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计数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3-09-24 21:24:29 作者:曼珠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一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习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习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三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四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五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后,进一步认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我的目标就是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参,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应该说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从课堂复习效果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想。应该让孩子们先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后在来教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事物,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要孩子么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孩子们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再教学例题,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

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在画旋转图时就容易多了。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后的习题检测证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本节课,时间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整堂课我需要注意新授课和习题巩固时间的调控。整个课堂完全按照目标导学的流程进行,非常顺利。事实证明,目标导学是一种科学的可实施性强的学习模式。

图形计数教学反思篇六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