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的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9 11:29:49 作者:笔尘 双语教学的论文(优秀15篇)

范本的特点是既要具备观点独特和观点明确,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例论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人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人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数字图书馆作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并且融人了web2.0的相关理念,所有用户共同来建立资源、利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完全开放,使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过程起到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有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不是一践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有可能进步。

普通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约束与对策论文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如上所述,虽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真正的外贸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并为双语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普通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约束与对策论文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国防理论教学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完善整个国防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规范、发展国防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评定、诊断、选择、导向、激励、管理和研究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国防理论;教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理论教学正在逐步加强,而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在整个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依据人们对高校国防理论教学的期望而制定,因而根据标准所得出的评价及结果将会影响国防理论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价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已成为从宏观层面监控教学制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评定优劣好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诊断、选择,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方展和改进,促进教学、科研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从而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完善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研工作任务就是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而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领域也正缺少这样的信息,使得国防教育科研工作不能更快一步发展。恰恰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择作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使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后提供给国防教育科研领域。总之,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提供大量的、经过正确处理的信息,使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更快的完善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其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开展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信息反馈,把获取的信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选择作用加以处理,诊断结果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使国防教育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评定作用。评定教学的优劣好坏是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最基本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共性,因为任何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育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而获得的,所以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优劣好坏做出判定,起到评定国防理论教学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作用。

2、诊断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而且要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对问题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国防理论教学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3、选择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对被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给予鉴定和判别,并择优弃劣。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选择作用实际上包括三种类型的评估:一是水平评估,对包括国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的水平、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认知的水平等做以评价和选择;二是评优评估,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接轨,选择出优秀的国防理论教学工作,作为榜样,做以推广;三是资格评估,主要指评估评价对象是否有开设国防理论课程的资格、是否有教育教学的资格,评估其各指标是否达到最低要求的标准,把不合格的选择出来给以淘汰。

4、导向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一个“航标”,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在国防教理论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评价对象和内容所作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对被评对象来说,起着“航标”的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国防理论教学的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严肃的、负责的,它有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调动被评价者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根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结果,被评价者按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对被评价者产生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通过国防理论教学评价,被评价者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优秀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足的加以注意和改进,使自己保持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管理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国防教育相关单位提供许多有效信息,从而加强国防理论教学的管理,而评价方案本身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7、研究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依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本身的研究过程对国防教育学术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国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防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

[2]魏月侠.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j].衡水师专学报,2004。

[3]迟仁成.高校国防教育评价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1994。

[4]王淑英.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人文性[j].丽水学院学报,。

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例论文

摘要:随着跨文化商务交流重要性的凸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得到高校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然而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许多隐性问题显现出来。本文从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理念和双语教学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家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国际贸实务;教学设计与实践。

“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旨在从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双语教学的内涵,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探讨该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路径。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理据分析。

1、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本质是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元文化人才。

2、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国内外有较多专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探索,如20世纪代,芝加哥大学的约翰杜威提出要关注学生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as尼尔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充分重视学生天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这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运用极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我国学术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专家大多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而且大多数实证研究成果被用于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领域,对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首先,就双语教师而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在厘清“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英语的重要性胜过实务的学习,片面理解双语教学是全过程的英语授课,把贸易实务课上成了英语的专业词汇课。其次没有分清英语和贸易实务的主次地位。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主要目的。就学生而言,在分清双语教学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主次地位上也存在困惑,认为上贸易实务双语课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忽略了课程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致于把双语课当作提升英语水平的拓展课。

2、课程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以下三种双语教学授课方式:(1)维持型双语教学:教师本身国际贸易实务掌握较好,英语水平不高,仅仅用英语作为点缀实施教学,学生还是使用熟悉的语言进行课堂学习,学生语言学习环境没有创设。(2)过渡型双语教学:部分教师英语和母语掌握都很好,在授课过程中,先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再过渡到使用英语进行授课,逐步创设能够适应双语进行教学的全过程。(3)浸没型双语教学:部分教师英语素养很高,课程教学中全过程都使用英语,让学生浸没在双语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很高。以上三种授课方式普遍被应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贸易实务的掌握和英语水平有差异,学生的课程基础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授课过程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就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大部分教师采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学生既要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又要将英语运用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故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而且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中,知识为单向传授,学生的知识内化是在课后作业完成的同时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充分,对学生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4、课程评价方式不全面。

对于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评价,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缺乏一套系统且符合该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的教学情况。即对于教师而言:主要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满意度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除课堂参与表现外,至少80%的成绩来源于期末考试成绩,缺乏形成性评估。

三、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变。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以生为本”,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进行分类指导,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外部刺激”与内化“形成品质”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体念,形成正反馈。换言之,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方面来落实教学过程,处理好激励和考核的关系。

1、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掌握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来因材施教,从专业术语的简单渗透到中英文交叉讲解再过渡到全英文授课,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2、引入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除借助多媒体技术支持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录制教学视频、跟踪学生学习等,在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3、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沟通性”

教师在教材选取上,注意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为主,汉语版本教材为辅,并注意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前修后续关系,使知识成为系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从涉外贸易开展较为丰富的公司取材,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在教学手段上,尽量辅助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使教学内容信息更充分,有利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学习。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在对专业词汇、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之后,然后按订单完成所需的步骤,采用目标导向法,对学生按国际贸易流程所涉及的部门如:开证行、付款行、进口商、出口商等分组完成任务,全程引导学生用英语沟通完成订单易交易。

4、课程评价具有多元性。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评价可通过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分析教师授课质量;其次通过专家、督导、教研室同课程教师进行听课评价,再与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全方位掌握教师课程实施动态与效果,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而言,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来定成绩,应关注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教师在形成性评估时应记录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如模拟谈判、模拟开证、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物流安排、缮制单证等环节对订单完成情况等。再结合国际贸易英语的口语考试成绩,尽可能与实际运用接近的方法进行,学生所得成绩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更能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促进课程教学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

试析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论文

一、课程简介。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提高教学效果、顺应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改革发展,开展土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显得十分必要。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建设中使用的主要材料,内容包括:绪论、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钢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砌体材料、屋面材料、沥青、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木材和建筑功能材料。其中重点介绍了这些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选用原则。在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知识的同时,力求反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间的本质关系,并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标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材料科学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土木工程中常用材料(包括建筑钢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砌体材料及屋面材料、沥青、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木材、建筑功能材料等)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用途、质量检测和评定的标准,具备针对具体工程合理选材与用材的分析能力。(2)了解各种常用材料的试验方法,并通过实验环节的学习,掌握主要材料的试验方法和基本试验操作技能,具备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评判的能力。(3)了解各种材料的生产方法、常用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及改善材料性能的途径,具备对各种配合比进行设计的能力和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校核的能力。

三、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1.国内外教材的互补。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依据,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中首先面对的课题。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国外教学内容接轨,本课程主讲老师根据国外的学习工作经验,结合国内工程实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异同点,选取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和拓展。2.双语课件ppt的制作。本课程课件ppt在中文课件的基础上,完成了全英文课件的制作。ppt课件中设计穿插大量实验室及工程实践图片及大量视频及flash动画演示。详细展示了各种工程材料内部组成与结构间的关系,材料性能在工程中的应用等特性。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工程适用情况。本课程双语课件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国外相关建筑材料的课程信息,让学生能更生动地熟悉相关工程材料的发展史及研究进展,夯实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3.双语课程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形式不同,本课程双语教学形式吸取了国外相关教学模式的经验,采用“启发式”及“提问式”等互动模式进行教学。这一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受学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学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学生去掌握各知识点的作用,一改原先单调的介绍及讲解等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授课效率。

四、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处理。

双语教学在实践教学初期由于教学模式新颖,课件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因对专业词汇的不熟悉而跟不上课程节奏。由于大学英语授课内容与专业英语关联性不强,即便是英语基础好的本科生也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来进行双语授课。为此,本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专业词汇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内外由于工程特点及发展历程的不同而出现的标准规范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穿插相关背景发展的介绍,让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其异同点。

五、总结。

双语教学对本科生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也充满兴趣的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材料》由于其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专业面广,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实践性问题。归纳总结这些问题发现,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师水平的提高及学生基础的夯实是三个关键性因素。此外学校应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为双语教学提供相应的安排,帮助教师及学生克服上述几个短板。

参考文献:

[4]郭咏梅.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69-71.

试析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论文

摘要: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林、牧、生等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反应机理,又能提高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随着课程改革,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时数逐渐减少。为了在短学时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结合高等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慕课背景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0、前言。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林学、生态、兽医、畜牧、生物、食品、水建、材艺等近几十个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实验课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的途径[1]。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慕课”从中脱颖而出。近年来,随着课程的改革,某农业大学公共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课时数减少为32学时。结合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如何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应大学教学改革,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目前某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传统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学生在课前通过课本等参考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写出预习报告;课堂中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演示实验装置,然后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再进行指导;课后学生总结实验及撰写实验报告。受传统实验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低,实验预习不充分,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随着实验学生人数的增加(一般30人左右),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时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再者,随着学时数的减少,学生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如熔点的测定、分馏、折光率和旋光度的测定等等。要让学生在很少的学时内学会应该具备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专业课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学习自由”,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实验技能[2,3]。目前,根据某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需要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2、1教学理念。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产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从头到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随学生而动,学生要随教师而思。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特色”的教学观念。明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它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针对每个专业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需求度,合理安排课时数。比如对于生物制药、农学、食品等对有机化学实验需求度高的专业采取48学时制,对其他需求度低的专业采取32学时制。并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有机合成化学的全校选修课。

2、2教学内容。

目前某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比如分馏、蒸馏、熔点及旋光度的测定等,然后是性质实验,最后是基础合成实验,即分别做一个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这其中涉及一些重复性操作,并且大部分合成的产物没有进行纯化和表征,让学生在实验时感到枯燥无趣。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实现基本操作实验与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相联系,增大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例。并尽可能将基础操作实验和性质实验合并到综合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并达到性质实验的教学目的。比如,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对于合成出来的产物利用熔点的测定进行表征;溴乙烷的合成实验,对产物通过折射率的测定进行表征。此外,对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实验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或者有地方特色的化合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实验采取和生活密切相关或者结合教师的.科研,比如表面活性剂、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或者果蔬中色素的提取等。并且采取分层次教学,分别设置32学时和48学时的教学内容供相关专业进行选择。

2、3教学方式。

针对某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传统教学为主,翻转课堂为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有机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4,5]。慕课的主要载体是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我们可以为每一个精选的有机化学实验制作微视频,在视频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原理、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教会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之前,通过视频和教材进行预习,对实验过程已心中有数。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避免边看书边做实验,解决了以前“照方抓药”的坏习惯。并且针对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此外,针对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立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慕课学习,自己设计合成路线并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改变条件达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配合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反应机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所需的知识、技术手段和创新能力。而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有效实施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慕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值得大家思考。

3、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本文根据某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浅析慕课背景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旨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聂旭亮,熊万明,刘长相,陈金珠。高等农业院校应化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慕课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化工,,(5):167―168。

[2]岳斌,常国华,陈明凯。“慕课”背景下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6):139―140。

[3]温燕梅。慕课时代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工化工,,41(18),180。

[4]仝芳。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45(12):248。

[5]赵新筠,周忠强,吴腊梅,陈玉。有机化学实验短视频辅助实验课堂教学研究[j]。大学化学,2018,33(3):32―35。

试析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论文

工科院校本科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双语教学符合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前身是武汉化工学院,是一所化工特色的学校,学生中重实验技能轻语言学习的思想比较严重,为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水平,从开始学校试点在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中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笔者自08年进校以来,即承担了部分班级的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对怎样开展好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1明确教学目的。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外语和中文相结合的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述,目的是在学生掌握某门课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及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其核心任务是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基础。理解了此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没有全国通用的模式,需要依据一个学校自身的教师结构、学生专业基础及英语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精心准备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中教师至少需要精心准备以下几点:(1)适宜的教材。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而目前国内还没有正式的英语实验教材出版,完全国外原版实验教材价格昂贵,且不一定适宜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此,本教研室在多年双语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了“有机化学及实验(双语版)”教材作为本校双语教学教材,这为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2)全新的讲义。双语教学与单一的母语教学特点不同,教师不能简单将以前母语的讲义翻译成英文。教师的英文讲义中要对实验中涉及到的专业英语单词及语法进行归纳总结。(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强度,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在开课前,教师一定要花时间跟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有机化学实验英语教学是一个难得的系统学习运用专业词汇的机会,对以后工作、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非常重要,让学生及时树立有机化学双语学习的信心。

3加强预习力度。

在实施有机双语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板书为英文部分内容采用英文讲授。而教学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班上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背景也不一样,教学中部分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困难,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加强预习力度,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1)预习报告全评全改,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让学生真正重视实验预习的意义。(2)采用中英文结合预习方式。预习报告中实验目的、要求、原理等用英文书写,但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针对实验内容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只需在报告中用中文回答。这样,学生通过预习报告的书写熟悉了专业词汇,提高了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给出的问题涵盖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回答这些问题,不但让他们对实验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文献查阅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实验预习非常重视,预习效果明显,教师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轻松很多。

4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要搞好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很重要,授课过程中英文讲述占多大比例,要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依据我校特点,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1)英文教学方式。系统总结专业词汇(包括实验用药品及仪器),用英文讲解实验目的、要求以及实验原理,讲解中结合反应式,便于学生理解。(2)中英文结合教学方式。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过程琐碎、细节多,为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听清楚,我们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解,讲解过程中不时用英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锻炼学生的英文思维及口语水平,加强师生的互动。(3)中文教学方式。为突出重点,保证实验能安全有序的开展,我们对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仍然使用中文讲解。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易于接受,能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英语水平。

5重视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包括两点:(1)实验报告的书写,即学生的实验小结。在双语有机实验中要求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因为是用英文书写,相对来说显得困难一些,学生有畏惧感,特别是实验报告中实验记录以及实验结果与讨论(records,resultsanddiscussion)两部分,书写过程中无英文段落可以参考,部分同学这两部分写的非常少,而这恰是我们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为此,我们给出了两部分中经常要用到的英语词汇,并且在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个别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情况,在黑板上对这两部分进行板书,教师再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条讲解。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基本解决了学生实验报告书写不规范的问题。(2)教师自身的总结。一个单元实验从预习、讲解、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等全套都完成后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不仅可以理清单元反应中学生没弄懂或需要加强的地方,以利于后续实验的开展,还可以及时的纠正学生在英文书写材料中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双语教学长期有效的开展。

总结两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感想:(1)工科院校应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工科院校相对来说英语教学薄弱,加强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力量需要加强:回头看我们双语教学讲授,我们应用英语的比例仍然不够,课堂的活跃气氛还有待加强。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学校应在教师培训上狠下工夫,并加强与其它院校的交流。(3)打破常规班级建制,分班教学:双语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招生数量增加,学生之间的差距较以往更大,有的学生听中文讲授都有困难,如果再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就有可能是“拔苗助长”了。所以,笔者认为,在工科院校的有机实验双语教学中,应该打破行政班建制,事先对学生进行选拔,至少分成a,b两个班级,在a班中学生专业知识相对牢固,英语水平较高,可在双语教学中加大英文讲解力度。而在b班中,学生相对基础差些,在双语教学中英文讲解比例相对小,讲解速度相对慢,让他们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专业英语水平。(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当前,我们实验教学讲解主要是实验室板书讲解,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讲解时间不够,教师很难展开,双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总结专业英语词汇与语法,时间明显不够。其次,如此大的实验操作技能及专业英语知识信息量,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再加上后续实验操作,课后再让学生回头学习很难。最后,完全利用板书讲解即耗时又难以讲解清楚,可谓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讲解、学生预习、实验前板书讲解的程序,多媒体讲解信息量大,教师易将问题讲清讲透,学生下去后再进行实验预习并对教师讲述内容进行总结,在实验前教师重新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述,这样一个来回学生才可能很好的掌握有机实验的同时又学习了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有机实验双语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拓展的新尝试。依据我校的特点,如何搞好有机实验双语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总结和完善。

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例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规划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前瞻性城乡规划知识体系规划人才的培养成为规划教学的重要任务。《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启发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变的一次尝试,是在吸收国际流行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

一、引言。

当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使师生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英语语境,并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专业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1-3]。双语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不同,在语言的.应用上、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上以及语言的思维方式上都有着全新的目标。如何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授课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授课内容、选择授课方式。

城乡规划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也是一门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革新与发展的学科。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倍增。了解城乡规划领域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前瞻性城乡规划知识体系规划人才,对于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5]。从事《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课程教学需要扎实的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gis等相关理论基础,需要长期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性发展动态。为了顺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地理专业背景的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开设了《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这门课程,并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尝试。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人文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并能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南京邮电大学的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将成为建设特色信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特色办学的背景以及我国城乡规划高级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借助学校的地理信息科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的优势,办出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课程教学。

二、课程建设。

《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人文地理规划专业特色鲜明的、符合学校信息文科规划发展的精品课程,探讨适应双语教学以至完全英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着力于培养我国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以下建设方案:

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实践过程提高对城乡规划前沿与规划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实践。

原则上双语教学可分三个层次:(1)中文教学,但引入所有涉及的英文专业词汇,教材采用国内中文教材。(2)双语教学,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教师使用部分中文以克服学生的听力困难。(3)全英文教学,采用美国大学现行教材。双语式教学,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背景可能迥异,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城乡规划前沿与展望》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有效和多方位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

双语教材+科研论文式授课,统筹兼顾国内外专业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理论+实践推导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将相关前沿理论指导实践,注重课堂讲授理论与实习实践教育互相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启发式授课,从双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理清备课思路和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专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式学习,以城乡规划的前沿研究热点和课程重要知识点设置专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际名师授课式教育,邀请国内外城乡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来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授课,开拓学生国际高层次视野;实践操作式教育,在实验实践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动手、科研、团队合作等能力。

四、结语。

《城市规划前沿与展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启发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变的一次尝试,是在吸收国际流行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通过不断引入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前沿与展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将成为服务于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并能服务于國家战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树立具有南京邮电大学品牌特色的教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伟,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双语学习,2007,(07):107-109+112.

[3]韩淑伟,祝传臣,王小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兼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84-86.

小学双语教学论文

免疫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学科。

随着对免疫学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免疫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已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母语和另一种外国语(通常指英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授课的教学活动[1]。

由于免疫学涉及内容广泛,且发展迅速,新的理论和词汇不断涌现,一些词汇用英语更能展示其本义,使用双语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我们通过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发掘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英语和口语的学习贯穿于免疫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都具备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在听力和英语交际方面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2]。

当我们在课堂上采用英语进行授课时,学生直呼听不懂。

此外,免疫学专业词汇丰富,知识体系抽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3]。

因此,要实施免疫学双语教学,必须与高校英语教学相关老师一起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尤其加强学生听力和口语的教学。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和英汉搭配的原则。

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先采用英文ppt和英语的讲解使学生们对免疫学概念和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辅以中文的解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该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以中文学习和理解知识为主、英文为辅转变成为以英文学习和理解为主、中文为辅的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也为将免疫学等其它生物专业学科的教学转化成为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2.联合使用英文和中文备课。

免疫学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而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教师在进行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双语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同时准备英文和中文两方面的备课内容。

在免疫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熟练及正确的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同时能辅以中文的解释准确传授免疫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既能同时运用英文理解授课内容,又能通过中文解释深化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对教师来说,课堂双语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满挑战。

免疫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学习的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富含丰富的专业词汇。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免疫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课时和授课计划。

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教师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英文教材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简明正确的英文表达知识点,使学生容易消化吸收。

对于复杂难懂的概念或理论,教师在英文讲解的过程中辅以中文解释,使学生较易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用英文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发挥网络、多媒体和案例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免疫学的知识体系复杂而抽象,许多知识的理解需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其中,将网络、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很好的应用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原本难懂或用语言文字表述很难理解的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更好的吸收并理解免疫学知识[4]。

目前,关于免疫学教学的网站相对较多,其中“免疫学信息网”及国内优秀大学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多数能够在网络上搜索获得,同时,国外各大学的免疫学教学的相关材料也比较丰富,包括众多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免疫学双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集合教材、网络材料等各方面信息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联合应用英文和中文描述及各种图片和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

对于某些较难用以上方法讲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案例来阐述相关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解析,更加深入领会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4、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坚持循序渐进授课的原则[5]。

首先:针对学生初次接触免疫学的知识,采取举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

其次,教师应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采用动画、图片、线路图和举例等多样化的方式解读这些内容。

同时,教师应具备采用精辟语言总结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将丰富的内容总结成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并使学生在掌握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丰富所学内容。

再次,教师应能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辅以研究性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作为教师如何准备授课内容及采用双语教学进行讲课,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免疫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积极温习所学内容,而温习需要学生和教师同时来完成。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课后积极复习所学内容,并在下一次课时抽取一定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更有效的接受新知识和新内容。

总之,双语教学依赖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的共同协作,教师的英文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学校的支持和辅助决定了双语教学的发展程度。

我们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听力和口语上仍然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听、多说,提高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

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应该在英语和中文两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加强自身训练和学习,因为最终的教学成果是通过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映出来。

免疫学双语教学是大学教学发展趋势所向,同时,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双语教学的加入,这是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水平及和世界大学教育接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阳雨君.试论医学双语教学[j].高教论坛,,2(1):79~81。

[2]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5):90~92。

双语教学模式与师资的培养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加强,合作和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精通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国际间合作和竞争的需要。为使高等教育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开展双语教学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teaching”,其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应把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开展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用教学语言来促进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双语教学的优点。

双语教学是对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应能完成学科教学的内容,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给学生提供外语课以外的学习外语的新途径,使学生外语水平得到提高,最终使学生逐渐形成学科外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他们将来成为使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模式填补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沟通。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但教学模式的运用不应只是在形式上套用模式,而是要掌握教学模式的本质,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因此,要掌握教学模式的精髓,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实现“动态化”地运用。

自教育部要求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各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活动,进行了各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尝试,但双语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方式。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通过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则是“通过外语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一致性,即对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教学进度,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语言基础,再沿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2)多媒体的使用。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增加课堂容量,许多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大部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是照搬书本,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字数较多,翻页频率较快,使学生缺少语言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眼花缭乱,根本不记得教师讲课的内容。

(3)组织方式。双语教学已成为高等本科院校评估条例的一项,有的高等院校为达标而盲目增加双语教学课程,增加双语教学课程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教学管理成本,这都将会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已有许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其中,在重点院校承担双语教学的大部分教师外语能力较强,能够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而在一般院校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大部分教师外语能力较弱,教学上基本使用汉语,不能够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3.学生英语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英语基础决定的。重点院校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好,在双语教学中学到了国际先进理论和知识,其外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在一般院校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双语课程的作业及考试只能用汉语来完成,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而且越来越厌烦英语。

根据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提出了“动态化模块的双语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模块。

教学结构模块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教师培训。目前一般院校缺乏双语教学的教师,学校应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笔者建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短期出国进修。应引进“双语教学资格证书”(可以先在部分院校试点),作为双语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也可以拓宽培养师资的渠道,同开展双语教学的其它学校加强交流,取长补短。[5]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双语教学得以展开的关键,是双语教学发展的保障。

(2)学生的英语基础。鉴于每个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双语教师讲解内容时使用的第二语言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故应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使学生了解学习双语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

(3)教材。双语教材的选取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应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国内英语出版物与国外同类教材在内容、水平和文字上相差比较大,而只有学习原版教材才能真正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4)教学媒体。大多数教师只会简单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于一些课件的合成,如链接和动画设计等,都不会应用,所以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学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进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模块。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程序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教育法。目前我国的大学,管教学的只管专业知识,由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笔者认为,应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等也归到教师教学上。如实行导师制,每名老师都有自己的辅导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给予关注,这样就由大范围变成了小范围,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通过教育性教学将教学与教育二者统一起来,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网络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实验室,还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主动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学习。毕竟老师讲授的方向有局限性,课时也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某些学生求知的需求,而网络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内容几乎都融入了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有关的内容;同时教学资源也更加丰富,考试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上机考试、网上考试已经逐渐普及。

五、教学保障。

双语教学的发展除了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外,必要的教学保障也是不可缺少的,现从资金及规定两个方面提出一点建议。

(1)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双语教学立项,设立专项建设资金进行立项建设,并成立双语教学奖学金,每年对双语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给予奖励,实行双语教学特殊津贴制度,可以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2)由学校教务处下达相关规定,如各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必须建设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其它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拟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需提出申请课程教学大纲(外文编写)及教学日历和教案等外文教学文件,由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听取双语教学主讲教师的试讲,并签署审核意见;对纳入教学计划的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验收,并根据课程质量和效果,兑现有关政策;通过规范化可以促进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年终考核指标,优先考虑给予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出差、进修学习、晋升职称的机会,并在购置相关教学资料方面提供支持。

六、总结。

根据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提出“动态化模块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是使双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三者有机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动态也采用各模块,而不是静态地生搬硬套。对各模块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最终形成学科外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同时辅以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学生真正在双语课堂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使他们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

双语课案例教学法论文

摘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和用法的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要把特定的法学原理和生活中相应的的案例结合在一起,可以利用法学的原理和规则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选择典型性的案例。

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案例筛选,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大纲的感悟,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尤其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找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的引导。比如,我们可以用“东方团伙”抢劫犯的案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案例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通过不良环境的积累,接触到不良的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这类案件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生通过这个案例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的分析案情,看到这些同龄人是怎么走向这条道路的,这样学生就会引以为戒,避开犯同样的错误。

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

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理由的讨论当中,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如,“网吧纵火案”中两名初中青年因为和网吧营业员发生冲突去蓄意纵火,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开展讨论:该行为将会受到什么样的一个惩罚?因为一时的冲动这样做值得还是不值得,或者说我们在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在讨论中对青少年的纵火案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个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枯燥的法学课中添加案例教学法,把过于理论的学习内容变得有了趣味,这样学生可以在阅读小故事、小案例的过程中开始不断地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屈玉霞.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

双语教学模式与师资的培养论文

职教师资是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但是遗憾的是,作为职业人才培养者的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距离产业发展的需求,尚存较大差距。因此,近年来国内更加关注不断加强职教师资的建设。而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的职教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达国家对职教师资的培养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英国的“能力本位”、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证书制”、日本的“课题制”等。职教师资强调双师型特色,强调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从而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国内职教师资的来源主要有各类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企业或公司转岗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一种就是目前国内综合大学所属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职业师范学院开设的职教师资专业毕业生。实践发现,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和转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教师技能的培训。近年来,国内一些职教师资专业办学单位开始脱颖而出,先后出现了“一体化,双师型”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双能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强应用”、“理论—实习—理论—实习”双循环模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多段融合”、以及“学校—企业—社会”综合办学模式等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师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三性割裂,有所偏废,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职教师资要培养有较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专门性人才。职教师资培养中显著的“综合性”特点,使得人才培养出现令人尴尬的矛盾——生源素质和学习内容之间的显著矛盾、庞大学习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常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因素可以认为是时间上的矛盾——实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常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因此一些学校提出“3+2”、“4+1”等等分段式的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延长学制弥补时间上的不足,但是本质上讲还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叠加,没有创新性的解决职教师资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施效果与期望尚存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标准的4年制的本科学制内,根据职教师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探索科学、规范、专业的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triz理论以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由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无法回避的就是几个典型的冲突,如何巧妙地解决这种冲突,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这里我们引入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的冲突解决方案,寻求破解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存在矛盾的创新性破解的具体可行之策,同时也是为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到实施的理论依据。前述内容表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我们既希望培养时间延长,然后游刃有余的安排好三性融合中的各个环节的培养;同时又不能延长时间,因为受到普通本科学制约束。这是triz中一个典型的物理冲突。将问题转换为triz参数描述的形式——时间的浪费,既希望延长教学时间以便三种能力都得到充分训练,又不能延长教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保证三种能力不缩水的问题。利用triz冲突矩阵得到解决问题的发明原理包括:合并、组合原理、中介物原理、预操作原理等。其中,合并、组合原理的含义是:在空间上把相同或相近的物体或操作加以组合;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中介物原理的含义是使用中介物实现所需动作;把一物体与另一个容易去除的物体暂时结合。根据合并、组合原理给出的启示,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教师资期望的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能够合并,同步开展,学生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冲突,而不是目前绝大部分单位采取的折中主义——将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个方面要求都裁剪一下,内容减少,难度降低。但是如何实现三者有机合并,能够合理的同步开展,又是一个难题。中介物原理启示,如果一个目标难以实现,则可以设法借助中介物实现。文献研究发现,国际著名工程教育理念cdio,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而且,cdio提倡多种形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教育理念恰恰提现了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三性融合教育目标,因而可以成为实现教学内容组合、合并前提下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手段。因此,综合冲突矩阵给出的发明原理,就已经可以初步看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设计。

国际上先进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它是“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常常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的、有衔接的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的整体训练。因此我们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借助cdio理论,以项目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并在教学实施中时时处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将职教师资期望的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能够合并,同步开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冲突。以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职教师资学生培养计划鱼骨架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和毕业设计是两个一级项目,它们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成为本科期间项目学习的主线。一级项目开始阶段重在理解cdio理念,通过解剖一个产品实例来了解其组成部分及设计原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本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际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生理解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和知识点对应的设计结果,建立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出发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理念,达到激发其专业兴趣的目的。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这些项目相当于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减少学时。课程群的具体内容与专业发展定位、特色紧密关联。比如,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包含了一般本科专业并不设立的制造与工艺课程群——这是充分考虑了职教师资专业未来就业与工作内容的因素。三级项目面向专业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3级项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该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核心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2级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再次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得到能力训练的机会。由于培养模式运用cdio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主要专业课程设计。在培养过程中,以cdio为指导,重组专业知识模块,重构专业教材、重建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工程项目、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期间的整个过程中,三级项目联动,对于专业知识既有总体性感性认识,又能处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切身体会不同层次cdio项目实施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学生一次学习时间的付出,得到高效率的多重充分利用,作为职教师资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步获取,因此,cdio可以认为是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四、结论。

本文针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入发明创造理论triz,获取基于组合、中介物等创新原理解决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典型冲突问题的思路,引入cdio理念重建培养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实践技能三种能力的同步获取,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思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其他工科专业也具有参考价值。

体育双语教学论文

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历史还不算太长。据悉,除上海、北京的一些名牌大学以及西安交大等校在一些课程教学中最早使用了双语教学外,目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在经济、管理、材料等专业部分学科教学中也采用了双语教学。尝试体育双语教学是体育学科走向世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之举。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学所取成效还是显著的。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仍不能满足交际要求,“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普遍存在。体育双语教学的开展转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然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更是如此。基于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体育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3.2.1观念滞后。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科教学可以交叉融合,但仍然还有许多人认为,英语就应该在英语课上学,与别的学科没有关系的,各学科有各自的教学内容,理应互不侵犯。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术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些观念若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体育双语教学就很难顺利开展。

3.2.2师资不足。

目前的情况是,懂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体育专业知识,能够较轻松地使用英语备课、上课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双语教学者必须是一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真正称得上复合型教师的凤毛麟角,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3学生差异。

体育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学习方式及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述。由于班级人数多,加之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差异,便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影响到学生体育学科目标的实现。目前的高校体育双语教学中出现一部分学生收获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不平衡状况,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感到体育双语学习负担比较重,给学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2.4教材缺乏。

目前,体育双语教学的教材和内容还不够规范和系统,尚未进行整体规划。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成本贵、代价高,学生难以承受,自编教材则又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很多时间来确定体育专业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学生也要面临大量难懂、难记的专业英语词汇。所以,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

4解决对策与建议。

体育双语教学研究者和参与者应转变观念,进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英语为媒体,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双语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4.2培养师资,增强体育教师的双语素质。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对校内教师可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经常进行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体育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4.3创设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同时,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创设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优化双语教学环境,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大纲要求着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双语教材,从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双语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清脉络,剖析原因,揭示规律,探索对策,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知识体系。

5结语。

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然而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尚未形成,需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逐渐成熟,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以改革创新的姿态积极而稳妥地推动这项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或流于形式。成功的双语教学将跨越语言的范畴,成为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plant,ndictionaryoflangageteaching&appliedling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ages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吕良环.双语教学新探[j].全球教育展望,,(4).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刘和臣.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双语教学课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33.

双语教学下的医学检验论文

目前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编写的,有的虽然适合工科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介绍的仪器比较落后,已跟不上现在医学检验仪器精密化、自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以朱根娣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为教材。该教材比较适合医工专业的学生使用,内容安排共十一章,基本涵盖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较先进的检验仪器。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医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对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有光电比色技术及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临床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及其维护和临床应用。

教材关于检验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整体情况涉及的比较少,但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医学知识较为薄弱,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介绍检验仪器,学生总是会问,知道了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但是这个仪器的标本怎么来的,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是什么样的。因此课程在介绍各论之前,需要增加临床标本的采集、存储及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对临床检验实验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外,临床使用的检验仪器大部分是由国外厂家生产的,操作界面,使用说明及技术资料等都是以英文形式给出的,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英语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为学生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做好准备。

工科学生的就业的方向之一是从事仪器的销售、维修等。因此学习检验仪器就需要学习其电路知识。因现在各厂家仪器关于电路的介绍都比较少,所以教材中涉及的也较少。但是现在有一些关于检验仪器维修的网站以及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对电路部分有一定的介绍[31。我们从中精选了血细胞分析仪电路部分,并把这部分内容增加进教学讲义中。通过介绍这种典型仪器的电路知识,对学生学习其它医学检验仪器的电路知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毕业后从事检验仪器保养和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2.增加实验教学。

我院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和医学仪器检测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之初的设想是为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课程设置学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程。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的感受到没有实验课的教学,就好比“画饼充饥”,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懂,因此增加实验课程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还还没有专门的医学检验仪器实验室,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初步计划是和学校其它单位合作,同时配置一批分光光度计。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可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参观医院检验科室。组织学生分批参观检验科室,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学习检验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存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检验仪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检验科室的工作流程有一个了解。这一内容安排在上完绪论之后,各论之前,通过参观检验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第二个层次为验证性实验,因检验仪器属精密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实验室的建设和配置实验仪器需分批进行。在开设实验之初,先选用分光光度计作为验证性实验仪器,后续再扩展到其他检验仪器。因分光光度计价格较便宜操作简单,且它和生化分析仪都是依据朗伯比尔定律而设计的。学生在实验中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让其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各自的吸光度值,从而验证了郎伯比尔定律,同时也熟悉了生化分析仪的原理。第三个层次为仪器内部结构分析和故障检修阶段。我们积极跟教学医院联系,把它们淘汰的检验仪器回收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把这些仪器完全拆开,学生通过观察内部结构,熟悉整个仪器的运作流程141。对于一些较简单的仪器,比如尿液分析仪,可以设置小故障,让同学们试着检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仪器的结构,将理论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将来学生在工作中能更准确地保养和维修仪器。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基本上釆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51,虽然对于每种仪器的讲授时都用多媒体给出仪器的实物图片,原理也给出了动画演示图,但这些总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如果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比如说,介绍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后,我们会留下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学原理相似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原理,5人一组,制作幻灯片,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进行课上讲解,时间限定为10min。同学讲完后,教师再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补充和点评。我们在20xx级医学仪器检测专业试行了一次,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课程的讲解,对流式细胞术的理解更深了,对后续老师介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时,也是更容易理解了,学习热情也增加了。以后我们将继续拿一些原理相似或原理相近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讲解,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从而学好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笔试形式。但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笔试考核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规象,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把课程的考试形式改为笔试占70%,实验占15%,课堂讲课占15%。这巧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做实验和参与课堂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考核成绩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5.总结。

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医学检验仪器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考。但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桥梁工程双语教学探索论文

经济及科技的全球化大大缩小了地域间与人际间的距离,国际化交流日益增多。在传承文明、沟通信息、开展合作与交流、参入国际竞争中,英语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光懂专业而无法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将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高等院校已经对某些专业进行了英语授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听、说是最薄弱的环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查阅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的能力较差。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外文资料的接触偏少,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专业词汇知之甚少。除学了两年的公共英语,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之外,接触或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很少。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既能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大量的专业词汇,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又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科技文献的查阅、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对于立志今后从事专业科研工作的同学是一个有必要的初步准备。因此,我校有机化学课程作为省级优质课程,有必要在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有机化学是一门容量大、内容丰富的课程,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应用面广。有机化学具有系统性、规律性、逻辑性强等特点。

我们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2.1教学课件。

从学生方面考虑,如一下子完全采用外语教材恐怕学生难以接受,操之过急反而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材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是授课课件的设计必须加入外语。我们在参考了多本国外英语原版有机化学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适合我们教学的双语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基本做到了与所用中文教材保持内容及讲授顺序的一致,这样部分学生即使在上课时对于课件上英语教授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也可以在课后以课本复习。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对中文教材的预习,达到对课件英语教授内容更好的理解。学生自行加强中英文的对照,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英文的'教授。

2.2课堂讲授。

课堂上教师授课以双语进行,考虑到听、说英语是学生普遍的困难,授课时以汉语为主,辅以英语,注重专业词汇的介绍。但在某些特殊知识点的讲授上,突出英语。如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除了介绍中文命名的法则外,还要着重强调英文命名,以使学生对常见物质的中英文名会认,会写;还有对于有机人名反应和反应机理的介绍,也要突出英文。因为现在的有机人名反应及反应机理大部分还是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其中中国人名的不多。而目前中文的介绍主要还是采用英文谐音的音译,不直接不说,还常由于对同一个反应的音译不同而造成一定的混乱,因此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同学直接介绍第一手的英文人名反应及机理尤为重要。另外,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设计成课堂问题,请同学在课堂上以英文回答,并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对于同学说英语的能力也是一个锻炼。

2.3习题及试题。

习题练习对于一门理论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英语教授内容及专业词汇的掌握,我们在参考大量的国外高校英语习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定量的英语习题,以全英文题的形式安排在学生平常的作业习题中。就目前进行的情况看,学生对英文题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同学能较快的掌握,而有的同学对英文题则显得还很陌生。因此,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不适宜以全英文出题,考虑以双语出题可能更为恰当。

教育部发文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月、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了两次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再次认识了双语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双语教学的目标和推进双语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4月在郑州大学举行的全国第八届大学化学研讨会上,关于双语教学的讨论也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由此,高校双语教学全面展开。目前国内大学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利用多媒体演示英文讲授内容,重难点部分提供中文对照注释;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穿插简单英文表述;第二层次:讲授内容基本采用英文演示,关键词用中文注解;课堂讲授以英文为主,尝试由学生用英文回答简单问题;第三层次:在学生接受能力许可的基础上,授课内容全部采用英文演示,课堂讲授以英文为主,英文作业与练习占一定比例。还有一种分类法是:初期的“双语过渡模式”,中期的“维持母语模式”及后期的“完全沉浸模式”。参照这一分法,我们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应该属于第一层次或者是初期的“双语过渡模式”。这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再逐步向深层次过渡。应该说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都还是处于探索阶段,还并未形成完全成熟的科学体系,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很多。现结合自己开展双语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3.1双语教学要注重实效,要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来认识,避免为了应付各种评估和检查所做的“形象工程”,流于形式。

3.2不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开展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从简单的入手,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切不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开展为了双语而双语的教学,拔苗助长则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3.3师资是限制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应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建设,建设为主,引进为辅。只有打造了一支成熟的师资队伍才是对双语教学最好的硬件保证。

3.4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怎样进行双语教学?怎样的双语教学才算是合格的?这些问题有了参照以后开展双语教学的单位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激励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校。当然这一点可能也是最难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后才能形成一套比较好的激励评估体系。

如今已进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英语在各行各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英语应用于教学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它是一项极具魅力的研究工作,前景是乐观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