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科学课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9 16:44:43 作者:温柔雨 最新中班科学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一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二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三

1、了解纸的更多玩法,体验魔术带给我们的快乐。

2、通过看魔术表演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通过幼儿亲身尝试发展其动手能力。

1、卡纸一张,指环一个(教师)

2、指环两个,彩纸一张,剪刀一把(幼儿人手一份)

3、胶水

4、纸

幼儿了解魔术,勇于动脑探究魔术奥秘。

通过观察找出魔术奥秘并尝试表演。

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帮助幼儿回忆以往看过的魔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上课情绪。)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魔术吗?知道魔术是谁表演的吗?你们都看过什么样的魔术?

幼:魔术师表演的

1) 示范: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那的是什么?

幼:折纸。

师:平常我们会用折纸来折好多好玩的。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纸撕成一只小兔子,我们要把兔子耳朵撕的一样长,一支耳朵长一只耳朵短可不好看。兔子耳朵撕出来了,现在把多余的部分撕掉。你们信不信老师能让兔子耳朵动起来?(师故作神秘状,从空中找一根线,从兔子耳朵的一头穿过另一头,后拉线。另一手大拇指按在撕纸折叠向下的部分,拽动兔子耳朵,先动一只后动另一只最后两只一起动)

师:兔子耳朵怎样了?

幼:弯了。

师:神奇吗?你能说说兔子耳朵为什么会弯下去吗?

幼:有一条隐形的线牵着动······

师:小朋友动脑筋回答了这么多答案,你们是不是也想做一个耳朵会动的兔子呢?现在你们的座位下面也有一张折纸。找一张你喜欢的颜色,做一只耳朵会动的兔子吧!(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试试看,看看你的兔子耳朵会动吗?为什么不会动啊?

幼:我制作的兔子和老师的不一样。

2) 共同探索兔子耳朵会动的原因

师:你觉得秘密会在兔子身上呢?还是在线上呢?让我们来一快看一看比较一下我们的兔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刚才老师表演的时候你一直看的是兔子的前面没有看兔子的后面。现在咱们一起看一下兔子的后面,秘密就在那里。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秘密,并举手回答。)

幼:折下去。

师:对了。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么?

幼:老师的大拇指一直按在多余的部分上。

师:为什么刚才你没有发现我的大拇指在动呢?

幼:因为在后面。

师:哦!原来兔子耳朵是这样动的。那为什么老师要说找一根线呢?

幼:那样是为了让魔术看起来更加神奇。

3) 为幼儿提供重新尝试的机会

师:我看有好几个小朋友想尝试再做另一只兔子了。现在你们座位下还有一张纸,再做一只兔子吧!(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你的兔子做好了,练习一遍吧!好了吗?兔子耳朵动了吗?练习好了就让我们为我们的客人老师表演一下吧!(幼儿表演)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指环,你们看一下指环中间有什么?

幼:一条线。

师:那老师现在拿剪刀顺着线剪下去,猜猜会变成什么?

幼:两个环。

师:咱们试试(幼儿发现变成一个大环)

幼:被扭一下的纸环。

师:那为什么刚才老师变的时候你没有看到扭了一下呢?幼:老师将扭了一下的部分捏在了手里别人看不到。

师:对了,魔术的秘密一定要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地方。

四、结束 (用鼓励的语言总结整节课幼儿的参与活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喜悦及满足感。同时设问题为魔术课程的结尾留下悬念,鼓励幼儿课后更多的探索发现。)

师:老师给你们鼓鼓掌,你们都好棒。通过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找到魔术的秘密。以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动小脑子,其实答案很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个环?(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两个相套的环)聪明的孩子回去做一做试试吧,看看怎样才能变成这样。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四

1、通过对布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通过观察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织法;能描述出观察比较的结果。

3、了解布的纺织方法有平纺、针织、无纺等多种形式。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对布的某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并能把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学活动中要非凡组织引导小实验的进展,组织好学生汇报。

组织好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记录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每组一套小布片、砂纸、镊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镜;老师另备一份。

在研究过衣服的科学后,来讨论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看重不同种类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热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舒适?小朋友会提出穿薄的,透气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小朋友会说穿厚的,保暖的……。还可以问内衣什么样的舒适,外衣什么样的耐穿等等。

充分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得到结论:不同种类的衣服应该选取不同的布料来制作,服装有多种多样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讨论后明确这次课我们将研究布的四种特性:透气性、耐磨性、坚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研究布的性能。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类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吸水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块布吸水快;还有学生会提出把布放到水里,看哪块布料先浸湿;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

学生提出的这些办法都可以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但是应该提醒学生注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一滴水,否则就无法对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设计科学的实验,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只对比一种变量,而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

坚固程度实验:学生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学生用手能很快撕破无纺布,但是却很不轻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导学生先撕下布的纤维,并尽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而使用刀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危险,尤其在班额量较大的班级,教师不轻易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这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更安全的办法。

教师可以示范怎样用镊子撕下布料的纤维。

课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纤维上悬挂“钩码”以确定布的坚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适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预备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较长的布纤维,并且使用较大质量的钩码,否则实验不好操作。

透气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一块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把布举起来,对着光观察谁的孔隙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实验:学生还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石头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种办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供砂纸这种工具,指导学生怎样使用。

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观察哪块布磨损最严重,比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对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块布用砂纸打磨的次数多。

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一滴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

实验二、撕下布的纤维,并用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

实验三、把一块布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并用放大镜观察布。

实验四、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比较布的耐磨性能。

班额量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密切观察,注重安全。

指导学生以贴画的方法做实验报告,把布各分成两类,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坚固的和不太坚固的……。学生直接把小布片贴在教师设计好的纸,制成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单。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汇报。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汇报,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把学生记录制成墙报展览。

学生兴致很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分类标准”的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分类标准可能不统一。

本次课要非凡注重组织好学生活动,注重安全。因为部分实验器材对孩子来说有危险性,如玻璃、镊子等。

假如班额量小的话,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假设,设计更新的实验,充分进行说理和辩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老师可以更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多种尝试。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五

1.知道物质混合后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

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方 法:

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

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

5.学生思考、交流

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

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

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

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六

1、学习用不同的工具玩沙,感知沙子的特征。

2、尝试用沙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体验玩沙的乐趣。

1、整洁无杂物的沙地或沙池。

2、玩沙工具:小铲子、小桶、筛子、模子、水、树枝、漏斗、木棍等。

1、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2、用手摸沙子是什么感觉?

3、赤脚蹲在沙子上感觉怎么样?

1、筛沙子,摸一摸筛过的沙子和没筛过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

2、沙子里放点水,挖“隧道”“战壕”垒“燕子窝”建“城堡”等。

3、用木棍,树枝,手指等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比一比谁画的好。

4、用模子扣一扣,看一看沙子会变成什么样?

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语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能用高兴、开心、有趣等词汇表达玩沙的愉快心情。 我的创新:

小结及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幼儿在自由玩中感知和老师的引导使孩子们了解了沙子的特性。并用沙子摆出了很多造型,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小班孩子分享意识比较差,再用玩沙工具时出现了争抢现象,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七

1、在吹泡泡,追泡泡,玩跑跑的游戏中观察,发现,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2、尝试使用洗涤用品调制能吹出泡泡的水,体验成功的喜悦。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

2、教师自备一杯肥皂水、吸管,幼儿每人一个小杯和一根吸管。

3、语言磁带或cd。

一、户外游戏“追泡泡”

1、教师将幼儿带至户外,吹出一连串的泡泡,并鼓励幼儿自由地去追逐,去抓。

2、引导幼儿一边抓泡泡,一边仔细观察。

——教师:这些泡泡是什么样的?你看到了哪些颜色?抓住了吗?抓在手心里会怎样?

二、尝试在清水中吹泡泡

1、给每个幼儿一根吸管和一杯清水,让幼儿在清水中吹泡泡。

——教师:吹泡泡的时候要往外吹,不能往里吸。

2、引导幼儿观察吹泡泡的声音和吹出来的泡泡形态。

——教师:一边吹一边听,有什么声音?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3、请幼儿学教师的样子蘸水吹泡泡,引导幼儿发现水的不一样。

——教师:小朋友们,为什么你们吹不出泡泡呢?

三、探索调制泡泡水

1、师幼共同讨论,找到调制泡泡水的方法。

——教师: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清水变成泡泡水?

2、请幼儿把自己选择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再用吸管试试调制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来。

3、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泡泡的效果。

四、游戏“泡泡飞呀飞”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自由玩吹泡泡的游戏。

2、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更多特点。

——教师: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在阳光下又是什么颜色的?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八

1.初步了解蜡烛的作用及用途。

2.观察蜡烛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蜡烛、打火机、纸、理石板

1.谜语导入——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让小朋友们猜出谜底是蜡烛。

2.出示蜡烛并且观察蜡烛,发现蜡烛遇冷水凝固的现象,观察蜡烛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讨论举出蜡的3种不同用途。

4.会制作两种不同的蜡烛花,点燃蜡烛,让蜡烛油滴在水、纸、布、理石板上,发现它的变化。

5.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独立创作一幅蜡染画。

幼儿园教案活动延伸:

1.在家里与妈妈一起创作小蜡烛,找一个灌装的饮料桶,把蜡和蜡笔削入桶中;

2.加热并搅拌里面的蜡和蜡笔,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蜡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线做烛芯;

4.冷却后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生活中蜡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蜡笔、制作蜡像、防水密封,还能去除房间里的异味等作用。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九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

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

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

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

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

3、操作验证:

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4、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

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

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

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

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

中班科学课教案篇十

1、初步了解动物在奔跑、跳跃、游泳等方面的高超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本领的兴趣,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1、收集关于动物本领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2、体育活动场景图1张,不干胶粘纸1张。

3、《动物的超级本领》教学挂图。

1、请幼儿自己观察挂图,说一说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并自由模仿。

2、引导幼儿交流“动物运动之最”。

3、玩游戏“动物本领大比拼”。

(1)和幼儿一起商讨动物运动会的项目,并确定适合不同动物参加的运动项目。如:长跑、跳跃、游泳、举重、杂技等项目。

(2)结合幼儿资源包中有关“动物的超级本领”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按“比赛项目”对各种动物进行粘贴分类。

4、教师和幼儿一起交流,初步了解人们运动和动物运动的关系。

(1)请幼儿想想说说,自己了解人类的哪些运动项目是从动物那儿学来的。

(2)教师小结:人们从动物的运动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很多运动项目,如:游泳、拳击、赛跑、跳远等。

5、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搜集有关动物本领方面的图片或图书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每个环节缺乏科学合理的小结,特别是在最后总结动物超级本领与人类的关系时,没能表达人类的本领还有很多,不仅是模仿学习,能举出实例会更好。虽然环节之间自然过渡,但是语言组织还是缺乏科学严谨性和逻辑性,需要多要斟酌。由于紧张,语速有些过快,操作环节,给幼儿留的时间有些短,没机会让幼儿进行充分讨论,我会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合理分配时间,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