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22:21:01 作者:灵魂曲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生兴致勃勃地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说话。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不会。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老师非常佩服你们。你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

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教学感言】王君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方鸣)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

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山水深处里走出的孩子,素素朴朴,清清爽爽,他们很认真地坐着,只等冬天的阳光陪他们一起绚烂。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你们都读过了吗?”文章是八年级上册的,他们是七年级,初一新生。

“读过了!孩”子们抢着说,我能读出他们的期待。

“很好,读文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懂的或比较模糊的字词?”

一学生问了“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他们不知道。原来,他们读的文章是老师自行打印的,没有任何注解,不知道“崇祯”也就很自然了。

“太好了,你们没有注解文字,这样,我们就要靠自己的阅读储备和阅读感悟去学习这篇文章了。”我心里开始一紧,随即就是暗喜,学习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叶老曾经强调读书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感知、领悟、体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素读!

“老师,‘雾凇沆砀’什么意思?”一个男生问。确实,这四个字不好写,也不好懂。

“同学们先写写这四个字,注意偏旁,写正确。”

孩子们写得很认真,一笔一划的,有的还默默读着。

“谁来说说‘雾凇沆砀’的意思,想想那个雪天……”我不解释,只是提示着,我的眼前仿佛已是一片白茫茫,雾凇美丽皎洁,晶莹闪烁,似烟似雾,与天云相接,世界瞬时冰寒剔透。

“老师,应该是雾气中的植物沾上了雪花,雾气迷蒙的样子。”这孩子,该是去过东北,“雾凇奇观绝天下,吉林冬景冠中华”,能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真好。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冰花一片弥漫。

“老师,‘拏一小舟’的‘拏’什么意思?””一个女孩轻轻地问我,眼睛清亮的。

“哦,我觉得你自己可以猜出来的。想想看,这个字的后面连接的是‘一小舟’,‘小舟’是指?”

“小船!”

“那‘小船’前应该是个什么词呢?你自己猜猜看?“我继续鼓励她,我觉得她能想出来。

“撑着小船!”女孩的眼睛更亮了,清泉般地汩汩出鲜活的答案。

“你看,多好,动动脑筋,这不就想明白了,撑船,划船,这个‘拏’字下面是手字,就是个动词。”

我特别喜欢这组对话,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一定要给以信任和引导,没有什么自己荡起小舟划出圈圈涟漪更优雅的事了。教师要“解惑”,更要“设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充实感会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快乐。试一试,你能行!学会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你的教学细节中去。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写文章是没有这些顿号句号的,教材编者该是读懂了张岱此句之美的。若是加上顿号,变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湖心亭看雪》也就少了几分神韵。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天地苍茫,万千气象。虚字不虚,张岱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若是用顿号隔开,遥远又突兀,相看生硬,“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雪夜天地相融水天相接的磅礴浩渺就多了阻碍多了隔阂。这处教学,已经被许多老师熟谙,这也成了《湖心亭看雪》的必然之处。

我也是盯着这部分描写,引导学生去读出“天与云与山与水”的音韵和情感。“与”是苍茫天地间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一”是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的张岱的孤独的身影,人鸟声俱绝万籁无声的更定时分,一叶扁舟,一颗孤寂的心,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天地之大,人之卑微,风华绝代的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越读越觉得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天与云与山与水,如果再连上一个‘与’字,你觉得会是什么?”我脱口而出这样一问,仿佛一种力量驱使我走近这“上下一白”的雪夜和这遗世独立的张岱。

这一问,是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今天,犹如雪莲花怒放而出。

“与人,天与云与山与水与人,这样越来越小,越来越近。”一个学生说。

“与我,与作者,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我,作者孤独,要与我才是。”一个学生说。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张岱是多想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啊,天地间安放的孤独只有在天地间才得以自由得以生命。这个“与”,是一种渴望,一种憧憬,天人合一的心念就在其中。

“那为什么不加上‘与我’呢?”我追问了一句。

张岱,你注定优秀,注定孤独。渴望而不能即得,冰雪中,谁懂你的忧伤?

“就更写出张岱的孤独,不为人知的寂寞。”

“面对天地的阔大,生命的卑微,淡淡的忧伤……”

课堂,是充满灵感的,只有“痴心”,才有飞来的一问。教学,推动的是师生,绝不仅仅是学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站在冬天的课堂上,看阳光看成飞雪,看白昼看成黑夜,我不知道,距离那夜的迷蒙晶莹,我还有多长的距离。

光阴是一条渡不过的河,文字却又能穿越时空,让我们与彼此的灵魂同行,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隔岸。

“老师,这一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得很精彩,尤其是这个……”回到第一段,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抢着说。

确实,这是何等精妙的一句!绝了!

写雪大,我们往往会费尽笔墨大肆渲染,天有多寒,地有多冻,雪有多厚,心有多冷。下笔茫茫,满纸冰雪飞霜。可是张岱写这西湖大雪,简单到极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文笔简练,惜墨如金,却又是意境全出。

果真,学生们抓住了这一句做品味,稚嫩地走在张岱笔下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里。初一的孩子,不强求他能读多深,高度的写意手法里隐藏着的心灵语言,真不是这种年龄能读懂的。知其妙,不知其为何妙,很多会于心的东西被张岱流于言外,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的那种近乎纯美的意境,我们需要用时间和经历去舔舐。文学解读离不开人生感受,今天,你不需要太深刻。

“老师,我觉得这个‘绝’字很有味道。一学生说。

果然,朴素又准确的阅读发现。

“这‘绝’字你怎么理解呢?”我追问。

“消失了,没有了,说明雪下得很大,作者很孤独。”是的,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绝”字真绝!我很快想起了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古人写文字,处处见匠心,这世上的好词句,尽在遥远的时光里闪烁,俗子浊流如你我,又怎能得其一二!

“这一句‘湖中人鸟声俱绝’简单七字,却是字字精妙,还有哪个词也如此高明?”我继续引导孩子揣摩。

“我觉得‘俱’字写得很好,全部都消失了,雪太大了。”

虚词不虚,一个“俱”,天地万物都在肃杀严寒中,张岱却偏偏冒寒独看雪,奇也,痴哉!

“老师,我觉得‘鸟’字写得好。”还是那个最爱思考的男生,他站起来,红着脸,急切地说,就像窗外最伸展枝条接住阳光的小树。

鸟?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鸟”用得妙,心里小嘀咕了几秒,镇定了下来,说:“你说说看,‘鸟’字好在何处?”

“古人诗句当中,经常有鸟的,往往是写悲伤的心情,而作者此时说人鸟声俱绝,也是很寂寞的,有淡淡的忧伤。”

他说得从容不迫,我听得无限羞愧。“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春山一路鸟空啼”都是悲调伤心,虽然也有“鸟鸣山更幽”的清净,有“处处闻啼鸟”的生机,有“飞鸟相与还”的温暖,但能在极短时间,联系阅读积累说出如此个性化的理解,真是难得。

我狠狠地夸奖了他,也狠狠地捶打了自己。差一点,就错过如此精彩的解读。

学生,是聪明的,永远不要忽视他们的阅读潜能!

“老师,这个‘声’我觉得也很妙!”

被激发了,优秀是会传染的。“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一波波的,课堂上分明也在“与与”相连。张岱妙就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你看,“湖中人鸟声俱绝”,冰天雪地、万籁无声,这是怎样的森然寒意?大雪三日,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只写声,不写影,万籁无声谁能知,这无声中仍有人在,这“独”就有了着落,如此,就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作者异于常人的闲情雅趣、孤独忧伤也就可窥一斑。

俱绝,俱绝,让学生个个痴于文字,走向精彩,这绝,就成了课堂之美。

“曾经有一个闪亮的教学点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语文教学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细节说三个字‘抓住你’,如果非要在这份执着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再精致的课堂都会留有遗憾,回顾《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我总会追悔我的一个小小的闪失。

师:这是张岱写的一篇小品文。这篇文章很了不起,历来为人称道。大家读后想想,文章写了什么。

(有生说写了西湖早上的雪景)

师:西湖雪景。早上还是晚上?

生:早上。

学生有疑,教师答疑,然后直入文本写景佳句。读读这段实录,可能大家都觉得很顺畅,我在上课现场却是痛心万分。初一学生,完全没有注解的文言文,所以说成了“写西湖早上的雪景”,我呢,顺势给解释了一下,学生就懂得了是晚上八点左右张岱去看西湖雪景了。“没有注解,有个关键词不懂了。“更定”是什么时间?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这话一出口,我就懊悔连连,天啊,我放过了一次极佳的教学时机!我为什么要那么快地告诉学生答案呢?我不应该顺势给答案帮助理解,而是要捕捉住课堂上这个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发掘这个很有价值的语文阅读信息,顺势转化教学思路,生成别样的精彩。

课堂是鲜活的,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语)我们可以尝试着重组教学,当学生说是早上的西湖时,如果我不是顺势而答,而是顺势再问,抓住并利用这意外的生成资源,课堂就有可能是更有生机的智慧场。

这样,教学可能是这样的:

师:这是张岱写的一篇小品文。这篇文章很了不起,历来为人称道。大家读后想想,文章写了什么。

(有生说写了西湖早上的雪景)

师:西湖雪景。早上还是晚上?

生:早上。

师:你是怎么看出是早上的西湖雪景的?

(生回答)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老师,我觉得是晚上,作者是晚上去看西湖的雪景的。“更定”应该是晚上的时间。

师:说说理由。

生:拥毳衣炉火,我觉得更像是晚上吧。

师:还有更有说服力的吗?

生:老师,你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影子了,这些景物隐隐约约,白天的话是很清楚的,视线没有那么朦胧的,都是了然的。

师:不错,能从景物的特征去思考。还有吗?

生:文章说张岱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白天是做不到这个“独”的。

生:还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若是白天去,这个“痴”显然不够味。

……

你看,这是多有意思的争论!

那一刹那,我暗自心疼。

好多课,我都是在瞬间被闪失击中,电光火石中,悔恨迭迭。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语文课,就这样锻炼着我,让我一次次走向更远的思索。我们不能抓住所有的亮点,但一定要减少悔恨的次数。优秀,不是因为你的出色,而是因为你能及时发现并拯救你的不出色。痴心于教学的人,一定会看到模糊在课堂上的自我,愿得痴心融课堂,我们就是这样在教学的激流中拷问、碰撞,几个来回,把自己摔成光亮!

痴出语文天地长,这种感觉,我希望是永远!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师:同学们,提到这篇《湖心亭看雪》会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西湖边上,那一池碧绿的湖水给了文人墨客足够的灵感,他们写尽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写尽了西湖的风花雪月。今天我们看一下张岱笔下的湖心亭又是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致呢?先请同学念一下这篇课文。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在这儿呢一起看一下,“余桡一小舟”的“桡”是什么意思?

生齐:撑船。

生齐: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师:对,指用毛皮制成的衣服。还有“雾凇沆砀”,沆砀什么意思?

生齐:白气弥漫的样子。

师:白气弥漫的样子。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等候。

生:是初更以后,

生:还。

师:对,还的意思

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上下一白”,“一”什么意思?

生:“全”的意思。

师:哎,“全”的意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一”什么意思?

生:一个。

生:勉强。

师:有的同学说勉强,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对,痛快的意思,在这里“强”表示痛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客”是什么意思?对,客居,名词作动词。弄清楚这些意思后,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

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

师:是“”吗?不是很准确。另外同学再找找,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你说。

生:“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

师:好的,请坐。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两句写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西湖的水很美,美在哪里?追问:美在哪里?

师:美在很平静,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以你的笔力,这样可看出什么?觉得这样一番景色,可以看出什么?

声:上下一白,山水融为一体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融为一体了?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非常好。天与云与山与水,你为什么认为“上下一白”看出了融为一体了呢?

生:上下一白,看起来什么都是白色的。

师:非常好。什么都是白色的。那你认为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读。

师:如果要读出来,应该哪个字读重音?“一”,白字应该读重一点还是轻一点?

那你看,融为一体,给年感受是什么?

生:安静。师,从哪一个可以看出?“惟”

生:描写的'痕迹经的感觉,没有人,一片白,冰花很美。很静。

师后面的句子,你说给你很寂静的感觉,你从哪儿感觉到的?

生:影子。

师:奥,影子。湖上有影子,这影子是怎样的呢?

生:也不是

生:痕、点、芥、粒非常小。

师:为什么写得这样渺小?如果这样的渺小跟人生联系起来看的话,就怎么样?

生: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

师:对,在大自然面前人都这么渺小,同学把这个句子读一下,

生读。

师:读的时候你觉得“痕”“点”“芥”“粒”应该读得轻一点还是——

生:轻一点。

师:对,轻一点。(范读该句)

生:它描写的是浓浓的静静的景象,读起来,大家会觉得这些是一体的,而不是个体。

师:非常好,会觉得是一体的,而不是个体。这两个句子,前一句描写的是苍茫阔大的景象,后句描写的是寂静清淡的景色。请一起读一遍。

齐读。

师:“而已”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罢了。

生:白描。

谁看到过?谁去过?

指名一男生说。你去西湖看雪景,有什么感受?

生:全都是白的。

师:你跟谁去看的?

生:自己。

师:觉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看到的跟张岱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看到的雪白,天空迷蒙。

师:看到的人多吗?

生:人多。

生:我觉得当时张岱的心境跟我们现在的心境是不同的。他那时候看雪景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师:好的,她认为心境不一样看到的不一样。另外还有哪个同学来讲?

生:我觉得他去的时候没有很多人。

师:为什么他去的时候没有很多人?

生:去的时候是是日更定。

师:是日更定是什么时候?应该是比较晚了。我们来看一下张岱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的西湖。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这写去西湖的一段。

齐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张岱是在什么时候去湖心亭看雪的?

生:晚上八点。

生:自己看的。

师:对,独往湖心亭看雪,所以可能在这样的原因下,看到的雪景与众不同。因为在这样的时候下赏景的人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遇到两个金陵人,金陵人于是大发感叹。文中那句写的是感叹。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这句话带着怎样的心情说呢?

生:惊喜。

师:对,用文中话来说呢是大喜。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同样的。

师:从哪里看出是同样的?

生:强饮。

师:对,强饮三大白而别。请同学来读一下,是否可以读出这种大喜的心情,请一位男生。

生读。

师:有没有读出大喜?没有?为什么没有?应该抓住哪个词?

生:更。

生:豪放之人。

生:痴人。

师:另外呢?你觉得还是怎样的人?

生:痛快之人。

师:还有呢?

生:随性之人。

师:完全可以嘛。非常好。你说。

生:雅致之人。

师:很好。

生:豪放之人,雅兴之人,

讲到这里这里我们再来看张岱眼中的西湖跟别人眼中的不同,为什么在张岱的笔下西湖不尽苍茫,而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尽渺小?在继续思考,我们把第一段读一下。

齐读。

师:有没有看到这里有一个词是和张岱有关联的?

生:崇祯。

生:对自己故国的思念。

师:对,对自己故国的思念。再来看为什么张岱眼中的景色与别人眼中的景色不一样呢?

生:我觉得他国破家亡,他在怀念,感觉特别沧桑,觉得渺小。

生;人们是观赏景色是欣赏美景的高兴,而张岱是排遣心中的愁绪,心境不同。

师:对,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还有哪个同学要说?

生: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是个痴人,他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因为他心中有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所以他通过看雪来排遣心中的伤痛,所以当想到曾经繁华转眼成空,所以在他眼中分外苍茫,当他面对这雪景感慨万千的时候,还有两个金陵人面对这一份雪景,我想问一下两个金陵人看到了张岱所看到的景色吗?我来念一下。(第二节)

可以小组讨论。

交流。

生:张岱心中的情感,那两个金陵人不知道他心中的感情。

生:没看到。很高兴。

生:非常喜欢西湖,客居在此。没看到。

生:也认为没看到,金陵人跟我们一样。

师:不管哪一种,都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听一遍录音。

听配乐朗读录音。

师: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我们不知道张岱在想些什么。但我们要感谢张岱,正是因为他的满腔痴情,让我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别样的风情。也许当我们再去西湖看雪景的时候,心头会浮起那些美丽的句子。普希金说:“我用诗歌为自己造起一座非人工的碑。”我想张岱也用这篇《湖心亭看雪》在西湖上为自己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谢谢大家,下课。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1)自由练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4)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1)看词语,心里默读。

(2)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师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习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3、学习九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2)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3)完成课后连线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6)齐读全段。

4、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2)学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4)欣赏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1)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12 看雪

台湾 北京

盼着

第二课时

一概述

课名是《看雪》,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是一篇写实的小短文,以对话为主要形式。隔着海峡,望着海岛,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看到雪呀!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两岸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学的难点是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本节课教材为二年级教材,选择的是已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了一年的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二学习目标分析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4利用网络资源小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打写能力。

5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喜爱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对网络下的学习环境比较熟悉,具有自学能力,能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阅读。

2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的打写速度在每分钟8~20个字左右。

4 学生对台湾知识了解较少。

四学习任务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五资源

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

课前准备:课题组《看雪》课件资源、ppt课件、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片断。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在台湾是很难看到雪的,所以他们盼望着见到真实的美丽的雪景。下面就请大家端好书,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台湾小朋友的感受。

2自由读:学生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3 展示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4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指名说。(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看风光片体会北国“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书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的美丽景象。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9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情景。

b生读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边读边想,讨论交流: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0、11自然段,体会“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气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5 表演朗读,复习巩固。生分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1自然段。(男生读孩子们,女生读老师,老师读旁白。)

(三)进入资源平台,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们知道台湾现在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大家都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并且写了很多诗,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喜欢哪篇就先看哪篇,看谁看得多,时间十分钟。

(四)打写

同学们,你们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五)指导写字

“故”字是反文旁,“候”中间有一竖,“奇”上小下大。

(六)作业

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在配上一首优美的小诗或一段话,送给台湾的小朋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看雪》教学设计十一,看雪,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