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大全10篇)

时间:2023-10-06 20:25:51 作者:梦幻泡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大全10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一

在历史的篇章中,跳跃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变更腥风血雨的同时,也隐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读史或者说读书,便可了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开了石悦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重温不一样的明史。

大明中国古史中的一抹缩影,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由盛到衰历经276年,传了12世,共计16位皇帝。最后一个在中原地区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将火器、航海、造船技术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于生计,参加义军。却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军事才能,起于微末之中,却能外攘蒙元,内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在一大批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和几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前期较为安定、国防力量强大,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当然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会有向阳面和背阴的地方。一个“废相、特务横行,太监掌权、权杖大臣、大杀功臣”并由其子孙发扬光大的黑暗时代,也将悄悄得拉开帷幕。

总的来说从明英宗开始,权力的转变基本围绕三种势力进行着,以科举出身为首的内阁,特殊人种执笔、司礼太监等,皇帝及其直系亲属。为了站在权力的顶端,基本上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兄弟相残、挖坑设陷、投毒下药、皇子早产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权倾朝野、八百徒孙、开宗立庙、买卖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岁的魏忠贤魏大人来说,真的都只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卖弄都谈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这天能够写一部血与泪的成名史,但是这血是烈士的血,泪是孤儿寡母的泪。有时候形势是吝啬的,但历史终会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弃、仇骂总是那些背离广大人民怀抱、脱离人民群众只顾自己利益的好战份子。

比较悲哀的就要属崇祯皇帝了,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并非嫡传),大明帝国的新陈代谢就已经开始逆行了,坏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长久。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了,而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女真部落也从不消停,后金的铁骑横扫了整个辽东防线,直逼北京。当然历史又一次证明,在危难时刻终会有英雄登场,袁崇焕这个扶即倾之大厦的小巨人,在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擅杀岛帅毛文龙”为自己埋下了祸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盖主总会有人妒忌,魏千岁的余党再加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送走了这位小巨人。小巨人没有了但叛乱开始了,农业减产、军阀割据帝国的经济基本崩溃,饭都没有的吃,那还有制度可言,所以农民暴动了,扛枪扯旗给吃的就参军,指哪打哪绝不含糊。最终崇祯皇帝煤山自缢,闯王李自成得了天下(当然也没坐多久)。

农民并非暴动不稳定因素的代名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种阶级、哪个种族都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处于最底层,处于被剥削的最顶端。大都没有什么奇珍异宝、良田美榭之类,有的只是租来的土地,三餐温饱的杂粮。上缴得除了这些,也仅剩妻子儿女。所以为了活下来,无路可选。

即使在黑暗的历史,也有人能乘风破浪、指点一下江山。刘伯温、常遇春、张居正、戚继光……在短暂的历史也挡不住文化的发展,《理学》、《心学》小说的兴起,百花齐放、各取所爱。

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历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儿》总有不同的地方。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的著作,全书以明朝为时间轴讲述了在此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该书不同于其他讲述历史的书籍那样枯燥无味,而是趣味增多,言语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关于明朝的历史事件变得十分有趣,让人爱不释手。当年明月能将枯燥无味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或许是因为他注意到了以往历史书籍为何不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再结合当代人阅读的口味,将历史幽默化,从而诞生这九册《明朝那些事儿》。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轻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的不合适。”该书能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的清楚明白,言语严谨,作者一步一步地向读者们展现当时明朝这个大舞台上发生的事件,不急不缓。当我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身处那个年代,观看着这一幕幕,心中的感叹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册书主要围绕朱元璋由一个贫农通过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赋开辟明朝成为皇帝。在这一册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马皇后(朱元璋的结发之妻),马皇后是郭子兴的义女,在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并为其出谋划策获取郭子兴的信任后,郭子兴便把马皇后许给了朱元璋。平凡的马皇后也可以说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她伴随着朱元璋,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未曾因这漂浮不定、生死未卜的生活而抛弃朱元璋,她坚忍、不畏艰难,与朱元璋共患难,她朴实的品质使她获得了“明朝第一贤后”的称号,在后来朱元璋开辟明朝担心自己的权利丧失,对大臣们进行屠杀时,也是马皇后的劝说,大臣们才得以留命。马皇后仁慈的品德以及敢于指出皇帝的错误的大胆让我印象深刻,马皇后也在这明代的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景色。

第二册书主要围绕朱棣夺取皇位来展开。在阅读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当皇帝不易,想当皇帝也不易,要学会冷血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呆的久一点。曾想为何有人哪怕众叛亲离,脚下踩着无数具尸体也要登上皇位,或许是因为权利,那种至高无上,被万人敬仰的feel吧。在这一册书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主角朱棣,在建文帝的无情削掉藩王们的职位或是无端加罪的情况下,他为了保命而装疯(也是够拼的了);在建文帝的属下拿一纸逮捕令,士兵包围屋子时,他仍能冷静思考对策,为了造福他也是绞尽脑汁想借口。或许正是那句“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在激励他,或许是壮志难酬,却不得而终,总之他是反了,也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最终还是登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皇位,开启明代的新篇章。在这个新篇章里,留下重重一笔的或许便是郑和先生了。郑和下西洋,多么熟悉的故事,因为在这个盛世之下,所以才能有此行。

第三册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于谦,在面对马背上出生的蒙古兵,他不同于常人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迎战,这个温文尔雅的人在国难面前变得强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如意,青云直上或是郁不得志,他都不曾因此消沉。而如今他无所畏惧,为了国他拼了。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我,他的坚忍不屈打动了我。书中有一句话“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也是激励了我,在自己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何尝不是如此?于谦先生带着大明帝国转危为安是他的不放弃希望,那么反观我自己又是否在处于绝境时放弃过希望?这次的期末考试或许便是我的绝境,在成绩出来时我的确质疑着自己的能力或是智商为零,回家后的几天里都在思考这人生的意义,反复地骂自己无用,甚至就想这样堕落,直到我看到于谦先生的坚持,在国难面前的坚持,我才明白自己的那些哀怨微不足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起伏的路途才是最美的。

这一丛书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也都给我了不少启示。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人物,或大或小,但他们都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便是推动历史的车轮往前行驶。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发现其实历史并不枯燥,只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要“目睹”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也很简单。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三

《明朝那些事》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写的一部很牛气的小说。牛气之点:一全书7本达120万字,可谓鸿篇巨制。二是作者年龄不大,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三是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16位皇帝,资料繁杂,浩如烟海,想理出个头绪确属不易。四是作者功底了得,想必下了狠功夫。一本网络小说,说白了,写完了有没有人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也不明白。或者说是娱乐一下自己,可这个娱乐确实是下了血本,佩服。五是把严肃的历史写的如此好看确属不易。文本充满幽默色彩,富有现代意味,带着调侃的味道却史料丰富。比如讲某个人的特点,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还有在打仗时出现了无法想象的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化繁为简,带有搞笑和调侃的意味。

从地摊上花了三十元钱买了盗版的《明朝那些事》和《李傲文集》,原本是想先看后者,毕竟李同志名气太大,牛气冲天。明朝那些事,听名字就是调侃的小说,想必是没有什么好看的。对于网络小说,我向来是不怎么看好。想想也就是,小学看神话,中学读名著,大学研理论,翻来覆去就是没有挨上网络小说的边。虽说有时也把自己写的那些不成器的'东西贴在网上,那只是为了省地方,就像老照片,总要妥善保管。

闲来无事,一看却看上瘾了。对于我,这本书是蛮痛苦的,看来看去,整整搞了一个多月,对于擅长看长篇的我来说无异于折磨。一般的原则是拿起书就每天猛啃十几个小时,直到眼花头旋,很快就破城,这时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吐口气,轻松地说“搞定”。可这次却失算了,小小的五号字,眼睛看的疼,但还要坚持下去,在加上颈椎时时不争气地疼,弄得连续的巷战变成了攻坚战。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胜利在望,心急的不行,丢下的也不行。但今天总算看完了。

没看书之前,对于明朝的历史,仅停留在小学历史课本水平。乞丐起家的朱元璋和荒淫误国,自-焚煤山的崇祯,然后是苦大仇深八辈贫农反抗小朱地主的李闯王,还有什么东林党、阉党,想想这个党字就是你折腾我,我折腾你,这好像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美德。还有什么忠臣良将张居正、左光斗、海瑞、戚继光,奸臣乱党的魏忠贤、吴三桂等人。脑袋里装着最朴素的两个词:好人和坏人,好坏是很分明的。看了此书,好像自己被哄骗几十年的傻子,历史原本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好坏分明。就像一句话说的:要想打-倒坏人就应该比坏人更狡猾。确实如此,我确定肯定以及一定。

看《明朝那些事》让人闹心,打打杀杀,杀杀打打,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尔虞我诈,极尽权术之能事。看到奸臣当道,忠良蒙难也会扼腕兴叹。看到后金破关,倭寇害边,也会激情慷慨,磨刀霍霍向猪羊。看到国君荒淫,大臣乱政,百年基业,毁在内耗上也会喟然长叹。最佩服的是权术之争,有奋争的,有隐忍的,有保身的,有扑火的,总之,在历史这面镜子前,是妖是怪都要现身。

看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想法是能折腾,真能折腾。

好了,不说了,总之一句话,看完了,你才能感觉历史的可怕,可我们也生存在这历史中。今日就是明日的历史,历史的悲喜剧也在不停重演。引用周哥一句话“历史,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亦”。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四

明朝公司的历位朱老板们,除了开创人老朱(朱元璋)有着过人的精力,凡事亲历亲为,埋头苦干外。其余的朱老总们好像都没这个觉悟,但鉴于老朱同志太不给力,定了一条不许"罢相不设",没了丞相这二把手帮忙,可苦了朱棣了:他可没有老朱同志那么高的觉悟,又不能设相。怎么办?于是乎,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初期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经过先后几代猛人的不断奋斗,权力逐渐上升,直至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估计老朱同志要是知道了他后代搞出来这么一群"类丞相",非得气得活过来。

《明朝那些事》告诉我,皇帝是不可怕滴,内阁里的那群人才是可怕滴!

内阁分首辅、次辅、大学士。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代表有:"三杨"、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的代表了。那么恶的呢:万安、张璁、严嵩等。内阁的斗争法则就是你死我活。成首辅,败…玩完!一旦你失败,你会被从权力中心甩出,经过一系列的自由落体运动后重重摔在地上。然后言官那些跳梁小丑们开始登台表演,发扬痛打落水狗精神,帮你贴心的挖下一个又一个抗。让你跌得不知七荤八素,如果你跟现任首辅有仇,您的后半辈子怎一个惨字了得?并且容易被人送往地府旅游观光。

不过从内阁斗争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比如忍、和。

忍如徐阶。徐阶进入内阁时,恰巧是嘉靖朝追黑暗的时候,把持朝政的首辅是严嵩。而徐阶的老师夏言,已经被严嵩热情的送往地府了。杀师之仇,加上对权力的渴望。徐阶应该同严嵩拼命才对。但他忍了,并最终再合适的时机,一举将严嵩击败。忍,包括对敌之忍,对己之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和,在这个世界上,敌人总是少数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和有两个意思:待人随和和"和稀泥"。对朋友不能恶声恶气,应以随和知、之心待之。和稀泥,似乎不是什么好词,但在《那些事》里,这种方法在处理某些矛盾上,还是很好的。首先提一下此法的鼻祖--申时行!申时行凭借他的和稀泥功夫,明哲保身,也是许多矛盾得以缓和,并最终解决。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在特殊场合(如果某位仁兄想去建筑工地,就当我没说。),和和稀泥还是可以的。

在《那些事》中,就像我说的,除了皇帝、内阁成员之外,言官、武将、后宫、道士、宦官、甚至混混等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也教给了我许多…读罢此书,意犹未尽!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五

快乐假期开始,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又开始了我的明朝之旅。这几天读了由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的第三部,让我对明朝又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有三个:土木堡之变、于谦救明朝、夺门之变。

首先是土木堡之变讲了我最憎恨的人——太监王振。历史上有多少太监乱政,而明朝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就是明朝的第一个专权太监。他夺得了皇帝朱祁镇的信任,飞扬跋扈,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让自己名垂青史,不顾群臣反对,带领皇帝亲证,在他的“英明”统帅上,结果可想而知,王振完败,几万大军全埋在了土木堡,王振也被自己人打死,皇帝也被捉走!奸臣的私利、私欲导致了自己毙命,死有余辜,但他却让数万大军为他陪葬,岂不让人痛惜!

然后就是我最敬佩的智者——于谦。他在明朝最危难时,用自己冷静的头脑,非凡的智慧,与众大将一起,守卫城门,成功保卫了京城。于谦,改变了明朝的历史,在明朝灭亡之际,留下了一抹希望,让后人所敬仰。

最后是夺门之变,也是我最悲痛、愤恨的章节,讲述了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胡造谎言诬陷于谦,朱祁镇信以为真,处死大英雄于谦。这三个人欺骗皇上,借刀杀人,换来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我也深深感悟到——自私竟如此可怕。最后李贤通过重重困难,终于还于谦一个清白,将那三个奸臣全部处死。这样的结局,我也深感欣慰。

我敬佩于谦,多亏了他,在明朝灭亡之时站了出来,救国家于水生火热之中,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热爱祖国,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六

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了“靖难之役”后的事情。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一声,使大明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帝国,一个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庞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不只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现。有朱棣的残忍毒辣有朱高炽的忠厚老实。

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有南下讨平安南的伟烈。明朝经历了朱棣的造反,社会的`稳定,“仁宣之治”后的动荡。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朱祁镇,他在土木堡被敌军也先活捉,后被喜宁陷害。经历了蒙古大漠的风沙,险死屠刀之下,被喜宁的诡计算计,他被当做傀儡,用来向大明要赎金,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却还是坚强的活着。后来虽然被救回来,却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让他回来了以后就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却很满足,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宫走去,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她还会在这儿等着他,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朱祁镇这一生,从御驾亲征的威风到被俘,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复位时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体会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这个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点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不是一个明君,却是一个好人。

另一个真正让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当他保卫京城的时候,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骄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一幕幕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

历史不是残台断瓦,不是古庙荒冢,也不是发黄的书卷,而是挂在人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透历史长河,吸取教训。历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历史原来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七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八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九

一直以来都对小说与历史颇感兴趣,《明朝那些事》正好是历史与小说的结合,我更是爱不释手。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明朝历史的好奇,更让我读到了善恶、美丑与深不可测。

这是一部九十六万字的雄伟巨著,讲述了1344―1644共三百多年间的明朝故事。说是故事而非历史,主要是因为其中很多故事情节的真伪,我无从得知。书中共讲述了明朝16位帝王的风雨王朝故事,其中涉及无数大大小小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

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伟大的政治家,优秀的改革家,也终究逃不过死后被抄家的命运。而他的老师――徐阶,老谋深算却又兢兢业业,蛰伏数十载,只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击垮权倾朝野的奸臣严嵩。他一生谨言慎行,却在与高拱的斗争中,败给了一个小小的江湖术士......

一代猛将袁崇焕,战功赫赫却为人狂妄,口无遮拦,私自杀害皮岛总兵毛文龙,又在崇祯皇帝面前妄下狂言,最终惨死于自己那张“管不住的嘴”。

帝王的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王朝的气数。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大明王朝,他废除丞相制,独揽大权,夜以继日为国事操劳。他的子孙后代又是怎样守护这份硕果的呢?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儿的江山,从此建文帝失踪成谜。朱祁钰、朱祁镇兄弟相残,只为大权在握,荣登帝位。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争斗,是人性的千万面。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总会遇到像于谦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廉之士,也会遇到像严嵩一样时常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心态的狭隘之徒。所以,生活形形色色、色色形形,我们要做的.是要睁大双眼,擦亮心灵,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篇十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却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在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以幽默的风格来教我们,这样学生会掌握的更好,对课程更有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