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人何处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6 23:41:41 作者:MJ笔神 2023年美人何处读后感(优秀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人何处读后感篇一

“努力了就会有可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不劳无获,当你想要得到什么,就需要先付出些什么。

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次次考试的高分,我们付出过的一个个夜晚,挑灯夜读,温习旧课,整理思路,只为得到试卷的高分,家人和老师的认可。

还记得曾经为了得到心生爱慕之人的侧目,我们付出的一次次用心,悄悄观察,暗自记下一切关于他的喜怒哀乐,甚至为了他的喜好轻易改变自己,心悦他的目光热切和羞涩,热切的恨不得在那人身上灼烧出一个洞,一旦这种热切的目光被对方发现,还会故意装作若无其事。

还记得曾经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和羡慕,事事做的认真,就连普通的动作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不至于什么时候失态。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要去付出的更多才行,毕竟自古就没有空手套白狼的道理。

“努力了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这是我听到过的,最简单明了,也道理最深刻的一句话,有时候你可能抱怨,凭什么我们付出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别人成功了,而我却没有成功?太不公平了。

其实不必这么想,去否定自己,虽然努力的不一定有收获,但有时候这样赌一把,总要好过坐以待毙,一点都不努力,坐等失败要好得多。

所以,当你为了一件事而拼尽全身力气努力,最终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也是在大可不必哭天喊地大叫不公平。

说回“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话题,我脑海中的故事不禁跟着回到了本书中记载的两个故事。

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之前,有八千子弟跟随,可却在一夜之间因一曲楚歌勾起思乡之情,他们在那夜别了霸王,同夜,虞姬也别了霸王。

虞姬本来也不是不可活命,但她还是为了给项羽留下一个最好的念想而自刎,以鲜血为霸王践行,她此举,失去生命,却换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深。

而此后不久,项羽自刎于乌江,也与虞姬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生命给江东父老一个交代。

第二个故事,是汉武帝刘彻与李夫人。

李夫人是平民家的孩子,或许是因为一场预谋进幸给了刘彻,而她高贵的气质,姣好的容颜也不负众望的迷住了刘彻。

可是好景不长,注定是李夫人重病,回天乏术。

平民出身的李夫人家中亲人一朝过上了好日子,若以后没有皇上的宠爱,必定会牵连家中好日子不长,于是这位坚定刚毅的女子从病开始便对帝王避而不见,直至身死。

她的理由是,“夫以色事人,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她要给刘彻留下的,是最好的一面,让他对她永世不忘,才能保家中一世安稳。

但她还是做到了,用自己的坚持和心酸,换来了家人一世安稳的生活,也算有所得!

美人何处读后感篇二

最开始接触安的作品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七个字让我想到了纳兰容若。容若,那个想起来都让人呼吸为之一痛的大清才子,他出生世家,少年展才,弱冠之年和他心爱的表妹结尾连理。本是令人羡慕万分的才子佳人,谁又料得到最终的结局是心爱的表妹仙逝,而他也终因思念成疾而魂归天地。如安所说的罢“悲剧的开始往往是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花开结果的一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是啊!若人生只如初见之时,他做他的旷世才子,她做她的名花佳人,是否,一切都会不一样。

纳兰的词大多悲且伤,所以,当看到安用纳兰的词做书名时却是抱了玩笑的心态去看,因为我不相信有谁能驾驭住纳兰的词。通篇书看完安的书后,才觉得自己的浅陋,安的文,细腻委婉,犹如江南小巷,总是赋予一种神秘的美感。

《美人何处》不是我看过的她最好的部作品,至于为何会选它来写,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家同是女子。安的笔下,即使是一个幸福的结局,也大抵多了点淡淡的忧愁感觉。那种忧愁的感觉更让我想到了古代的女子。

古代的女子只能被封建礼制束缚着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思想,即使有自我的思想也会被扼杀,即使有心仪的男子也会被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束缚着。然而历史就是如此地不公,连一点姓名都不愿给她们留下,就如安所说“历史留给女人的空间总是局促,像一场腾挪不开的舞蹈,底眉敛袖。即使一瞬间的张扬,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名,不可考的生卒,不可考的家乡而零落得一片清净。”

若说美人,也因从商周开始。安也是如此,她的开篇即是周幽王的褒似。似是她的姓,而褒,只是她的家乡,看,历史是如此的不公。连给他一个名都不肯,却要让她背上祸国殃民的妖女名声。美貌不是她们的错,错就错在她的男人过于爱她,爱到要把山河拱手,只愿换她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亡了西周;唐玄宗一寄红尘妃子笑,失了大唐的盛世;只是,那是她们的错吗?女人,向来只是男子用来争夺权利的借口罢了。

若说红颜祸水,还应提到为政治牺牲的女人。政治联姻,至古有之。历史有名的秦晋之好不就是那政治联姻的产物吗?历史上还巴巴地把那庄政治婚姻比喻成夫妻的和谐,和睦。盗用一句安骂人的口气,真是“香蕉你个芭乐”人家好好的个姑娘被你们当作政治工具,你们不有羞愧之心就罢了,还在那边大肆鼓吹,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你们的龌鹾行为。

话说那场惊天动地的政治联姻应是汉代的昭君出赛。是否,出赛的马车踏过玉门关之时,昭君曾悲伤地回望长安的宫殿,否则,一曲琵琶怎能让那斜飞的大雁直线而坠。那是个不幸的女人,历史,却给了她无上的荣耀,只因为她促进了国家安定。相对于昭君的政治联姻,西施显然没她那般辛运。她本是涓流溪水旁的一个浣纱女子,姣好的面容使溪水里的鱼羞得沉了下去;二八的年纪使她拥有无限的青春;善良的心态使青山都为之折腰。然而,这一切,都在那一瞬间改变。他是范吴王夫差的谋臣,是他,将她送进皇宫,是他,悔了她的一切,相传西施最后被人推下了溪水淹死了。一代美女,终究无好结果,只是,在看到她闭眼的一瞬间,他是否会记起初见时她灿烂如星辰的明眸。看,我想太多了罢,又有谁能过如明皇般爱玉环呢!否则天下也不会说出“致使天下不重生男重生女”否则“七月七日长生殿,又是谁在那边丝语。玉环只是没有想到,为何盛极一时的自己会落得个马谓坡前死。安说”玉环不知,是以长恨。”

安笔下女子的结局大多悲惨:如高阳被赐死,鱼幼微被处斩,桃花夫人自溢,西施落水而死。如有结局较好的,却也无甚有趣如昭君展转嫁人,红拂女平淡此生,王美人的儿子即位了,丈夫却死了。

那些美人,将爱化成等待的姿势。将恨化成无尽的报复,将感激化成无尽的回报,她们是血肉之躯,又是这个时空盛开的花朵。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就且看那美人该往何处。

美人何处读后感篇三

常闻老人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今夕读罢安意如的《美人何处》,方知“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非虚。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秋瞳剪水,肤如凝玉,有倾国倾城色,则一舞一江山。

美人,自是如玉的。

和田玉是中国四大美玉之首,正如我觉得貂蝉应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一般。

我并不是独爱她与其它三女各有千秋的容貌,而是折服于貂蝉周转在波谲云诡中的那份从容,惊叹于小小女子翻云覆雨在名利场上的凶险,自豪于绝色女子的智慧与胆色。在那个清一色男性主导的世界中,貂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速了纷乱之争的结束,我甚至觉得是她用她的柔荑扶起了风雨飘摇的汉室。

一切都仅仅是传说吗?一切都不仅仅是传说吗?

如果说拜月的传说仅是增添了貂蝉身上的传奇色彩,那《三国演义》的珠玑字字就已将她“惊天动地的一生”绘到了极致。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意为“白璧无瑕”,既象征“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又如貂蝉如花的容貌和如玉的一生。

安意如在书中说:“历史上,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

杨玉环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典范。人们都说红颜祸水,岂知没有男人为之痴迷,哪会有女子倾倒众生。

哪怕覆了天下,女子的作用也只是爱其所爱,爱那繁华如梦,一骑红尘,锦夜梦回,羽衣蹁跹……只是不知这一切随风。

这一切结束在公元756年,晨光熹微,一个如露珠般的生命以几尺白绫消逝在马嵬坡上,离离青草,是否还梦萦那惊才绝世的霓裳羽衣曲。

陨落了啊。一切都是如此。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

岫岩玉美则美矣,却无法离水。正如杨玉环无法舍弃那繁华。一切皆空。

时常听闻西子于古越国溪边浣纱,如水容颜,鱼儿都为其沉入深水,不敢露面。

一直以为西施就是那个如水般温婉柔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却始终不知她还兼任过“卧底”,以身许国,在吴越两国之间周旋,语笑嫣然,最终成全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山再起,导致吴国沦灭。每每看到如此历史,总忍不住感慨是何等坚毅的女子才能成其事,谋其人。

国仇家恨影响不了她的美,纷争的乱世成全了她出洁的美,效颦的东施更加衬其绝丽。

传闻“和氏璧”由独山玉雕成,那秦国肯以15座城池交换的珍宝。西施较之独山更胜一筹,独山玉仅仅是倾城,而西子之貌已然倾覆了吴国。

提起王昭君,我总会想起塞上牛羊以及塞外明媚的晴空,不是前人对于“昭君怨”的桎梏,不是入宫三年不能面君的怨艾、也不是出塞后回眸故土的悲戚,而是那真实而慎重的热情。不是懵懂,而是决然。

安意如说:“因为有动摇,所以最终的不可动摇更坚固。”

现在,历史中那些眉目如画、温婉如玉的女子,终还是在沉浮之间随时光湮灭了罢,空余后人欷歔众议那些如玉的容颜,感慨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读后感篇四

很久没有读书了,无意间看到了安意如的《美人何处》,便把玩起来!

安意如的文字,像一阵带着清香拂面吹来的风,让人沉醉其中,却也保持着小小的清醒,给读者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若即若离,时远时近;不疏远,不亲昵。有时,她会把她的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让我看到,这是一个独立的女人。有时,她会把话刻意说的模棱两可,让人去猜,去琢磨。就是在这探寻、揣摩之间,让读一本书,好象一场旅行,一次冒险。

美人去了何处,又该如何寻找?而美人的归宿,无非是英雄的怀抱,抑或香车豪宅之间。其实不然,不同的美人,便会有截然不同的归宿。

正如常言所说,没有无缘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故的失败,命运脉络看似混乱,实则清晰,过程倒也清楚,是萌芽、成长、延续、终结的不断循环。从某种意义上去审视,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前人的路。幸而却不是绝对的重复,依然存在些许微妙变数。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通过一条重新展开的路,达至的自我境界和目的的不同。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形形色色的女子绝不会稀少,有太多女子,性格各异,出色出众,如这世间百媚千红,拥有不同的受众。她们的美貌,她们的才智,她们的传奇一直为人们所。

然而,红颜祸水却成了她们的代名词。容貌姣好是错吗?父母的给予是她们无从选择的。因着那些贪色男子、是非争斗让她们的美貌成为祸水,在人们眼中的却是毁了她们一生的根源。才智无双是错吗?自己的能力是她们生存的理由。就是有了她们的才智,才会吸引那些,成就一生传奇。

可是,她们的一生是悲惨的,有了美貌、才智却失去了爱,这是痛苦的,我想她们宁可拥有一份完整的、真心的.爱,也不要拥有这些令人追逐的美貌与才智吧,她们总是被人们当作物品,在政治与利益中推来往去,有谁曾真正在意过她们心中的想法,有谁曾问过她们的意愿。也许,在世人眼中,她们只是一个拥有美丽外表的花瓶罢了。

其实美人,最动人的地方不在面若桃花,樱桃小口,不在妖娆的身段,纤细的腰支,柔顺的青丝,而在于智慧,在于情商。

却也不得不提到机遇二字。

如若唐太宗那一年没有广选天下美女,武则天永远不会进入唐宫,她后来也只是个村野农妇而已,更不会有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倘使咸丰皇帝不是好,爱听戏,兰儿便不会因小曲唱得好而受他关注,也就不会有之后野心勃勃的慈禧。

然而,她们生来是弱势的,是要等着男人来挑选。

但武则天也好,慈禧也好,那个选中她们的男人,也只不过是她们生命中的过客,是通向自己人生顶峰的垫脚石。对于武则天和慈禧这样的女人,容貌,身材,这些评判一般女人的标准,在她们身上倒已不再重要。被世人记住的,恰恰是她们的的智慧,她们的才华!她们让自己成功“跃龙门”,跻身皇室的才华,她们操控局势和生命中那些男人的本领,抑或她们治国的智慧。

诚然,亦有很多先天优势很强的女人。

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当芳华已逝,待尽,曾经那些引以为傲的资本都成为可怜的笑话。最后,只有那智慧,会凝成胸口的,窗前的,仍然是那样美丽的容颜,不曾改变。

然后你发现,对一个女人的成功而言,智商固然重要,情商无疑更重要。

其实不光是女人,世人皆如此。

想起一句话: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

美人何处读后感篇五

近半年来没嗅墨香,恍惚间时光悄然又逝,不觉感喟之际,猛地向楼下一瞅,不知名的小灌木开出了星星般的花朵,红、白、黄、紫,在这秋色黯然的季节,它们热闹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

回到案前,拿出美人何处,却不敢说品读。曾经总以为高深玄淡的文字才是精神世界的极品,未曾想过小女生的发情之作也是别有韵味,而且这种韵味还能让人不自觉地细细回想,美与女人,味与女人,生活与女人。

女人如同楼下的灌木,美人就是枝上的花朵,美人有着不同的色彩,这才能把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这才能在昏暗世界夺目而出,而浑浊的世界能给美人的只是一团浑浊的空气、一汪浑浊的流水,而我们普世大众,就是这个浑浊世界的构成因子。

在书中品味美人,实不知历史上的美人被刻意滥制,美人是枝头之花朵,而不是灿烂之绿叶,美人的美美在她的气质,她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的味。

寻常巷陌,追寻美人踪迹,到头来,失望一场,粉装浓抹,让女人俗气,粉装轻抹,让女人平庸,女人的外表之美在于勾魂一瞬,女人的内在之美在于持久的休养,而我思慕中的美人拥有两者的完美融合。

美人的美不是美在中庸,而是美在个性,美在对他人内心的穿透。李夫人拂被拒见武帝,却能让武帝独留喟叹:是耶?是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美人的美美在让人思与念,思他日之美,念往后之遗憾。

美人并非仙间雨露,更非人间仙骨,美人更有七情六欲,而她之所以美,美在让人惦记到她的处处是好,美在让人感怀她的处处不易,美在让自己也融入美的世界。

花朵总会凋零,美人也有谢幕之期,每当念及林妹妹葬花吟,总感觉混沌突然开裂,七色光芒普耀大地,就是这样,美在惊魂的那一刻消亡。

平大夫思念美人,在他那里,美人却是虚幻,屈子成天想着楚国强大,想着自己如何施展才华,却不知楚王是个神女都不浸的主儿,更别说屈子天空云淡般的爱国情怀了。

女人之所以能占据美人,因为她们有着柔情与刚毅,而男人只能屈就粗人类语。小女子说,女人的内心是男人,而男人的内心是女人,这话,想想很有道理。

历史与现实很是相似,昔日的人们早已把未来的人性研磨透彻,更何况是众所视之的美人。每当事之完毕或者海阔天空之际,冥冥之中内心凝固的因子再度跳跃,而思之的却是远方的美人。

前段时间与朋友在一起,聊及女子之美,一子曰:美在双峰,一子曰:美在双膑,一子曰:美在两颊,一子曰:美在素体。我问之:峰为何价?膑为何价?颊是何价?素体又是何价?一子曰:峰价一百,膑价两百,颊沽三百,素体价沽五百。听罢,我恍然明白,难怪罗丹的作品连连高价,源由素体!

人可沽价,而美人不可沽价,正如屈子敢于沉江,那是他心中的美人已然消逝,美人也可离去,那是她们的美已然耗尽,正如徐昭佩带着一脸冷笑鄙视萧大才子一样,美人无人能赏,却又何故留人间?恍然之间,这个世道,处处美人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