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时间:2023-10-10 19:32:45 作者:碧墨 大班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教学反思篇一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几年前的一次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我准备了幻灯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5、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由此可见,曾经自以为是老教师了,其实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上好一堂课容易,上好每堂课却很难,反省的目的绝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日趋成熟,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大班教学反思篇二

《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文章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从题目到内容都会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作家童年生活真实而美好,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随着作家的娓娓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人类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和欢欣。文章的内容对学生就是丰富的精神养料,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品味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诵读中吸其精神,并化为已有,同时又结合小练笔的教学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然后按选择的内容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联系,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城市中的孩子接触到的都是公园、游乐园等一些地方,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特别少,所以他们都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读了《绿叶的梦》,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壮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我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课后我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充分地给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缩小了学生生活与作家生活的时代差异,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能详细的介绍自己采集的叶子。这就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觉得,这样的课应该多上。

大班教学反思篇三

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大班教学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绿色、亲绿色、种绿色让幼儿感知绿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环境。

2、幼儿以自身的'肢体语言体现绿色植物的美,体验快乐的情绪。

3、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参与环保的意识。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各类绿色植物、绿色背景、绿色地毯

2、动物家园楼盘

3、彩色种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1、看绿色老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一玩!老师:啊,这儿的空气真新鲜呀,原来这儿有那么多的绿色植物!有绿色的—,有绿色的—,让我们在这儿玩一玩吧!幼儿自由玩耍。

小草、小树们一起来跳舞。

3、种绿色老师:小草、小树们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吧,咦,这儿有一座动物新村,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老师:这只小鸭告诉老师这儿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绿色,那怎么办呢?我们来为它们栽些小树、小草吧。教师与幼儿一起栽树。

4、结束活动:和小动物们再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亲亲绿色》是一堂小组里的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也学习了一些有关语言课创新的活动流程设计,这次主要以提炼出故事的重点部分,把问题提在前面,是尊重了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但这样要看老师巧妙地把问题引回到正题,直接衔接环节,就觉得环节与环节之间处理的比较生硬,所以这方面,自己需要去多多学习。

大班教学反思篇五

选自《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本书的问世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大班教学反思篇六

坚持教育新理念而创设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如:

关于“自主朗读法”: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更能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概括,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评价等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于“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的设计和点拨。

大班教学反思篇七

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

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读准一些字音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二读,填上一个词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填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蝈蝈各方面的待征包括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利用课堂生成,完成“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一重要学习方法的点拨。而且,我在这个环节的板书明显零乱,没能很好的突现重点。

三读,品味一处精彩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语言品读: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此环节是教学重点,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广、深、透。

然而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度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感知层面上,从而偏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浪费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了这一问题,给予了引导,让他们品读的重点重又回到语言的层面上来。

四读,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得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新颖,有些问题很有深度,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互相解决疑难,回答问题的角度很广,有些观点还很独特。在整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这都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们的表现很优秀。

这四个环节非常简单,我希望能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预设来约请一种尽可能丰富的生成。当然,这种简单预设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预设同样应该尽可能丰富,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生成。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愿以这样一篇仓促、不够成熟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共勉,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

大班教学反思篇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四季交替变换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言,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种颜色表示四季,从而引入绿色希望话题,导入歌曲教学。

本课以绿色环保为主线,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上,从聆听感受开始,并且每次听都是带着问题听,并且预设问题层次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感受音乐,让学生不断体会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并且用打击乐让学生为歌曲伴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感受音乐的律动,感受音乐的旋律。本节课各项教学环节完整清晰,各项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听、看、唱、跳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律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罗列,让课堂充满生机,努力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轻松的学、快乐的玩,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表现,挖掘音乐潜在的.特殊魅力,培养学生内在的音乐修养,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很高的认识,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从歌曲教学上教学,让学生自主说出他们演唱的困难,之后教师在进行指导与讲解,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律动、问题研讨与创编等环节,从分发挥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发挥小主人的作用。整堂课以“体验、感受音乐”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与体验,将多媒体辅助手段和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歌表演环节,从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和自己的小伙伴共同创编与表演,在情感中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

注重了实践性。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律动与表演中,从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总之,本科让学生学会了歌曲的同时也参与了表演,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大班教学反思篇九

因为自己喜欢绿色,所以对《向往绿色》这篇课文就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表达了自己对绿色迷恋和喜爱之情,来吸引学生,紧接着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呢,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感受绿色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大班教学反思篇十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着,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