、段云涌和夏志远,他们曾经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很多。感谢汪健和程诗猛两位师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本文的硬件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感谢同届的张斌、李纯和张登宝,他们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战友。感谢我的师妹邓祯,师弟冯国平、古明生、周建琼、杨帆、舒林、周宇杰、朱圣健、吴喧辉和张泽,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读研期间快乐的时光。

感谢在广东普信公司实习时的同事们,他们在我第一次参加实际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特别要感谢我的项目经理李旭和黄润怀,是他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也一直对他们给予我的生活上的照顾心存感激。和他们一起为广州项目奋战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感谢我的朋友louis,dick,iris,tracy,sawyer,joe,jason,icebear,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

感觉计算机学院研028班的我的同学,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深知他们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而我至今仍无以为报。祝福他们,以及那些给予我关爱的长辈,祝他们幸福、安康!

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3.论文致谢。

论文致谢。

5.民族论文致谢。

6.学年论文致谢精选。

7.论文最后致谢词。

8.日语专业论文致谢。

9.论文致谢词老师。

10.有关于致谢的论文。

语言艺术教学应用论文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在日本不乏很多好的老师,但是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钻牛角尖瞎想出来的问题要耐心疏导。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的多。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二、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学生很少懂得物理。

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来。

引导学生。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

在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讲课时,要“心中时刻有学生”可以经常提出问题,即采用所谓“问题性讲解”,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想上去,教学中倡导启发式,坚决反对注入式。把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吸收――储存――再现中解放出来,转向教师启发,学生实验探究――转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教师的语言要严密准确。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做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

总之,为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摸不着、看不到的物理过程,要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教师的课堂语言多种多样,教师的语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锤炼而提高。

学前班语言教学论文范文

1、感知“d”的正确发音并正确认读。

2、运用语音盒中的物品与字卡对应游戏,感知汉字与拼音。

3、练习组词造句、创编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活动准备。

1、d音实物:袋子、带子、电池、垫子、钉子、订书机、灯笼、豆、刀、蛋。

2、与实物对应的四段卡(图卡、图文卡、字卡及拼音卡)。

3、神秘袋一个,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将四段卡打乱顺序散放于周围。将d音的实物放于神秘袋中。

2、出示神秘袋,提问:袋子中都是发d音的物品,猜一猜有什么?

3、猜测后请幼儿依次从神秘袋中摸出一件实物,正确说出实物的名称,教师提醒幼儿正确发音。

4、请幼儿依据自己取到的实物从四段卡中取出与实物相对应的图卡、图文卡、字卡及拼音卡,并依次对应摆放于实物下方,正确认读四段卡上的文字及拼音。

5、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每人持图卡一张,第二组每人持文字卡片一张,第三组每人持拼音卡一张。

6、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听音乐自由走动,音乐停止时,图卡、文字卡、拼音卡为同一实物的幼儿手拉手坐下,用该词汇每人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交换卡片继续游戏。

7、将四段卡打乱顺序图案向下分散排列,每三名幼儿为一组,每人每次任意翻开一张卡片,认一认与图片对应的实物或用这三种实物创编简短的小故事。当幼儿熟悉后,可将图卡改换成文字卡或拼音卡进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c语言的学习在整个计算机专业甚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函数的学习在c语言的学习中是具有灵魂作用的一章。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函数的学习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因为函数没搞清楚,导致整个c语言的水平永远只停留在入门的阶段。分析原因,一是大多课本函数知识的安排很靠后,这样函数在整个c语言的学习中课时较少;二是我认为大多是教学方法不合理,很多教师过分注重c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没有注重编程思想的培养。

一、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组语句,这组语句可以完成一个独立的操作,这组语句有一个简短的名字,程序员可以仅仅利用这个名字完成某个操作。函数的使用,使复杂的程序变得简单化、条理化、清晰化。在c语言中函数分为两大类:库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

1、库函数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操作需要频繁的使用,并且这些操作的.代码实现又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数据的输入、输出。在c语言中是没有输入输出语句的,由于输入输出涉及到多计算机硬件的直接操作,对用户来说较困难。这些操作往往由编译系统的开发商提供给用户。它们都是以独立程序块的模式出现,并且存在于编译系统的某个文件中,这就是库函数。比如printf,scanf()。它们是由编译程序根据一般用户的需要编制并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一组程序代码。c语言的库函数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同时也补充了c语言本身的不足。事实上,在编写c语言程序时,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库函数,这样既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又可以提高编程的质量。

2、用户自定义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顾名思义就是用户自己定义的函数。程序的编写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函数的定义过程。很多情况下,c语言的编译系统提供给我们的函数并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要求用户自己编写函数。函数是由一组语句组成,并给定一个名字。相应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函数头部的定义、函数体的定义。形式如下:函数的类型函数名(函数的参数){函数体;}上面大括号上边的一行成为函数的头部(首部),它给出了函数的表面信息:函数返回值的类型,函数的名字,函数要处理的数据;大括号内的语句描述了函数的内在构造,这组语句完成一个独立的操作,是对函数能够完成功能的具体描述。

二、函数的教学c语言函数的教学主要是学习自定义函数以及库函数的使用。

1、库函数的教学库函数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使用库函数。由于大多数课本中库函数仅仅是提及,学生大多只会简单输入输出函数及一些字符串处理函数的使用。其实库函数还有大量的函数提供给我们。但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去使用,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库函数有哪些,能干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找一些用法简单有趣的库函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把图形函数库中的一些函数做一简单介绍,在屏幕上输出一些带有色彩的简单的图案。事实证明色彩的引入能引起很多学生主动使用库函数的兴趣。

2、自定义函数的教学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很多学生能够掌握。但是函数的参数确定以及函数返回值的确定对很多函数初学者来说是难点。我认为,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引入图示法来理解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函数其实就是对某些数据的处理,我们把函数理解为一个黑匣子,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进入的数据就是你要处理的数据,也就是函数的参数。出口出去的数据就是数据的处理结果,也就是函数的返回值。

语言艺术教学应用论文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重要中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运用,因为知识、方法、理念都必须由语言得到灵活的、精确的、有效的、富于感染性的表达,而表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质量。并且,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于语言的规律、使用、魅力的课程,因此,如何艺术地使用语言,或者,如何更好地将语言艺术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直接关乎老师的教学效果,关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却需要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或者说是文学素养。中国美学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审美原则,但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文教学,尚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首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抵达它的“意义层面和美学层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或许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这种直接告之是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更不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向、语言来构筑这个意义世界的。或者说,这种教学本身是对语言、文学艺术的伤害,它无意间就消解了所有的审美过程和思想的滋养功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发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过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和自主审美活动中获得艺术熏陶、审美享受。

我们熟知贾岛在写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的时候,对使用动词“推”还是“敲”踌躇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建筑意向、构筑意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就规范法性来讲,语文课老师应该是最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因为规范代表着精确。语文教学的课堂用语规范是基本要求。这种规范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写作语言上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的用语上。语言的规范性代表着严谨的教风学风。一句简单的话,可能虚词用错一个(即便是口误)也可能使得意思“谬之千里”。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言传身教的应有之义。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师应该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则可能就让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趣味性,则在于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课堂妙趣横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启发性的语言则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能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时候老师的语言规范、有趣,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独角戏,所以,启发性的课堂语言是更高层级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能基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授文本,但是对于学生的启发呢?则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什么作者“心理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疏解?这样一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透过文本去获得领会。再者,就是艺术性。老师的语言本身应该是能体现艺术性的。一方面语言艺术是一个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展现教学风采最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应该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阐释、讲解,那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这是优质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往常谈到课堂语言教学,基本都集中在教师一方,事实上,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的,上演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挖掘教学语言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语文课堂。

第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建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必须通过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全面掌握。更关键的是,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性学习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语言,或者是“话语权”。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集体失语”,这种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空泛,教学目标单一、有限,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通过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改变这一状态。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如果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进行一场实验剧的改编、排练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为学生既要去理解文本、还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变,整个一个活动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而这种变化,就实现了新的教学秩序构建和课堂生态的建设。

第二,以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兴趣为目标的“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建构,是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体现在他们是否以“学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做足课外的功课,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将所有信息都传达给下学生,只能让学生按要求去做相关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效果各个学生也有差异,那么,教学前的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疑难问题的梳理则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则集中体现了老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他的引导、鼓励、合理的安排是学生转变角色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简明扼要地呈现问题等等,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就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关键就在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课的核心,即老师和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在教与学之间如何实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老师对语文教学语言的精到把握,也来自于学生对自我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运用。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艺术课,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老师能侃侃而谈,通过他如同演讲、朗诵那样展现“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内容,那么,重视对课堂语言教学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一个必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1).

[2]孙淼.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教学语言的论文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学生将“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楚”字写得最小,引起哄堂大笑,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前准确预测的。但教师的调控语言是一种“即兴”之作,随机应变,巧妙得当。一是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二是不露痕迹地抚平了写字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损害;三是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四是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生动灵活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归根结底,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教师综合修养的反映,教师只有真正掌握教育的先进理念,懂得教学的真谛,具有深厚的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调控。

论文关键词教学语言调控教学目标认知规律适应。

论文提要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适应语言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语言艺术教学应用论文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重要中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运用,因为知识、方法、理念都必须由语言得到灵活的、精确的、有效的、富于感染性的表达,而表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质量。并且,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于语言的规律、使用、魅力的课程,因此,如何艺术地使用语言,或者,如何更好地将语言艺术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直接关乎老师的教学效果,关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却需要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或者说是文学素养。中国美学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审美原则,但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文教学,尚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首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抵达它的“意义层面和美学层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或许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这种直接告之是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更不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向、语言来构筑这个意义世界的。或者说,这种教学本身是对语言、文学艺术的伤害,它无意间就消解了所有的审美过程和思想的滋养功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发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过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和自主审美活动中获得艺术熏陶、审美享受。

我们熟知贾岛在写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的时候,对使用动词“推”还是“敲”踌躇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建筑意向、构筑意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就规范法性来讲,语文课老师应该是最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因为规范代表着精确。语文教学的课堂用语规范是基本要求。这种规范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写作语言上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的用语上。语言的规范性代表着严谨的教风学风。一句简单的话,可能虚词用错一个(即便是口误)也可能使得意思“谬之千里”。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言传身教的应有之义。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师应该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则可能就让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趣味性,则在于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课堂妙趣横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启发性的语言则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能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时候老师的语言规范、有趣,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独角戏,所以,启发性的课堂语言是更高层级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能基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授文本,但是对于学生的启发呢?则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什么作者“心理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疏解?这样一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透过文本去获得领会。再者,就是艺术性。老师的语言本身应该是能体现艺术性的。一方面语言艺术是一个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展现教学风采最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应该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阐释、讲解,那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这是优质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往常谈到课堂语言教学,基本都集中在教师一方,事实上,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的,上演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挖掘教学语言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语文课堂。

第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建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必须通过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全面掌握。更关键的是,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性学习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语言,或者是“话语权”。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集体失语”,这种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空泛,教学目标单一、有限,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通过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改变这一状态。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如果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进行一场实验剧的改编、排练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为学生既要去理解文本、还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变,整个一个活动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而这种变化,就实现了新的教学秩序构建和课堂生态的建设。

第二,以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兴趣为目标的“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建构,是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体现在他们是否以“学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做足课外的功课,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将所有信息都传达给下学生,只能让学生按要求去做相关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效果各个学生也有差异,那么,教学前的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疑难问题的梳理则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则集中体现了老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他的引导、鼓励、合理的安排是学生转变角色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简明扼要地呈现问题等等,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就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关键就在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课的核心,即老师和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在教与学之间如何实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老师对语文教学语言的精到把握,也来自于学生对自我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运用。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艺术课,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老师能侃侃而谈,通过他如同演讲、朗诵那样展现“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内容,那么,重视对课堂语言教学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一个必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1).

[2]孙淼.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