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背景(精选18篇)

时间:2024-05-13 22:00:03 作者:文轩

学习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学生认知背景的扩展对听力教学的启示教育论文

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内容和方法时不能过于具体详尽,要有目的地预留让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自己构想出更理想的方法来完成游戏,教师预先设计出几种学生可能采取的游戏方法,省略动作细节,以期让学生自己构思出一种或几种更理想的方法来完成游戏内容,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为他们预留可发挥的内容部分。分队游戏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每队参加游戏的人数要均等,每队之间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不要太大,设计出的游戏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优势,同时还需要有同伴的巧妙合作才能取胜,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考虑让学生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策略;设计的游戏内容和方法不仅要具有健身性,更要富有娱乐性和创新性,通过体育游戏练习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创新。

二、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节点上及时点拨,对学生完成游戏的动作内容、游戏方法、同队队友之间合作、与对手的竞争策略、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都可以用一个动作,或用一两个词给学生一个巧妙的暗示起到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朝着点拨的方向去创新,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找到更好完成并能取胜的游戏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取胜的信心。

三、适时评价,强化创新思维。

在游戏内容教学时,对运用创新和智慧而取胜的学生(团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适度的肯定与表扬,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还要对游戏的`结果给予评定,奖励优胜,使优胜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创新而取胜的学生产生成就感;让落后的学生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其意识到“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诸如鼓励的语言、赞许的表情和动作、及时地肯定和表扬、适时地激励)使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

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体验创新与成功的内在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积极性和克制力之间的分寸感,这无疑能培养其竞争、合作、谦让、帮助、尊重、忍耐、自制、领导、服从等社会情感和道德感。体育游戏活动有助于促进少年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这些祖国的未来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方式在科技创新的自由空间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跋涉、发展。总之,体育游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地设计与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有助于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合理地挖掘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就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毕业生们已逐渐接受了如“先就业,后择业”、“薪酬要求不能过高”和“到基层去就业”等观念。但是当前待就业的大学生大多是80年代出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与往年毕业生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所不同:

(一)共同点。

1.职业价值目标的矛盾性和功利化。

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应该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在思想上。多数大学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大部分学生仍不愿到欠发达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农村工作。

2.职业价值自我化,强调自我价值。

职业价值自我化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时。越来越突出地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期望未来的工作符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工作中能够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另外,他们也注重金钱物质因素,期望将来的工作能带来丰厚的物质生活。

(二)不同点。

1.职业定位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职业定位过高。他们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意离开中心城市就业,不愿意进小公司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职业定位过低。在媒体不停地宣扬“大学生薪水期望值越来越低”和“大学生工资水平跌落千元”的氛围中,毕业生有去做船夫或保姆的,还有“零工资”就业的。他们在做出选择前,对自身情况不了解,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变化的分析,导致出现这种盲目贬低自我价值的现象。

2.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欠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部分的毕业生不管自己的客观情况如何,只要有企业录用,就去工作。抱着一种与企业“分手”的心态,走向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工作岗位,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绩效也受到影响;或者以不合适为理由将企业作为跳槽的“跳板”,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就业诚信。

3.职业价值实现途径个性化、多样化。

人生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人生价值观变化表现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就是由“实现个人价值”向“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转化,并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这与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差距。因而,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以其明确的方向性,决定和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性。

(二)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端正职业地位观。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哪种职业,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各尽所能,推动着社会前进。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把握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以着眼长远发展为导向,校正职业苦乐观。

胸怀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职业苦乐观的最高境界。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急需人才,响应国家号召,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吃苦耐劳,经受锻炼,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履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四)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明确职业待遇观。

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享受更要享有精神需要的满足。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生乐趣的来源之一,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无可厚非,但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

(五)加强职业选择教育,使职业定位更加科学合理。

在进行职业选择教育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确定我是谁,是什么性格类型的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个人能力如何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针对就业期望过高的同学要使他们要使他们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受教育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后成为“普通员工”是大势所趋。对那些盲目贬低自我价值的同学要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避免盲目“低就”,找到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位。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岗诫信。

(七)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识创业。

总之,金融危机背景下,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有利于提高高校就业率,也符合社会和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形势变化,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一、引言:“教育全球化”――透视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的生产组织和市场扩展活动、巨额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区域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传导和冲击以及纷纷建立的一体化经济区域等一类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重要经济现象逐渐引起人们密切的关注,并被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现象,包括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等各个方面1,2。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背景,同时也为人们在大的历史尺度上透视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把握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用“全球化”的分析框架观照其它领域的人类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事实上,目前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不限于经济活动,除“经济全球化”以外,在“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战略”、“全球主义”、“全球问题”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3,4,5,6,成为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学术研究规范。

比较而言,教育界对“全球化”现象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无动于衷:我们既没有看到一篇关于“教育全球化”或“全球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目前一些关于wto与中国教育的研讨也仅仅限于就事论事而缺乏学理探究,本文作者在“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高级研讨会”所做的专题发言“教育全球化与开放基础教育市场的政策框架研究”7至今也未得到学界的积极回应。难道是教育活动中不存在“全球化”的问题吗?或者是“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不适合于研究此类教育现象?还是此类教育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看来都不是。本文将依据充分的事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因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本文对“教育全球化”的研究包括现象、历史和机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创新问题。

二、“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态。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教育资源(要素)的跨国流动留学(留学生)是此类“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挪威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来华频频举办各种“教育展”,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因此成为“大专辩论赛”的主题。8,9,10另据官方统计,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三十万11,去其他国家留学人员也相当可观。

无论中外,留学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12。只是以往大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现象来看待,现在则还注意到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1994年,世界大学生6100万,其中留学生占2%,达130万人。二战以后,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历来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达50万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近100亿美圆的市场容量;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创汇7。5亿美圆,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仅3400万美圆,五年增长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亚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曼谷、雅加达、吉隆坡等地开设了连锁教育中心,今年教育出口收入可望超过20亿美圆。

39所高校走出国门招生《经济日报》00/09/26就在国外高校纷纷来中国招生之际,中国高校也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留学市场。10月28日、29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39所国内高校将聚集韩国,举办“中国留学说明会”。据介绍,接受外国留学生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还可补充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去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42个国家的近4万名自费留学生。(柯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持高校大扩招的诸多理由中,“减少因高中生出国留学导致的教育资源流失(向国外学校交纳的学杂费估计达100亿人民币)”,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

除了留学(留。

[1][2][3]。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在各高校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时,应当从法律的视角进行审视,尤其是在牵涉到大学上的重大利益时,学校应当及时的采纳学生的意见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对学生的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进行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措施。

前言。

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制度、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大,所以在学校对自身制度建设进行完善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求各高校对有利的社会法治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防止学校指定的校规校纪等冲突到国家的相关法律,从而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不足。

(一)缺乏畅通的大学生违纪处理救济渠道。

现有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在遭受某种侵害时,可以通过相关的救济渠道进行申诉。如向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机构提出申诉,其中向司法机构提出诉讼属于司法救济,而后两种则是行政救济。在实际中,学生在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时,相关部门会考虑到某种利益因素,出现对学生的申诉进行敷衍和推诿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行政救济的实施效果,造成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及时的保障。

(二)没有清晰的划分大学生违纪处理权限。

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主要依靠学生处进行处理,而某些高校还会利用学生处来处理学生的申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关系不顺、人员构成重叠。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新《规定》得知,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共同组成。其中学生处和教务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人员是学校的负责人。但只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成员之间往往存在重叠的现象,造成很难实现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能,尤其难以实现申诉委员会的监督职能l2l。

(三)缺乏保护大学生合法权利的力度。

对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只有较少一部分提及了学生应当享受的权利,更多的是规定了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学校享有的管理权。制度的核心要素和内容就是义务、权利,在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制度中贯穿始终,义务和权利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被管理,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就是学生,所以对学校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应当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促进和谐制度的构建,实现良性运行管理制度的目标。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措施。

(一)对学生的申诉制度进行完善。

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相应的起诉权、申诉权,而其新《规定》中也对学生的`权利做出了规定,指出学生本人应当充分了解处分的结论,学生的保留意见和申诉等权利也允许拥有,而学校对于学生的申诉也应当进行认真的复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申诉制度这项救济措施具有法律效力,是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得以有效实施的。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对学生的深度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对每种决定的具体条件进行明确、对受理申诉的机关进行落实尤为重要,从而做出正确的变更决定、履行决定等。而且在执行的申诉制度的时候,学校应当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建立自身的申诉处理部门,从而为学生的申诉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对上级申诉处理部门的压力进行分担。

(二)对学生的听证制度进行规范。

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听证、违纪学生的听证都属于学生听证制度内容。从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听证角度来看,学校的职能应当是教育者,但是实际中学校往往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应用的权利过于忽视,造成制定后的制度与实际不适应,而且学生对其制度也不能够自发的遵循,甚至出现反感的情绪,在建立听证制度之后,学校相关的领导人可以及时的的采纳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处理学生违纪听证方面来看,公开的举行听证会,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听证,从而在听证的过程中发挥教育和监督的功能,在处分的时候采纳当事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见和申辩,使学生在接受处罚之后能够自觉的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改正。

(三)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在对学校内部管理规定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法律等进行及时的、科学的修订,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坚持下位法,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学生管理规定,遵循统一的宪法、规章、法律原则,以及公正和公平等原则,对学生应有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并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融入和落实到学校管理规定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救济渠道和违纪处理等方面的不足,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对申诉制度完善、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等具体措施,从而保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学建设,充分发挥其制度,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一)信息文化环境复杂多变。从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微文化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可想而知,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微文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和学习;另一方面大量信息的出现容易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会诱导大学生对一些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不高。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微博、微信的使用,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快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一些东西的追求越来越急功近利,进而导致理想信念逐渐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与人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人生的阅历浅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对一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产生深刻的见解,知识面较窄等等。

(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从客观的教育环境来看,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是十分完善。例如,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他们实践能力的'锻炼;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所以很难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正确的教育。

(四)微文化带来娱乐化、功利化的信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网络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微博、微信、微支付等等一系列微文化的兴起,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搜索率,很多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于功利化、娱乐化。而且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这种微文化有时候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

(五)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处于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之中。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触碰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例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被提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难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在微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展开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二)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监督,对网络进行管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取资源和信息,而这些“微文化”的兴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弊端。所以,这需要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监管,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控制,引导大学生获取有益的信息,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是大学的教育方式仍然多数采用应试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从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体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出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视素质教育。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文化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开展相关的教育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五)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努力,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要三管齐下。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做好舆论导向,相关的政府部门要让大学生了解到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教师,包括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都肩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要对大学生进行微文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发展方向;从家庭来看,父母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个相关群体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家庭乃至国家的希望,然而,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加强对信息传播和网络的监管,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山东省自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机干预四级体系的冲击。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自我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2]何欢宝.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

[4]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

大学生个人简历教育背景范文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2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医学检验员:临床检验医生、其它类、

工作年限:1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500--2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佛山东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起止年月:200x-09~20xxx-10。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医疗,卫生事业。

担任职务:见习检验医生。

工作描述:在南方医院的见习中,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并操作了检验科室的先进仪器,不由得惊叹现代医学中辅助诊断的飞速进步,我深刻体会到检验操作速度的提升和检验操作的自动化、标准化。比如免疫学的自动化,以前手工的加样、加酶、洗板现在完全由机器自动进行,不但提升了速度,而且更加标准化,将人为的误差降到了最低。比如自动细菌培养仪,能每半小时对培养瓶进行浊度分析,还能进行自动报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能以最快的速度报告给临床科室。

在见习中也第一次和同事有了直接的接触,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社会经验。这为我以后的实习道路和出来社会工作垫下了基础!

离职原因:见习结束!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南方医科大学。

学生认知背景的扩展对听力教学的启示教育论文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无疑对实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至关重要,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对于大部分的基层农村学校来说,由于受农村旧的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中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主管领导思想上对学校体育的模糊认识,工作中的消极态度,以及农村体育教师特殊、艰苦的工作环境,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困绕农村体育教训发展的重要问题。

1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贫乏,分配极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城乡间与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体育资源的短缺和贫乏,特别是在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方面,城市与农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城市的一些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赞助、学生自购器材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场地设施建设,而农村学校很难做到,即使部分学生有能力购买,但场地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只能最终成为泡影。作为农村体育,课堂上只要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篮球、足球,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是“理想课堂”了。除了球类,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要说培养什么技术技能了。同时,在农村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一校一师”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学校中,除了语、数、外等课程之外,体育及音乐、美术等课程都很难按要求开设,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1。2大班教学问题严重,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无法开展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现在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决不仅仅只停留在解决温饱奔小康水平之上,他们觉得身体才是真正的本钱,特别是在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每班超过60人的班级仍然十分普遍,大班体育教学的问题已经成为很普遍的问题。场地的短缺,器械的贫乏师资的不足,使得农村许多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大大超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由于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的教学,因而,这个问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比其他课程更为严重,这对体育课的组织、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3学校领导班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在农村学校,领导仍然存在传统的重主轻副的思想。重智育轻体育的模式,直接限制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在领导心目中,只有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至于体育在不影响主课的前提条件下,仅仅是对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和放松,再加上体育活动本身特有的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使得大部分体育活动无从搞起。即使搞活动也仅仅是趋于形式,至于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已经无关紧要了,这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大大的歪曲了体育活动的性质,贬低了体育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4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在农村体育课堂中,穿皮鞋西服进课堂的体育教师大有人在。粗鲁的教学语言,草率的教学态度,草草了事的示范动作,“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师的身份截然不符。教学只为了应付检查,即使教出来的东西也大部分仅仅是为了作秀,即所谓的“小大人”。同时,教学方法呆板、滞后,教学思想陈旧、落后,停滞不前等等方面都将是农村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又一大重要难题。

2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对策。

2。1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把农村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农村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2。2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2。3优化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2。3。1感化关系,融入主体反思过去的教学观念与认识,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定向,变组织者为参与者,以前不是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我想现在要改为老师要像他们的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只有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关系融洽了,才能培养与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学生认为老师至高无上,特别对我们体育老师,他们更不敢与我们接近。这样对于在新课标下体育课是很不利的,我们体育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接触,用我们特有的高尚情操、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朴实的语言,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和交往,没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因为我们都是体育的'参与者、锻炼者,记得在去年的第9周星期四的一节过障碍游戏课里,我用自己的方法过了一遍后,学生们都赞叹不已,并且抢着要我去帮他们,我就乘机利用这点,对他们说:“看你们哪组过障碍的方法多又快,做的比我还要好,我就去哪组。”结果他们两组想了很多方法,一个比一个好、快,因为他们对我已没有了戒备之心了,到最后两组同学变成要跟我比了,这节课就这样完满地达到了目的。平时还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如对事情的看法,心理话,以及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建议,这对提高、改进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来自农村,农村到处都是体育的素材。经过对4个班的60位学生的调查,97%的学生对老师参与他们中去的体育课很有兴趣,上课也很轻松,所以感化师生间的关系,教学中融入到学生这一主体中去,是上好课的一个先决条件。

2。3。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把固定化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把一些运动技能淡化到学生平日的生活中去,用他们身边的事来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实现其他领域的目标,以达到健康第一之目的。如教师在安排投掷内容时,可让学生想象平时抛秧时的情景来进行练习。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下被调动起来,教育学生劳动的美德,练习投掷来学习抛秧这一劳动。如平日学生玩的踩脚游戏,可用于教学生跨步这一技能,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体会游戏的意义,用上课的跨步练习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难度性等等。农村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都可用于体育课教学的素材,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我们农村小学有着特有的优势。

2。3。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难的教学内容,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深浅适当,难易适度,并且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学要求,这样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的体验,推动着学习。教学方法也要适当,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2。3。4利用竞赛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材中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本身就含有竞赛的特点。适当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农村到处都是竞赛的情景,田野里农民丰收、播种、搬运、劳动,树林里小动物们的追跑等等,无不蕴藏着竞赛的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这些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游戏和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本身就很受学生的喜爱,加之他们求知欲望之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又贴近他们的生活,利用竞赛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体育学习不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设计竞赛教学时,还应做到情境的创设与目标的确立。如做一个接力游戏时,我们可创设几个农民在搬运稻谷,以此创设割、打、搬的劳动情景,这不但达到了接力游戏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他们在快乐的劳动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我们的体育学习中,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的境界。

2。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2。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2。5。1动员鼓励优秀体育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不断充实农村体育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

2。5。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2。5。3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5。4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作为我们这些农村体育教师,必须正视现实,因陋而简,不断的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进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对于学校决策者来说必须转化观念,加大体育投资力度,摆正体育学科的位置,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季浏。新课程标准解读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6。

[2]国家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3]许微芳。新课标下加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体育教学。。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可塑性,小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健康心态的综合教育,以树人为主要教育目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原则,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优化发展。

三、实现我国小学教育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国学教育的启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启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国学教育启蒙实质上是应用国学经典展开素质教育,有助于达到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事理,学会为人处世。另外,通过针对性地诵读和解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学的深层次感悟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同时习惯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思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化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养教育发展,由模式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小学作为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培养,这需要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改革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基础。

(三)注重社会人教育的转变。

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时期,存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重要阶段。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小学教育是注重实用性教学,育人目的在于促进其成为有用之人。与西方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普及,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小学教育也应进行优化发展,切实回归至教育的本质,使人具有人的本质,促使小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教育转变。实现这一发展方向,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科知识入门和品性特征养成。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入门,而小学教育则偏向于基础学科入门,同时需要针对学生培养其关于责任、方法和美的感悟这些方面的品性特征,促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责任感,了解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此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正应和了传统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质理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应不断寻求多元化理念的发展,应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人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教育树人这一重要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2]秦克铸,薛忠祥.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04:3-13.

[5]彭小虎.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09:6-9+56.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的生产组织和市场扩展活动、巨额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区域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传导和冲击以及纷纷建立的一体化经济区域等一类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重要经济现象逐渐引起人们密切的关注,并被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现象,包括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等各个方面1,2。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背景,同时也为人们在大的历史尺度上透视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把握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用“全球化”的分析框架观照其它领域的人类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事实上,目前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不限于经济活动,除“经济全球化”以外,在“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战略”、“全球主义”、“全球问题”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3,4,5,6,成为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学术研究规范。

比较而言,教育界对“全球化”现象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无动于衷:我们既没有看到一篇关于“教育全球化”或“全球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目前一些关于wto与中国教育的研讨也仅仅限于就事论事而缺乏学理探究,本文作者在“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高级研讨会”所做的专题发言“教育全球化与开放基础教育市场的政策框架研究”7至今也未得到学界的积极回应。难道是教育活动中不存在“全球化”的问题吗?或者是“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不适合于研究此类教育现象?还是此类教育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看来都不是。本文将依据充分的事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因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本文对“教育全球化”的研究包括现象、历史和机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创新问题。

二、“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态。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教育资源(要素)的跨国流动留学(留学生)是此类“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挪威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来华频频举办各种“教育展”,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因此成为“大专辩论赛”的主题。8,9,10另据官方统计,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三十万11,去其他国家留学人员也相当可观。

无论中外,留学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12。只是以往大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现象来看待,现在则还注意到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1994年,世界大学生6100万,其中留学生占2%,达130万人。二战以后,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历来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达50万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近100亿美圆的市场容量;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创汇7。5亿美圆,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仅3400万美圆,五年增长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亚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曼谷、雅加达、吉隆坡等地开设了连锁教育中心,今年教育出口收入可望超过20亿美圆。

39所高校走出国门招生《经济日报》00/09/26就在国外高校纷纷来中国招生之际,中国高校也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留学市场。10月28日、29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39所国内高校将聚集韩国,举办“中国留学说明会”。据介绍,接受外国留学生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还可补充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去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42个国家的近4万名自费留学生。(柯棘)。

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组织就业的职业生涯,是指超越单个组织边界的一系列工作机会。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一种多角度的概念,包括甚至超越了多种边界,而且涉及了实体和心理、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分析层面。arthlu"和rousseau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六种具体内涵,也即是通常意义上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类型。第一,跨越了不同雇主的边界,像硅谷职业生涯,以及北京中关村那样的弹性职业;第二,像学者或木匠等职业那样从现在的雇主之外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第三,如房地产商那样受到外部网络和信息持续支持的职业;第四,发生于包含等级报告和进阶原则的边界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破格”;第五,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令其放弃现有职业机会的职业,强调了对“职业与个人”或“组织与家庭”之间边界的跨越;第六,基于从业者自身的理解,其可能认定一个无边界的未来而不去理会组织的约束。所有这些类型中一个共同的因素是独立于而非依赖组织的职业生涯安排。

(一)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个性化。

与无边界职业生涯转变相一致的是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认识的变化。传统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主要是作为职业生涯结果的薪酬增长、职位晋升,以及外在的社会评价因素,如社会称许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则发生了方向性变化:从看重结果转变为看重过程;从看重外在评价标准转变为个人内在感受标准,如工作是否与兴趣一致、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无边界职业生涯在多个组织中演绎着知识生成的循环模式,个体通过权衡自己将运用的知识、技能专长,或者说以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背景来调节在组织间的流动,确立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与传统职业生涯相比,无边界职业生涯更为重视个人心理感受的职业成功,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满意感,呈现出个性化。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传统职业生涯时代,员工大多在一个单位工作终生,基本没有职业变动,员工只要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即可实现就业需求,掌握了专业技能就等同于具备了就业能力,专业技能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要素,高校也异常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来临,职业变动较之以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单纯掌握专业技能已不足以实现就业理想。

职业生涯的无边界促使了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也增加了职业成功的难度。员工要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要增强自身的可雇佣性,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获得暂时性的工作,而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持续工作职位的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认为,雇主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某些状况下,学科知识甚至不是很重要。学生具有超越学科边界的知识通常被认为是聘用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就业能力所包含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雇员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只有那些能预见并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生存,即表现为高的自我意识和高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使学生更有可能在他们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就业和职业成功,使学生个人和社会均受益。可以认为,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而且这种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

首先,认识并确定职业锚。简单来说,职业锚即是职业倾向性,是个体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天赋的自我认知,它体现了个体“真实的自我”。职业锚决定个体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什么类型的工作单位;决定个体是否会喜欢所从事的工作。明确的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时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在未来的求职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成为适合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这一交集受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再次,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成功目标。无边界职业生涯引致了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变化,在这种容易引起大学生迷茫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在职业锚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职业生涯成功的衡量标准。在追求薪酬和职位晋升的同时,更关注工作意义、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成功标准,这既是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有利于大学生体会到职业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最后,设定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职业生涯的跨边界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多个岗位、多个组织,甚至多个职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同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存在多条不同的实现路径,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特征,又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积极主动培养就业软实力。

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软实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有不同的认识,yorke和knigh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第二,核心技能,如计算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倾听技能、关键分析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第三,过程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商业意识、对公司政治的敏感性、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处理能力、团队工作和谈判能力等。另外,lees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表明,雇主所认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的意愿、承诺、可靠性、自我激励、团队工作、口头沟通技能、合作性、书面沟通技能、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25个方面。我国学者戴国强,经过对5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三)培育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是指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并帮助其就业的各种社会联系的综合及运用这些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应充分开拓并利用好社会资本,为自己就业提供人际保障。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关系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关系本位型的社会中,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随着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社会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权力因素的介入等一些负面的东西,妨碍了就业公正原则的实现,但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社会资本是社会性的、有用的。因此,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社会资本,培养自己的社会资本意识,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英文简历的教育背景

最近的学历要放在最前面。

2.学校名要大写并加粗。

这样便于招聘者迅速识别您的学历,这里又用到了”yris“原则。

3.地名右对齐,全部大写并加粗。

很相近。读简历的有可能是外国人,不知道的会搞不清楚是哪个国家。可能你出过国。

这是件好事但如果去的地方并不太出名没加国名大家也意识不到。白出了。

总之是造成了一些不方便,效率不高。我们应该一切从最周全,最完善的角度出发。

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哈佛商学院的简历中,美国的州名后就没写国名,这是因为美国州名已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为人们所共识了。

4.学历。

在最前,具体见样本。

5.社会工作。

工作详情,有些可留待工作经历中写。

顺便讲一下几个职称的译法:

际化;另外,用yris原理,显得官更大一点儿。

团支部书记二者的角色是相同的。但如果二者是并驾齐驱的,不妨用co-president。

你不妨谦虚一下,用vicepresident。这样,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个人简历的教育背景

求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求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影响到求职成功的关键环节。个人简历的编写就是影响到求职的`关键所在,现在求职基本上都是先从筛选个人简历开始,个人简历通过了,则也就相当于求职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个人简历的通过率高也就成为了关键,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要有明确的创作思路。比如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个人简历上提出学习成绩,在写教育背景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一,优势比较少的时候

不管是求职还是投递个人简历,基本上都会面临一定的竞争,而在竞争的时候,优势越多则成功的几率就越大。而一个人的优势是有限的,特别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时候。当个人优势在加权值不是很高的时候,就可以来突出个人的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加权平均值,也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

其二,招聘要求需要的时候

现在大部分的求职都是有职位要求的,比如说一些外企的招聘要求英语学习成绩要好,大部分外企并不看重考试的证书,而更在意的求职在校学习的平时成绩, 以及所取得的奖励。

其三,有突出作用的专业学习成就

在个人简历的教育背景中,学习成绩本不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是在创作个人简历需要的时候,如果个人的学习成绩有特别突出的成就,可以为求职加分,那么同样也可以写出来。

毕业院校: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一: 高分子材料 专 业 二: 应用化工技术

毕业院校: 广州市七十八中学

专 业 一: 生态

爱的教育故事背景

日记。

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那你知道《爱的教育》的故事背景吗?接下来本站小编跟你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

口号。

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文圣孔子有一句。

名言。

:人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这本书,都是写的一些平凡的小事.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貌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如老师、校长、卖柴人、母亲等,这些人都具有爱心.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等等.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作者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de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20xx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xx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书的目的,是打算写出儿童中间的友情,不为阶级及社会地位所阻隔的友情.他在这书里把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映演在我们眼前了.成人了解儿童的已清本是不可能的事.读了这几篇日记,谁都要把儿童时代的情感从新唤起.书内的辞藻与结构虽不讲求,但单是一种情绪就能使读者十分感动了.

设计简历中教育背景设计简历教育背景

获奖情况:

不要罗列无关证书。

证书贵在精不在多,罗列与你应聘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类证书即可,并标明获得的时间。如果你有很多的证书,建议进一步地细分类别,归为it技能证书、语言能力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等。分等级的证书,如语言类的证书,有高级的就不要再写初级的了,如果考分高建议标明考试分数。不要写上与应聘岗位丝毫无关的奖项和证书。

不要过分介绍名校名师。

即使你就读的是最好的学校、研究的是最牛的课程、师从的是最有名的老师,也不要在简历中花笔墨去介绍你的学校、课程和老师等,因为这些并不能反映你自己的能力,而且hr也不会对你的学校、课程和老师产生兴趣。

社团活动:

切忌空谈能力。

范文一:应届毕业生,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1)3月至197月,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接受脱产培训。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法。

2)9月至7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进修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和词源学等语言学课程。

范文二:在职应聘者,有较多的工作经历。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

9月至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

《爱的教育》背景知识介绍

《爱的教育》又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亚米契斯的孩子的日记改编的,(原名cuore,翻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讲述了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利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会受到人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学前教育教育背景范文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学前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法可以规范和指导学前教育研究,在学前教育研究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从教育研究方法中逐渐分化出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是近20年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日益升温的课题。这一方面与人们对学前教育研究意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

笔者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关键词,查阅了1979~的学术著作和相关期刊,试图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作一个梳理。笔者的基本发现是,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即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工具来解决学前教育具体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对这些研究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无论是在实际运用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一、对“方法”概念和层次的理解模糊混乱。

教育理论在其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学科知识,很多时候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1〕教育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借鉴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直觉思维的方法、文献研究的方法、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学科研究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分类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统一的标准,众多的分类方法也不符合“排他性”或“平行性”的逻辑关系。〔2〕近几年来,一些关于方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它们很多没有明确、系统的定义,指向较为模糊,如科学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诊断方法等等。某些新旧概念之间非常容易混淆,如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这些给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这种先天不足,并且在还没有厘清这些概念之前,就开始使用这些方法了。

除此之外,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理解也较为模糊。由于强调学前教育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原则,人们习惯于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技术和技巧,把观察法、文献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等同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或者把研究方法的外延缩小至等同于实证研究。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1)方法论层面,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含理论基础、研究逻辑和思路等。(2)研究方法或方式层面,即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层面,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的工具、手段和技巧等,主要是指收集资料的具体策略。〔3〕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为研究教育规律而建立的一整套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而各种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则是方法论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转化形式,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则是方法或方式的情景适应。这三个层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正如叶澜指出的:“形成科学理论的方法是一组方法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方法。”〔4〕因此,任何学前教育研究若要做得科学、系统和严谨,都要考虑到这三个层面,不能将三者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

由于缺乏对研究方法层次系统的了解,在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方法的第二和第三层面,即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也就是说,有的研究者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持有的态度往往是“用什么”“有什么可以用”或“怎么用”,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的问题,将“是否能用”作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选择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选择和运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方法论研究和学习的缺失是导致学前教育研究产生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习过某种研究方法,不等于就掌握了某种研究方法,更不等于会有效地使用某种研究方法。我们要真正理解和有效地运用某种研究方法,必须将其置于背景中,从其历史渊源、哲学或世界观基础入手,探讨这种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使用的基本原则、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方法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综观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的进步的教育理论取代传统的理论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都是发端于对权威的挑战,也都离不开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借鉴、因袭或模仿某种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理论就无法在新的层次、新的规范上获得发展。因此,我们在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反思研究方法论,走出自我创新和发展道路。

三、注重研究方法的运用,忽视对研究方法的研究。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这一误区,反映在学术研究中,就是研究者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研究方法运用的探讨,而较少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研究。

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大多停留在介绍某一种研究范式或某一种技术方法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极少从学科角度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进行思考,也极少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好比是沟通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它的正确运用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其规范性、科学性的理论追求,可以丰富和充实学前教育理论。因此,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缺一不可,两者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学科朝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方法。

近几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者热衷于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学前教育问题。这虽然反映了研究者跨文化多学科的视野,但有很多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既不考虑这种方法与学前教育具体问题的适宜性,也不考虑这种方法产生的深刻理论渊源,为赶时髦为突破和拓展方法而使用这种方法,结果往往只是借用新的术语和概念对学前教育研究进行表面化的装饰,产生不了具有说服力的研究。

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不能无限地夸大其作用。学前教育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具有特殊性和规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研究方法必须具体化和特殊化。

五、将各种研究范式人为地对立起来。

目前,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以来普遍存在“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倾向。虽然陈桂生在概括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时指出的“比较偏重于实证――实验科学研究的介绍”〔6〕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又有一种新的倾向在逐渐显露,人们将量化和质化两种主流研究范式等同于研究方法的全部,常常在研究中选择非a即b。这样一来导致人们将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看成是矛盾的,人为地将其对立起来;二来忽视了其他研究范式,将不能归于量化或质化范式的研究全部归入思辨或定性研究,认为思辨或定性研究无非是感性的体会感想、个人的经验总结、率性的散论杂谈等等,“无章可循”,没有科学规范,进而忽视其研究价值。

学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性系统,对学前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呈现出多种形态。对于一个具体的学前教育问题,会因为切入的角度不同,运用到不同的研究范式,通常要全面深入地研究这问题不是凭一种研究范式或一种具体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再者,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对立起来,固执于某一种研究方法,会影响人们对学前教育现象的客观认识,会阻碍研究者创造性的发挥,对全面深入地研究学前教育问题是没有益处的。

为了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更加合理,我们要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也是对每一位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9.

〔5〕武田久夫.教育学〔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8.

〔6〕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2.

〔7〕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简历教育背景

时间要倒序,最近、最高的学历放在最前面,先写大学,后写中学。

教育背景中可以写进相关课程,但千万不要为了凑数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如体育等。这样不是很有效,别人也没有耐心看。列出一些你学习过的重要课程,表现出你的资历适合。

(2)奖学金

“奖学金”表明学校对你在学习中成绩的肯定。(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原创提供)一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所获奖学金的情况。如果有多个,也争取用一句话概括。招聘经理对奖学金的.评定情况通常不甚了解,再花哨的奖学金名称和级别也很难进行横向比较。

但如果学生通常在社会经验上没有太多的资本可以炫耀,奖学金的描述则可以适当拉长,能细则细,不要手软,可以一项一行。许多学生每年都有奖学金,这样一来,也可以写出三四行,甚至更多。

(3)中学情况

中学情况可以不写,要写一般不要写得太多,写一行就可以了。有的人中学经历特别辉煌,做过学生会主席、当过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上大学后,尤其是到大三时,中学业绩的时效性已经大大削弱了,没有必要再写。当然,如果你在中学得到过奥林匹克比赛大奖或全国性大奖,或者体育比赛成绩在全市排上前5名,不妨提上一笔。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