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通用5篇)

时间:2023-09-26 04:39:19 作者:字海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通用5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篇一

本校学生大部分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对于编程非常陌生,如何让他们将自己与编程联系起来,这是老师在上课之初要考虑的一个难题。同时,经过初一的学习,他们对简单的操作比较感兴趣,同时他们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因此,本着学习编程思维,为快乐学习助航的目的,我将算法的学习难度降低,学习以体验和感受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开动脑筋,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编程并不神秘,激发他们学习编程的兴趣,通过他们熟悉的数学题,真正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二、具体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个数学经典实例,让学生懂得算法的优劣性,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优化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2、通过使用辅助工具画程软件,培养学生的工具运用能力,在编程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3、通过极域多媒体教室调查功能,使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三、结果呈现与分析

通过传统的复习导入法,引入并列举了常见的基本算法,解析法和枚举法,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有效的强化学习动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中国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案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数学分析,从解析法的角度剖析了此问题,同时,学生通过使用画程软件能深入理解解析算法;枚举算法部分,以展示概念为引领,通过数学上有名的“水仙花数”引出枚举算法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的优势,使得枚举算法实现的可能性,接着,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确枚举算法的优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发现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美。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篇二

“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比如上题。

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

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篇三

从学生的近期学习和本次期中考试状况来看,两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

首先,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有一部分孩子转学之后导致学习的资料不衔接,不能较好的学习新学的知识。还有的孩子因为很多的原因,构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难较快的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其他的孩子。

其次,作业拖欠、不完成现象经常出现。每个班里都有作业不完成的现象。由于家庭的原因,个别孩子说谎话,在家骗过家长,不写家庭作业,到校骗过老师,说是作业忘在了家里。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不识字或忙于生计,不顾的监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导致这些孩子钻了空子。

再次,近段时间,有一些孩子迷恋上了一些小玩具,如溜溜球、魔方等,精力用在了玩耍中,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开始散漫和马虎。如课堂上走神,作业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或简单计算出错的状况,家庭作业不做等等。

当然,大多数的孩子进入五年级以来,学习的用心性很高,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学习,作业状况也比较好。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帮忙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实施培优补缺工作,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后进生,齐头并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家校练习,争取家长的配合,强化作业的要求,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篇四

01学情分析目的

课前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学习“1千米”之前的概念,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基本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人施教,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02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1)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3)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成安县横城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

(1)学生已知:学生已经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及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学生的未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长,以及1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3)学生的能知:通过学习能深刻地理解1千米有多长,并且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理解,知道1千米=1000米。学生能具备度量意识。

3、教学重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对1千米的长度没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所以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因此“具体情景中,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难点。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筛选合适的题目,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完成问卷的内容。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之前听说过1千米这个单位吗?

(2)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3)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吗?

(4)你知道1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吗?

(5)你知道1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知道的同学占57、45%,不知道的同学占42、55%;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千米”一词的'知晓度上;对于1千米有多长;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1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超过50%以上的同学是有所了解的。

总体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学习。

05调查结果对教学启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举例与对话中,充实原有认知经验;

其三,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解读视频篇五

两班共有学生102人,大部分同学学习用心性较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够理想,这主要表此刻这次期中考试上。

两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用心,部分同学表现的比较出色,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潜力和理解潜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个性注意。

二、学习习惯

多数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齐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靠老师讲解,依靠同学的帮忙,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先从行为数学做起,再到怎样学习数学,后到提高数学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深入了解,个性是对各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与运用。

3、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透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转成超多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并不发展好处,重复并不引起理解,反而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重视潜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潜力、思维潜力的培养。

4、注重用心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大力鼓励和奖励学生,对优良学生,鼓励他们还要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