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01:08:47 作者:雅蕊 最新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篇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为说理诗,文字浅显易懂,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这些:

1、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3、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

不足之处:

1、导入古诗不够精炼,所花时间较多,前松后紧,最后联系巩固环节草草收场,影响整节课的结构。

2、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过碎,问题提炼不够精,显得罗嗦。

3、读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语文的重要环节抓的有缺失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不足之处: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后记

在教学本诗时,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然后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篇二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为说理诗,文字浅显易懂,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这些:

1、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3、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

不足之处:

1、导入古诗不够精炼,所花时间较多,前松后紧,最后联系巩固环节草草收场,影响整节课的结构。

2、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过碎,问题提炼不够精,显得罗嗦。

3、读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语文的重要环节抓的有缺失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如果课上再讲这些,学生既无兴趣专心听,也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诗意。所以在理解句意和诗意方面,我没打算花太多时间,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诗歌创设的深远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力求让学生想得深入一些。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对赵括来说什么叫绝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联系各抒己见,理解可谓入木三分。此时引导再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诵读:赵括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怎么吟诵古诗?赵括就站在你们大家面前,你们一起来吟诵古诗。学生在朗读中为赵括感到惋惜、对这一千古憾事感慨万分,对躬行的印象会很深刻,对诗的主旨理解透彻。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结合肖老师的指导和课后感受谈几处遗憾:

一、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理解谈得很深刻,我的表扬力度却不够,否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充分说明评价的重要性。

含义可更广泛:少壮工夫强调从年轻时开始,真是无遗力;这无遗力里包含了什么具体内容?有凿壁借光的苦读,有程门立雪的求学态度,有悬梁刺股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守望,有闻鸡起舞的勤奋和志向,有韦编三绝的刻苦和毅力等等。这样的挖掘也可谓全力以赴,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光入脑,应是铭记在心。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堂简简单单的“家常课”,作为组内教研课,“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经历了《郑成功》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两次教研活动,也听了不少的课,特别是在海门市“弘謇杯”名师课堂教研活动中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于是就产生了上一堂“家常课”的想法。我一直想,多媒体教学课件固然可以给课堂教学添彩,但是没有多媒体应该也是可以上课的。况且,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从来就是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朴实即真实。这一天恰好停电,小黑板、教学挂图又出现在课堂上,一切顺理成章,真是天意如此。

这一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简单,教案是依据集体备课的教案调整而成的。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主要是搜集陆游的资料,吟诵他的诗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让学生搜集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等。在上课的前一天,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组织学生吟诵古乐府《长歌行》与颜真卿的《劝学》诗。学生理解并积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诗句对理解本首诗歌是一种很好的铺垫。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独的小岛”,其实它同广阔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如何优化组合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谓“用一生的时间备课”,真是此意;而学生也是参与备课的主体。

这堂课就在教室里进行,学生不必兴师动众地向多媒体教室“转移”,更显得悠然自在。离上课时间大概还有5分钟,听课的老师都来了,学生都已落座。于是,我就随意请了几位学生背诵最近背出的古诗。平时,我一直对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不太满意,认为他们早读课总是效率不高,但是这时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他们不仅背诵了《卜算子咏梅》《长歌行》《劝学》等诗词,而且居然有学生背出了岳飞的《满江红》。听着学生的背诵,我很高兴,教室里不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知不觉间,就过了上课的时间。因为停电,上课的音乐就没有想起,而我也把这事忘了。

再也不需要任何的导入语,课堂只是学生与教师相遇的“驿站”,而学习的起点其实是在“昨天”。早读课上已经把《冬夜读书示子聿》整首诗歌用楷书端端正正地抄写在黑板上了。先请学生解释了诗歌的题目,然后就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大多数学生的手头都有一些参考资料,如《课课通》之类,以往在这种环节,很多学生都是捧着参考书一读了事。但是,这次我吸取了教训,课前就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允许“读资料”,即要把搜集到的有用信息内化。学生还是很争气,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人翻书的,滔滔不绝地把陆游的资料较为全面地陈述出来。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还考虑作一些补充,但看情形,再“补充”就是画蛇添足了,于是话锋一转,强调了本首诗歌的内容是谈论读书的道理。

接下来,请学生朗读全诗。不知怎的,班里朗读水平首屈一指的何林华,竟然出现了两处“低级错误”,让她再读一次,虽然读流利了,但是感情很不到位。我便向学生提出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要求,虽然我不停地给大家鼓劲,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本来我也打算作一下“示范”,看到学生的这种读书情形,就失去了“范读”的信心与勇气了。现在反思“检查朗读”这个环节,学生的朗读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其实不仅是一种心理紧张的表现。虽然经历了预习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是非常粗浅的,或许就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之中。此时提出“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要求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看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要把握时机。脱离了理解与感悟,纯粹地提出朗读要求,授予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指导必然收效甚微。其实,在检查预习时,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不妨低一点,只要“正确和流利”就够了。降低起点的结果是增强信心,反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理解诗意的环节就验证了我的这种判断。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好像都你看我我看你的,并没有多少学生举手。于是我就让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出了一个“遗”字,我就一口气报出了“遗失、遗忘、遗留、遗憾”等词语,请学生选择。学生都选“遗留”,我就在黑板上的“遗”字下加一小圆圈,并批注“留下”。另一名学生质疑“绝知”的“绝”。我挂出了课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绝”的几个字义选项,学生有的选“完全没有了,穷尽”,有的选“最,极”。我的在课前的判断就是“穷尽”,所以当学生选择“最,极”的时候,我也就没有耐心地倾听他的想法,只是理所当然地把“绝知”解释为“完全没有不理解的”,也就是“透彻深入地理解”。后来老师们讨论这个“绝”表示程度深,应选“最,极”。但可能照顾我的面子,于是就说理解为“穷尽”也讲得通。“面子”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过于自信;更重要的是该让学生经历探寻思索的过程。回顾这个环节的处理,多多少少有点“越俎代庖”的味道,并且表现出一种“知识的霸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谈何容易啊!

经过质疑问难的环节,再请学生说说诗歌的大意,举手的学生明显多了。在解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自然就联想到《长歌行》和《劝学》中的诗句,我还用小黑板出示了一组“勤学”的成语:“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十年寒窗、闻鸡起舞、滴水成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了。在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我向学生推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与“实践”有关的名言俗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要不要参加实践活动?仔细想想,回答这个问题真不容易,尤其是这些学生,他们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几乎“只看见院墙上四角的天空”。(鲁迅《少年闰土》)可是,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发言常常出乎我的意料,并带给大家惊喜。或许受到与“实践”有关的名言俗语的启发,他们从读书的目的、方法以及“读书”与“实践”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表达出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当他们滔滔不绝地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词语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我几乎忘记了,他们还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不容否认的是,在这部分学生背后或身旁,还有很多学生,他们总是保持着沉默的状态,这也是最令人担心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沉默的火山”背后,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真的很多很多,我曾经在另一篇教学随笔《每堂课都是新的开始》中有过思考,但至今还没有大彻大悟。

课堂教学进行至此,似乎可以大功告成了。但是,我觉得学习这样的说理诗,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空洞的概念,而是要引领学生达到一种身心入境、物我两忘的境界,即让诗歌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幅引人入胜的“画”,一首耐人寻味的“歌”。于是,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上。我指着挂图,不急不慢地说,吟诵《冬夜读书示子聿》,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冬夜读书图”:冬天,静静的夜晚,明亮的灯光给人带来温暖,陆游和他的小儿子子聿,他们都手不释卷……我知道,这样的观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稍停片刻,我轻轻地说:请大家静静地听,从这幅“冬夜读书图”上,我们还能听到好多声音——整首诗就是陆游对子聿在说话,我们当然还能听到子聿说话的声音。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出示了小话剧的格式:时间——一个冬天的夜晚;地点——书房;人物——陆游、子聿,以下是“幕启……”,再下面是分行写的“陆游”与“子聿”,后面都是“……”。我让学生先分组表演,然后请两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学生的表演很投入,“陆游”是循循善诱,“子聿”是心领神会。下面观看的同学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两位个子不高的男同学在“爹”啊“儿”的对话,但是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任何的噪杂与喧闹。我感到古诗中的人物好像都复活了。从学生的表演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诗歌表达的读书道理的确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

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

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3、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4、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我让学生想想诗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会是什么态度语气,并听了范读,这样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