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演讲稿(优质5篇)

时间:2023-09-30 00:45:03 作者:雅蕊 名人轶事演讲稿(优质5篇)

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演讲稿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演讲稿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轶事演讲稿篇一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并且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

前期的梁武帝是很有作为。然而,梁武帝成为一个信佛的皇帝后,尤其在后期,因笃信佛教,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自己笃信佛教,而整个国家也跟着自己信仰佛教之时,遭到了另一个学者,著名的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的极力反对。为此,范缜写出《神灭论》,严厉批判信佛而给国家与百姓带来的灾难。梁武帝虽然气急败坏,但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阻止范缜发表自己的言论。

为了不让范缜的《神灭论》在更大的范围流传,当时最高的僧官大僧正法云上书给梁武帝提醒梁武帝萧衍用皇帝的威严压服范缜。萧衍欲崇尚佛教,当然也必须搬开《神灭论》这块绊脚石。但为了表示他的宽宏大量,他首先解除了对范缜的流放,将他召回京师建康,并授予中书郎和国子博士的官衔。紧接着,梁武帝又布置了对范缜的围攻。为了确保一举成功,他颁布了《敕答臣下神灭论》的诏书,为这次围攻的总动员令。为了表明自己并非以势压人,梁武帝把这次围攻定为学术讨论,他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所谓“设宾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问答论文体;所谓“就佛理以屈佛理”,言外之意是让范缜放弃真理。

范缜对此毫不示弱,他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勇敢地接受了梁武帝萧衍以及众僧名士的挑战,并将《神灭论》改写成有宾有主、一问一答的文体,共设31个问答。萧衍见范缜不肯就范,于是唆使光禄寺大僧正法云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64人,共拼凑了75篇文章。可是,他们多是无真才实学的御用文人,才华、文笔、思辨能力与范缜相去甚远,只能以谩骂代替争论。

在这场论战中,范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被加载史册。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

而梁武帝与范缜之间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范缜刚任尚书左丞,一天,梁武帝设宴招待群臣。梁武帝志得意满,对群臣说:“朕终日听政,孜孜不倦,希望能知道自己的得失。你们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望畅所欲言。”范缜为人耿直,站起来说:“司徒谢朏徒有虚名,不涉政务,但陛下却如此重用。前尚书令王亮擅长治国,陛下却废为庶人。对此愚臣百思而不得其解。”梁武帝听了这番话,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厉声说:“你还可以更改你所说的话。”范缜固执己见,并无惧色,梁武帝恼羞成怒,宴会不欢而散,而范缜却没因此受到打击与责难。

一千多年过去了,从古到今,因一言不慎,因一个眼神或动作,冒犯了君王的“龙颜”,而被下大狱,而被砍掉脑袋的人层出不穷。梁武帝对反对自己的人虽然也怒不可遏,但他却能用巨大的克制力,使自己不用皇权来滥杀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尤其是反对自己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君王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武帝的雅量是值得称赞的。

名人轶事演讲稿篇二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名人轶事演讲稿篇三

唐朝时候,有一天,都城长安的章敬寺前,人举熙攘,热闹非凡。大伙儿围着一幅壁画的草图,评头品足,议论纷纷。有的赞扬它的妙处,有的指摘它的缺陷。

人们都只顾看画,谁也没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人举止与众不同,他不看画,却在侧耳细心倾听各种议论。

这个人就是壁画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着名的画家。

当时,唐德宗命他画章敬寺的壁画,他接受任务后,苦苦琢磨,精心构思,有时甚至睡梦中都还在念叨着如何作画。

画好草图后,本可一气呵成,但周昉没有这样做。他想,轻率从事,草草求成,是决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就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揭去遮在画上的帐幕,让众人批评指点。因章敬寺与长安的东门紧紧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所以周昉的画就广泛征得了群众的意见。他按照这些意见,认真修改,画稿越改越好,一个月之后,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画成之后,观众赞不绝口,评为第一流的佳作。

由于周防勤奋刻苦,又善于吸取群众的智慧,他的艺术造诣越来越深,终于超过了当时驰名遐迩的绘画大师韩干。

名人轶事演讲稿篇四

十八世纪德国音乐大师巴赫,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大哥过日子。他酷爱音乐,常常一个人躲在低矮狭小的阁楼里,借着昏暗的灯光抄写著名音乐家的乐谱。

然而,严厉执拗的大哥并不理解弟弟美好的心愿,动辄训斥巴赫“鬼迷心窍”。为了防止巴赫晚上抄谱,他还收走了阁楼里的油灯和蜡烛。

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惩罚啊!巴赫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一天晚上,他百无聊赖地坐在阁楼的窗前,哼着一支忧伤的乐曲。忽然,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惊喜地喊了起来:“这皎洁的月光,难道不比灯光强得多吗!”

于是,他急忙从枕头下摸出乐谱集,借着月光,聚精会神地抄写起来。

正当巴赫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的时候,大哥上楼来了。他发现弟弟不听自己劝告,又在偷偷抄谱,怒不可遏,不由分说便是一记耳光,接着,又把巴赫辛辛苦苦抄写的乐谱撕了个粉碎。

大哥气呼呼地警告了巴赫一顿,下楼去了。但是,他这番不通情理的粗暴干涉并没有动摇巴赫学习音乐的决心和毅力。巴赫含着委屈的眼泪,又继续借着月光抄起乐谱来了。

名人轶事演讲稿篇五

李斯特曾拜车尔尼为师,从那时开始他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去上课,他每天练习4-5小时,虽然他当时的钢琴技巧已经十分娴熟,但为了取得更的的成就他仍然从基本功练起,三度、六度、八度、指法练习、震音、华彩段是他每天必须的练习,他的技巧和表现力当时无人可比,他被后人称为“钢琴之王”。

正能量人物: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