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年级(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5 19:40:45 作者:笔尘 最新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年级(模板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4、说目标、说重难点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识字七第二十九课.这是一篇讲述诚实、诚信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述老国王以花种为契机来选举新任国王的故事。国王要求:谁能种出最美的花,谁便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期到了,手捧空花盆的熊日成了继承人。原因是什么呢?在文中最后一自然节把这跌宕悬念作了解答,结果是,老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是煮熟的。

这则寓言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寓意一目了然,主要讲述了诚实、诚信品质的可贵。但是,让一年级的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他们未必轻而易举就能理解寓意,因为学生对于煮熟花种不能发芽这一常识不理解。因此,我布置预习时,我就会让他们收集一些关于种子发芽的资料自行阅读,这样以来就便于学生们对国王的做法理解,也可更好领悟、接受课文寓意。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七的一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主要是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点拨他们学习课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阅读学文的习惯,组织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又由于是低段教学,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把趣味性学习融入到课堂中,使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收获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阅读是一个个性化行为,因此要以学生的阅读来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思考和感悟。同时我还要创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读中悟字、悟文、悟懂寓意—“诚实、诚信品质的可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1、认识“盆、位”等12个生字。

2、会写“分、要”等6个字。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词语和课文意思的能力、综合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识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诚实、诚信的重要性,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好德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内涵,真正知道诚实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深读课文,感知课文重点。

(一)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课文。

(二)体会故事内涵,感受诚实品质的可贵。(对比学习,拓展学习)

(三)创设情境,巩固知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第一课时

&%8226;一、导入

&%8226;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听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啊?

&%8226;二、板书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跟着黑板手写。

(二)、提示“捧”写法。注意孩子的“子”字旁,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一)、采用同学们喜欢的方式去阅读(默读,指读,同桌读……)

(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课后拼音,还有查字典的方法。

(三)、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可以简单谈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然后举手告诉老师,看那位小朋友和老师想的最接近。

(四)、开始阅读吧

四、扫清词语障碍

(一)、经过预习课文,同学们又见到了一些新的生词

生字宝宝。现在老师让他们放在一起开个小会。

1、把生词,生字集中写在一起打在投背上。

2、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在书中原文出用横线画出。

(二)、画好坐端正示意。

(三)、全班看投背进行生字词学习

1、按顺序开火车读生字词。(反复练习,至少用三种方式。)

2、对盆、盛、规、表、煮、选、宣、丝、芽这些生字进行全班集体记忆法学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个关于老国王选新任国王的童话故事,那么那些同学再来具体说说老国王是怎么选新任国王的。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找同学起来回答。相当于复述课文。

(二)、生:国王为什么要把花籽煮熟?为什么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板书于黑板)

1、四人一小组进行课文阅读,小组学习。

2、为什么国王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做未来的国王?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3、讨论结束,进行汇报。

师:谁知道老师刚提问的问题?

生:因为他诚实。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读课文)(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生:高兴!

师:那我们就高兴地笑着读。

生:(齐读课文)

生:读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大屏幕出示国王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生:国王把花种都煮过了,不可能开花。

师:那谁能把这个句子变成一句意思相同的不带问号的句子?

生: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开花。

师:(大屏幕出示改过的陈述句)既然这两句话意思一样,那么是不是课文当中的句子也可以换成第二个?大家自己读一读,试一试。

生:(练习读两个句子,体会不同的语气)

生:老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因为课文中的问句读起来好像有点讽刺其他不诚实的孩子的意思,放在课文的结尾更合适。

师:你说得好极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老国王的意图。

生:(齐读课文结尾的反问句)

(学生初次接触反问句,意思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四、课外拓展

(一)、自由的说一说同学们身边的诚实列子,进行全班交流。

(二)、老师对每位交流同学的时间进行点评。

回家吧熊日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今后要做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一、文本解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识字(二)比一比》。初读文本,被这绚丽多彩的画面、编排独特的词组、琅琅上口的韵文歌深深吸引了。细看背景图,展现了一个温馨、安逸的农家小院的生活场景。身为农村的孩子,黄牛、花猫、鸭子就在我们身边;苹果、红枣、桃子随手可得;这恰是孩子的生活圈,这恰是孩子的乐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秋天,小院里憨厚老实的老黄牛与舒适入睡的小花猫,读懂了和谐;悠闲嬉闹的鸭子与可爱至极的小鸟,读懂了喜悦;桌上的杏子和桃子,树上的苹果和枣子,像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孩子,正说着这家院子发生的故事……好一副充满浓郁的乡村特景!

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其次,孩子在学前接触到的儿歌比较多,对于这样的朗读文本有独特的体会,有朗读的乐趣。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这不正是孩子所期盼阅读到的儿童作品吗?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同样享受到我所体会到的快乐,相信这也是孩子的心声。

二、教学目标

我这样解读着文本,也就预设了这样一些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语境和生活语境,学生能熟练地认识12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两组词的编排规律以及量词、反义词的正确使用,并在朗读中发现韵文歌的语言特点。

3、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以及情系乡村。

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必要的资料补充、积淀,组合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

三、教学流程

教学的第一版块是情系乡情、创编绘本

教学的第二版块是走入词语、发现规律

孩子在以背景图为载体,创编绘本讲述故事中初步认识了8个词语。在交错的图片中,词语的编排规律自然被他们所能发现:一类是动物、一类是水果。趁机把它分成两组音节词,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当孩子读“桃子”一词时,随机点出这个带拼音的音节词。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1、教材分析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课。这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潺缓、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我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与雨点一同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这节课已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2、整体感悟,反复品味。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词。我认为,这一过程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3、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教《雨点》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教学时,我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启发,学生就能说出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我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强化,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叫“雨点”。(板书:雨点)今天,我们就和小雨点一起去旅行。(播放媒体图象)

(学生向小雨点自由打招呼,雨点向学生问好)

师:小朋友,请闭上眼睛想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

生: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通过画面我把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1、各小组边读边讨论。

2、全班交流讨论: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1)、板书:池塘——睡觉。(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池水的平静,指导读好“睡觉”一词。

师:池水很平静,看上去一动不动的,好象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生美读第一句)

(2)、板书:小溪——散步。(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溪水缓缓地流着,指导读好“散步”一词。

师:小溪水缓缓地流着,我们和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象在散步,多自在,多舒服啊!(生美读第二句)

(3)、板书:江河——奔跑。(出示相应画面)

指名朗读第三句。其他同学评议并谈谈听后的感受,评议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想象江河水奔腾向前的景象,指导读好“奔跑”一词。(生美读第三句)

(4)、板书:海洋——跳跃。(出示相应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海洋巨浪翻滚的气势,指导读好“跳跃”一词。

师:你们看,小雨点随着海浪跳跃,多高兴啊!(生美读第四句)

3、师:小朋友,这样有趣的旅行,你们想再感受一下吗?

配乐表演朗读课文。(同时展示四幅画面)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以上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谈旅行感受,让学生于文本产生共鸣;配乐表演朗读更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启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小朋友,小雨点很爱旅行,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呢?(出示画面:雨点从天空中落下,落进水里就不见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停留在画面上)

1、学生自由说。

2、提供一组画面:小朋友,你能说说小雨点来到这些地方时,它又是什么样子呢?(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正确。

(以上练习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借助图片把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我的板书抓住了文中的8个重点词语,具有直观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这精辟的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在就《雨点儿》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学情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板书设计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3、课时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可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读通读顺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感悟,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为此,我按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条线,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制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间的综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即一至二年级)的孩子,在阅读方面,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水,而更美好。

如今,班上的学生已入学三个多月,学习了汉话拼音,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读书时有唱读、断词破句的现象,轻声读得较重,朗读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年龄小,记忆力较强,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还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还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之 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课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在此,本课我采用情境法、发现法、质 疑法、朗读法,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 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时,倡导从老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为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学开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跟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并说一说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一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导入新课后,我马上提了自读要求:读准了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读通全文后,我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带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馈检查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去独立掌握他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独立识字,为实现这个目的,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主识字,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三)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和“飘落”,并依据课后作业的安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用“______从_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耻,我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用“为什 么”提个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小雨点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为什么大雨点要到没花没草的地方?等问题在学生反馈时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并通过学生 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疑,学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那儿,相信小雨点长大后,也会去帮大雨点的忙,使那儿长出更红的花、更 绿的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关心、友爱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而取代了教师繁锁的讲解分析。之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现学生的个性,又一次得以张扬。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我积极挖掘教材,确立第五自然段,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

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课件再现美景。媒体创设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 悟。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此时,不生的 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书写生字

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把字写匀称。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龄儿童的审美情趣。具体的板书如下:

花 红

长 更

草 绿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树和喜鹊》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伙伴”这一主题下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故事性强,是以孩子口吻写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特别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

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单元的课文了,认识了自然段。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极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入学后,和同学朝夕相处,感受到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的情谊,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但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所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对一些词语的意思还不了解,没有掌握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从前、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朗读好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

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读悟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会认的生字。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学方法后,尝试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朗读、想象、角色体验是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所以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了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课文情境去朗读,使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接着带领学生复习词语和句子。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新词,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句子。字词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复习词语环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准“一”的变调、“居”和“呼”在词语中的读音。接下来帮助学生积累aabb式的四字词语。在学习时,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只、种、乐”三个字是多音字,在不同词语里读音不一样。在此环节,教师采取分类积累词语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读准易读错字音,掌握多音字用法,并积累aabb式四字词语。

之后,围绕“快乐”这个词语,教师还设计了这样的书写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快”和“乐”字的占格和关键笔画的位置。接着,教师范写了生字,特别强调了易错笔画。然后,让学生临摹书写一遍。这样,使指导书写落到了实处,体现了“提笔即是练字时”。最后,ppt出示了课文中含有“快乐”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会在语境中运用与积累词语。

(二)创设情境,朗读体验。

儿童语言的学习规律为“学习积累——运用”。课上,教师依据文本的语境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模仿、运用课文语言。

1.结合文章,了解“孤单”的意思。

教师结合贴图,让学生读好“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这样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一棵树和一只喜鹊的孤单。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结合贴图对比朗读。教师还精心创设了情境,“如果你是一棵树(一只喜鹊),只有你一棵树(一只喜鹊),看看四周,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情境中读好句子,感受到一棵树、一只喜鹊的'孤单,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孤单”这个词语的意思。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孤单”的意思,并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当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从一个“也”字感受到了什么?逐步指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在本环节里,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感悟,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重要,懂得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快乐。

通过再读课文,学生发现后来树和喜鹊有了变化,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书中批画相关句子。在理解“邻居”一词时,教师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如“说说你的邻居是谁,你和邻居的关系怎样”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本文中“树的邻居是谁?喜鹊的邻居又是谁呢?”“树和喜鹊是怎么和邻居相处的?他们一起做什么?”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实际真正理解了“邻居”的意思。教师又创设想象空间“树会和邻居做什么”,在朗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与感受树和喜鹊都因有了好多好多邻居,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朋友,所以再也不孤单了。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三)拓展阅读,激活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激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因为朗读、想象、角色体验是他们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所以语文教学应创设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课文情境去朗读,使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本环节,教师共推荐了两首儿歌,一首课内,一首课外。课内的儿歌重在帮助学生复习本课的生字,在读中巩固字词,积累语言,背诵儿歌。课外的儿歌,则是题材与课文主题相近关于伙伴情感的儿歌,意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体验,提升对伙伴的认识。拓展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好习惯,激活他们童真的心灵。

课堂是学生增长智慧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堂,充满智力挑战,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聆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贞、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是一篇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新课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乐趣。

3、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只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表演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的。

3、积累语言理解内容

4、拓展课文培养想象——练习说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有什么变化?比一比,说一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课我形象直观地抓住重点词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老师们: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明天要远足》,这是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短短的3节诗,每一节都有感叹词“唉”以及疑问句式,三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虽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比较适合低学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

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但自主识字、读文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与引导。同时,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的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情,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新偏旁目字旁,会写“才”、“明”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和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

其中识字读文是本课重点,体验即将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是本文难点。

而在第一课时中我将引导学生读通读准诗歌,认识“明、睡、海、那、真、老、师”7个生字,会写“明”字,同时初步感受小主人远足前的快乐与期待之情。第二课时我将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并读好句子语气变化,认识剩下的4个生字,并能学着诗歌的样子情境迁移说一说或写一写。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将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语、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六个环节:

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

1、直接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课文《明天要远足》,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有的学生就会问:“远足是什么意思?”那就顺势引导远足就是指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后再请学生继续质疑。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了远足的意思,那么就可能会问:“谁明天要远足?去哪里远足呢?”

2、于是我就出示整首诗,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学习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我觉得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这样学习起来更主动。

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读好问句

1、课件出示每小节最后的疑问句,生练读。

2、指名三个学生分别读句子。

3、相机指导读准生字“那、海、真、老师”。其中“那”与“哪”对比,“真”字强调翘舌音和前鼻音。“海”字的指导则用图片,让学生发现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同时拓展积累三点水的字。

4、关注“问号”,指导读好疑问语气。

5、回归整首诗歌,再次通读。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先通读课文,再读好长句子,最后又回到原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也为读准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生说说图中的小女孩怎么了?(读完后出示插图:你们看诗中的小女孩她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顺势而导学习生字“睡”)

学生自然就会说:“图中的小女孩躺在床上睡不着。”

2、师顺势出示生字“睡”,请生做“睡觉”动作,不管学生用什么姿势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闭上眼睛,所以“睡”字是目字旁,认识新偏旁“目字旁”,了解目字旁的字通常都跟眼睛有关。

3、再出示词语“睡不着”,小女孩为什么睡不着呢?

学生就会说因为明天要远足。(这里是不是顺势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到哪里去远足?再读诗歌,再一次的整体感知———去海边,去海边远足你想到些什么呢?)

4、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要去秋游时是什么心情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课文插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顺势引出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力争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借助游戏,巩固生字(想了这么多确实睡不着,那我们来做个捡贝壳的游戏吧!)

1、游戏“捡贝壳”巩固识字:睡、海、那、老、师、真、明。

2、创设“小贝壳带好朋友”的情境开火车读词语。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识字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认记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

五、写字指导:明

1、课件出示“明”,生观察明字的高矮、宽窄、关键笔画等,并汇报。

2、师示范写,并读写明字的口诀。

日字瘦瘦站左边,月字高高靠右边,竖撇起笔竖中线,两横短短不靠边。

3、生临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作业布置

认读生字,熟读诗歌,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内容做准备。

结语:本课我力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于质疑,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学习,重视课堂生成,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不得当的地方还请老师们予以批评改正,谢谢!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家》是一首儿童诗,诗句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全诗六行两句,紧扣一个“家”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点明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揭示了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读者领悟到“家”的内涵,理解祖国——这个美丽的大花园,自然就成了儿童的“家”。自然界的生物尚且爱它们的“家”,我们更加要热爱祖国了。作者运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手法,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特点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初步了解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什么是什么的家”的句式说话。

其中,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词句,是本课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此,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是教学难点。

1、以读为主;注重教给读书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读书习惯,通过以读促演,以演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2、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及图画、卡片等呈现形象直观的画面,采取看看、说说、读读、演演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放飞想象。

3、紧扣主题“家”,精心设计提问,以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解疑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认读“家”

本课的教学从认读“家”这个生字入手。

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家”后,师帮助学生从“宀”(房屋)和“豕”(猪)这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家”这个字的组成和意思。(古时候的人有了屋子就可以挡风避雨,屋子里有了小猪就可以用它去换钱换粮,这样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喜欢家的理由,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出家很温暖,很快乐,很幸福等体验。

(二)寻找“家”

(三)理解“家”

1、课文第一句

课文的第1、2、3、4行分别描绘了蓝天、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结构句式相似。我以问题“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么样呢?想不想去看一看?”激趣引入,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组织教学。先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行,请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结合图画,紧扣“蓝天”的广阔和美丽,说说假如自己就是飘荡在蓝天上的白云的独特感受。接着,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懂得比喻的形象巧妙。

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学习。先自学文本,借助图画,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在全班交流时,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孩子,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下面以第三行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通过动作表演加深感知。在此基础上,创设采访情境:“小鱼,小鱼,我带你到岸上去做游戏好吗?”引导学生体会:“鱼儿一旦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生命。”从而感悟“小河是鱼儿的家”这一比喻的巧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其他两行词句作类似处理。

2、课文第二句

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课文中的重点句,学生对它的理解则缺少生活体验。因此,我先调动学生大脑中与祖国相关的知识储备,创设“我对祖国知多少”的情境,提出问题:“我们祖国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课前了解知识。接着在音乐的渲染下,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录象,如辽阔的原野,巍峨的高山,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遍地的鲜花,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体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接着歌舞《娃哈哈》的音乐声中,观看学生丰富多彩课内外生活情境的录象,进一步激发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下孩子们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接着,师生互动参与,创设“祖国就是我的家”说话练习,使深入体会祖国不仅是老师的家,父母的家,更是千万孩子和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创作《家》

学完了课文《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里)是(谁)的家?我们也来写一首《家》的诗,好吗?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说一句话,引导学生编成一首新的小诗。

此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了解掌握的知识信息,并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加深对家的含义的理解。

(五)识写生字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出示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云”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日月明》,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一篇课文,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因为字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汉字。

难点: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激、促、查、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以达到“生成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整篇课文我贯彻了一个闯关的情景,而在这个情景中我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人物,这样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中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一座识字城堡,里面住着识字大王和小王,看到这样美丽的城堡,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呢?(想)好,那你必须先通过老师的第一关:说出城堡的名字(日月明)(课件出示)。

2、齐读课题《日月明》。

过渡:很快城堡的门就打开了,我们就随之进去了,可是奇怪的是我们发现城堡里没有任何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还没过第二关:读生字。(课件出示)

(二)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汇报: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读。(老师随即贴出相应的生字)。

3、学生齐读。

4、小老师带读。

5、开火车认读。

6、卡片游戏

7、去音读生字。

过渡:过了第二关我们就认识了这个城堡里的识字小王,那你还想认识谁呢?(拼音大王)下面就让我们来过第三关:记字形(课件出示)

(三)牢记字形,理解会意字

1、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一部分生字)。

2、猜一猜:通过图片猜是什么字(另外一部分生字)。

3、你觉得我们今天所学的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趣呢?),引出会意字。

4、你能给这些字组词么,能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6、指名三名学生上台完成老师的板书。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比识字小王更厉害的识字大王呢?那就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吧!

(四)朗读课文、感悟会意字

1、学生齐读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师生对读。

4、学生拍手读。

(五)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1、你还知道和认识哪些会意字呢,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吧!

2、生活中搜集更多的会意字,并把它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儿童心理特点,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识字的乐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采用多种方式识字,注重识字教学的应用性——《姓氏歌》说课

一直以来,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是重中之重,多识字是为了便于我们在生活中运用,便于我们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因此,面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将枯燥的识字学习变得饶有趣味,让学生感兴趣?我不断思考,并在《姓氏歌》一课中尝试着在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认识汉字,规范书写。

下面,我将结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和设计特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学会用结构的方法、组词的方法、说笔画的方法等不同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是11个,要求会写的字是7个。同时,认识三个偏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相处一学期,有些同学对于班里其他同学的姓名已经能认识,所以在学《姓氏歌》时,认识同学的姓,介绍自己的姓,这样的内容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将习得的方法用于互动交流,不断激发学习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不认识同学的名字,不认识这些姓,也有极少数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姓和名,不明白“姓氏”的意思。基于这样的学情,既要保护能力强的学生的成就感,也要照顾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保证他们都学会,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分析,我针对第一课时设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问答的形式,认识“姓、氏”等11个生字。

2.会写“什、么”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个偏旁。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识字。正确朗读课文。

4.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本课时重难点:

多种方法识字。

正确朗读课文,学会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识字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儿童心理特点,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识字的乐趣,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而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培养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而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阐述: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过程具体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教学中,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走进《姓氏歌》,正确朗读,认识更多的姓氏。

1.激趣导入揭题识字

2.初读儿歌随文识字

3.回读儿歌指导写字

4.交流评价总结拓展

(一)激趣导入,揭题识字

由认读同学姓名导入学习,说说自己姓什么,揭示课题后相机认识“姓氏”。

(二)初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读儿歌第一节,随文识字。

2.指读儿歌,再互相听读、指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初读儿歌时,边用手指边读是最有效率的认读方式。发挥小伙伴的合作学习作用,互相听读,检查初读情况,进行交流,指正或点赞。这样又促使他们读儿歌,熟悉儿歌内容。

3.交流姓氏,认读生字,朗读儿歌。

通过认读不同的姓氏,加强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通过同伴问答朗读练习、师生合作朗读、生生互动朗读、创编儿歌这些形式,提高识字的趣味性,体现实用性。

4.多种方法识字,多样形式朗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生生问答读、齐读、配乐拍手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儿歌,通过加一加、组词、说笔画等多种方法识记汉字,了解不同的姓氏,引出《百家姓》,渗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所倡导的。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实现了识字的目的,体现出交际运用的价值。并且多种形式朗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回读儿歌,指导写字

本节课,在学生完成了儿歌整体朗读后,我引导他们整体了解本课书的生字表,并聚焦本节课要学写的“什么”这个词。引导观察汉字的宽窄、高低、长短,关注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和书写,培养学生读帖的能力,持续关注写字姿势,重视对书写的评价,指导生生互评。

写字环节我是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1.观察词语“什么”。

2.交流,师示范书写。

3.生描红,临写。

4.交流评价再临写。

5.同桌互评。

指导学生自我感受汉字的书写,对于写得不好的笔画,再次书写时能够有所改进,引导学生生生互评,互相欣赏,共同提高汉字的书写能力。提示下节课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1.课堂表现观察:

(1)学生听讲、朗读情况(2)反馈、书写情况(3)同伴互读、互查学习情况

2.激励性语言评价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课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姓名开展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读为本,根据学情和身心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中开展识字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上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学情,促进自主学习

在指导学生认读姓氏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我既鼓励孩子勇于展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又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了解识字方法,从而正确认读。

在指导书写汉字的环节设计中,我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指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书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激发学习动力。

二、引导发现,设计多元活动

通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地朗读《姓氏歌》,通过结合姓氏自编儿歌,通过配乐有节奏地朗读,避免单调枯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感受识字的重要性,感受介绍姓氏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倾听和朗读的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重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

“提笔即是练字时”。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但他们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仍然需要特别提醒,时时提醒。在两次书写中,都始终关注正确的写字姿势。在朗读、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和展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声音洪亮,姿态大方。

四、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春夏秋冬》一课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识字课。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春夏秋冬》作为全册教材的第一课,在整册教材中起着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1.识字、赏词的学习是基础,识字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是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2.本课的内容韵律和谐,易于朗读,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3.执教此内容时正逢冬去春来,是一年的开春之际,从教材结构编排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顺应了时节特点。4.《春夏秋冬》这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开篇又是识字课,刚开学,学生的学习从识字开始,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一单元,从学生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入手,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猜字谜,都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欣赏和想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通过欣赏,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等方式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喜欢的情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实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识字量和识字方法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对本班又做了进一步的小调查。

课前小调查:

(1)你是否上过学前班?

(2)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

(3)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

本班有26名学生,情况如下:在课前调查中,你是否上过学前班?56%的孩子选择的是,这说明有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识字基础。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全班有22人表示为此感到很苦恼,占全班的84.6%。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100%的学生都能说出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课文。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愿意认识更多的字。那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词语学习的魅力成为了我本课思考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能力与方法:

通过联想、图文结合、多种形式读记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赏词,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知识:

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2个偏旁;读好词语和短语。会写“春、冬”2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用互动式与体验式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节课上,根据学生识字较少,缺乏词语欣赏的情况,引入了大量美景图,并设计了画图识字,韵律读词的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下面逐环节进行介绍: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一上课,先请学生回忆背诵一上课文《四季》,顺势提出问题:四季包括哪四季呢?引出课题《春夏秋冬》。

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对于春夏秋冬有一定的认知,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背诵熟知的课文,唤醒学生对春夏秋冬的美好回忆。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所以接下以“春夏秋冬都有哪些漂亮的景色?”这一问题切入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读好、读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这四个词语,我采用了借助拼音初读、同桌检查读,小组开火车带读、去拼音词卡读、看图配词读、图文搭配连线读以及最后的配上音乐有节奏的韵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断地认读过程中识记、感受学习内容。

接下来,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读词。例如在认识“吹”时,老师引导:春风一吹,大地一片生机,你会吹什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吹”字?学生通过做动作、联想、加一加、组词、形声字等多种记字方法识字。在认识“霜”时通过图片的引入,强化学生对“霜”字的记忆。

环节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认读,在不断地复现中识记生字词,每一次的认读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一层次的提高。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感官——眼看的体验,强化他们的感受和认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本课的教学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识记了生字、认读了词语也想象了画面,接下来是不是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呢?这时我又想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话,它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实用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画图”识字,韵律读词。有了前面的引导、铺垫,学生基本掌握了图文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自主权充分地交还给学生,请他们一起来“画画”,通过展开想象在黑板上描绘出一幅美景图。在学生描绘时,我及时抓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信息,相机引导学习“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等短语中的生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画画”为学习资源,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词语、贴图、识字,在情境中学习,玩中学,学中悟。

最后针对这些词语、短语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我将学习内容编成轻松有趣的小儿歌,辅以美景和音乐,学生在欣赏、感受中理解,在节奏韵律中学习,学习形式更为活泼,学习内容更利于学生记忆。

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益的法宝。在指导书写这一环节,我不仅注重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关注对他们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引导和培养。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交流感受汉字的整体结构和关键笔画,然后在教师范写与书空的过程中感受每一笔的写法,最后落实在书面上,亲自体验,描一个,写一个。书写后的反思和修改必不可少,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在修改中进步,在鼓励中成长。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以观察课堂生成的方式将评价贯穿整节课。

2.课堂结束后,观察学生书写的字迹是否工整,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是否能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热爱大自然做出进一步的评价。3.激励性语言评价。

五、教学特色

与以往教学相比,本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内外,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创造性地选择以“画画”识字、学词和韵律赏词、读词为教学资源。

(一)根据学生情况安排教学

根据课前调查,44%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识字存在一定困难。全班84.6%的同学会因识字少影响自己的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之间的落差较大,因此,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认读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是主动的,情感是真切的,真正贯彻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

(二)形成互动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整堂课中,既有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又有情景体验。多种形式的读,欣赏和想象,让学生们敢说,爱说,这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凭据,让学生有了学习的脚手架;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绘画当中,展开想象,学词贴图,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手说儿歌,在音乐和美景中,强化了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材

《小猫钓鱼》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猫和老猫去钓鱼,可是却总是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最后,小猫听从了老猫的劝告,一心一意钓起鱼来,结果钓着了一条大鱼。教学本课,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说整体设计

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个富有激趣的幻灯片,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又设计了“师生协作”环节,通过“读、看、思、议、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张罗有驰。

说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情况,上这篇课文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1、学习要求掌握的“猫、理”等2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认识“钓、蜻、蜓、竿、蝴、蝶”等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尽量让学生复述课文。

4、让学生懂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要求识记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做事一心一意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呈现一幅小猫钓鱼的图片说说谁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回答时把话说完整)

2、根据回答出示句子“猫妈妈带着小猫在河边钓鱼”。(个别读、齐读)生字带上拼音。

3、学习句中生字“妈、带、着、边、钓”(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妈”可以换部首,“边”可理解字义,“钓”和“钩”进行区分,另外可看图识记。

4、揭题读题。

5、说说看了这幅图他们还想知道什么?(小猫钓到鱼了吗?)

6、听录音,思考小猫钓到鱼了吗?

过渡:师:小猫为什么没钓到鱼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接龙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的小朋友奖励一条小鱼粘纸。

教师在正音时可随机学习“蜻、蜓”“蝴、蝶”,(渗透虫字旁)

3、学习“女字旁”。

(三)指导描写字

1、观察笔顺框,了解“路、法”的笔顺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